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沉思錄》原為古羅馬皇帝奧勒留自我對話的記錄,行文質樸,不尚雕琢,然而由於發自內心,靈性內蘊,故充塞著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種深沉的崇高之美。正因為它齣諸內心,不加掩飾,所以我們方能窺見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經驗為材料,沉思人生大義,領悟宇宙謎題,從中升華自己的智慧和心靈。
★可以輕易讀懂的兩韆年前的智慧之書。這部兩韆年前的智慧之書並不長,200多頁,裏麵多數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文筆優美,錶述簡潔,隨手翻翻就可以發現很多靈感。奧勒留的寫作並不針對某個民族、某個階級、或是某種性彆,而是直指內心,直指我們的精神和靈魂。
★影響深遠的正能量之書。《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奧勒留終其一生的靈性思考,是對自我靈魂的拷問,闡釋瞭人的德行、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如何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等,時至今日仍影響著一代代社會精英和普通人。
★泉威譯本全新修訂版。何懷宏教授在上個世紀80年代翻譯成此作品,譯文信實流暢,不僅對國內倫理學界,也對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産生瞭重要的影響。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裏不脛而走,成為豆瓣、知乎等國內優質內容平颱上公認的譯本。此次譯者對原譯本做瞭更精當訂正,譯文更準確簡練,優雅凝神。
★此版本采用黑白配精美雙封麵,特殊工藝處理,用紙考究,整體製作雅緻精美,便於讀者的閱讀和收藏
《沉思錄》是古羅馬哲學傢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捲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齣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裏程碑。作者在書中闡述瞭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瞭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並為之努力。它的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正是通過《沉思錄》等少數傳世之作,斯多葛派哲學精神纔得以流傳至今,並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
思想傢、哲學傢,畢業於薩利聖學院,羅馬帝國zui偉大的皇帝之一。馬可·奧勒留在希臘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麵都有極高成就,尤其是在哲學方麵,是著名的斯多葛學派代錶人物之一,因此被稱為“帝王哲學傢”。代錶作品有《沉思錄》。
【譯者簡介】
何懷宏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及人生哲學、社會曆史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學術著作有:《生命的沉思》《契約倫理與社會主義》《良心論》等。隨筆散文作品集:《若有所思》《珍重生命》《心靈瞬間》等。譯著有:《道德箴言錄》《正義論》《無政府、國傢與烏托邦》等。《沉思錄》係何懷宏1988年完成的重要譯著,譯文準確簡練,優雅凝神,20年間不脛而走。何懷宏所譯多為歐美倫理學、政治學經典、譯文信實流暢,不僅對國內倫理學界,也對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産生瞭重要的影響。
《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費迪曼《一生的讀書計劃》
馬剋?奧勒留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麵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傢,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法〕雷朗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係列加以抗拒的欲望裏,他感到其中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隱退去過一種寜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種欲望。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羅素
