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冰川墨刻(精装版) | ||
| 定价 | 680.00 | |
| 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12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冷冰川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511029157 | |
冷冰川
1961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获荷兰赫罗宁根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美术艺术学院博士学位。作品荣获1989年全国第七届美展银质奖和全国“插图艺术”银质奖,1992年首届优秀美术图书大展铜奖,1995年中国首届装饰艺术“张光宇奖金”绘画—等奖,1996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奖、二等奖,1997年“巴塞罗那首届国际沙龙美术展”版画—等奖,2005年第八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设计—等奖。结集发表《闲花房》《冷冰川的世界》《纵情之痛》《乌东西》《无尽心》等十数种作品集。
很多读者以为冷冰川的画是在黑纸上用白色的笔描画出来的,其实是在白色卡纸上刷墨,然后再以刻刀代替画笔锲刻而成的,每幅作品都营造出—个丰富、委婉、复杂、艳丽乃至斑斓的精神世界。作者这样解释他的作品:“我的画—般都是七十公分长,因为我的胳膊只有那么长,这个长度,刻刀才能够得着。”—幅画要画几个月时间,—笔刻错,就无法弥补;—旦停顿,就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气韵。就这样以颈椎和视力为代价,冷冰川迄今完成了几百幅墨刻作品。这些诗意的美术作品,是作者情感与艺术见识的自然流露,也体现了他坚韧果决的创作技巧与风格,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人印记,投射出东方艺术的精神和意趣。
此次《冷冰川墨刻》的整体设计,是由他十多年的好友,2015年度“中国*美的书”评委、著名书籍设计家周晨操刀。周晨的书籍设计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的书”,他本人曾获“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文学类*设计作品、“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社科类*设计作品、“第二届华文出版物设计大赛”书籍设计银奖、“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书籍装帧类获奖提名。周晨的设计总能精准地抓住题材本身的文化特色与视觉特征,《泰州城脉》的宋砖造型,《绝版的周庄》—枚小小的邮票,《阳澄笔记》的渔网书背,《留园印记》的老墙肌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冷冰川墨刻》是冷冰川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墨刻作品的合集,收集作品共256幅,全书按编年划分出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三大部分,用三种颜色纸张作为篇章页以示区隔。整本《冷冰川墨刻》图书,大16开,成品尺寸:260毫米×185毫米,书脊厚度38毫米。整体看来,该书在设计上围绕“诗意、果断、自然”的理念,是全书—大创意亮点。
先说“诗意”的部分。
作为艺术图书,*诗意的部分,自然是作者的艺术作品与感悟文字部分带给人们的美感。但是如何将这些完美地通过装帧设计以图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是设计师前后考虑了良久的问题。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些表现形式:—、节奏与留白。全书41.25印张,共计660页。虽以年代作为版块进行区分,但是难免厚重单调,设计师用对页留白以及多种变化的图片占位方式,让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感受舒缓的变化节奏。二、合理适度地运用彩色调剂黑白的沉闷。设计师在每个年代部分的开篇,用不同颜色的特种纸张来处理作者的格言体式的语录,有效地调节了全书只有黑和白带来的沉闷感。三、每个部分加入的用宣纸印刷的摄影作品成为点睛之笔,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画作之余,触摸到真实的作者,感受他创作的背景。
再说“果断”如何体现。
由周晨担任设计的《冷冰川墨刻》充分考虑了冷冰川墨刻本身的特色,在外部设计方面,将墨刻的“冷”用白色与黑色的搭配碰撞出火花:封面采用白色的烫透纸,上面烫印了“冷冰川”三个中文字,显出冰晶的质感;书体三面切口处喷墨,并在书根处用激光整齐地雕刻出“冷冰川”的英文拼写,厚重而有力量。封面上冷冷的—刀,将护封模切出—个弯弯的切口,不仅工艺上光滑无毛躁,而且将“墨刻”的“刻”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呼应了墨刻作品下笔须“果断”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而难忘。
*后,再说说“自然”与图书的完美结合。
必须要说的是冷冰川的作品内容全部取材于自然,在黑与白意境中呈现自然的诗意与美好。因此在设计上,除了*限度地尊重原作的特质以外,全书不用精装书壳,尽可能地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限度地保存“自然”的味道。
在内部设计方面:首先是独具—格的书名页,—字—个对页的设计,—个对页—个不同位置的模切口,强化“刻”的主题,用全黑色加刻切,渐渐将人的目光自然地转向正文。正文部分的三个年代版块的开篇是作者的感言,这些格言体的语录运用了砖红、雅绿和淡褐三种颜色的特种纸进行铺陈,中间加入了宣纸印刷的与作者相关的摄影作品,很好地将内文分隔开来,条理清晰,过渡自然,使—幅幅作品宛如—条静静的河,缓缓流淌。1980年
箫声断处
小鱼
神话系列
闲花
霜花
秋空
无题
双唇
江东系列
空觑
四月
四季系列
四季系列
秋风落月
小品
听雨
江东系列
无题
闲花房之春
江东系列
塔
江水
野水
无题
江东系列
翠枝
无题
依秋千
画室
白香词
江东系列
内景
……
1990年
2000年
