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电影导演方法(第3版):开拍前看见你的电影》给导演新手提供了一种在银幕上充分发挥剧本大戏剧潜力的系统方法学。本书提供了明晰的把剧本转化为电影的方法学,在导演书籍中独特。本书在剧本蓝图的基础上,引导读者使用具体技巧来分析剧本中的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转化成视觉故事。书中包含了阐明这些技巧所需的剧本实例。《电影导演方法》从零开始,讲述了基本概念和系统的方法学。 
  独特而专业的方法,告诉你如何把剧本作为蓝图 
  利用实例来促进积极思考,并给思想带来活力 
  著名影片的案例研究                 
内容简介
     《电影导演方法(第3版):开拍前看见你的电影》从零开始,讲述了基本概念和系统的方法学,包括在银幕上充分发挥剧本大戏剧潜力的系统方法学,以及明晰的把剧本转化为电影的方法学,其视角在导演书籍中独树一帜。在剧本蓝图的基础上,《电影导演方法(第3版):开拍前看见你的电影》引导读者使用具体技巧来分析剧本中的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转化成视觉故事。书中包含了阐明这些技巧所需的剧本实例。 
  《电影导演方法(第3版):开拍前看见你的电影》对三部故事片进行了深入分析,让读者有机会看到并明白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戏剧性元素。同时《电影导演方法(第3版):开拍前看见你的电影》领导我们几乎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研究希区柯克的《美人计》、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和彼得·威尔的《楚门的世界》中的戏剧结构和叙事者声音,并分析了其他11部故事片的风格和戏剧结构。 
  《电影导演方法(第3版):开拍前看见你的电影》作者NicholasT.Proferes是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电影专业的教授,执教超过25年。他在电影领域的专业涉及面非常广,曾在纪录片和故事片中担任导演、摄影师、剪辑师、制片人等职务。通过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他提出了通过戏剧单元、叙事节拍(导演节拍)和戏剧性场面环绕的支点来组织动作的电影导演方法,着眼于首先明确故事(剧本检查工作),然后帮助导演编排故事前进及戏剧发展来训练导演在情绪上吸引观众的能力。     
作者简介
     Nicholas T.Proferes是哥伦比来大学艺术学院电影专业的教授,他已在那里执教25年以上。他在电影业中的专业面非常广,曾在纪录片和故事片中担任导演、摄影师、剪辑师、制片人等职务。 
  王旭锋,原籍浙江义乌,200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影视制作系副主任、讲师,2008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现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录音师协会会员、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浙江省翻译协会会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著作(含译著)5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惊异于Proferes说明复杂思想时表现出来的简洁性。《电影导演方法》不但对电影导演来说很有价值,对演员及任何对戏剧艺术创作感兴趣的人也都很有价值。 
  ——安德雷·寒班(Andrei Serban)国际剧院导演,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专业教授 
  Nicholas T.Proferes不是告诉你如何导演——这会像告诉你该导演什么一样傻。他做了更有价值的事情:阐释了导演工作中的思维方法。 
  ——詹姆士·沙姆斯(James Schamus)       
目录
   第1部分 电影语言和导演方法 
第1章 电影语言和语法入门3 
电影世界(film world)3 
电影语言(film language)4 
镜头4 
电影语法5 
180°规则5 
30°规则8 
银幕方向9 
电影时间10 
压缩11 
扩展11 
相似画面12  
第2章 剧本中的戏剧性元素15 
骨架15 
这是谁的电影17 
人物17 
规定情景19 
动态人物关系19 
需求20 
期望(expectations)20 
动作21 
行为(activity)21 
表演节拍21 
戏剧单元22 
叙事节拍22 
支点23  
第3章 在戏剧性场面中组织动作25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美人计》中院子场景的戏剧性元素25 
《美人计》中带注解的院子场景27  
第4章 演员调度33 
戏剧动作(dramatic movement)的模式35 
一个场景内演员调度的变化37 
作为电影设计一部分的演员调度37 
利用场景图38 
影片《美人计》中院子场景的场景图38  