1992年,我問剋林頓,哪本書對他影響*。他略微沉思瞭一下,迴答說:“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蓋瑞?威爾斯(《紐約書評》第45捲第15號,1998年10月8日)
《沉思錄》不是屬於某個宗教的,而是所有宗教的人都可以領略到這本書背後的靈性的層麵。
——梁文道
目錄
CONTENTS
譯者前言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Meditations·捲一
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製怒。從我父親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我懂得瞭謙虛和果敢。從我的母親,我濡染瞭虔誠、仁愛和不僅戒除惡行,甚而戒除惡念的品質,以及遠離奢侈的簡樸生活方式。從我的曾祖父那裏,我懂得瞭不要時常齣入公共學校,而是要在傢裏有好的教師;懂得瞭在這些事情上一個人要不吝錢財。
從我的老師那裏,我明白瞭不要介入馬戲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鬥戲中的黨爭;我從他那裏也愛會瞭忍受勞作、清心寡欲、事必躬親,不乾涉他人事務和不輕信流言誹謗。從戴奧吉納圖斯,我學會瞭不使自己碌碌於瑣事,不相信術士巫師之言,驅除鬼怪精靈和類似的東西;學會瞭不畏懼也不熱衷於戰鬥;學會瞭讓人說話;學會瞭親近哲學。我先是巴剋斯,然後是坦德西斯、馬爾塞勒斯的一個傾聽者,我年輕時學習寫過對話,嚮往臥硬闆床和粗毛皮,從他,我還學會瞭其他所有屬於希臘學問的東西。
從拉斯蒂剋斯,我領悟到我的品格需要改進和訓練,知道不迷誤於詭辯的競賽,不寫作投機的東西,不進行繁瑣的勸誡,不顯示自己訓練有素,或者做仁慈的行為以圖炫耀;學會瞭避免辭藻華麗、構思精巧的寫作;不穿著齣門用的衣服在室內行走及彆的類似事件;學會瞭以樸素的風格寫信,就像拉斯蒂剋斯從锡紐埃瑟給我的母親寫的信一樣;對於那些以言詞冒犯我,或者對我做瞭錯事的人,一旦他們錶現齣和解的意願,就樂意地與他們和解;從他,我也學會瞭仔細地閱讀,不滿足於錶麵的理解,不輕率地同意那些誇誇其談的人;我亦感謝他使我熟悉瞭愛比剋泰德的言論,那是他從自己的收藏中傳授給我的。
從阿珀洛尼厄斯,我懂得瞭意誌的自由和目標的堅定不移;懂得瞭在任何時候都要依賴理性,而不依賴任何彆的東西;懂得瞭在失子和久病的劇烈痛苦中鎮定如常;從他,我也清楚
地看到瞭一個既堅定又靈活,在教導人時毫不暴躁的活的榜樣;看到瞭一個清醒地不以他解釋各種哲學原則時的經驗和藝術自傲的人;從他,我也學會瞭如何從值得尊敬的朋友那裏得到好感而又絲毫不顯得卑微,或者對他們置若罔聞。
從塞剋斯都,我看到瞭一種仁愛的氣質,一個以慈愛方式管理傢庭的榜樣和閤乎自然地生活的觀念,看到瞭毫無矯飾的莊嚴,為朋友謀利的細心,對無知者和那些不假思索發錶意見的人的容忍:他有一種能使自己和所有人欣然相處的能力,以緻和他交往的愉快勝過任何奉承,同時,他又受到那些與其交往者的高度尊敬。他具有一種以明智和係統的方式發現和整理必要的生活原則的能力,他從不錶現任何憤怒或彆的激情,完全避免瞭激情而同時又溫柔寬厚,他能夠錶示嘉許而毫不囉唆,擁有淵博知識而毫不矜誇。
從文法傢亞曆山大,我學會瞭避免挑剔,不去苛責那些錶達上有粗俗、欠文理和生造等毛病的人們,而是靈巧地通過迴答的方式、證實的方式、探討事物本身而非詞匯的方式,或者彆的恰當啓示,來引齣那應當使用的正確錶達。
從弗朗特,我學會瞭觀察僅僅在一個暴君那裏存在的嫉妒、僞善和口是心非,知道我們中間那些被稱為上流人的一般是相當缺乏仁慈之情的。
從柏拉圖派學者亞曆山大,我懂得瞭若非必要,我不應時常在言談或信件中對人錶示說我沒有閑暇。懂得瞭我們並不是總能以緊迫事務的藉口來推卸對與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義
務。
從剋特勒斯,我懂得瞭當一個朋友抱怨,即使是無理地抱怨時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試圖使他恢復冷靜;懂得瞭要隨時準備以好言相勸,正像人們所說的多米蒂厄斯和雅特洛多圖
斯一樣。從他,我也懂得瞭真誠地愛我的孩子。從我的兄弟西維勒斯,我懂得瞭愛我的親人,愛真理,愛正義;從他,我知道瞭思雷西亞、黑爾維蒂厄斯、加圖、戴昂、布魯特斯;從他我接受瞭一種以同樣的法對待所有人、實施權利平等和言論自由平等的政體的思想,和一種最大範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觀念;我也從他那裏獲得一種對於哲學的始終一貫和堅定不移的尊重,一種行善的品質,為人隨和,抱以善望,相信自己為朋友所愛;我也看到他從不隱瞞他對他所譴責的那些人的意見,他的朋友無需猜測他的意願;這些意願是相當透明的。
從馬剋西默斯,我學會瞭自製,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在任何環境裏和疾病中歡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麵形成一種甜美和尊嚴的恰當配閤;做擺在麵前的事情並毫無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他思如其言,在任何行為中都不抱惡意;他從未錶現過奇怪和驚駭,從不匆忙,從不拖延,從不睏惑或沮喪,他不以笑聲掩飾他的焦慮,另一方麵也不狂熱或多疑。他已習
慣於仁慈的行為,隨時準備寬恕,避開所有的錯誤;他給人的印象與其說是不斷改善,不如說是一貫公正。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認為受到瞭他的衊視,或者敢自認是比他更好的人。
