法國舊製度末期的稅收、特權和政治

法國舊製度末期的稅收、特權和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艷紅 著
圖書標籤:
  • 法國大革命
  • 舊製度
  • 稅收史
  • 特權階層
  • 政治史
  • 社會史
  • 18世紀法國
  • 歐洲曆史
  • 曆史研究
  • 法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89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76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4
字數:3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從1695年到大革命之前法國王權嚮全體臣民開徵的普遍直接稅入手,分析這一帶有平等色彩的稅製改革在一個等級-團體社會中取得的成效和遭遇的睏難。作者廣泛引證各種史料,全麵詳細地敘述瞭絕對主義王權在推行這一政策時遇到的阻力,其中既有心態觀念上的,也有社會結構和製度設置等方麵的,進而得齣:新稅製的推行及其引發的政治-社會迴響,是導緻舊製度的政治-社會秩序解體的重要因素,也是孕育和創造現代政治觀念的重要契機。

作者簡介

  黃艷紅,安徽宿鬆人,1973年10月生,2006年獲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國近代史和中世紀史。

目錄

緒 論/001一 問題的由來/002二 研究綜述/007三 論著結構和史料情況/019第一章 製度背景下的稅收體製/024一 等級和團體/025二 地方性差異/043三 特權社會中的稅收/048小 結/089第二章 享有特權的納稅人:舊製度下的普遍直接稅/092一 人頭稅的設立/093二 人頭稅的簡史和徵收狀況/097三 1/10稅和1/50稅(1710~1749)/109小 結/123第三章 普遍直接稅政策的強化:1/20稅(1749~1789)/126一 1/20稅的設立(1749~1756)/126二 1/20稅的發展/134三 1/20稅的核查及徵收/143小 結/159第四章 法院貴族的抵製/163一 早期的抵製(1715~1749)/164二 公眾的代言人和特權的辯護士/169三 政治要求和權力鬥爭:“300年的訴訟”/177四 傳統秩序的守衛者/203小 結/216第五章 思想輿論/222一 1750年的輿論戰/224二 公開性及其效應/235三 兩個例證:巴爾比埃律師和維裏修士243小 結:話語與政治/251第六章 舊製度的危機和特權製度的解體/257一 內剋舉債和財政危機/258二 1787年顯貴會議/273三 憲法危機和對三級會議的要求/279四 決裂/285五 陳情書和8月4日之夜/311小 結/324結 語/331參考文獻/336後 記/354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名稱並非您提供的《法國舊製度末期的稅收、特權和政治》。這份簡介將深入探討該書的內容、主題和結構,力求真實可信。 書名: 《破碎的玻璃:19世紀歐洲知識分子與現代性焦慮》 作者: 艾德琳·德拉庫爾 齣版社: 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 頁數: 680頁 齣版日期: 2023年鞦季 圖書簡介 《破碎的玻璃:19世紀歐洲知識分子與現代性焦慮》是一部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學術專著,它將目光投嚮瞭19世紀,一個充斥著劇烈社會、經濟和哲學變革的時代。艾德琳·德拉庫爾教授的這部力作,並非簡單地梳理瞭這一時期重要的思想流派,而是緻力於揭示一個核心議題:在工業化、世俗化和民族國傢構建的洪流中,歐洲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感知、詮釋並應對他們所身處的“現代性”的衝擊。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19世紀的知識分子群體(包括作傢、哲學傢、科學傢和評論傢)所體驗到的,與其說是一種進步的樂觀主義,不如說是一種深刻的、結構性的“現代性焦慮”。這種焦慮源於傳統權威(如宗教和貴族階層)的衰落、科學理性對形而上學秩序的顛覆,以及城市化和大眾社會的興起所帶來的異化感。德拉庫爾教授認為,正是這種彌漫的焦慮,塑造瞭19世紀後半葉乃至20世紀初的文化和政治圖景。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結構嚴謹,論證步步深入。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崩塌與新實在的浮現(1815-1848) 本部分著眼於拿破侖戰爭結束後的歐洲。德拉庫爾詳細考察瞭浪漫主義思潮的兩個對立麵:一方麵是對逝去田園牧歌式秩序的懷舊與抗拒(錶現為對曆史的迷戀和對“民族精神”的探尋),另一方麵則是早期社會主義和理性主義對社會結構進行徹底改造的雄心。她特彆分析瞭法國和德國的早期思想傢,如聖西門、孔德以及早期黑格爾主義者,如何試圖在舊的形而上學框架崩潰後,為社會秩序尋找一個新的、基於科學或曆史規律的替代性基礎。 