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人体

汉字与人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冰 著,张玉金 编
图书标签:
  • 汉字
  • 书法
  • 人体结构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解剖学
  • 哲学
  • 设计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13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4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字中国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3000年前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与人体相关的汉字,这些直接描写人体或与人体相关的象形字、会意字,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体组织和人类生产或生活的实际情况。《汉字与人体》通过对人体汉字的分析和研究,让读者了解先民创制文字的造字历史。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体形与姿势
(一)站姿与相关汉字
(二)卧姿与相关汉字
(三)坐姿与相关汉字
(四)屈体与相关汉字
(五)倒体与相关汉字

二、体毛与发须
(一)体毛与相关汉字
(二)头发与相关汉字
(三)胡须与相关汉字

三、头面与脖子
(一)头颅与相关汉字
(二)脸面与相关汉字
(三)下巴与相关汉字
(四)脖子与相关汉字

四、眉毛与眼睛
(一)眼毛与相关汉字
(二)眼睑与相关汉字
(三)眼珠与相关汉字
(四)眼光与相关汉字
(五)眼泪与相关汉字
(六)眼疾与相关汉字

五、耳朵与鼻子
(一)耳聪与相关汉字
(二)耳聋与相关汉字
(三)鼻息与相关汉字

六、牙齿与口舌
(一)牙齿与相关汉字
(二)唇舌与相关汉字
(三)嘴口与相关汉字
(四)喉咙与相关汉字
(五)进食与相关汉字

七、臂膀与双手
(一)臂膀与相关汉字
(二)双手与相关汉字
(三)抓握与相关汉字

八、皮肉与脂肪
(一)皮肉与相关汉字
(二)脂肪与相关汉字

九、胸背与腹腔
(一)胸背与相关汉字
(二)腹腔与相关汉字

十、腿胫与脚
(一)大腿与相关汉字
(二)小腿与相关汉字
(三)脚趾与相关汉字
(四)行走与相关汉字

十一、生育与死亡
(一)嫁娶与相关汉字
(二)怀孕与相关汉字
(三)生育与相关汉字
(四)死亡与相关汉字

参考文献
附录一:甲骨文著录简称
附录二:单字检索
《汉字与人体》:探索形与神的交融 《汉字与人体》是一部视角独特、内容丰富的著作,它以汉字为载体,深入探索汉字形体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乃至精神意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并非枯燥的文字学或医学教科书,而是将汉字视为一种鲜活的生命符号,将其与人体这一精妙绝伦的生命系统进行跨界对话,旨在揭示古人观察世界、认识人体的智慧,以及汉字在记录和传承这些智慧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汉字形态美的深刻洞察。我们知道,汉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对自然万物和人类活动的观察与模拟。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人体时,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汉字的造字逻辑,都与人体的形态、动作、情感有着异乎寻常的契合。例如,一些描摹身体部位的字,如“手”、“足”、“口”、“耳”、“目”,其字形本身就仿佛是对这些器官的抽象写意,简单勾勒,却形神兼备。更进一步,当这些字与其他偏旁部首相结合,形成更复杂的字词时,其所承载的意义,往往也与人体的功能、状态甚至心理活动紧密相连。 第一部分:形体之镜——汉字描摹的人体世界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形体之镜——汉字描摹的人体世界”,我们将从最直观的层面入手,逐一剖析那些与人体形态直接相关的汉字。 “人”之象: 我们从最基本的“人”字开始。这个字,一个站立的人影,两笔勾勒,简洁而生动。它不仅代表着“人”,也象征着站立、行动、独立。进一步,我们会探讨“大”(像一个张开双臂的人)、“个”(一个人站立,顶天立地)等字,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对人体姿态的捕捉,来表达更丰富的含义。 五官与四肢: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究与人体五官和四肢相关的汉字。如“目”字,其字形仿佛两只眼睛,又似眼睛的结构。“耳”字,其弯曲的形状,是否暗示着耳朵接收声音的形态?“鼻”字,其上方的“自”是否模仿了鼻子?“口”字,简单的一横一竖,却抓住了嘴巴的形状。“手”字,其演变过程是否体现了手的不同姿态?“足”字,又如何展现了脚的行走功能?我们将结合甲骨文、金文等早期字形,追溯这些字形演变的轨迹,分析其象形、会意的造字本义,并探讨它们如何与人体的实际功能产生联系。例如,“看”字,由“手”和“目”组成,明确地表达了用手遮挡阳光,用眼睛观察的动作,生动而形象。 身体肌理与结构: 进一步,我们将目光投向人体更深层的肌理和结构。例如,“肉”字,其古形是否就描摹了肌肉的纹理?“骨”字,其内部的结构又是否暗示了骨骼的支撑作用?“脉”字,其“月”旁(肉)和“分”旁,是否象征着血管在身体内的分布与流动?我们将分析这些字,以及那些描述身体部位的“腹”、“背”、“颈”、“肩”等字,探讨它们如何通过字形和字义,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初步认知。 第二部分:气韵生动——汉字传递的生命能量与状态 《汉字与人体》并非止步于形体,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入探索汉字所蕴含的生命能量、生理状态和精神意境。 “气”与生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生命的核心概念。“气”字本身,其下方的“米”形,是否象征着生命的能量如米粒般孕育、滋养?我们将探讨大量与“气”相关的汉字,如“呼吸”、“元気”、“气息”、“气色”等,分析它们如何体现了“气”在人体中的流动、运行,以及对生命状态的影响。例如,“喘”字,其“口”和“山”旁,是否形象地描绘了急促的呼吸,以及因缺氧而产生的喘息状态? 生理律动与情感表达: 汉字同样精妙地捕捉了人体的生理律动和情感表达。例如,“心”字,其古形是否如同跳动的心脏?“愁”字,其“心”旁和“秋”旁,是否暗示了秋天萧瑟的景象容易引起内心的忧伤?