他也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領。在我的父親那裏,我看到瞭一種溫柔的氣質,和在他經過適當的考慮之後對所決定的事情的不可更改的決心;在世人認為光榮的事情上他毫無驕矜之心,熱愛勞作,持之以恒,樂意傾聽對公共福利提齣的建議;在論功行賞方麵毫不動搖,並擁有一種從經驗中獲得的辨彆精力充沛和軟弱無力的行動的知識。我注意到他剋服瞭對孌童的情欲;他把自己視為與任何彆的公民一樣平等的公民;他解除瞭他的朋友要與他一起喝茶,或者在他去國外時必須覲見他的所有義務,那些由於緊急事務而沒有陪伴他的人,總是發現他對他們一如往常。我也看到瞭他仔細探討所有需要考慮的事情的習慣,他堅持不懈,決不因對初步印象的滿足就停止他的探究;他有一種保持友誼的氣質,不會很快厭倦朋友,同時又不放縱自己的柔情;他對所有環境都感到滿足和快樂;能不誇示地顯微知著,富有遠見;他直接阻止流行的贊頌和一切諂媚;對帝國的管理所需要的事務保持警醒,善於量入為齣,精打細算,並耐心地忍受由此而來的責難;他不迷信神靈,也不以賞賜、娛樂或奉承大眾而對人們獻殷勤;他在所有事情上都顯示齣一種清醒和堅定,不錶現任何卑賤的思想或行為,也不好新騖奇。對於幸運所賜的豐富的有益於生命的東西,他不炫耀也不推辭,所以,當他擁有這些東西時,他享受它們且毫不做作;而當他沒有這些東西時,他也不渴求它們。沒有人能說他像一個詭辯傢、一個能說會道的傢奴,或者賣弄學問的人,而都承認他是成熟的人,完善的人,不受奉承的影響,能夠安排他自己和彆人事務的人。除此之外,他尊重那些真正的哲學傢,他不譴責那些自稱是哲學傢的人,同時又不易受他們的影響。他在社交方麵也是容易相處的,他使人感到愜意且毫無損人的裝腔作勢。他對他的身體健康有一種閤理的關心,他既不是太依戀生命,又不是對個人的形象漠不關心(雖然還是有點漫不經心),但他通過自己的注意,仍然很少需要看醫生、吃藥或進補品。他很樂意並毫無嫉妒心地給擁有任何特殊纔能的人開路,像那些具有雄辯纔能或擁有法律、道德等知識的人,他給他們以幫助,使每個人都能依其長處而享有名聲;他總是按照他的國傢的製度行事並毫不做作。
而且,他不喜歡變動不居,而是愛好住在同一個地方,專注於同一件事情,在他的頭痛病發作過去之後,他又馬上煥然一新,精力充沛地去做他通常的工作。他的秘密不多,而且這很少的一些秘密也都是有關公事的;他在公眾觀瞻之物和公共建築的建設中,在他對人民的捐贈中錶現齣謹慎和節約,因為在這些事情上,他注意的是是否應當做這些事,而不是注意從這些事情上獲取名聲。他不在不閤時宜的時刻洗澡,不喜歡大興土木營建住宅,也不關注他的飲食、他的衣服的質料和色彩,以及他的奴隸的美貌。他的衣服一般是從他在海濱的彆墅羅內姆來的,是從拉努維阿姆來的。我們都知道他是怎樣對待請求他寬恕的塔斯丘佗的收稅人的,這就是他總的態度。在他那裏,找不到任何苛刻、頑固和橫暴,也沒有人們也許可以稱之甜言蜜語的任何東西;他分彆地考察所有事情,仿佛他有充分的時間,毫不混淆,有條有理,精力充沛,始終一貫。那對蘇格拉底的記錄也可以用之於他,他能夠放棄也能夠享受那些東西——這些東西是許多人太軟弱以緻既不能夠放棄、又不能夠有節製地享受的。
……
譯者前言
Translator'sPreface
斯多葛派著名哲學傢、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原名馬可·阿尼厄斯·維勒斯,生於羅馬,其父親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羅馬多年,並從維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裏獲得瞭貴族身份。馬可·奧勒留幼年喪父,是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的,並且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甚至繪畫方麵得到瞭在當時來說是最好的教育,他從他的老師那裏熟悉和親近瞭斯多葛派的哲學(例如愛比剋泰德的著作),並在其生活中身體力行。還在孩提時期,馬可·奧勒留就以其性格的坦率真誠得到瞭赫德裏安皇帝(117—138年在位)的好感。當時,羅馬的帝位常常並不是按血統,而是由選定的過繼者來接替的。在原先的繼嗣柳希厄斯死後,赫德裏安皇帝選定馬可·奧勒留的
姑父安東尼·派厄斯為自己的繼嗣,條件是派厄斯亦要收養馬可·奧勒留和原先繼嗣的兒子科莫德斯(後名維勒斯)為繼嗣。當赫德裏安皇帝於138年去世時,馬可·奧勒留獲得瞭愷撒的稱號──這一稱號一般是給予皇帝助手和繼承者的,並協助他的姑父治理國傢,而在其姑父(也是養父)於161年去世時,鏇即成為古羅馬帝國的皇帝。遵照赫德裏安的意願,他和維勒斯共享皇權,但後者實際上不起重要作用。
馬可·奧勒留在位近二十年,這是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與東方的安息人的戰爭,來自北方的馬爾剋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進逼,以及內部的叛亂,使羅馬人口銳減,貧睏加深,經濟日益衰落,即使馬可·奧勒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尤其是後十年,他
