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业钢 编
图书标签:
  • 海绵城市
  • 城市规划
  • 生态城市
  • 雨水管理
  • 低影响开发
  • 绿色基础设施
  • 城市设计
  • 水资源
  • 可持续发展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6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74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开发建设中大力倡导的新模式,与国外所提倡的低影响开发理念是一致的。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高层面的表述,更是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和具体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一书是该书的作者们多年来对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在理念、技术与具体案例三个方面的实践与设计的总结和提升。本书为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产业、水景观以及生态城市及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完整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方案。当中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走入新的历史时期,这本书将成为一部极为难得的参考文献及宝贵的技术设计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和城市的雨洪资源化、增加城市的水域和湿地面积、增加雨水的地表下渗率、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面源污染以及减少洪灾旱灾的危害。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方案和实例。同时,这本书也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附加价值:节省土地开发成本,提升土地价值,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海绵城市的建设,维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新的经济热点。


全书分为理念篇、技术篇和案例篇三大章,理念篇对于海绵城市、LID、海绵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技术篇介绍构建海绵城市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如雨洪资源化技术、水生态治理技术和绿色设计技术等,案例篇则收录了其团队近年来八个海绵城市实践项目,景观项目类型丰富,包括了湿地设计、水库设计、水生态治理及水系设计等海绵城市构建聚焦的项目。

 

中国所面临的水生态安全问题是严峻的。水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城市的命脉。中国城市面临着水质污染、水资源枯竭、洪旱灾频繁发生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刻不容缓。海绵城市作为一项国策,彰显中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一到暴雨过后,关于“内陆看海”的段子便俯拾即是。人们并不是真的愿意靠皮划艇出行,也不愿意天天在马路上捕鱼,调侃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无奈和关切。


那么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呢?又如何构建,如何维护管理呢?从这两本书中,你将得到答案。你可能是建筑、景观、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能是城市建设、雨洪管理的水环境关注者,还可能是市政建设的政府员工,只要你想了解“海绵城市”,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被迫要在城里“看海”,甚至想找到解决办法,为构建“海绵城市”助力的话,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不二的选择!

内容简介

  “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开发建设中大力倡导的新模式,与国外所提倡的低影响开发理念是一致的。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高层面的表述,更是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和具体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一书是该书的作者们多年来对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在理念、技术与具体案例三个方面的实践与设计的总结和提升。本书为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产业、水景观以及生态城市及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完整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方案。当中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走入新的历史时期,这本书将成为一部极为难得的参考文献及宝贵的技术设计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和城市的雨洪资源化、增加城市的水域和湿地面积、增加雨水的地表下渗率、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面源污染以及减少洪灾旱灾的危害。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方案和实例。同时,这本书也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附加价值:节省土地开发成本,提升土地价值,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海绵城市的建设,维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新的经济热点。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分为理念篇、技术篇和案例篇三大章,理念篇对于海绵城市、LID、海绵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技术篇介绍构建海绵城市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如雨洪资源化技术、水生态治理技术和绿色设计技术等,案例篇则收录了其团队近年来八个海绵城市实践项目,景观项目类型丰富,包括了湿地设计、水库设计、水生态治理及水系设计等海绵城市构建聚焦的项目。

作者简介

  伍业钢,伍博士于1991年获美国怀俄明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受聘为美国田纳西大学研究助理教授,1993年被聘为美国南佛罗理达州水资源管理署高级环境科学家。伍业钢博士现为美国生态工程公司主任生态学家,同时还是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秘书长、景观生态学博士、资深生态经济分析师,东方园林生态板块生态城市规划分院院长,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资深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景观格局动态、景观模型、生态系统恢复等。近年来他一直从事水环境规划、治理方面的研究,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理念篇

第一节 何谓“海绵城市”?

15 一、雨洪是资源

19 二、减少地表径流和雨水就地下渗

20 三、减少地表径流和减少面源污染

28 四、降低洪峰和减小洪流量

29 五、生态廊道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何谓“低影响开发(LID)”?

35 一、低影响开发对水的尊重

36 二、低影响开发对表土的尊重

40 三、低影响开发对地形地势的尊重

47 四、低影响开发对植被的尊重

52 五、低影响开发与下沉式绿地

第三节 何谓“海绵城市设计”?

