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群体心理
  • 大众传播
  • 社会学
  • 行为心理学
  • 群体行为
  • 从众心理
  • 经典著作
  • 心理学
  • 社会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533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01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荣格为推崇的心理学巨制
  一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为深远的经典力作
  影响世界近100年销量超过2亿册的畅销精品
  了解社会大众心理的入门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这也诠释了为什么它能够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现实意义都隐藏在文字之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除此之外,这种持久的影响力还来源于书中的一些复杂的思想,即人的行为中非理性和反理性的倾向。这些思想至今仍然与我们的生活如影相随。书中描绘的是19世纪末的众生相,这时的人们在作者的眼里永远徘徊在无意识边缘,随时接受一切暗示的指挥;情感缺乏理性、批判力,所以他们极端的轻信他人,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不过,这显然是一幅没有完成的肖像画,因为在画面中既有被控制的人,也有控制别人的人,换句话说,这些掌握着控制权力的人将被其控制的人当成了自己达到人生目标的工具。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因其对于大众心理研究而闻名,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周游世界,晚年开始心理学研究,著述颇丰,其中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著名,已被翻译为近20种语言。

目录

001 前 言
006 代序
042 导 论
时代的新曙光即将来临
051 第一章
群体一般特征:受人摆布的玩偶
051 群氓之族
057 受人摆布的玩偶
062 第二章
感情的傀儡
063 冲动的奴隶
066 群体永远徘徊在无意识边缘
2
076 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078 偏执和专横的代名词
081 矛盾共同体
085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085 固有观念的奴隶
090 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弱智
092 天才的想象力成为了他们受制于人的软肋
097 第四章
宗教形式的忠实追随者
097 偏执与狂热是群体信仰的孪生兄弟
101 盲目是群体的禀性
104 第五章
影响群体意见与信念的间接因素
106 使群体走出野蛮状态的有利支撑:种族
107 控制我们内心最深处自我的无形主人:传统
109 真正的创造者和伟大的毁灭者:时间
3
110 虚假、短暂的外衣:政治和社会制度
114 使民族走向衰落的刽子手:教育
124 第六章
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25 无坚不摧的利器:形象、话语和套话
131 人类艺术与文明真正的缔造者:幻想
133 摆脱幻想控制的利器:经验
134 对文明发展不起作用的“垃圾”:理性
138 第七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段
139 贪图个人利益的巧言者
145 说服群体最好的修辞手法
151 麻痹群体判断力的“杀手锏”
161 第八章
群体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61 文明不可或缺的支柱
166 受机遇摆布的玩偶
4
175 第九章
群体分类
177 异质群体
179 共同信仰的结合体
180 第十章
受无意识支配的刽子手
182 疯狂的大屠杀
186 第十一章
比法官更具人情味的刑事群体
186 “弱智”群体
188 他们同样是情感的奴隶
191 他们是“犯罪群体”的保护伞
194 第十二章
政治机器杰出的作品
194 “迎合”是候选人获胜的基石
198 无休止的争论战
201 群体权利拥有与宗教信仰一样的力量
5
205 第十三章
文明民族理想的象征
205 议会制度是一切现代文明民族的理想
207 议会是领袖操控群体的机器
219 消耗财力和束缚人们自由的机器
223 结 语
民族的循环过程

精彩书摘

  群体中具有强大个性而足以抵抗暗示作用的个体数量极少,因此难逆大势。他们最多尝试用不同的暗示来扭转方向。因此,有时一句令人愉快的话语,一个适时唤起的形象,就可以阻止群体最残暴的行为。   因此,我们总结出了群体中个体主要具备的特征: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凸显;通过情感与观念的暗示作用与相互传染使所有个体朝同一个方向转变并立即将暗示转化为行动。这些群体中的个体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已经成为不再受个人意志支配的机器人。   再者,仅就个体成为群体成员的事实而言,他们已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因为,当他们独立存在时可能知书达理,但成为群体一员后,他们却变得野蛮无知,成为行为受本能控制的动物。他们变得无法自制且残暴无比,表现出原始人类的狂热与无畏。与原始人类更为相似的是,他们易受某些话语和形象的影响,而当他们独立存在时,这些话语和形象对其完全不起作用。他们也更容易做出一些与切身利益和日常习惯相悖的行为。  ……

