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娟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信息学
  • 计算生物学
  • 基因组学
  • 蛋白质组学
  • 序列分析
  • 算法
  • 数据挖掘
  • 生物统计学
  • 系统生物学
  • 进化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097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8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Bioinformat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物信息学》同绕目前生物信息学研究与应用的主要内容,以丰富的实例,重点介绍了相关数据库和软件的功能、应用策略和使用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核酸与蛋白质序列数据资源、序列比较与相似序列搜索、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组结构注释、蛋白质结构分析、蛋白质序列分析、Microam,基因表达数据分析、蛋白质组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在疾病相关基因与药物发现中的应用,以及生物信息导航资源。《生物信息学》试图综合介绍生物信息学研究解决的问题、基本方法、现有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能使读者把握生物信息学自身的特点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使不同专业背景读者都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物信息学》适合作为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1 绪言
1.1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史
1.2 本书内容简介
1.3 贯穿本书的例子

2 序列数据资源
2.1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
2.2 序列数据存储格式
2.3 核酸序列数据库
2.3.1 GenBank数据库
2.3.2 RefSeq数据库
2.3.3 EPD数据库
2.4 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2.4.1 UniProt简介
2.4.2 UniProtlKB数据库
2.5 基因组数据资源
2.5.1 基础知识
2.5.2 不同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
2.5.3 人类基因组数据库
2.6 数据的检索与获取
2.6.1 检索工具
2.6.2 获取序列数据的例子
思考题

3 序列比对与比对搜索
3.1 基本概念
3.1.1 比对序列的选择:核苷酸序列还是蛋白质序列
3.1.2 同源性、相似性和一致性
3.1.3 空位
3.1.4 多序列比对
3.2 Dayhoff模型:可接受点突变
3.2.1 PAMl矩阵
3.2.2 PAM250和其他PAM矩阵
3.2.3 从突变概率矩阵到对数比值打分矩阵
3.2.4 双序列比对中PAM矩阵的实际有用性
3.2.5 PAM矩阵的重要替代者:BLOSUM打分矩阵
3.2.6 双序列比对和检测限度
3.3 比对算法:全局和局部
3.3.1 全局序列比对:Needleman—wunsch算法
3.3.2 局部比对:Smith—waterman算法
3.3.3 Smith—Waterman算法的快速和启发式版本
3.4 双序列比对的显著性
3.4.1 双序列比对统计显著性检验
3.4.2 全局比对的统计显著性
3.4.3 局部比对的统计显著性
3.5 局部比对搜索基本工具BLAST
3.5.1 BLAST搜索的关键步骤
3.5.2 BLAST算法:列表、扫描、延伸
3.5.3 BLAST算法的统计学和E值
3.5.4 BLAsT的各类分值
3.5.5 BLAST搜索示例:应用搜索原则
3.5.6 BLAsT搜索示例:多结构域蛋白的搜索
3.5.7 BLAST搜索示例:改变打分矩阵
3.6 寻找远缘相关的蛋白质:PSI—BLAST
3.6.1 基本步骤
3.6.2 PSI—BLAST的结果评估
3.6.3 PSI—BLAST的错误:破坏的问题
3.7 模式识别BLAST(PHI—BLAST)
3.8 用BLAST来发现新基因
思考题

4 基因组结构注释
4.1 引言
4.1.1 基因及其结构
4.1.2 基因结构预测概述
4.2 基于EST序列数据识别基因结构
4.2.1 判别基因序列的真实EST匹配的措施
4.2.2 真实EsT匹配的识别流程
4.2.3 确定EST对应的基因结构
4.3 基因结构预测的统计学建模方法
4.3.1 基于多级优化预测基因结构的基本思想
4.3.2 基因结构的分级建模
4.3.3 基因结构预测的动态规划算法
4.3.4 基于统计学方法预测基因结构的效果
4.4 基因组结构的自动注释
4.4.1 Ensembl的基因组注释流程
4.4.2 Ensembl自动注释结果与人工注释结果比较
思考题

