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星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民俗学
  • 本土知识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
  • 民族志
  • 中国民俗
  • 常识
  • 文化意义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66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67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社科菁华·人类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3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适合人类学、民俗学师生与研究者以及对中国民俗感兴趣普通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本土社会及母语文化的诸多事实和现象进行学术性探索的成果。作者尤其注重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象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致力于"发现"本土常识的深层意味,同时也对本土常识的传承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社会里的再生产过程给予了揭示。作者基于较为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资料而从容展开专题性论述,不断地追问着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事实与民俗现象,进而对很多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性知识"给出了独有新意的解读。本书堪称是一位生活在本土常识的"田野"之中并尝试走向"文化自觉"的本土人类学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晶。

作者简介

  周星,陕西省丹凤县人,民族学博士。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现任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博士课程指导教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共同研究员等。

目录

上编 在生活文化中重新发现常识
饺子: 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
陕西韩城市党家村的花馍、礼馍及蒸食往来
灯与丁: 谐音象征、仪式与隐喻
姚村: 物态象征的民俗世界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
端午节和“宇宙药”
人的“生/熟”分类与汉人社会的人际关系
实践的亲属关系
——关于“娘家”与“婆家”的人类学研究

下编 本土常识的传承与再生产
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
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
“村寨博物馆”: 民俗文化展示的突破与问题
器物、技术、传承与文化
——方李莉博士后出站报告读后
地方传统与闽南发展
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
——户县农民画: 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与“印象中国”
汉服之“美”的建构实践与再生产
后记/鸣谢

精彩书摘

  《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闽西客家人,曾有一种“做大福”的习俗。“做大福”实际上就是一种联村举办的连日大集会、大联欢和大祝福的传统民间活动,一般多在农闲季节进行。“做大福”时,先要敬神祭祀;祭祀前后,要向神场“贺灯”,即交上若干钱,“做大福”的头家,就会为贺灯者在神场挂上一盏日夜照明的船灯(又叫风灯、车灯),灯罩上贴以红纸吉词,内容多为“财丁两旺”之类。“做大福”临近结束时,又有送灯(丁)仪式,由乐队分头将“灯”送到贺灯者家门;贺灯者则燃放鞭炮相迎,送灯队的领队者,要说一些祝福的话;贺灯者接过“灯”后,将其挂在家门顶上,然后对送灯者分赠红包,并以茶、烟、酒及糖果招待,有的还请送灯者吃点心,如红汤圆之类的吉祥食品。“做大福”中的灯俗,含有与神约定,向神请子的属性,送往神场的“贺灯”,就是子宝的具体象征物;仪式临近结束时的“分灯”或“送灯”细节,实际上就是将经过仪式的洗礼,亦即经过诸神祝福的子宝,或者是将可以护佑儿童健康成长的象征性灵物,分给参加此种活动的人们。
  在江苏一些地方,人们相信二月二是土地爷诞辰。这一天,土地庙前总要挂上一串红灯,若有久婚不孕者,常会去争抢它。据说,抢得红灯挂在自己房中,即为生子之兆。值得注意的是,二月二为“龙抬头”之日,此日抢灯,似乎还内含对“龙丁”的期待。
  四川一些地方向来有舞狮灯的传统。除了在春节期间,狮灯活动十分频繁以外,平时也常有人为祝贺生子或诞辰等缘由,请狮灯班或狮灯队表演助兴的情形。当缺儿少女或婚后不育的人家祈子时,也常会延请狮灯表演“麒麟送子”之类节目;若家长盼望儿子将来能够学业有成,每每也有请狮灯表演“陪太子攻书”之类节目的情形。民间传说里的“麒麟”,其形象介于狮子和龙之间,因它有送子的灵验,所以,也就衍生出这种由狮灯表演“送子”的民俗。
  ……