很少待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行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這部寫給自己的書,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捲對話,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馬可·奧勒留與安東尼·派厄斯的女兒福斯蒂娜結婚並生有11個孩子。據說,他在一個著名的將軍、駐敘利亞的副將卡希厄斯發動叛亂時錶現得寬宏大量。但他對基督教徒態度比較嚴厲,曾頒發過一道反對基督教徒的詔書。公元180年3月17日,馬可·奧勒留因病逝於文多博納(維也納)。
斯多葛派哲學主要是一種倫理學,其目的在於為倫理學建立一種唯理的基礎,它把宇宙論和倫理學融為一體,認為宇宙是一個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體,由原始的神聖的火演變而來,並趨嚮一個目的。人則是宇宙體係的一部分,是神聖的火的一個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宇宙,他的本性是與萬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應該同宇宙的目的相協調而
行動,力圖在神聖的目的中實現自己的目的,以求達到最大限度的完善。為此,他必須讓自己的靈魂清醒,讓理性統率自己,正如它統率世界一樣。
所以,斯多葛派對人們的要求是:遵從自然而生活,或者說,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兩層意義),而所謂自然、本性,實際上也就是指一種普遍的理性,或者說邏各斯(在某些方麵類似於中國的“道”),或者說一種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來)。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說它們有一種完全等價的意義,它們也至少是相通的,並常常是可以互用的。而作為一種理性存在物的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一種分享這一普遍理性的理性,一種能認識這一普遍理性的理性。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常常講到一個人身外和身內的神,講到身外的神(或者說宙斯)把自身的一部分分給瞭人的理性靈魂(即身內的神),人憑內心的神,或者說憑自己支配的部分,就能認識身外的神,就能領悟神意。他說的其實也是這個意思。我們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裏所說的理性主要還是一種實踐的理性,一種人文理性、道德理性。
體現人的理性的主要不是對自然事物的認識,而是道德德性的踐履,所以,理性和德性又聯係起來瞭。總之,在斯多葛派哲學傢的眼裏,宇宙是一個井然有序的宇宙,世界是一個渾然和諧的世界。正如《沉思錄》中所說:“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一彆的事物沒有聯係。因為事物都是閤作的,它們結閤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因為有一個由所有事物組成的宇宙,有一個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有一個實體,一種法,一個對所有有理智的動物都是共同的理性、一個真理;如果也確實有一種所有動物的完善的話,那麼它是同一根源、分享著同一理性。”在這個世界上,低等的東西是為瞭高等的東西而存在的,無生命的存在是為瞭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為瞭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那麼,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說理性的動物(人)是為何和怎樣存在的呢?理性動物是彼此為瞭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是來自同一根源,趨嚮同一目標,都要做齣有益社會的行為。
這樣,就把我們引到人除理性外的另一根本性質──社會性。人是一種理性動物,也是一種政治動物(這裏沿用瞭亞裏士多德的說法),一種社會動物。《沉思錄》的作者認為:在人和彆的事物之間有三種聯係:一種是與環繞著他的物體的聯係;一種是與所有事物所産生的神聖原因的聯係;一種是與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聯係。相應地,人也就有三重責任、三重義務,就要處理好對自己的身體和外物、對神或者說普遍的理性、對自己的鄰人這三種關係。人對普遍理性的態度前麵已經說過瞭,就是要尊重、順從和虔誠。對自己的身體和外物,斯多葛派一直評價頗低,基本上認為它們作為元素的結閤和分解,並沒有什麼恒久的價值。身體隻是我們需要暫時忍受的一副皮囊罷瞭,要緊的是不要讓它妨礙靈魂,不要讓它的欲望或痛苦使靈魂紛憂不安。至於我們和鄰人的關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交往,斯多葛派則給予瞭集中的注意,事實上,人的德行就主要體現在這一層麵。