5 分子系统发生分析
5.1 分子水平的进化介绍
5.1.1 问题的历史起源
5.1.2 分子钟
5.2 基本概念
5.2.1 系统发生树的基本概念
5.2.2 直系同源和旁系同源
5.3 分子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5.3.1 选择可供分析的序列
5.3.2 多序列比对
5.3.3 构建系统发生树
5.3.4 方法的选取
5.3.5 常用分析软件
思考题

6 蛋白质结构
6.1 蛋白质结构
6.2 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和结构可视化
6.2.1 PDB数据库
6.2.2 蛋白质结构家族分类数据库
6.2.3 蛋白质结构的可视化
6.3 蛋白质结构分析
6.3.1 蛋白质结构比对
6.3.2 结构模型品质的分析
6.3.3 蛋白质内部相互作用分析
6.3.4 溶剂可接近表面的计算及分析
6.3.5 功能位点的分析
6.4 蛋白质结构预测
6.4.1 蛋白质结构比较建模
6.4.2 蛋白质结构从头预测方法
6.4.3 二级结构预测
6.4.4 结构预测的策略
思考题

7 蛋白质序列分析与功能预测
7.1 引言
7.2 功能描述
7.2.1 基因本体
7.2.2 利用GO术语的功能注释
7.3 基于序列相似性的功能预测
7.3.1 基本预测方法
7.3.2 分析与讨论
7.3.3 蛋白质家族与序列的相似性聚类
7.4 基于蛋白质信号的功能预测
7.4.1 蛋白质信号
7.4.2 信号的描述
7.4.3 蛋白质模体、结构域和家族数据库
7.4.4 分析与讨论
7.5 基于蛋白质序列特征的功能预测
7.5.1 序列的理化性质
7.5.2 跨膜与卷曲螺旋分析
7.5.3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析
7.5.4 亚细胞定位预测
7.5.5 基于序列特征的蛋白质分子功能预测
7.6 功能预测的其他思路
思考题

8 微阵列数据分析
8.1 微阵列
8.1.1 微阵列实验过程
8.1.2 微阵列制备
8.1.3 杂交方式
8.1.4 图像分析
8.1.5 数据标准化
8.1.6 基因表达矩阵
8.1.7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
8.2 数据预处理
8.2.1 全局归一化
8.2.2 散点分析
8.2.3 数据全局归一化中的局部归一化
8.3 差异表达基因的检测
8.3.1 基本检验方法
8.3.2 分析实例
8.3.3 疾病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8.4 微阵列数据的分类分析方法
8.4.1 聚类分析
8.4.2 分类分析
8.5 构建基因调控网络
8.5.1 基因调控网络的简单例子
8.5.2 微分方程模型
8.5.3 布尔网络模型
8.5.4 贝叶斯网络模型
8.6 微阵列数据与分析软件
8.6.1 数据交换标准
8.6.2 微阵列数据库
8.6.3 微阵列数据分析流程
8.6.4 微阵列数据分析工具
思考题

9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9.1 二维凝胶电泳数据分析
9.1.1 二维凝胶电泳原理
9.1.2 二维凝胶电泳数据及其应用
9.2 蛋白质质谱数据分析
9.2.1 质谱技术
9.2.2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
9.3 蛋白质互作生物信息学
9.3.1 亲和层析和质谱
9.3.2 酵母双杂交系统
9.3.3 蛋白质一蛋白质互作预测
9.3.4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
9.4 分析细胞通路的生物信息学方法
思考题

10 疾病相关研究
10.1 疾病基因相关研究的概述
10.2 疾病相关的数据资源
10.2.1 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
10.2.2 遗传关联数据库
10.2.3 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
10.2.4 癌症数据库
10.2.5 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
10.3 疾病基因发现
思考题