58 一、海绵城市设计的生态学原则

60 二、海绵城市设计中的景观生态学应用

63 三、海绵城市设计与生态基础设施设计

66 四、海绵城市设计与生态城市设计

68 五、海绵城市设计与流域生态治理

第四节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及管理

72 一、海绵城市的生态效益

77 二、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

79 三、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

82 四、海绵城市的艺术价值

87 五、海绵城市的管理机制

第二部分:技术篇

第一节 雨洪资源化设计技术

92 一、水文分析与地表径流设计

95 二、雨水收集及雨水花园设计

100 三、海绵城市水系空间格局设计

105 四、遵从自然法则的湿地设计

110 五、地表径流与雨水就地下渗设计

第二节 水生态治理设计技术

116 一、自净化系统与生态系统修复

123 二、治污截污及雨污分流

125 三、生态驳岸设计

129 四、跌水堰设计

132 五、水系面源污染三道防线

134 六、以水质为目标的水生态工程设计

141 七、水系污染消减计算模型

第三节 绿色设计技术

152 一、绿色建筑雨水利用

154 二、下沉式绿地设计及公路绿化带设计

157 三、低影响开发(LID)与植物配置

159 四、城市绿地与城市公园的空间格局设计

第四节 生态基础设施设计技术

164 一、城市雨水管理系统设计

165 二、海绵城市渗透铺装设计

171 三、分散式污水处理厂设计

173 四、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

第五节 管理指标体系及经济分析技术

178 一、海绵城市的管理技术

180 二、应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GIS 分析

181 三、海绵城市后期运营评估办法

184 四、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部分:案例篇

第一节 天津于桥水库湿地——以水质为目标的设计

190 一、项目概况

192 二、规划目标及功能定位

193 三、设计原则

194 四、方案设计

208 五、经验总结

第二节 北京琉璃河湿地以水动力为基础的设计

210 一、基础分析

212 二、水质、水量、水动力及水环境挑战

213 三、湿地建设的策略

214 四、湿地设计

216 五、湿地设计的生态构建

224 六、景观规划

第三节 十堰官山河水生态治理设计

226 一、项目背景

226 二、现状问题

226 三、设计目标与设计理念

230 四、治理措施

第四节 南昌青山湖水生态治理设计

234 一、青山湖的问题

236 二、治理目标及思路

237 三、湖泊生态治理的湿地工程

246 四、设计愿景

第五节 绍兴城市水系设计

248 一、绍兴的水城与水系

250 二、绍兴的海绵城市

252 三、如何提升绍兴水系的水质?

256 四、绍兴水动力的提升

第六节 宜兴海绵城市设计

260 一、宜兴与建设海绵城市

265 二、宜兴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268 三、海绵城市设施的后期维护及规划总结

第七节 东莞石马河流域海绵城市设计

272 一、项目背景

273 二、石马河流域存在的问题

276 三、石马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定位

277 四、石马河流域海绵城市开发的具体措施

第八节 萍乡麻山新区海绵城市经济效益评估

284 一、项目概况

二、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285 三、海绵城市建设成本估算

286 四、经济效益估算

精彩书摘

  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构思与设计,其基本的要素是用地功能、建筑外观及开放空间。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硬质”设计与“软质”设计相结合,统筹考虑。这里的“硬质”指的是建筑和路面等硬质材料,“软质”指景观、水域和植物等生态环境。因此,开展设计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顺应自然。在这一前提下,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打造“天人合一”和“融入自然”的思想,是对当代城市设计只注重建筑美学形态这种观念的完善与修正。城市设计应当全面地考虑城市与自然的共生,让雨水、阳光、风、植物与城市空间形态完美地融合,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真正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