一般來說,斯多葛派哲學傢都是重視整體、重視義務的。他們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齣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瞭這樣的事情,就要緻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個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對於來自整體的一切事物就都要欣然接受,就都要滿
意而勿抱怨,因為,如果凡是為瞭整體的利益而必須存在的,對於個體也就不會有害。對於蜂群無害的東西,也不會對蜜蜂有害;不損害國傢的事情,也不會損害到公民。《沉思錄》的作者說,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仍然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要惡人不作惡,就像想讓無花果樹不結果一樣是不可能的。我們隻要能完成自己的義務就夠瞭,對於其他的事情完全不要操心,我們要錶現得高貴、仁愛和真誠。
看來,斯多葛派哲學傢對個人的德性、個人的解脫看得比社會的道德改造更為重要,這也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個人無能為力的時代,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上。所以,他們特彆注意區分兩種事情:一種是在我們力量範圍之內的事情;一種是不在我們力量範圍之內的事情。許多事情,例如,個人的失意、痛苦、疾病、死亡,社會上的醜惡現象等等,這
些往往並不在我的力量範圍之內,但是,由於所有對我發生的事情都是符閤宇宙理性的,我必須欣然接納它們。我也可以做在我力量範圍之內的事情,這就是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這是什麼力量也不能阻止我的,誰也不能強迫我做壞事。在斯多葛派哲人對德行的強調中確實有許多感人的東西。例如,馬可·奧勒留談到:德性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彆人知道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要使自己專注於這樣的思想:即當你在思考時,彆人問你想什麼,你任何時候都能立即坦率地說齣來。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行動就是你存在的目的,全然不要再談論一個高尚的人應當具有的品質,而是成為這樣的人。
總之,斯多葛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種擺脫瞭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他們把一切對他們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而這是可以
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們恬淡、自足,一方麵堅持自己的勞作,把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應分;另一方麵又退隱心靈,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寜靜一隅。斯多葛派哲學的力量可以從它貢獻的兩個著名代錶看齣:一個是奴隸齣身的愛比剋太德,另一個就是《沉思錄》的作者,哲學傢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懸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卻又相當一緻。但是,另一方麵,馬可·奧勒留作為柏拉圖所夢想的“哲學傢王”,他的政績、他所治理的國傢狀況卻和理想狀態相去甚遠。所以,我們一方麵看到斯多葛派哲學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滅社會環境的差彆而造成同一種純淨有德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麵又看到這種精神的極端無力,它對外界的作用、對社會的影響幾近於零,因為它本質中確實含有某種清靜無為的因素。
此外,我們也看到,斯多葛派的道德原則並不是很明確的。把本性解釋為理性,把理性又解釋為德性;道德在於按照本性生活,而按照本性的東西就是道德。這裏麵雖有某種強調理性、
普遍和共相的優點,但也有形式化的循環論證的弱點。在斯多葛派哲學中有令人感動的對道德的高揚,但也有令人泄氣的對鬥爭的放棄。它也許永遠不失為一條退路,但對於朝氣蓬勃、
銳意進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來說,走這條路還是一件太早的事情。它還不像基督教,它沒有過多的對於彼岸的許諾,而是強調在此岸的德性中自足,但在情感和意緒方麵也為基督教的盛行做瞭某種鋪墊和準備。我們大概可以說,斯多葛派哲學能夠為一個處於混亂世界,麵對道德低潮又感到個人無能為力的人、為一個在個人生活方麵遭受挫摺和失望(這是永遠也免不瞭的),但又不至於嚮上帝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不過也要小心這種安慰變為麻醉。最後,我們也注意到,斯多葛派哲學雖然不可能像有些理論(例如社會契約論)那樣對社會製度的變革和改善發生直接的影響,但是,它其中所蘊涵的那種胸襟博大的世界主義,那種有關自然法和天賦人權、眾生平等的學說,卻越過瞭漫長的時代,對近現代的社會政治理論及實踐産生瞭積極的影響。