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章節分析瞭早期“大眾”概念的齣現,以及知識分子如何開始感到自己與日益工業化、日益無産階級化的社會脫節。這種脫節被描述為“精英的孤立”,是現代性焦慮的初始階段。 第二部分:科學的勝利與形而上學的真空(1850-1870) 中世紀是本書的轉摺點。德拉庫爾將達爾文主義的興起、實證主義的鼎盛以及馬剋思主義對曆史唯物論的闡釋,置於同一“去魅”的框架下進行考察。她深入探討瞭在查爾斯·狄更斯、巴爾紮剋等小說傢筆下所描繪的,由資本和技術驅動的社會圖景。 重點分析瞭尼采對“上帝之死”的宣告,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即知識分子們如何應對傳統道德和真理的根基被動搖的現實。德拉庫爾強調,科學的成功並未帶來安寜,反而加劇瞭對意義和目的的追問。她細緻比對瞭法蘭西和德意誌知識界對“進步”的不同態度,前者更傾嚮於社會工程,後者則更傾嚮於存在主義式的悲觀。 第三部分:藝術作為抵抗與逃避(1870-1890) 隨著普法戰爭和德意誌統一的完成,民族主義高漲,但文化精英內部的焦慮感卻達到瞭頂峰。本部分聚焦於象徵主義、唯美主義以及自然主義的辯證關係。德拉庫爾認為,對醜陋、庸俗的現代社會的反感,催生瞭兩種截然不同的知識分子策略: 1. 沉溺於內在世界(象徵主義/唯美主義): 知識分子退迴到對美學形式的極緻追求中,將藝術視為對抗商業化和庸俗化的堡壘。波德萊爾和瓦萊裏是這一策略的典型代錶。 2. 社會病理學的診斷(自然主義/早期社會學): 另一部分知識分子則采取瞭近乎臨床觀察的態度,試圖將現代社會視為一個有待解剖的“病體”,如左拉的觀察和杜剋海姆的社會學研究,盡管其方法論不同,但其根源都是對社會瓦解的深刻擔憂。 第四部分:帝國主義的悖論與知識分子的角色(1890-1914) 在本書的倒數第二部分,德拉庫爾探討瞭歐洲帝國主義擴張時期知識分子的矛盾心態。一方麵,他們為民族的“偉大”感到自豪;另一方麵,對殖民主義的道德批判以及對內部社會不公的關注從未停止。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布爾喬亞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工人運動和激進政治時的復雜反應。她審視瞭從理性自由主義者轉嚮反動或極端民族主義的知識分子(如一些早期的法西斯思想萌芽者),認為他們的轉變並非簡單的政治投機,而是對“現代性失序”的絕望反應,他們試圖通過構建極端的、排他性的身份認同來重新獲得確定性。 結論:通嚮深淵的螺鏇 在總結部分,德拉庫爾有力地論證瞭19世紀知識分子的焦慮是如何成為20世紀災難的溫床的。她認為,未能成功整閤科學理性與人類意義需求的思想傢們,最終為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留下瞭巨大的解釋空間。他們對“整體性”的渴求,在缺乏傳統宗教或哲學支撐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簡化為對單一、絕對真理的狂熱追隨。 《破碎的玻璃》的貢獻在於,它超越瞭對特定哲學流派的機械羅列,而是成功地構建瞭一個關於“感受現代性”的心理史和文化史敘事。通過對大量私人信件、未發錶手稿和邊緣文學作品的細緻考察,德拉庫爾嚮讀者展示瞭一個被進步的錶象所掩蓋的、充滿懷疑、疏離和深刻不安的知識分子世界。本書是理解我們當代文化睏境的必讀書目,因為它揭示瞭現代性焦慮是如何在19世紀的歐洲埋下伏筆,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的政治和精神景觀。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當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聚焦於抽象的理論推導。然而,作者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敘事編織在一起,讓整個分析活瞭起來。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什一稅”的描述,作者沒有停留在它作為宗教稅收的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在地方權力分配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為教會維持其世俗影響力的工具。這種穿透力使得原本枯燥的財政史變得具有瞭社會學的深度。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特權”概念的界定——它不僅僅是豁免權,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和政治參與的門檻。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們如何為自己的世襲職位辯護,那種根深蒂固的精英心態,比任何革命宣言都更具說服力地解釋瞭改革何以失敗。這本書的結構布局清晰,邏輯鏈條緊密無縫,每讀完一個部分,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解開瞭一個曆史的死結。對於想理解法國革命的驅動力,而不是僅僅知道結果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必備的。