11 SNP芯片及深度测序数据分析
11.1 SNP简介
11.2 结构变异
11.3 SNP实验简介
11.3.1 Illumina芯片
11.3.2.Affymetrix芯片
11.4 深度测序技术
11.5 序列数据基本格式
11.5.1 FASTQ
11.5.2 SAM和BAM
11.5.3 BED
11.5.4 VCF
11.6 实例数据分析
11.6.1 利用深度测序发现SNV
11.6.2 利用SNP芯片检测拷贝数变异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生物信息学》:
  由Pearson和Lipman于1988年提出的FASTA搜索算法分如下4步。
  (1)生成一个查询表,包括数据库中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片段。短片段的长度由参数k—tup决定。如果蛋白质搜索k—tup=3,查询序列就以3个氨基酸为块到查询表中查找可能的3个氨基酸匹配。FASTA程序对一个给定的k—tup值,产生10个最高分值片段。
  (2)对这10个匹配区域重新打分,并允许有保守性替换,打分过程中使用打分矩阵(如PAM250)。
  (3)属于同一蛋白质的高分值区域连接在一起。
  (4)FASTA然后在高分值序列上执行全局(Needleman—Wunsch)或者局部(Smith—Water—man)比对,这样可以优化查询序列和数据库匹配序列的比对。动态规划算法应用于数据库时只得到有限的使用,允许FAsTA能非常快速地返回结果,因为它只评估了一部分潜在的比对。
  BLAST是一个局部比对搜索工具,用来确定一条查询序列和一个数据库的比对。不过1990年给出的BLAST不引入空位。现在改进的BLAST版本已允许比对中引入空位。本章将在3.5节中详细介绍BLAST及其启发式算法。
  3.4 双序列比对的显著性
  如前所述,通过比对,我们可以得到两条比对序列间的一致性。然而,怎样才能判断两条序列从进化上来说是显著相关的?比如两条序列比对得到的一致性为26%,这个值随机情况下也能发生吗?
  ……
《穿越星辰的旅者:宇宙奥秘与人类的探索史》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次波澜壮阔的宇宙巡礼,一次关于人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史诗。我们将一同踏上征途,从远古先民仰望星空,试图解读那点点繁星的神秘含义开始,到现代科学家利用尖端科技,拨开宇宙迷雾,揭示其宏大结构与演化的震撼过程。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宇宙的浩渺无垠,感受生命在其中存在的渺小与伟大,并深刻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未来。 第一部分:仰望星辰的起点——人类对宇宙的早期认知 在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夜空中描绘出神话与图腾。他们根据星辰的规律,划分昼夜,预知季节,这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对未知世界最初的敬畏与想象。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时代,探访古巴比伦的天文学记录,埃及金字塔与星辰的神秘关联,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宇宙形态的宏伟构想,以及中国古代观星术的精妙绝伦。我们将看到,即使在有限的观测条件下,人类的智慧与想象力是如何编织出关于宇宙的第一张图景。从地心说的优雅与局限,到日心说的颠覆与革命,我们将回顾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先驱们如何一步步挑战传统观念,将人类的视野从地面推向更广阔的宇宙。那些关于行星运动的精密定律,望远镜第一次窥见的月面环形山,以及土星光环的惊鸿一瞥,都将以生动的笔触呈现,展现科学精神的萌芽与成长。 第二部分:迈向深邃的未知——近现代天文学的飞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本章将聚焦近现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走进18、19世纪,感受惠更斯、赫歇尔等天文学家如何通过更强大的望远镜,发现了更多行星、星云,并开始估算恒星的距离。20世纪,天文学迎来了真正的爆发。哈勃望远镜的诞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揭示了宇宙的尺度和星系的分布,证实了宇宙的膨胀,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的理解,更为我们研究黑洞、引力波等宇宙极端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伽马射线望远镜等各种新型观测设备的出现,让我们能够“看到”宇宙的各个角落,捕捉到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光芒,从而揭示出宇宙更深层次的奥秘。我们将深入探讨星系的形成与演化,黑洞的神秘诱惑,中子星的极端密度,以及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如同宇宙大爆炸的“回声”,诉说着宇宙诞生之初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生命的协奏曲——宇宙中的生命探索 宇宙是否仅是我们所见的这颗蓝色星球上存在生命?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便萦绕在人类心头。本章将带领读者踏上寻找地外生命的壮丽征程。我们将回顾从古希腊的“多世界”猜想到近代科学家的“费米悖论”,人类对宇宙生命存在的猜想从未停止。我们将了解行星科学的最新进展,探测器们对火星、木卫二、土星等天体的深入考察,寻找液态水、有机分子等生命存在的关键证据。从DNA的发现,到生命的分子基础,再到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存在,我们将探讨生命在地球上的多样性,以及这些证据如何启示我们去寻找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形式。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尝试,通过监听宇宙的无线电信号,试图捕捉来自其他文明的“呼唤”。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信号的特点,以及科学家们在解读这些信息时面临的挑战与兴奋。本书还将探讨生命的起源,从早期地球的化学演化到生命诞生所需的适宜环境,并由此推演在宇宙其他星球上,生命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无论是微生物的潜在存在,还是更高级文明的猜想,都将激发读者对生命这一宇宙现象的无限遐想。 第四部分:人类的星际征途——从仰望到抵达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太空探索,人类对宇宙的向往从未止息。本章将聚焦人类实现太空探索的伟大成就,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我们将回顾苏联和美国的太空竞赛,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阿波罗计划登月的辉煌,以及国际空间站作为人类在太空的“家”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详细介绍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火箭发射到如今的复杂航天器,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代表着人类勇气的延伸。探测器们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亲密接触”,如旅行者号的“金唱片”,卡西尼号对土星的深入探索,毅力号火星车的寻迹之旅,都将以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描绘呈现,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太空探索的艰辛与乐趣。而未来的太空探索,更是充满了令人激动的设想。月球基地的建立,火星殖民的蓝图,小行星采矿的商业愿景,以及对系外行星的遥远观测,都将引领读者展望人类文明的未来。我们将探讨星际旅行的理论挑战与技术瓶颈,如曲速引擎、虫洞理论等科幻概念,并结合当前科学研究的进展,对人类迈向更遥远星系的未来进行审慎的展望。 第五部分:宇宙与我们——哲学、艺术与未来的思考 科学的探索最终会引向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本章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宇宙学研究对人类哲学、艺术、伦檎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当我们将人类置于宇宙的宏大背景下审视,那些曾经的纷争与烦恼是否显得微不足道?