前言/序言


《潮汐之语:海洋的秘密与人类的回响》 引言 浩瀚无垠的海洋,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探索、想象与敬畏的源泉。它孕育了生命,塑造了文明,也蕴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本书《潮汐之语:海洋的秘密与人类的回响》旨在带领读者潜入这片神秘的蔚蓝深处,从生物学的奇迹到地质学的壮丽,从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到我们日益紧迫的保护责任,全方位地揭示海洋的魅力与复杂性,并引发我们对自身与海洋关系的深刻反思。 第一章:生命的摇篮——海洋生物的缤纷世界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孕育了难以计数、形态各异的生命。本章将带您认识那些令人惊叹的海洋生物,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类。我们将深入探讨它们独特的生存策略:例如,深海鱼类如何在极端的压力和黑暗环境中生存,它们如何利用生物发光来交流和捕食;珊瑚礁如何成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以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藻类如何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还将聚焦于一些令人着迷的海洋迁徙奇迹,如北极燕鸥横跨南北极的漫长旅程,海龟如何凭借着惊人的导航能力回到它们的出生地产卵。了解这些生命的脉动,不仅是认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生命顽强适应力和精巧设计的赞叹。本书将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科学的严谨性,为您描绘一幅幅鲜活的海洋生命画卷。 第二章:深邃的脉搏——海洋的地质奇观与洋流的奥秘 海洋的地表之下,隐藏着同样令人震撼的地质景观和动态的能量流动。本章将揭示海底山脉、深邃海沟、海底火山喷发等壮观的地质现象,探索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星球的地貌。我们将了解海底板块构造如何影响着地球的板块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又如何与海洋活动息息相关。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剖析洋流的复杂系统。洋流,被称为“地球的血管”,它们不仅调节着全球的气候,还将热量、养分和生物输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将追随墨西哥湾流的热力,探究它如何温暖了欧洲的海岸;我们将认识起伏的上升流如何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滋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了解洋流的运动规律,就是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如何运转的关键,也是认识海洋在地球能量交换中扮演核心角色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文明的摇篮——海洋与人类文明的交织 自古以来,海洋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舞台。本章将回顾历史,展现海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贸易、探险、文化与战争。我们将探索古代文明如何依海而生,如腓尼基人的航海贸易,古希腊的海洋城邦,以及中国古代的郑和下西洋。海洋不仅是交通要道,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催生了独特的渔业文化和海滨生活方式。 同时,海洋也常常是冲突与征服的战场,从古代的海战到近代的殖民扩张,海洋的力量塑造了无数帝国的兴衰。我们还将探讨海洋在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中的不朽形象,从古老的海洋神祇到现代的海盗故事,海洋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想象与情感。本章旨在展现海洋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寄托,其与人类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四章:未来的潮声——海洋的现状与保护的呐喊 然而,当我们沉浸于海洋的壮丽与辉煌时,也必须正视其面临的严峻挑战。本章将聚焦于当代海洋面临的紧迫问题:塑料污染如何吞噬着海洋生物,渔业过度捕捞如何威胁着海洋生态的平衡,气候变化又如何导致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本章也将传递希望的信号。我们将介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各种海洋保护行动,从国际合作到基层环保组织的努力,从可持续渔业的推广到海洋公园的建立。我们将探讨科学技术在海洋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保护海洋做出的贡献。本书希望通过揭示海洋现状,激发读者对保护这片蓝色星球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共同守护海洋的未来。 第五章:人海共生——反思与未来的展望 在对海洋的生物、地质、历史以及当下困境进行深入探讨之后,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带领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反思。我们是谁?我们与海洋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们将探讨人类作为地球的一份子,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海洋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福祉,从气候调节到食物供应,从氧气产生到药物研发,海洋的贡献无处不在。 我们将审视人类活动对海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并呼吁一种更加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未来的海洋将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本书希望通过引导读者认识海洋的价值,理解人海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每个人心中的责任感,鼓励我们成为海洋的守护者,共同创造一个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结语 《潮汐之语:海洋的秘密与人类的回响》是一次深刻的旅程,它穿越了海洋的深邃,连接了生命的奇迹,回响了人类文明的脚步,也触及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愿本书能点燃您对海洋的无限好奇,激发您保护这片蓝色星球的热情,让我们一同倾听来自海洋的古老呼唤,并以行动回应,守护它无尽的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展开的,而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解剖图谱,从不同侧面切入对群体心理的剖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模仿性冲动”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人群中,一些原本不合逻辑的行为会像瘟疫一样迅速扩散。作者似乎对人类社会中的非理性因素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探索欲,他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反而将其视为研究的重点。阅读体验上,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批判性思维,因为它提供的大多是“描述性”的理论,而非“规范性”的指导。你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将这些关于遥远历史和宏大运动的理论,应用到你所处的当代生活场景中。对我个人而言,它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我对“常识”和“主流意见”的形成过程,有了一种更具怀疑精神的理解。它告诉我,群体是一个强大的实体,但其力量的基础往往建立在最脆弱的情感连接和最模糊的共识之上。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上很长时间,回味那些关于“易受暗示性”的章节,那份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不是知识上的增量,而是认知上的重塑。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集体潜意识中那些最原始、最不愿承认的冲动和倾向。我发现自己以前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都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道德判断上,这本书却要求我退后一步,去关注“为什么”会发生,而不是简单地谴责“发生了什么”。作者在探讨“集体无意识”的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他描绘出一种超越个体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特定情境下可以瞬间压倒个体的判断力,形成一种强大的、趋同的意志。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参与过的每一次讨论、每一次投票,甚至是在社交媒体上随波逐流的每一次点赞。书中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虽然主题宏大,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微小的切入点来支撑整个理论大厦,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坚实可靠的感觉,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空泛说教。我甚至会忍不住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但同时也会提醒他们,这不是一本读完能让你“心情变好”的书,它更像是一剂清醒剂,可能会让你对某些人性的“常态”感到一丝寒意。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古典的、不紧不慢的叙述感,但其内容却极具现代性。它仿佛是一部跨越了百年时光的社会观察手记,记录下了人类社会中那些永恒不变的心理规律。我对作者如何将历史上的各种群体事件——无论是宗教狂热还是政治运动——都纳入同一个分析体系感到由衷的佩服。这种跨越时空的普适性,是这本书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讨论“幻觉”与“信仰”的构建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揭示了群体是如何主动选择相信那些最简单、最能提供情感慰藉的叙事的,而排斥那些复杂、需要深度思考的真相。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具有警示意义。我个人认为,如果将这本书作为一种工具,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识别那些试图利用群体情感弱点进行操纵的言论和行为模式。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领袖,而是教你如何识别被塑造成“羊群”时的危险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作者的目光,像是从高处俯瞰着芸芸众生,带着一丝洞悉一切的冷静和超然。