前言/序言

  显然,海绵城市作为一项国策,彰显中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水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城市的命脉。海绵城市的打造是以“雨洪是资源”为目标,以控制面源污染,保障水质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治理的理念。雨洪是资源,蓄为先,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区域要有足够的地表水面积和湿地面积来蓄存常雨量,要减少地表径流,促使雨水就地下渗,补充地下水。雨洪是资源,就要考虑最大一次连续降雨下城市雨洪的系统管理,实现蓄洪水面、湿地、绿地、雨水花园和公园等空间的最大化,雨洪就地下渗的最大化,地表径流、城市排水管道分散化和系统化,以及城市流域水系和汇水空间格局的合理化。一场连续暴雨,可能占全年

  降雨量的30%-70 %,如果把这一雨洪资源泄掉排掉,那一年里旱灾的严重性程度是可想而知。而且,如果没有足够的城市空间把雨洪蓄下来,所有的洪水汇集到狭窄的防洪高堤坝内,所形成的洪峰和洪水的压力和威胁是巨大的。因此,海绵城市将从根本上改变防洪防涝的管理方式,减少洪灾旱灾的威胁,是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海绵城市设计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定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适当的水域和湿地面积与陆地总面积之比例。我们在绍兴的城市规划中,建议这个比例为15 % 比较合适。这个比例跟年总降雨量、最大连续降雨量、地形地势、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城市空间格局和地表径流强度等要素有关。各城市或各区域间的差异很大,但是,海绵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以流域为整体、以产业和城市空间格局为抓手以及以防洪防旱和水质保障为宗旨,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经济和水景观的总体设计。因此,海绵城市设计是一定意义上的系统设计或者说是生态设计。