第5章 摄影机43 
作为叙事者的摄影机43 
揭示43 
入场44 
客观摄影44 
主观摄影45 
机位在哪里45 
视觉设计48 
风格49 
多机拍摄50 
摄影机高度51 
(摄影机)镜头52 
构图53 
从哪里开始54 
向着视觉特征努力54 
寻找规则55 
戏剧单元和摄影机55 
镜头清单、故事板、调度55 
散文式的故事板56  
第6章 《美人计》院子场景的摄影59 
第一戏剧单元59 
第二戏剧单元63 
第三戏剧单元67 
第四戏剧单元及支点69 
第五戏剧单元72  
第2部分 影片摄制 
第7章 剧本分析79 
剧本阅读79 
《一片苹果派》剧本80 
这是谁的电影85 
人物85 
规定情景86 
《一片苹果派》的骨架87 
动态人物关系87 
需求88 
动作88 
表演节拍89 
行为89 
《一片苹果派》的基调89 
分解《一片苹果派》的动作90 
设计场面90 
视觉化91 
确定支点和戏剧单元91 
《一片苹果派》的叙事节拍92 
导演笔记98  
第8章 《一片苹果派》的演员和摄影机调度101 
演员调度101 
摄影机调度104 
小结131  
第9章 在分镜头剧本上做摄影机调度标记133 
第10章 与演员合作141 
挑选演员142 
试戏144 
对台词145 
排演中的导演146 
在现场导演演员150  
第11章 导演的管理职责153 
分工负责153 
制片人154 
副导演155 
切实可行的拍摄计划表155 
指导剧组工作156 
与摄影指导合作156  
第12章 后期制作157 
剪辑157 
音乐和声音159 
定剪画面160 
观众和大银幕161  
第3部分 在动作场面中组织动作 
第13章 《小菜一碟》动作场面的演员和摄影机调度165 
剧本展开169 
导演动作场面的导演准备169 
从哪里开始169 
《小菜一碟》动作场面的演员和摄影机角度(给故事板美术师)171  
第4部分 在叙事性场面中组织动作 
第14章 《旺达》叙事性场面的演员和摄影机调度213 
这个场面的任务是什么213 
选景214 
演员调度215 
《旺达》中的摄影风格215  
第5部分 通过影片分析学习导演技巧 
第15章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美人计》247 
风格和设计概述247 
第一幕248 
第二幕251 
第三幕265 
小结265  
第16章 彼得·威尔的《楚门的世界》267 
风格和设计概述267 
第一幕269 
第二幕274 
第三幕286 
小结291  
第17章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293 
一部伟大的作品293 
作者导演294 
戏剧结构294 
风格和设计概述294 
案头工作296 
第一幕297 
第二幕308 
第三幕323 
小结326  
第18章 风格和戏剧结构327 
风格327 
叙事、戏剧及诗意的影像风格328 
戏剧结构的种类329 
《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日本,1953年)329 
《热情如火》(比利·怀尔德,1959年)331 
《阿尔及尔之战》(杰罗·庞泰科沃,法国,1965年)332 
《红》(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法国、瑞士,1994年)334 
《性、谎言和录像带》(史蒂芬·索德伯格,1989年)336 
《谈谈情,跳跳舞》(周防正行,日本,1996年)338 
《庆典》(托马斯·温特伯格,丹麦,1998年)340 
《局内人》(THE INSIDER)(迈克尔·曼,1999年)342 
《细细的红线》(泰伦斯·马利克,1998年)344 
《花样年华》[王家卫(Kar Wai Wong),中国,2001年]345 
《身为人母》(托德·菲尔德,2006年)348  
第19章 下面该怎么办351 
锻炼导演能力352 
为导演写剧本352 
开始构思你的故事353 
编写剧本354 
和演员一起“写”戏355 
在剧本写完之前开拍355 
剧本终稿356 
无剧本拍摄356 
导演应该考虑的剧本问题356 
总结358 
参考文献359 
索引361 
译者后记379      
精彩书摘
     有时候,为了即将发生的下一个戏剧单元,导演要创造一个不同的氛围。简单者如从亮区走到暗区,或者从桌边走到沙发前。这里的主要想法是,这个场所的某一部分是为这个场景的某一部分保留的。不经意地,我们可能知道有另外一个活动场所,但是它的潜在力量并没有消耗完。在希区柯克的影片《迷魂记》中,当马德琳·埃尔斯特(MadeleineElster)/朱迪·巴顿[JudyBarton,金.诺瓦克(KimNovak)饰]后来告诉约翰·费格斯[吉米·斯图尔特(JimmyStewart)]担心自己失控时,我们可以发现演员调度变化的例子。这场戏发生在一棵粗糙、扭曲的“痛苦”之树边,表现诺瓦克传达出来的痛苦的情绪,给这一时刻增加了有力的共鸣。然后当诺瓦克从树边跑向紧邻汪洋大海的悬崖时,演员调度发生了变化。她会再度自杀吗?斯图尔特追上她、抓住她,然后把她搂在怀里。当他们相互凝视彼此的眼睛时,拍打着礁石的汹涌波涛创造了另外一种新情绪出现的氛围:爱——充满热情、突如其来的爱。他们第一次接吻了。 
  在影片《欲望号街车》中,当米奇带布兰奇去约会时,场所从公共空间(舞厅)变成了私密空间(带有两把椅子的小桌),直至在码头尽头结束,薄雾环绕,创造了一种有助于导演把我们带入布兰奇脑海中的氛围中。 