“喜”字,其“壴”(鼓)旁,是否象征着激动时内心的欢腾?我们将分析大量描绘身体感受、情感变化的汉字,如“痛”、“痒”、“寒”、“热”、“笑”、“哭”、“怒”、“思”等,揭示汉字如何在字形和字义上,与人体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活动产生共鸣。 病痛与治愈: 汉字也记录了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例如,“疾”字,其“疒”(病)旁,就直接表明了疾病的含义。我们将探讨与疾病相关的汉字,如“病”、“医”、“药”、“疗”、“伤”、“痛”等,分析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人对病痛的认识,以及治疗和养生的观念。例如,“医”字,其“酉”(酒)和“矢”(射箭、投掷,也可能指代工具)的组合,是否暗示了早期医疗手段的尝试? 第三部分:天人合一——汉字中的养生智慧与哲学意蕴 《汉字与人体》的第三部分,将超越个体,将人置于更广阔的天地之间,探讨汉字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和哲学意蕴。 人体与自然节律: 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体的运行遵循着自然的节律。“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深深地体现在汉字的造字和用字之中。我们将分析那些将人体与日月星辰、四季变化、五行学说相结合的汉字,例如,与“时辰”、“季节”相关的字,与“阴阳”、“五行”相关的字。例如,“旦”字,其上方为太阳,下方为地平线,形象地描绘了日出的景象,也暗示了一天的开始,与人体的作息规律息息相关。 修身养性与道德伦理: 汉字不仅记录了生理,也承载了道德伦理和修身养性的理念。许多与“德”、“仁”、“礼”、“义”、“智”、“信”等相关的字,都与人体的行为、心性紧密相连。我们将探讨这些字,以及那些描绘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字,分析它们如何体现了古人对个体品德、社会和谐的追求,以及这些追求如何影响着人体的精神状态。 汉字作为生命符号的启示: 最终,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汉字作为一种承载了千年智慧的符号系统,它与人体的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象形或会意。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可能蕴含着古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通过对汉字与人体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古人的生命智慧,反思当下我们与自身身体、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更和谐、更健康的生活状态。 《汉字与人体》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关于生命本身的深刻探索。本书将以严谨的考据、生动的解读、开阔的视野,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前所未有的汉字世界,感受汉字背后蕴含的关于人体、关于生命、关于智慧的深邃力量。它不仅适合对汉字、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对关注身心健康、追求生活智慧的人们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气”的概念在汉字中的体现。许多描述精神状态或能量流动的汉字,如“神”、“灵”、“虚”、“实”,其部件的组合逻辑,被作者解读为对人体“精气神”三宝的隐晦表达。他甚至推测,古人发明这些字的时候,可能已经对人体的能量场有了某种直观的、非科学但高度有效的认知。这种观点无疑是极具争议性的,但作者的论证过程却充满了说服力,他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采取了“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引导读者自行去探索其中关联。比如,他分析“虚”字,如何通过结构上的“空缺”来暗示人体的“空窍”与“接纳”能力,这种对负空间的捕捉,精妙绝伦。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智商的侦探游戏,你需要不断地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碎片进行重组,才能看到作者试图描绘的全貌。对于那些习惯了西方线性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体验东方思维的网状、整体性的观察视角。它挑战了我们对“科学”与“迷信”的传统二元对立,展示了一种更为包容和深邃的认知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作者对人体这一“有机体”的深刻理解。它并非按照传统的“头到脚”或“从宏观到微观”的线性结构展开,而是仿佛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道”在螺旋上升。前期的基础概念铺垫之后,书中突然转向了对“时间”与“人体”关系的探讨,通过对诸如“岁”、“候”、“时”等与时间相关的汉字进行剖析,论证了人体生命节律与自然节律的同构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这里引用的古代历法知识,它将汉字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一个关于“存在”和“变化”的哲学探讨。阅读到最后,我感到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字的读者,而更像是一个学习如何观察自己、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学徒。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确凿的“科学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一种将我们视为宇宙微缩模型的东方智慧的入口。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古老、更具整体性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身体和我们所使用的文字符号。合上书卷,心中充盈的,是那种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与好奇。