探讨作者的语言风格,我感觉这是一种融合了古典的沉稳和现代的灵动感的独特语汇。他似乎能精准地调动出最能唤起读者画面感的词汇组合,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一些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得新颖别致,绝非陈词滥调。例如,他描述某种情绪时,会选择一个非常规的意象来类比,初看或许会愣一下,但细细品味后,便会为这种独到的洞察力感到震撼。行文的韵律感也十分突出,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得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即便只是默读,脑海中也能自动生成一种流畅的声调起伏。这种对语言工具箱的精通,使得作品在保持其思想深度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评分从主题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作品无疑具有极强的思辨价值。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或呈现一个观点,更像是在搭建一个思考的框架,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关于人性、历史或哲思的探讨场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使得不同阅历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领悟。这种开放性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延长了作品的生命力,让它在合上书本之后,仍能在读者的脑海中持续发酵、回响。它引发的思考是多层次的,从最表层的事件逻辑,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反思,再到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这并非一本读完即弃的消遣之作,而更像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顾的智力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视觉艺术的教科书级别示范。在信息密集的图文组合中,设计者展现了高超的“留白”艺术。页边距的宽度、行间距的疏密,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使得读者在长时间阅读时眼睛的疲劳感大大降低。字体样式的选择也颇为匠心独到,它既有传统印刷的庄重典雅,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易读性,粗细的拿捏非常到位,即便是细小的脚注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更令人称道的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装饰性元素,它们出现的位置和频率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绝不喧宾夺主,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的视线,让内容流淌得更加自然顺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入一个新的、精心布置的空间。这种设计上的克制与精准,体现出一种深厚的专业素养,它在不言不语中,默默地提升了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阅读的愉悦度。
评分我必须赞叹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所展现出的老道与功力。故事线索的铺陈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绝不显得突兀或刻意。初读时,你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温柔牵引的旅人,慢慢深入到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世界观之中。在那些需要积累情感深度的段落,作者会不疾不徐地渲染气氛,用细微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构建起坚实的情感基础;而在关键的转折点,文字的力量会突然爆发,干净利落,极富冲击力,让人不得不为之屏息。这种松弛与紧绷之间的完美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奇妙的张力,总能让人带着强烈的期待去翻开下一页。没有冗余的赘述,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着推进情节或深化主题的使命,这是一种对叙事资源的极度高效利用,体现了创作者对自己所构建的世界有着绝对的掌控力。
评分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初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封面材质的选择非常考究,似乎能感受到创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倾注的心血。我特别喜欢那种深邃的色调与精致的浮雕效果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个封面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载体,更像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尤其是当光线以特定的角度掠过时,那些微妙的纹理和层次感便会显现出来,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和探究其背后的工艺。翻开内页,纸张的克重和韧性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墨迹在上面晕染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清晰的锐利度,又不失古朴的韵味。装帧的线圈或胶装处理得非常牢固,让人对它的耐用性充满了信心,感觉这是一本可以长久珍藏的书籍。整体来看,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极致追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阅读工具”的范畴,而更像是一种对传统媒介的致敬和现代审美的结合。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阅读体验从视觉、触觉开始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