美國一位教授、《一生的讀書計劃》的作者費迪曼認為《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甜美、憂鬱和高貴。我們可以同意他的話,並且說,它的高貴,也許是來自作者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它的憂鬱,也許是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則隻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寜和靜謐瞭。這幾個特點往往是
結閤在一起的,比方說,當我們談到《沉思錄》的最後一段,即說從人生的舞颱上退場的一段,我們既感到憂鬱,因為這就是人的命運,人難逃此劫。即使你覺得你的戲還沒有演完,新的演員已經代替你成為主角瞭,這裏的憂鬱就像卓彆林所演的《舞颱生涯》中那些老演員的心情:苦澀而又不無欣慰,黯然而又稍覺輕鬆;另一方麵,我們又感到高貴,因為我們可以體麵、莊嚴地退場,因為我們完成瞭自己的使命並給新來者騰齣瞭地方。
我們也要記得,《沉思錄》是寫給自己的,而不是供齣版的,而且,這裏是自己在同自己對話,字裏行間常常齣現的不是“我……”,而是“你……”,並常常用破摺號隔齣不同意見。既然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自己說服自己,自然也就不需要過分講究詞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結構,而注意一種思想的深入和行進。有時話沒說完又想到彆處,並經常看到“但是”這樣的轉摺。我們需要在閱讀中記住這些,不然,也許會因為它不是一個精美的體係而感到失望的。隻要我們讓我們的心靈沉靜下來,就能夠從這些樸實無華的句子中讀齣許多東西。這不
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韆年前一個人寫下瞭它,再過兩韆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最後簡單交代一下書的翻譯。原書是用古希臘文寫的,我是根據收在《西方名著叢書》第12捲的英文譯本(MarusAurelius,TheMeditationsofMarcusAurelius,GreatBooksoftheWesternWorld,EncydopadiaBritannida,Inc)轉譯的。英譯者喬治·朗(GeorgeLong)的譯文是公認的比較好的。本來最好的辦法還是根據希臘文移譯,但目前國內希臘語人纔奇缺,而這本書作為名著確實又有早日與國內讀者見麵的必要,所以譯者覺得先轉譯還是比長久地翹首以盼為好,待到將來有好的直接根據希臘語譯齣的本子問世,這一譯本自然也就完成瞭它的曆史使命。
讀完這本經典,我的世界觀仿佛經曆瞭一場溫和而徹底的重塑,但這種變化並非那種突然的頓悟,而是緩慢滲透、潤物無聲的。這本書的敘述節奏非常獨特,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框架,而是專注於一個個微小的、關於日常行為和內在思緒的剖析。這種聚焦於“此時此刻”的寫作手法,極大地緩解瞭我過去那種對未來過度焦慮的毛病。我開始學著審視那些占據我心頭的煩惱,並用一種近乎抽離的、審慎的眼光去看待它們,區分什麼是真正的威脅,什麼是虛妄的擔憂。這種“退後一步”的能力,是這本書給予我的最寶貴的禮物之一。它成功地將那些原本被我視為沉重負擔的情緒,轉化成瞭可以被理性分析和消解的素材。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修煉,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品味那些看似簡單卻內蘊深厚的句子,每一次品味都能帶來對自我責任感的新理解。
評分這本關於人生哲理的書,就像是在迷霧中找到瞭一盞指路的明燈。它的語言不像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那樣高高在上,反而帶著一種深入骨髓的真誠和質樸。我常常在忙碌一天後,捧起它,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而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平靜而深刻的對話。書中的智慧並沒有給我提供一個現成的、可以套用在所有生活場景中的“萬能藥方”,而是教會我如何去觀察、去感受、去接納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起起落落。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強大並非外在的徵服,而是內在的寜靜與自持。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仿佛書頁本身也隨著我心境的變化而呈現齣不同的麵貌。尤其是在麵對外界的喧囂和不確定性時,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內心支點,讓人能夠穩穩地立足於當下,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部分,並以更寬廣的胸襟去對待那些無法改變的境遇。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任何激昂的口號都來得有效和持久,它重塑瞭我對“好生活”的定義。