本书将引用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们关于宇宙、生命、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从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所唤起的忧患意识,到科幻作品中对人类未来的无限畅想,都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思想启迪。我们将探讨环境伦理、太空伦理等新兴议题,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责任。宇宙的浩瀚无垠,生命存在的独特性,都将促使我们更加珍惜地球,并以更长远的眼光审视人类文明的未来。本书的结尾,将回到最初的仰望星空,但此时的我们,已不再是懵懂的先民,而是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更加远大的梦想的探索者。我们将用科学的理性、人文的关怀以及对未知的无限憧憬,继续我们的星辰大海之旅。 《穿越星辰的旅者:宇宙奥秘与人类的探索史》,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宇宙充满好奇、对生命怀有敬畏、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读者的作品。它将带领您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让您在理解宇宙宏大规律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人类在其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赞歌,一次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深刻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维的“重塑”。我原本对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解,往往是相对独立的。生物学研究宏观的生命现象,而计算机科学则处理数据和算法。这本书则像是一次“点石成金”的术语,它让我看到这两者之间如此紧密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计算的手段来解决复杂的生物学问题。例如,在探讨基因组学的时候,它让我明白,面对动辄数十亿碱基对的基因组数据,没有高效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我们就无法揭示基因组的奥秘。它也让我意识到,生物学问题的“边界”可以被无限拓展,只要我们能够创新性地运用计算思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发现”的论述,它强调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以及生物信息学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本书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跨学科融合的视野。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挑战性”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畏惧。它所探讨的内容,很多都超出了我原有的知识框架,需要我付出巨大的努力去理解和吸收。例如,书中关于算法分析的部分,涉及到了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等内容,这对我这个生物背景的读者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感到自己的认知正在被不断地拓宽和深化。我享受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一个复杂的概念在我反复推敲后终于被我掌握。这本书没有试图去“降低”理解的难度,而是鼓励读者去面对和克服困难,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这些挑战而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淬炼”,才能真正掌握生物信息学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在“连接”方面的能力。我之前接触到的生物学知识,往往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比如某个基因的功能,某个信号通路的作用。而这本书则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它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一一串联起来,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宏观、更加系统的角度去理解生命体。它让我明白,一个个体的遗传信息是如何编码生命的蓝图,蛋白质是如何执行着生命的功能,而这些信息和功能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不同生物信息学分支时所展现出的“融会贯通”的特点。比如,它在讲解基因组学的时候,会自然地引入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的内容,让我看到不同层面数据的相互印证和补充。这种“一体化”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生命科学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尽管它涉及的是相当专业的领域,但作者的叙述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并且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了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算法原理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一个简单的情境入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算法的核心思想,然后再深入到技术细节。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对数学公式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掌握核心概念。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历史性的回顾,讲述了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一些里程碑式的发现和技术突破,这让我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个学科发展的激动人心的历程。这种“温度”十足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仿佛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场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式讲解,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阐述生物信息学是如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的。例如,在介绍基因组学时,它可能会讲述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分析人类基因组数据,发现了与某些遗传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者,在介绍蛋白质组学时,它可能会描绘一幅分子互作网络的壮丽图景,揭示细胞内部复杂的调控机制。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点,更是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科学探索历程。它们让我看到了生物信息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能够洞察生命奥秘、解决实际难题的学科。