前言/序言







触摸土地的脉搏:个体经验、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织锦 这本书并非一本梳理民间传说、节庆习俗或地方工艺的百科全书。它不会带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民俗奇观之旅,也不会为您揭示某个古老仪式背后隐藏的神秘密码。相反,它将邀请您踏上一条更为内敛、却同样深刻的探索之路,聚焦于“常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浸润在我们生活肌理之中的知识体系——在不同个体生命经验中的折射,以及它们如何汇聚成集体记忆的洪流,最终织就出文化传承的斑斓织锦。 我们将绕开宏大叙事,潜入微观世界,以人类学的视角,审视那些构成“本土常识”的基石。这些基石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鲜活的、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实践。它们可能体现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田垄时的农人默契,可能蕴藏在灶台边婆婆慈爱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叮嘱里,也可能流淌在孩童嬉戏时无意间哼唱出的歌谣中。这些“常识”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是应对自然、维系社群、传递价值的有力武器,但它们往往低语,不曾有过宏伟的宣言。 本书的主旨在于解构“常识”的“意味”。“意味”在此并非指简单的含义,而是指其背后承载的生命体验、情感联结、价值判断以及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复杂过程。我们将深入探讨,当这些看似零散、朴素的“常识”被纳入不同个体的人生轨迹时,它们是如何被理解、被内化、被选择性地继承或修正的。例如,关于“养生”的朴素认知,在一位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长者那里,可能意味着遵循四时更替,顺应自然;而在一位城市居民那里,则可能演化为对某种新兴健康理念的追逐,或是对某种养生产品的依赖。这种差异,恰恰揭示了“常识”在个体生命经验中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我们将的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日常”。人类学研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发掘出普遍性中蕴藏的特殊性,以及特殊性中折射出的普遍规律。本书将尝试捕捉那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习以为常”,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这些“习以为常”可能是关于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例如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场合恰当地表达敬意;可能是关于资源利用的朴素智慧,例如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或剩余的食物;也可能是关于时间观念的微妙差异,例如在某些社区,时间的流逝并非以钟表为刻度,而是以季节的变化、劳作的周期来衡量。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是构成一个群体独特文化肌理的重要元素。 我们尤其关注“常识”在集体记忆中的作用。集体记忆并非对过往事件的精确复制,而是一种由当下社会建构、不断被重塑的关于过去的叙事。而“本土常识”,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和传承的知识与实践体系,在集体记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参照系,让个体能够在一个共享的文化框架下理解世界,并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连接。例如,关于某个地方的历史传说,如果其中融入了关于“勤劳才能致富”、“团结就是力量”等朴素的“常识”性道德教诲,那么这些教诲就会通过口耳相传,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价值观。本书将探讨,这些“常识”是如何被整合进集体叙事,并反过来塑造着我们对过去的集体认知。 文化传承,是本书探索的另一个核心维度。我们并不把文化传承视为一种单向度的、被动的接受过程。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互动。个体在接收“本土常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其进行诠释、选择、转化,甚至创造。这种转化,可能体现在对传统技艺的改良,使其更符合当下的需求;可能体现在对传统习俗的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可能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解读,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意义。本书将力求展现,那些古老的“常识”,并非僵化不变的遗物,而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与创造中,不断焕发新生。 本书的文字风格将力求朴实而富有洞察力,避免过于学术化的术语堆砌,而是采用更为贴近生活、更具画面感的语言。我们希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描写,引导读者去感受“本土常识”的温度,去体会个体生命与集体文化之间的微妙张力。读者会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匆匆略过的场景,那些在邻里之间、家庭内部反复出现的对话,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我们不会提供一套“如何研究民俗”的操作指南,也不会预设某个普适的“本土常识”范本。取而代之的是,本书将提供一种观察和思考的方式。它鼓励读者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去审视那些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去探寻它们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正是那个“本土常识”的生产者、传递者,也是其意义的创造者。 因此,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给您灌输既有的知识,而在于唤醒您观察世界的视角,启发您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度思考。它是一次关于“常识”的再发现之旅,一次关于“意味”的求索,一次关于个体生命与集体文化交织的生动写照。它邀请您,放慢脚步,倾听土地的脉搏,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与那些被我们称为“本土常识”的涓涓细流,有着怎样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追看的一部纪录片,主题聚焦于现代社会中传统手工艺的消亡。看完那部片子后,心里总感觉有些空落落的,总觉得我们似乎丢弃了什么非常重要的东西,却又说不上来。直到我偶然间翻到这本书,那种失落感才找到了一个倾听者。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清澈的山泉水,洗涤着现代生活的浮躁。它没有急于给出批判性的结论,而是用一种近乎平视的姿态,去观察和记录那些正在被遗忘的生活片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物”的描摹,那些被赋予了情感和意义的工具、服饰,在作者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一代代人智慧与情感的载体。这种对“物质文化”的细致入微的关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中那些看似无用的旧物,思考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的历史信息。读完几章,我竟开始动手尝试修复一件旧家具,那份与“过去”重新连接的触感,是看再多炫酷的科技产品也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关于“时间”的概念。现代人习惯于线性的、效率至上的时间观,而这本书中的无数案例,无不指向一种循环的、非线性的时间体验。比如,那些围绕农时、月相展开的民间活动,它们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多维度的存在感。我读到其中关于“口述历史”的章节时,深有感触。那些祖辈口口相传的故事,虽然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在维护一个群体心理稳定和文化认同方面,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慢时间”的价值,在今天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开始放慢自己的脚步,试着用一种更具耐心和同理心的目光,去重新审视我身处的环境,以及那些我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日常行为模式。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对“人类学”这个词汇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太高深莫测,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的方式,将那些理论的棱角磨平了。作者的笔法极为克制和冷静,不带丝毫的猎奇或俯视的视角,这让我感到非常舒服。它没有将传统文化塑造成一个“他者”或“异域风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之间文化元素的渗透与重构的分析,尤其让我眼前一亮。我曾去过几个不同的省份旅行,总觉得那些地方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各自独立,这本书似乎找到了那个隐藏的“连接点”。它不只是在记录“有什么”,更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并且这种探究是建立在对个体经验的尊重之上的,非常细腻,也很有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质朴的色调和古朴的字体,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深藏在岁月尘埃里的老故事。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拗口的理论术语,但翻开第一页,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我瞬间沉浸其中。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寻常的民间习俗,描绘得如同珍宝一般,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书中对于某些地方的独特节日庆典的描写,细节之丰富,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味和食物的香气。那种对地域文化脉络的梳理,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深层的学术含义,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一些关于生活器物变迁的描述,勾起了我许多童年模糊的记忆,那种失落感和怀旧情怀,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者,在冬日的炉火旁,轻声讲述着家族过往的点滴,温暖而又充满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田野考察”,只不过是以文字为媒介。我一直对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虽然不直接探讨这些理论框架,但它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完美地诠释了“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举例来说,书中对某种特定区域祭祀仪式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步骤,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在特定动作背后,人们如何通过这些共同的行为,来确认彼此的身份和社区的边界。这种非语言的交流和共识的形成过程,被描绘得极其清晰。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个特定的场景中,每一个参与者的眼神、手势里都蕴含着复杂的信息流。这种对“在场感”的捕捉能力,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欠缺的。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常识”,其实是经过无数次集体实践和意义编码后形成的,它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具约束力和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