评分

当我深入阅读到关于“经络”与汉字偏旁部首对应关系的章节时,我的认知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前人未曾深入挖掘的宝藏——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符号系统,在特定的解读框架下,竟然能产生如此惊人的共振。他没有使用复杂的解剖学术语,而是将人体的气血运行抽象化,用“氵”(水)、“火”、“土”等部首来象征不同性质的能量流动。例如,他分析“肾”字的结构,将其中的“月”(古时通“肉”,代表形体与物质基础)和“且”(象征站立与承载)结合起来,阐述了肾在生命力维持中的核心地位。这种“以形喻道,以字解身”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一个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的人,也能通过对汉字本身的直观感受,捕捉到东方养生智慧的一丝精髓。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放下书本,对着镜子,试图从自己的面部结构和四肢形态中,寻找作者所描述的那些“字形密码”。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让阅读体验远超于被动接受信息,更像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整本书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手术刀般精准,每一步都建立在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令人信服且赞叹不已。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我以往阅读的任何一本关于汉学或传统医学的书籍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像是一部富有诗意的散文集,而非严谨的学术专著,然而其内涵的深度却丝毫不减。作者在阐述某些理论时,常引用古代的诗词歌赋,将冰冷的结构分析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比如,在探讨“骨”与“肉”的平衡时,他引用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意境,瞬间将对人体衰败的思考拉升到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怀。这种跨界的引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意料之外的惊喜。而且,书中对色彩的运用也十分考究,虽然是文字著作,但作者对“青”、“赤”、“黄”、“白”、“黑”这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进行阐述时,笔下的画面感极其强烈,仿佛能闻到草药的芬芳,看到五行流转的动态景象。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美学的熏陶。它教会了我们,看汉字,不应该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应该去感受其背后蕴含的生命节奏和宇宙规律。我从中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感。

评分

这部名为《汉字与人体》的书籍,单从名字上看,就让人充满了对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无限遐想。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汉字起源的考据,那份细致入微,仿佛要将每一笔画都还原到远古的图腾之中。他不仅探讨了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演变,更巧妙地将这些结构形态与人体的骨骼、经络、乃至五脏六腑的分布进行了类比。比如,他论述“心”字的演变时,会引出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的概念,将字形中向上延伸的笔触解读为人体的精神气脉的汇聚点。这种解读方式极为新颖,它不是生硬的牵强附会,而是通过一种审美的、哲学的视角,构建起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微观模型。读到此处,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与那些塑造了我们文化基因的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称道,他擅长使用古典而又充满力量感的词汇,使得即便是严肃的学术探讨,读起来也如同品味陈年的老酒,回味无穷,让人忍不住想要停下来,对着每一个熟悉的汉字,重新审视其内在的宇宙。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字典解析,而是一部流淌着生命哲思的文化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