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是内容丰富的养生书,同时也是让人食指大动的菜谱。
正确认识养生,可以从阅读本书开始!
掌握因时因地因季黄金3原则,身体健康可以吃出来!
养生和美食真的矛盾吗?
你的身体现在健康吗?
为什么医学在进步,我们的健康却在退步?
养生可以和治病画等号吗?
没病是不是就等于健康?
为什么男人更容易得虚症?
为什么女人不能穿得太清凉?
——本书将为一一您解惑答疑
本书教你在大快朵颐的同时 “吃”掉慢性病,“吃”成好体质,“吃”出健康长寿。
我们主张吃东西要因时因地因季而变化。只有根据体质正确地摄入营养,才能使我们有条件和外部环境保持循环上的平衡状态,从而远离疾病困扰。
这本书就是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出发,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养生方面的针对各类人体质的建议和指导,其中的很多菜谱会让枯燥无趣的养生食疗变得简单易行。
现在不少人食疗都走极端,这是不对的。食疗是一种养生方法,不是治病方法,在食疗同时应该辅以运动、吐纳、按摩等养生技巧。只有全面调理人体,才能达到健康平衡的目的。
胡雷鸣,出生于中医世家,深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中医。15岁开始学医习《易》,在继承家传绝学的基础上,走遍大江南北,遍访杏林名家学习交流,后求学于哈尔滨医大,师承归门。经过十数年潜心钻研,传承前辈的易医理论,他结合中医、现代医学、营养学、养生学,立志将中国易医发扬光大。
现就职于成都市鸣昇生物科技公司,为高级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资深行业策划人,行业品牌包装和整合管理专家。
前 言 阴阳平衡,养生让你更健康
第一章 了解你的体质,养生从自我诊断开始
1.你的身体现在健康吗?
2.做一个简单的自检
3.可以预防的慢性病
4.为什么男性更易得虚证?
5.女性的一生都要“保温”
第二章 了解中医精髓,做自己的养生专家
1.何谓阴阳平衡:当地、当季、当时
2.没有平白无故的疾病——人生的六变
3.人体的卦象
4.没病就等于健康吗?
5.食乃百药先
第三章 顺应五行阴阳之气,这样做不会错
1.人体的阴与阳
2.五行体质——金
3.五行体质——木
4.五行体质——水
5.五行体质——火
6.五行体质——土
第四章 会吃的人更长寿,三餐中的养生智慧
1.三餐有序,八分即止
2.养以食为先,食以优为源
3.取之自然、用于自然、回归自然
4.食分五色,补益由人
5.一菜养生:四季最佳营养搭配
第五章 养生先养内,如何调理五脏
1.脾——滋养生命的大地
2.肾——创造生命的摇篮
3.肝——运送生命的源力
4.心——输出生命的能量
5.肺——清洁生命的艺术
第六章 顺时顺势,走出亚健康
1.没有无可救药的胖子2.情绪抑郁也可饮食调节
3.40岁的脊椎面临哪些问题?
