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将“家庭教育”的大命题具体化,详解成多个小标题,辅以作者从事家教顾问多年来所掌握的现实案例,提炼出“四步学习法”:“确定目标”,先让孩子充满学习的欲望;教孩子学会“制订计划”;战胜学习上的困难期,“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得心应手”,体验到快乐。
本书语言通俗、生动,所提出的问题皆是现实生活中家教的常见问题,针对性强,接地气,且案例丰富,颇具参考和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沈俊杰,“四步学习法”创始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主修心理学;现为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儿少专业委员会委员,新东方集团特聘家庭教育专家,深圳实验幼儿园、梅林一村幼儿园特聘家庭教育顾问,《深圳青少年报家教版》专栏作家,深圳众多高端家庭的家庭教育顾问。
目录
第一部分 建立清晰明确的家教观念
要把“家庭教育”当一门专业课来学
想教育好孩子,家长一定要多看一些书
对话讲课的内容和专家的水平
教育不好孩子,家长要反省自己学的够不够
究竟什么是教育?
教育好孩子的秘诀是什么?
对话有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吗?
蔡笑晚的教子秘诀
对话和一位蓝领妈妈的对话
家庭教育的意义就是追求一代更比一代强
对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
没精力研究教育的事情,但很想把孩子教育成材,怎么办?
对话忧心忡忡的奥巴马
适合家庭教育的时间——非常短促,特别珍贵
孩子真正让我们教育的时间其实很短
对话早教出大师
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统合
对话学校是靠不住的?
除了短促性,还有宝贵性
曾子墨考托福的故事
对话两面派的沈老师
分清什么是教育的科学,什么是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原则是科学,教育的手段是艺术
科学与艺术,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
张瑞敏砸了几次冰箱?
原则要坚持,手段要灵活
出其不意的父亲
农夫哭了!
家长要有前瞻性地引导孩子发展
家长无远虑,孩子有近忧
李嘉诚的高明之处
对话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国比较好?
关于建立家庭教育目标体系的建议
使孩子成为既善于学习,又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第二部分 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三部分 制订一个家庭教育计划
精彩书摘
心理素质的第二根支柱:抗挫折能力
我在幼儿园讲课,常被老师们问到一个他们感到头痛的,也是我无法回答的问题,就是现在有些小朋友被老师一管,他们就会威胁老师说“如果你对我不好,我就叫我妈妈转学”。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就是“你让家长们来听听我的课”。
这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这反映了背后大人的心态。现在很多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父母普遍对孩子保护过度,孩子从小没吃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这导致他们的情感过分细腻,心理变得非常脆弱。就像玻璃工艺品,看起来很好,但承受不了丝毫的压力和碰撞。
有小学老师对我说,现在对学生讲话必须很小心,想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用特别委婉的方式,稍不注意就可能伤到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在中学,很多孩子因为觉得某个老师“批评过我”“骂过我”,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不愿意学了。
等这些看上去很漂亮的、玻璃工艺品式的孩子们上了大学,情况就更糟了。
举些例子,2006年3月,广州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在10天内就有一个本科生和两个研究生自杀。北京大学2005年~2006年不到一年时间里,4个拥有不同学位的学生自杀。据广东省高校调查报告显示,有2%的大学生有自杀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万人大学里,有200个大学生想自杀。广东省教育厅紧急出台政策要求每4000个大学生配备一个专职心理老师,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学生自杀。但我们知道,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个果,种下这个因的时间却在幼儿园和小学。
反思我们近20年来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似乎家长在急切地想给孩子们自己小时候没有的东西,却忘记了给他们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结果就是他们虽然学了很多知识,却经受不了丝毫的挫折。会因为一次不成功的考试、一次恋爱失败、一次老师的批评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一个学校来说是2%,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却是百分之百不可承受的结果。
自杀是最严重的心理问题,而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是个更庞大的群体。这几年出现的“赖校族”“啃老族”都是大学生畏缩、逃避心理的突出表现。
就像用冷热变化来锻炼孩子的抗病能力一样,父母也要从小注意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力,要在痛苦和失败中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面对痛苦,不要首先想到抱怨或求助,要自己忍耐和克服。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坚韧的性格。
另外,父母大多低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弱小,无法独自克服遇到的困难。这种态度反过来又会使孩子认为,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应对现实,造成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考验的往往不仅是孩子的勇气,更是父母的勇气。有一位成功母亲的话很值得我们借鉴,她说:“我之所以不娇惯孩子,是因为我心里想的不是孩子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大部分时间不在我的身边,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一个没有四季变化,只有春天的‘温室环境’,那当她进入现实社会后,必定难以适应。到那时候我也无能为力了,她才会真的可怜。”
康熙的爸爸当年不知道该立哪个儿子为太子,左右为难的时候,大学者汤若望给了他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谁出过天花就选谁。因为,出过天花而且活下来的孩子,比没出过天花的孩子生命更有保证一些。
我认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孩子的心理方面。经历过挫折并且勇敢克服困难的孩子,才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人。
……
前言/序言