  在戏剧当中,导演很可能在布景或景片前和演员一起进行演员调度,并且非常依赖演员的创作。在舞台上这种感觉很好,但我不推荐电影导演这样做。这里想说的决不是电影导演无需听来自演员。      
前言/序言
     我国最早的电影教材是老一辈导演陈鲤庭先生于1941年写的<电影规范L由于当时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授如何拍电影的专著很少,这本书不仅在1949年以前影响很大,而且于]962年和]984年两次由电影出版社再版,成为几代人学习电影的入门教材。<电影规范)是陈鲤庭先生根据1935年英国出版的(电影文法)(AGrammaroftheFilm,RayrnondSpottiswoode著)编译的。大约十年前,我在为汪流教授主编的<中外影视大辞典)撰写“电影规范”词条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中国最早翻译的电影导演教材的历史地位。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翻译的国外电影理论著作,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其中可以说是导演教材的仅有库里肖夫所著的《电影导演基础》一本。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电影出版社曾集中全国重要翻译力量,高质量地翻译了《电影剪辑技巧》和《电影语言的语法》两部国外主流导演基础教材。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众多高等院校纷纷设立电影(电视)专业、开设电影相关课程,各种电影专业教材逐年增多,国外教材也不断地被翻译过来。学生可选择的专业教材和参考书的种类更多,教师的学术视野也更加开阔。其中最具影响的应该是《认识电影》。 
  不久前,王旭锋送来新翻译的《电影导演方法》打印书稿,希望我帮他审定一些专业词汇的中文译法。在做了一次快速中英文对照通读之后,我感到这是一本很好的导演实践入门指南,有很强的实用性。     
				
 
				
				
					电影制作的艺术与技术:从构思到银幕的全面指南  本书聚焦于电影制作的各个关键环节,旨在为有志于电影事业的创作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操作蓝图。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技巧或流派,而是力求涵盖从前期的创意发展、剧本的打磨,到中期的精确筹备、现场的有效管理,直至后期的剪辑与发行策略等所有必要阶段。   第一部分:视觉叙事的基石——剧本与概念的深度挖掘  本部分将剧本视为电影的骨架和灵魂,强调优秀的故事如何通过扎实的结构和富有层次的人物塑造来吸引观众。  第一章:故事的引擎——从概念到蓝图  深入探讨原创概念的诞生过程,分析如何将一个模糊的想法转化为具有商业潜力和艺术深度的叙事框架。我们将研究经典的故事结构模型(如三幕式、英雄之旅),但更侧重于如何解构和创新这些模型,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内容将包括:     核心冲突的提炼: 如何确立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并构建次要冲突作为支撑。    主题的渗透: 讨论如何在不进行说教的前提下,将深层主题自然地融入情节和人物行为之中。    场景的有效性: 评估每个场景的必要性,确保其在推动剧情、揭示人物或建立气氛方面都发挥了最大作用。  第二章:角色塑造的心理学深度  角色是观众情感投射的载体。本章详细剖析如何构建复杂、可信且具有内在驱动力的人物。     动机与需求分析: 区分角色的外在目标(What they want)和内在需求(What they need),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如何驱动故事发展。    人物弧光的绘制: 教授如何设计角色的成长、衰退或转变路径,使其在故事结束时达到一个有意义的终点。    对话的艺术: 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人物个性的体现。研究如何通过潜台词、节奏和独特的语调来区分不同角色的声音。  第三章:剧本的精修与优化  将剧本视为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本章侧重于剧本开发的后期打磨阶段。     结构性重组: 介绍“场景卡片法”等实用工具,用于可视化和调整故事节奏和信息释放的顺序。    视觉化思考: 强调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的思维转换,讨论如何预先在文字阶段构思出关键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设计意图。    不同格式的适应性: 探讨电视剧集、短片与长片剧本在结构和节奏上的差异化处理。  ---   第二部分:执行的蓝图——筹备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成功的拍摄是建立在详尽无误的筹备工作之上的。本部分详述了如何将剧本转化为可操作的拍摄计划。  第四章:预算的艺术与财务控制  电影制作的现实约束往往围绕资金展开。本章提供一套实用的预算编制和管理框架。