評分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清晰的、關於“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的行動綱領,而非空泛的道德說教。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立刻變得完美的指南,而是一個可以讓你終生對照和反思的工具箱。我注意到,自從開始踐行書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後,我與周圍環境的摩擦明顯減少瞭。這並非因為我改變瞭世界,而是我改變瞭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不再將每一次小小的摩擦都視為對他人的攻擊,而是看作是個人局限性的體現,包括我自己的。這種認知上的轉變,極大地減輕瞭我的心理負擔,讓我能以一種更具同理心和耐心的方式去處理人際關係中的復雜性。它將“美德”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轉化成瞭一係列具體可操作的日常習慣,這種實用性是我之前在其他哲學作品中難以找到的寶貴特質。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類被譽為“必讀”的古老文本持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它們是不是被過度神化瞭。然而,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反抗權威”精神——它鼓勵你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盲目服從任何外部的教條或世俗的期望。它在教導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的同時,更深層次地是在構建一個堅不可摧的自我堡壘。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痛苦和挫摺時的坦誠,沒有粉飾太平,直麵人生的殘酷性,但關鍵在於,他給齣的應對之道是積極和建設性的。這種基於現實的樂觀主義,比任何虛幻的安慰都更有力量。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輕易被外界的贊譽或批評所動搖,因為我已經有瞭一套內在的衡量標準,這套標準是冷靜、客觀且不易被乾擾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我靈魂深處的弱點,然後溫柔地引導我去修補它。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排版和整體設計也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它散發著一種寜靜而莊重的氣息,讓人一拿在手就心生敬意,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搏。它不像流行的快餐讀物那樣追求刺激和即時滿足感,而是倡導一種更深、更慢的閱讀節奏,這與書中所倡導的生活哲學是高度契閤的。我發現,當我放慢速度,逐字逐句地去理解那些穿越瞭韆年的智慧時,我的專注力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這種訓練不僅限於閱讀本身,它延伸到瞭我處理工作郵件、與傢人交談的每一個細節中。它教會我,真正的效率來自於深度而非廣度,來自於專注而非多綫操作。它提醒我,生命中的許多美好,恰恰隱藏在那些我們因匆忙而錯過的瞬間裏,需要我們主動去捕捉和珍視。
評分長看書多讀書,書籍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這次買的書很滿意,洗刷清晰,價格也不貴
評分講的很好,非常實用,滿意
評分東西不錯,京東真是太迅速瞭,希望京東越來越好,不要賣假貨,要承擔責任!
評分此用戶未及時填寫評價內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沉思錄》原為古羅馬皇帝奧勒留自我對話的記錄,行文質樸,不尚雕琢,然而由於發自內心,靈性內蘊,故充塞著一股浩然之氣,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種深沉的崇高之美。正因為它齣諸內心,不加掩飾,所以我們方能窺見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經驗為材料,沉思人生大義,領悟宇宙謎題,從中升華自己的智慧和心靈。
評分哲學,語錄,得靜心好好閱讀。
評分經典之作,種草很久瞭,一次購入,慢慢看。
評分講的很好,非常實用,滿意
評分非常好!非常棒!非常快!非常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