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不應該隻是對於哲學史裏的思想和哲學傢的解釋;一部雋永有趣的哲學普及作品也不應該隻是浮光掠影地介紹各種哲學學派和理論。
這不是一部哲學史導論,也不是腦筋急轉彎的哲學入門;它以“人是什麼”的問題為起點,以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為工具,探討人的認知、倫理、信仰、自由和愛的意義等我們在生命裏終究要麵對的重要課題。
關於什麼是人生的意義,如果你問我的話,我的迴答是: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讓你的好主意付諸實現,用生命來豐富每個日子,而不是用日子來堆砌生命。
關於哲學思考與自我省思的著作不勝枚舉,但《甲骨文叢書·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卻與眾不同。
因為過去從未有一本書能在同時提供自然科學的知識條件下,這麼全麵性地帶領讀者去思考各種人生重大的哲學問題。作者以諧趣而優雅的筆調,用豐富淵博的知識,幫助我們在麵對關於人的龐雜知識時,找到一條的小徑。
《甲骨文叢書·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這本書橫跨瞭心理學、哲學、生物學、腦部科學等不同學科,為我們介紹它們當前的新發展。如同一幅令人驚嘆的拼圖,最後終於呈現齣今日科學界眼中「人類」的完整樣貌,讓我們在麵對人生的種種迷惘與睏惑時,終於看見瞭一座指引方嚮的燈塔。
普列斯特的《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這本書以“人是什麼”的問題為起點,以現代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是腦部科學研究成果為工具,探討瞭人的認知、倫理、信仰、自由和愛的意義等這些在人的生命中必然要麵對的重要課題。《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這本書中所探討的問題,均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但可能沒有過多考慮或考慮之後沒有答案的問題,比如“我們為什麼幫助彆人?”“何謂真理?”“可以吃動物嗎?”“為什麼應該保護環境?”“可以對人進行復製嗎?”“神存在嗎?”“道德是與生俱來的嗎?”“應該允許安樂死嗎?”等等。
理查德·大衛·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哲學傢、政論傢、作傢、媒體齣版人。1964年齣生於德國索林根市(Solingen)。1994年於科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後幾乎任職過德國各大報及電颱,並擔任過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研究員。2000年榮獲生物醫學大傳奬。 創作有兩本小說、三本非文學類著作。其中他的童年迴憶錄《列寜隻來到盧登夏德》( Lenin kam nur bis Ludenscheid)已拍成電影,另一本非文學類作品《愛情的哲學》銷售亦超過15萬本。目前定居於科隆和盧森堡。
譯者簡介
錢俊宇,輔仁大學德文係畢業。曾任德國Witten/Herdecke大學講師等職,現為科隆大學中文講師與跨文化溝通訓練講師。
★《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的一大特色是極少使用哲學專門術語,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學著作。作者是要藉用哲學以外的知識來闡述哲學問題,介紹重要的哲學學說。他的博學造就瞭一本令哲學界引以為榮的入門書。
——林正弘,東吳大學哲學係教授
★當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您已經走齣瞭邁嚮幸福的第一步。…… 這本書讓人無法拒絕。
——埃爾剋·海登萊希(Elke Heidenreich),德國知名評論傢,媒體工作者
★(這本書)為我們填補對蕓蕓眾生無法完全一目瞭然的知識提供瞭一種引導性的幫助。
——《索林根晨報》(Solinger Morgenpost)
★一部美妙的、輝煌的作品!
——馬庫斯·蘭茨(Markus Lanz),德國電 視二颱主持人及媒體人
★歡快、詼諧並且通俗易懂。
——《奧伯邁恩日報》(Obermain-Tagblatt)
★想成就一本暢銷的哲學書,簡直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錯!這本書證明這個論斷錯瞭!從來沒有一本哲學實用書可以像它一樣厲害!
——《漢堡晚報》(Hamburger Abendblatt)
前言
第一部 我能知道什麼?
第1章 宇宙中聰明的動物:何謂真理?
第2章 天空中的露西:我們來自何處?
第3章 心靈的宇宙:我們的腦部如何運作?
第4章 三十年戰爭中的一個鼕夜:從何得知我是誰?
第5章 馬赫經驗:“我”是誰?
第6章 斯巴剋先生戀愛瞭:何謂感覺?
第7章 不是自傢的主人:我的潛意識是什麼?
第8章 似曾相識:何謂記憶?
第9章 玻璃瓶裏的蒼蠅:何謂語言?
第二部 我應該做什麼?
第10章 盧梭的謬誤:我們需要其他人嗎?
第11章 屠龍者的劍:我們為什麼幫助彆人?
第12章 我心中的法則:為什麼我應該做個好人?
第13章 利貝特實驗:我可以要我所想要的嗎?
第14章 蓋吉事件:大腦裏存在道德嗎?
第15章 我感受到你也感受到的:值得做個好人嗎?
第16章 站在橋上的那個人:道德是與生俱來的嗎?
第17章 貝莎姑媽不應該死:可以殺人嗎?
第18章 尊嚴的誕生:墮胎是道德的嗎?
第19章 人生的盡頭:應該允許安樂死嗎?
第20章 香腸和乾酪以外:可以吃動物嗎?
第21章 文化叢林裏的猴子:人類應該如何與人猿相處?
第22章 鯨魚的痛苦:為什麼應該保護環境?
第23章 復製人眼中的世界:可以對人進行復製嗎?
第24章 任君挑選的孩子:生殖醫學將往何處發展?
第25章 通往精神世界的橋:腦部研究允許做些什麼?
第三部 我可以期望什麼?
第26章 最大的想象:神存在嗎?
第27章 會吏長的時鍾:大自然具有意義嗎?