评分

这本看起来封面设计得挺有年代感的书,其实我一开始是冲着那个略带神秘感的标题去的,想着里面能揭示一些关于“群体”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翻开后,我立刻被那种严谨的论证方式吸引住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试图用一种近乎科学解剖的视角,去拆解那些看似无序的集体行动。他对于“暗示”和“重复”在塑造群体观念中的作用的论述,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习惯性忽略的社会现象。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情绪传染的描述,让我瞬间回想起好几年前某次大型集会的场景,当时那种热烈到近乎非理性的氛围,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印证了书中所描绘的“智力下降”和“情感高涨”的群体特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去印证作者的观点,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一本好书时最令人愉悦的体验之一。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跳出自身个体的情感泥潭,以一个更高、更冷峻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是如何被塑造和操控的。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迫使你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对外部世界的审视,让人不得不承认,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心智的独立性是多么的脆弱。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这种宏大的社会心理学题材,读起来难免枯燥晦涩,充满了拗口的术语和冗长的历史案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铺陈理论的时候,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场景描述,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社会心理机制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他对于“领袖”角色的定义和解析,那种将领袖塑造成一个强烈的“幻象”的观点,让我对那些在历史上呼风唤雨的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是简单的对伟人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他们如何利用群体的无意识心理机制来达成目标的深刻洞察。阅读体验上,我发现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如疾风骤雨般推进,将复杂的理论层层剖开,时而又像老者娓娓道来,留给你充足的时间去消化那些颠覆性的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悲观的现实主义态度,他没有美化人群,也没有过度贬低,只是冷静地描绘了群体在特定刺激下会表现出的“本能性”和“易变性”。这让我想起很多时事新闻,那些突如其来的民意转向和信息泡沫的破裂,仿佛都能在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下找到源头。

评分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评分

趁着京东好活动,买了很多书,比较实在。——

评分

昨天买的,一下买了好几本,买了一百多块,在京东买了好几次书了,很不错

评分

不错,很好,送货快,包装好,很满意

评分

商品没问题,外包装箱是用其它纸箱碎片拼接而成,烂兮兮的!

评分

活动时买的,还来不及看。

评分

还是不错的书,好好看看去。

评分

还不错,挺好的一本书,质量不错,京东可以!!!

评分

京东货运,火速直达,覆膜包装非常仔细毫无瑕疵,菊与刀,直抵大和民族灵魂之作,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