这种“故事化”的叙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拿到手里,我首先关注的就是它提供的各种工具和算法的介绍。我一直觉得,生物信息学之所以如此迷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生物学问题转化为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的具体任务。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许多在实际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软件和程序包,比如用于序列分析的BLAST,用于基因组组装的SPAdes,以及用于蛋白质结构预测的AlphaFold等。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层面,而是提供了关于这些工具的安装、使用方法以及参数设置的详细指南。我甚至能在书中找到一些指导性的代码示例,这对于那些想要立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研究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克服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障碍,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运用这些强大的工具去分析我的实验数据,从中发现新的科学见解。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对它抱有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因为我一直觉得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具颠覆性和创新性的领域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方法上。我期待看到关于大数据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分析疾病的遗传背景,如何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尚未被广泛普及但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并对它们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希望它能够启发我思考,在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生物信息学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我个人如何能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张通往未来的“地图”,指引我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写作风格所吸引。它并没有像许多科普读物那样,试图用浅显的比喻来“讨好”读者,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用专业而精准的语言构建起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风格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硬核”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一场学术研讨会,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方法的阐述都力求详尽。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生物信息学发展脉络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更是在探讨技术背后的驱动力,以及不同技术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演进。例如,在介绍早期的序列比对算法时,它并没有止步于算法的实现,而是深入剖析了算法的数学原理和计算复杂度,并将其与后来的更高效算法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到学科发展的智慧和演变。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那些有一定生物学或计算机科学背景,并渴望系统性掌握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方法的读者。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但回报一定是丰厚的。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方法的总结,更是在积极地展望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看到了书中关于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的讨论,这些都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也预示着生物信息学未来的无限可能。它让我意识到,这个学科的边界还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工具和方法也在层出不穷。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未来的科研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找到更加清晰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思维的启发,它鼓励我去思考,如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中,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我拿起来的时候,就抱着一种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我对生物信息学这个领域一直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像是连接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桥梁,能够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复杂的生物奥秘。然而,我之前对这个学科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概念,比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但对于它们背后的技术和方法论却知之甚少。拿到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这个迷人的世界。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脉络,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分析方法和应用场景。例如,在基因组学的部分,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测序平台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对海量的测序数据进行比对、组装和变异检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操作案例,让我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同时,对于蛋白质组学,我也希望能够看到关于蛋白质结构预测、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内容,了解如何利用计算工具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次探索未知领域的启程。

评分

好(?▽?)

评分

喜欢

评分

书可以,是正版。。。。。。。。。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几个学校老师合编的,又为老师们解决职称问题了。就这样吧

评分

几个学校老师合编的,又为老师们解决职称问题了。就这样吧

评分

几个学校老师合编的,又为老师们解决职称问题了。就这样吧

评分

所以我的意见不能成为你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