第28章 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不可思議:愛是什麼?
第29章 行動、存在、行動、存在、行動:自由是什麼?
第30章 魯濱孫的廢油:我們需要私有財産嗎?
第31章 羅爾斯的遊戲:正義是什麼?
第32章 幸福之島:快樂人生是什麼?
第33章 遠方的花園:快樂學得來嗎?
第34章 母體:人生具有意義嗎?
初次捧讀這本書,我有一種強烈的“穿越感”。它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專注力去跟隨作者的思緒。作者的邏輯鏈條極其嚴密,從陶器上的刻符到青銅器上的銘文,再到我們今天所見的成熟甲骨文,他構建瞭一條清晰的演化路徑。我特彆注意到他對“人稱代詞”在早期文字中的復雜處理,這直接關聯到對“自我”和“他者”概念的早期界定。這種對語詞哲學的深入探討,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曆史科普範疇,上升到瞭對人類認知發展史的哲學反思。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對著書中的圖例反復揣摩,試圖去理解古人是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為那些奇妙的圖形。全書的編排極具匠心,插圖精美且標注詳盡,即便是對甲骨文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從視覺上捕捉到其藝術性和信息量。這本書像一把精密的鑰匙,打開瞭通往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大門,讓人心馳神往。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簡直是一件藝術品,與它所承載的內容相得益彰。紙張的質感厚實而溫暖,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最復雜的圖錶和拓片摹本,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作者在論述中插入的那些充滿美感的甲骨文圖例,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齣色,在深入繁復的符號分析之後,總會穿插一小段富有哲理性的總結性段落,像是在高山之巔稍作喘息,讓你有機會消化剛剛接收到的信息量。它成功地將枯燥的考據工作,轉化成瞭一場關於人類智慧的尋根之旅。閤上書本時,我心中充滿瞭對先民的感激,是他們用最原始的工具,為後世留下瞭如此寶貴的精神遺産,而這本書,就是最完美的導覽圖。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脊,光是“甲骨文叢書”這幾個字就帶著一種曆史的重量感,仿佛能觸摸到三韆年前的筆觸和呼吸。我翻開第一頁時,心裏湧起的是一種對未知文明的敬畏。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行文流暢又不失古樸的韻味,他巧妙地在現代的敘事框架下,嵌入瞭對上古符號係統的深刻解讀。特彆是關於“蔔辭”中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刻痕,如何被係統地梳理齣其背後的社會結構、祭祀禮儀乃至日常生活的細節,那種抽絲剝繭的推理過程,看得我熱血沸騰。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在“翻譯”文字,更是在“重構”一個失落的文明的思維方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模糊地帶時所持有的審慎態度,他從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呈現多種可能性,引導讀者一同進入考古學傢和語言學傢的心智迷宮。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從一場漫長而深邃的夢中醒來,對“文字之源”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符號,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與天地溝通的媒介。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多層次的,它在知識的廣度上令人驚嘆,在細節的深度上更令人摺服。作者似乎傾盡畢生心血,將數十年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其對特定字形流變的研究,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精確度。比如,書中對“雨”和“雷”這兩個自然現象符號的比較分析,不僅展示瞭早期象形文字的直觀性,更揭示瞭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恐懼。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探討這些符號時,並沒有將它們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政治權力結構、農業生産周期乃至星象觀測體係之中進行交叉驗證。這種多學科交叉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代社會運行機製的理解。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關於文字的書,而是在參與一場宏大的、關於文明初始狀態的“現場還原”。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許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挑戰與迴報並存的。它沒有使用過分通俗的語言來迎閤大眾,而是忠實地保留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我必須承認,有好幾次,我需要查閱附錄中的詞匯錶纔能完全跟上作者關於特定術語的定義。然而,正是這種毫不妥協的深度,造就瞭這本書的價值。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史料的局限性”的坦誠,他清楚地標明瞭哪些是已被學界公認的解讀,哪些是基於現有證據的“閤理推測”。這種謙遜的治學態度,反而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於任何曆史資料的解讀都會更加審慎,不再輕易相信那些被簡化和標簽化的曆史敘事。這本書教會我的,不僅是甲骨文的知識,更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和對知識邊界的尊重。
評分給力給力給力,非常好,特彆棒,書海沒看,隻賣都買9分以上,要不沒法看
評分至於現在,已經不行瞭!
評分如果為瞭刷新你飽受國內教科書浸淫所養成的三觀,值得一看。
評分吳玉貴先生精研唐代中外關係史,在突厥史、中古文獻等研究上卓有建樹。本書為其花費五年精審譯成之作,可謂嘔心瀝血。2014年11月,責編拜訪吳先生,先生笑稱畢其功於一役,要將中文版問世以來獲得反饋、特彆是當年刪改的部分增訂進來
評分看完的感想:很不錯。
評分丁娜,北京大學西語係德語專業畢業,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現居住在德國慕尼黑。曾在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工作兩年,現供職於某專利律師事務所。主要譯作:《尋訪行傢》(閤譯)、《何謂成功》、《飢餓與絲綢》和《幸福,在幸福遠去的時代》等。
評分至於現在,已經不行瞭!
評分這個甲骨文係列基本每本必收(價格太高,必須要在五摺以下,否則真太貴),內容及選材還比較滿意,翻譯總體也還過得去。不然看什麼書呢?何林夏不在齣版社瞭,廣師大齣版社的理想國也就不存在瞭。這不連理想國叢書的齣版社都換瞭。溫故齣到30就截止瞭,中國當代史研究隻到第三期,廣東齣版社的新史學叢書也沒有瞭?現在已經默默的改看甲骨文叢書瞭。
評分至於現在,已經不行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