《看见孩子: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引导他们》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秘籍”,而是致力于帮助家长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看见他们独特的光芒,从而以更具智慧和同理心的方式进行引导。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和潜在的可能性。因此,本书的核心在于“看见”——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看见他们行为背后的信号,看见他们的优点与挑战,看见他们正在经历的内在变化。 我们认为,有效的家庭教育并非强制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陪伴。本书将带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花园,探寻那些影响孩子成长轨迹的隐形力量。我们不贩卖焦虑,也不制造恐慌,而是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回归教育本质的思考方式。 第一部分: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感受与需求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晴雨表,理解这些情绪,是建立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情绪的语言: 孩子常常用行为来表达情绪,而非言语。本书将教您解读孩子的“肢体语言”和“行为信号”,例如,一个紧锁的眉头可能意味着委屈,一次愤怒的爆发可能源于不被理解,一次沉默的退缩可能隐藏着内心的不安。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年龄段孩子常见的情绪表达方式,以及这些情绪背后可能隐藏的真实需求。 需求的层次: 孩子有哪些核心需求?除了生理上的温饱,他们更渴望被爱、被看见、被肯定。本书将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心理学框架,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核心心理需求。例如,婴儿期对安全感的极度依赖,幼儿期对探索世界的好奇与挑战,学龄期对归属感和成就感的追求,青春期对独立与认同的渴望。只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孩子才能更健康、更自信地成长。 同理心是连接的桥梁: 学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本书将提供具体的练习和方法,帮助家长培养同理心。例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时,与其说教,不如先蹲下来,用柔和的语气问:“你很难过,是不是因为……” 这样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从而愿意敞开心扉。 倾听的艺术: 有效的倾听并非只是听到声音,更是用心去感受。我们将探讨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的配合、适时的反馈和提问,以及避免打断和评判。学会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更愿意与您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部分:看见孩子的潜能与挑战——发掘他们的独特天赋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本部分将引导家长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独特天赋,同时也能理性面对和引导他们的挑战。 天赋的火花: 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才能?是绘画、音乐、运动,还是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观察和探索的方法,帮助家长识别孩子的兴趣点和优势领域。我们会鼓励家长放下“我的期望”,去发现“孩子的天性”。 玩耍中的学习: 玩耍是孩子学习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本书将强调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游戏引导孩子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游戏,以及家长如何在游戏中扮演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 挑战是成长的阶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挑战,例如学习上的困难、人际交往的问题、情绪管理的不当等等。本书将教导家长如何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挑战,并将这些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我们强调的是“支持,而非包办”,引导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认识学习风格: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些孩子是视觉型学习者,有些是听觉型,还有些是动觉型。本书将帮助家长了解这些不同的学习风格,并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教育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试错与探索: 成功往往源于不断的尝试和失败。本书将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当孩子遇到失败时,重要的不是责备,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给予继续前进的勇气。 第三部分:看见成长的陪伴——建立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充满爱的亲子连接,让家庭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不等于“在场”。本书将强调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即全身心地投入,放下手机和工作,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我们将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陪伴方式,例如一起阅读、一起做饭、一起户外活动等。 边界与规则的智慧: 规则是家庭生活的稳定剂,但设置规则并非越严厉越好。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设定清晰、合理的家庭规则,并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执行。我们强调的是“引导”,而非“控制”,让孩子在规则中学会自律和责任。 积极的鼓励与肯定: 恰当的鼓励和肯定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本书将区分“表扬”与“肯定”,教导家长如何给予孩子真正有价值的反馈,聚焦于他们的努力过程和进步,而非仅仅结果。 处理冲突的艺术: 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本书将提供一些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帮助家长和孩子在争执中学会沟通、理解和妥协,将冲突转化为增进了解的机会。 家长的自我成长: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的情绪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本书将引导家长关注自身的成长,学习情绪管理,保持积极心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相信,家长自身的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看见家庭的整体和谐: 家庭是一个整体,所有成员之间的互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本书将鼓励家长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爱与理解成为家庭的主旋律。 《看见孩子: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将是一场关于爱的探索,一次关于理解的旅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您与孩子建立更深厚的联结,看见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芒,陪伴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这并非一本“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怎么理解”的书。因为,当我们真正“看见”孩子时,我们自然会知道该如何去爱,如何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