4.看皮肤就能知道身体状况
5.气血养出漂亮女人
6.一杯龙眼茶,失眠不再犯
7.便秘不是小问题
8.拒绝支气管不适——跟油烟说再见
9.补脑从小开始
10.实现“性福”的方法
11.健身与运动,保持正确的节奏
12.骨骼其实比你想象的脆弱
第七章 用食疗辅助调理慢性病
1.从无到有,浅谈慢性病的发展过程
2.吃出来的三高
3.神经衰弱,新兴的主流慢性病
4.不要给老年痴呆机会
5.我们生活在毒素之中
6.你的身体正在失去效率
7.从肾脏中长出来的石头
8.永远都治不好的胃炎
9.缓解慢性鼻炎需要从改变环境开始
10.肺病需要彻底地养护
11.增强抵抗力——健康是真正的长城
12.可以防止的癌症
第八章 天然果汁,女人的养生捷径
1.增强抵抗力的柿子+桂皮
2.清肺达人葡萄+枇杷
3.心脏卫士苹果樱桃汁
4.帮你祛斑的西红柿+柠檬
5.跟头痛说拜拜——青苹果+醋
6.利尿清毒的三瓜汁
7.养胃健脾的香蕉+梨
第九章 运用自然的能量来养生
1.学会睡觉,掌握黑夜的健康权
2.活血化瘀气功法——八段锦
3.按摩化能量,抗衰八部位
4.三大养生穴
5.防止中风、心肌梗死的穴位
6.防止颈椎病的穴道
附录
附录1 人体子午流注表
附录2 五行五脏强化关系表
附录3 七情六气与脏腑的关系
附录4 慢性疾病发展过程
附录5 食疗歌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宝藏!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书籍讲得过于理论化,或者是一些零散的养生小偏方,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拿到这本书后,我惊为天人。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切入,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医“治本”的核心理念,让我明白养生并非仅仅是吃什么、做什么,而是要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修复脏腑功能。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你应该如何做”,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身体的运作规律,去感受身体发出的信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将人体与自然界的联系讲得十分透彻,让我意识到季节变化、气候特征对身体的影响有多么重要。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古代人能够顺应自然,达到长寿健康的状态。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长者在娓娓道来,没有一点说教的味道,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关怀。每一个章节都像在揭开中医养生的一层面纱,让我每一次阅读都收获满满。对于想从根本上改善健康,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启蒙之作。它让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实践。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了之后,感觉内心非常平静和充实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世骇俗的理论,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有些虚弱,容易疲劳,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去调理。《中医治本养生之道》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它首先教会我理解身体的“根本”,让我明白那些细微的不适,其实都暗藏着身体的信号,是在提醒我去关注和调整。书中关于“阴阳平衡”的阐述,让我对身体的健康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辨证”的讲解,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套用所有的养生方法。作者鼓励读者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自己的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整。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让我更有参与感。这本书不是让你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引导你去主动地探索和实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茫然无措的亚健康人群,而是能够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健康之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重新审视了“健康”的定义。我之前一直认为,只要身体没有明显的疼痛或不适,就算是健康的。但《中医治本养生之道》却告诉我,真正的健康是一种内在的充盈、精神的愉悦,以及生命力的旺盛。书中对“气血”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疲劳、乏力,甚至情绪低落,都与气血不足或不畅有关。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补气养血的食谱,而是深入分析了气血生成、运行的原理,以及影响气血的关键因素,比如脾胃功能、情志失调等等。这让我明白,养生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生命智慧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倡导的“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生命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身心和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了解更深了一层,也更有信心去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了。
评分这本《中医治本养生之道》实在是太实在了!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堆砌养生知识的书,结果它却是从一个非常哲学的高度来探讨健康的。书中反复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并且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生病了再去治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志养生”的部分,以前我总觉得情绪和身体健康关系不大,但这本书用了很多中医的理论来解释,比如“怒伤肝”、“思伤脾”等等,让我意识到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危害有多么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来达到养生的目的。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比如它并没有简单地推荐某种“养生圣品”,而是鼓励我们去了解身体的个体差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即便是在养生方面,也并非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来灵活运用。这种细致入微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们终身、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指南。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养生,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身体的敬畏之心。
评分坦白说,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治本”这两个字还有些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养生就是吃点好东西,多运动。但读完《中医治本养生之道》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身体内部平衡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外在的表象。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中医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比如,它将人体比作一个精密的机器,而各种病症就像是机器出现了故障,中医的“治本”就是找出那个最根本的故障点,进行修复,而不是仅仅给机器的某个零件做个表面美容。书中关于“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讲得格外清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身体的很多不适,都源于这些内在的失衡。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根据节气调整饮食,如何通过穴位按摩来疏通经络,如何改善睡眠质量等等。这些方法都非常贴近生活,而且强调的是循序渐进,慢慢调理,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读这本书让我觉得,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但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下去,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评分这个商品值得购买,大家参考下!
评分学习,看看而已,对有需要的人,有用。
评分aaaaaaaaaaaaaaazz
评分好
评分还好,从来没看过
评分还好,从来没看过
评分很好
评分挺好的受益匪浅!
评分学习,看看而已,对有需要的人,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