《城市水文与气候适应性规划: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城市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水资源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性。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水文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对韧性、可持续性和宜居性的要求。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系统性的框架,指导城市规划师、水资源工程师、景观设计师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将气候适应性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层面。 第一部分:城市水文的重塑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传统城市水文理论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和水循环精细化管理的新范式。 水文循环与城市化进程的交互影响分析: 详细剖析了城市化对地表径流、下渗、蒸散发和地下水补给的复杂影响机制。通过对不同城市形态(高密度核心区、郊区蔓延区、滨水区)的水文响应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硬化”地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削弱。 弹性水文系统的概念模型构建: 提出了“弹性水文系统”的设计理念,强调系统在面对干旱、洪涝等冲击时的自我调节、快速恢复能力。阐述了多尺度、多目标的水文目标设定方法,平衡防洪安全、水资源保育与生态健康的需求。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资源风险评估: 引入先进的气候模型降尺度技术,评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如RCP 4.5, RCP 8.5)区域降雨强度、极端温度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建立了基于风险矩阵的城市洪涝与缺水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为规划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适应性规划与空间策略 本部分着重于如何将水文管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实施的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策略。 基于生态系统的水敏感性分区规划: 强调摒弃“一刀切”的工程措施,转向基于自然地形和水文特征的精细化分区管理。例如,在低洼汇水区优先规划生态湿地和蓄滞空间,在高渗透性区域鼓励绿色基础设施的渗透和利用。 蓝绿基础设施的集成设计与效益评估: 详细介绍了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生态沟渠、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关键蓝绿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材料选择与维护要求。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实现蓝绿基础设施在提升景观价值、改善微气候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协同效益。 防洪韧性与城市空间重构: 探讨了在城市既有建成环境中实施防洪韧性改造的技术路径。内容包括分层级滞蓄空间(从场地级到片区级)的动态激活策略、城市生命线系统(交通、能源、通讯)的抗淹设计,以及利用历史水系和滨水空间作为临时防洪缓冲区的规划思路。 第三部分:工程技术创新与操作指南 本部分提供了实现适应性水文管理所需的关键工程技术细节和实施标准。 分散式与分布式雨水管理技术: 详细阐述了分散式雨水收集、处理与再利用(包括中水回用和雨水灌溉)的技术流程和经济性分析。对比了集中式与分散式方案在运行成本、维护复杂度和系统韧性方面的优劣。 地下空间与地下水资源协同管理: 关注城市深层空间对地下水文的影响。讨论了地下空间建设中的防水、防渗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抽水速率、优化人工回灌,实现地下水位的长期稳定和有效补给,防止地面沉降。 智慧水管理系统(Smart Water Management): 介绍了物联网(IoT)、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在实时水文监测、预警发布和设施智能调控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如何建立城市级的“数字孪生”水文模型,实现对突发洪涝事件的快速情景模拟和决策支持。 第四部分:政策、经济与社会参与 成功的适应性规划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水资源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与激励机制: 分析了国际上成功的城市在征收雨洪管理费、提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推行开发强度与水文影响挂钩的规划许可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并探讨了这些政策工具在不同司法和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 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LCCA): 提供了评估传统“灰色”基础设施与新兴“蓝绿”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的方法论。重点量化了气候适应性措施在减少灾害损失、提升土地价值和改善居民健康方面的非直接经济效益。 跨部门协作与公众共建: 强调了水务、规划、交通、园林等部门间打破壁垒进行一体化决策的重要性。提供了社区层面公众参与气候适应性项目的设计工作坊方法,确保规划方案能充分反映地方需求和文化背景。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实践导向性与前瞻性视角。 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汇编,更是一部面向复杂城市水文问题的操作手册,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更能适应未来气候挑战的城市水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水波纹的纹理处理,触感上就让人联想到主题的“水润”特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色彩饱和度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赞赏的是排版布局,图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复杂的工程图和设计效果图得以充分展示,信息密度高却不显得拥挤。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尺度设计案例的图片引用非常用心,从宏观的城市规划蓝图到微观的街道断面细节,层次分明,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直观感受。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为“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入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书籍品质的坚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在翻阅时,就对内容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值,因为它已经通过视觉和触觉先行传递了专业与严谨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的选择和分析上,展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和本土化的深度结合。它似乎没有局限于国内某几个光鲜亮丽的项目,而是穿插引用了欧洲成熟的雨水管理经验和亚洲新兴城市的创新实践。每当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一个技术原理时,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对照案例,从气候、地质背景到政策法规的差异,都被纳入考量。这种对比分析的设置,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海绵城市”并非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而是一种需要深度因地制宜的适应性策略。特别是对于那些展示了失败教训和后续改进过程的案例,更是充满了坦诚和宝贵的经验价值,这比单纯展示成功的“样板工程”要深刻得多,体现了作者对实践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提供的价值远超一本标准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度报告与前沿方法的集成指南。作者的笔触中透露出一种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冰冷的技术讨论变得有温度、有方向感。我感觉它在不断地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建设海绵城市,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排完水,更是要通过水循环的优化,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增强市民福祉。这种宏大的愿景与微观技术的精准结合,让这本书的份量十足。它无疑是建筑、市政、景观设计等相关专业人士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因为它不仅教会了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阐释了“为什么而做”。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事逻辑的构建上展现了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全书的结构推进非常自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技术堆砌,而是采用了“提出问题—剖析原理—展示应用”的清晰路径。开篇对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瓶颈的深刻剖析,立刻抓住了读者的痛点,使得后续介绍的各种渗透、蓄滞、净化技术不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关于“下渗技术”的章节,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技术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土壤条件下的适用性分析和参数选择,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对于初涉此领域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避开“理论到实践”巨大鸿沟的宝贵指引。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知识吸收的效率,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在稳步提升自己对复杂水文管理的认知深度。

评分

技术细节的呈现方式值得称赞,它成功地在“学术严谨性”和“工程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许多专业书籍往往为了追求深度而使得公式和参数多到令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处理得非常巧妙。复杂的模型和计算方法被配以清晰的流程图和必要的注释,使得非纯理论背景的规划师也能快速抓住核心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介绍部分,比如新型透水铺装材料的分子结构与渗透率曲线,讲解得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直观性。它没有回避关键的技术指标,而是将其嵌入到实际工程设计的决策流程中,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在这个特定情境下,A方案比B方案更优,这种“决策支持”的导向性,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飙升。

评分

东西挺不错,纸张质量挺好,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商品不错,系列学习,好好学习绘制海绵城市设施图纸的基础知识。

评分

有点贵,不值

评分

没什么,就想给个差评,以后买书不会来京东了,体验极差

评分

说是图集有点勉强,内容一般

评分

有点贵,不值

评分

东西不错,很便宜,新卡比很好,性价比很高,很好很好,物流快,快递服务很好,送货师傅辛苦了,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本书质量不错,内容丰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