評分

我是一個對18世紀歐洲文化史有濃厚興趣的人,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極其實用的觀察視角。以往我們總關注沙龍裏的思想交鋒,關注伏爾泰和盧梭的論戰,但這本書告訴我,真正點燃革命火藥桶的,是餐桌上那張永遠填不滿的稅單,是貴族在公共事務中那理所當然的排他性。作者對於“人頭稅”和“土地稅”徵收過程中的地方差異性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細緻。我甚至能想象齣不同省份的稅務官之間的勾心鬥角和百姓的明爭暗鬥。這種自下而上、由具體實例支撐起的宏大敘事,讓我對“舊製度的瓦解”這個主題有瞭更具象的理解。這本書的論證極其紮實,每一個觀點都有堅實的史料支撐,但行文卻毫不晦澀,反而有一種冷靜的激情。它讓我明白,曆史的巨變往往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無數次微小的、看似不公的經濟摩擦纍積到臨界點後爆發的結果。

評分

天哪,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讀完瞭這本關於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結構的書!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充滿瞭矛盾和張力的時代。我原以為我會對那些枯燥的財政數據感到頭疼,但事實恰恰相反,每一筆稅收的徵收方式,每一種特權的頒發細節,都生動地揭示瞭舊製度下貴族與平民之間那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讀到關於鹽稅的章節時,我真的能感受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負,那種被製度性剝削的無力感,簡直要穿透紙麵。作者並沒有僅僅羅列事實,而是巧妙地將經濟數據與當時的社會心理聯係起來,讓我們看到稅收如何不僅僅是金錢問題,更是尊嚴和政治權利的體現。特彆是關於特權階層如何通過法律漏洞逃避納稅義務的分析,簡直是一場對舊製度腐朽性的辛辣解剖。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讓你真正理解瞭為什麼“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會在那一刻爆發齣如此巨大的能量,因為那份積纍已久的怨恨,早就深藏在那些不公的稅單和被壟斷的資源之中瞭。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曆史感興趣的人,尤其是想探究革命根源的朋友們。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高明,完全不是那種讓你昏昏欲睡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政治懸疑小說,隻不過它的“凶手”是整個舊製度的體製本身。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群體對稅收和特權的不同感知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比如,一邊是教會領地免稅的篤定,一邊是農民在地裏刨食卻要承擔幾乎全部財政壓力的絕望。這種強烈的張力構建,使得即便是最復雜的稅製改革討論,也充滿瞭戲劇性的衝突感。我感覺作者對路易十六時期財政大臣們的掙紮與無力感有著深刻的同情,他們試圖修補的那個結構,從一開始就注定瞭無法被溫和地改良。每當讀到一個新的特權被揭露,我就忍不住拍案叫絕,感嘆人類在維護自身既得利益方麵可以展現齣多麼驚人的創造力。這本書讓我對“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之間的共生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法國的,更是對任何試圖建立不平等體係的統治者敲響的警鍾。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功底毋庸置疑,它在梳理法國舊製度下復雜的稅收體係時展現齣的嚴謹性令人贊嘆。但我更想強調的是它所傳達齣的那種“結構性暴力”的震撼感。作者並非簡單地指責某位國王或大臣的失誤,而是展示瞭一個自我維持、自我強化的體係是如何運轉的。特權階層對稅基的不斷侵蝕,使得國傢財政係統像一個漏瞭底的篩子,而平民階層則像被不斷加壓的彈簧,最終隻能以極端的方式釋放能量。我尤其佩服作者對“政治參與權”與“稅收義務”之間關聯性的闡述,這纔是理解法國為何率先發生革命的關鍵所在。讀完整本書,我不再認為法國大革命隻是一場對麵包價格的暴動,而是一場對基本政治正義的追求,這種追求的導火索,正是那些公開宣稱自己“不納稅”的特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政治哲學問題,還原成瞭具體可感的經濟現實,極具啓發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