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预算策略: 学习如何根据创意目标制定预算,以及如何根据现有资源反推创意实现的可能范围。    成本控制的优先级排序: 确定在何处可以精简开支而不损伤叙事核心,以及哪些领域(如关键演员、主要摄影器材)是不可妥协的投资。    应急基金的设立与管理: 为不可预见的拍摄中断或技术故障预留缓冲空间。  第五章:选角与团队构建的协同效应  一个高效的剧组是不同专业人才的有机结合。     选角的策略性考量: 不仅关注演员的表演能力,更要评估其与角色的契合度、商业价值以及与导演风格的匹配性。    关键部门头的招募: 如何物色并合作优秀的摄影指导(DP)、艺术指导(AD)和制片经理,明确各部门的沟通接口和责任界限。    排练与预演: 讨论如何利用非正式和正式的排练来建立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并提前解决表演上的潜在问题。  第六章:场景设计与勘景的视觉逻辑  环境的选择与设计直接决定了电影的基调和氛围。     勘景的“故事性”评估: 勘景不仅仅是寻找一个“好看”的地方,而是寻找一个能“讲述故事”的地点,评估其光线、声学特性及布景改造潜力。    美术部门的协同工作: 艺术指导如何将剧本中的情绪和时代背景转化为具体的布景、道具和色彩方案。    技术规格的预先确定: 依据选定的场景,初步决定所需的长焦镜头、灯光方案和技术吊装需求,反哺预算。  ---   第三部分:现场的掌控与应变——高效的拍摄流程  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在片场高效、有度地执行预先的计划,并应对现场的突发状况。  第七章:拍摄日程的制定与执行  时间是片场最宝贵的资源。本章教授如何创建既符合艺术要求又兼顾效率的拍摄日程。     效率优先的排程: 学习如何根据场景的复杂性(例如:需要大量群众演员、特殊天气依赖性)进行优先级排序,实现“打包拍摄”。    技术部门的同步协调: 确保灯光、布景、服装等部门的时间安排与摄影机的运动节奏无缝对接。    “B计划”的实施: 面对天气突变、设备故障或演员状态不佳时,快速启动预先准备的备选方案,将延误降到最低。  第八章:片场沟通的艺术与领导力  导演是片场的枢纽。本章探讨如何通过清晰、权威且富有同理心的沟通来领导剧组。     指令的精准传达: 讨论如何将抽象的艺术概念转化为摄影师、演员和技术人员能够立即理解并执行的具体指令。    危机管理与士气维护: 在高压环境下,如何保持团队的积极性和专注度,建立基于信任的工作关系。    与制片方的日常对接: 保持信息透明,及时汇报进度与潜在风险,确保创意决策与财务目标保持一致。  第九章:技术决策的叙事导向  本章探讨如何在现场做出关键的技术选择,确保它们服务于故事。     镜头语言的选择: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何时使用广角带来的沉浸感,何时使用长焦带来的疏离感,以及如何利用景深来引导观众视线。    灯光的叙事功能: 如何运用光影来烘托人物的内心状态、暗示未来走向,而非仅仅是照明。    声音的预录与现场捕捉: 强调现场录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音效设计师协同,确保现场收录的素材能为后期提供坚实的基础。  ---   第四部分:后期的雕琢与作品的发布  电影的诞生不仅止于“杀青”。本部分涵盖了将原始素材转化为最终成品的关键步骤,以及如何将作品推向市场。  第十章:剪辑室的二次创作  剪辑是电影叙事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有力的重塑机会。     节奏的控制与情绪的构建: 深入分析如何通过镜头的长短、组接的快慢来精确控制观众的情绪起伏,包括悬念的建立和释放。    非线性叙事的实验: 对于那些打破传统时间顺序的影片,探讨如何使用非线性结构来增强主题表达。    与剪辑师的协作模式: 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知道何时坚持自己的愿景,何时接受剪辑师基于素材得出的新鲜见解。  第十一章:声音设计与音乐的融合  声音常常被低估,却是构建沉浸式体验的核心要素。     音效的层次构建: 讨论环境声、特定音效(Foley)和重制对白(ADR)的组合,以增强真实感或营造超现实氛围。    配乐的定位: 分析如何与作曲家合作,确保音乐是场景的延伸,而不是对画面的简单注释。探讨“无音乐”时刻的强大张力。    混音的最终平衡: 理解最终混音在影院或流媒体平台上的标准,确保对白清晰、音效震撼且配乐适度。  第十二章:发行策略与作品的亮相  一部电影只有被看到才有意义。本章提供面向市场的实用建议。     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 明确电影的类型、风格和潜在受众,这是制定发行策略的基础。    电影节的战略布局: 如何选择合适的电影节进行首映,以最大化媒体曝光和潜在的发行商兴趣。    数字时代的分发渠道: 探讨院线发行、VOD(视频点播)和流媒体平台之间的权衡与谈判技巧,为独立制片人规划清晰的变现路径。  通过本书的学习,创作者将获得一套全面的、可实践的工作流程,将电影制作视为一个整体性的、需要精细规划与灵活应变的系统工程,从而更有信心地将脑海中的宏大愿景转化为震撼人心的银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