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自然基金委员会的组织和支持下,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的学者对海陆气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及其无穷维动力系统进行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大气海洋(无穷维动力系统》主要介绍了有关大气、海洋非线性发展方程及其(随机)无穷维动力系统研究的*新进展。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了解和研究数学如何与大气、海洋科学进行交叉,并由此探索出一条不同学科真正交叉起来的研究道路。本书由郭柏灵、黄代文编著。
**章  描述大气、海洋运动的非线性方程组
  1.1  大气、海洋的基本方程组
    1.1.1  大气的基本方程组
    1.1.2  海洋的基本方程组
  1.2  球坐标系下的大气、海洋方程组
    1.2.1  球坐标系下的大气方程组
    1.2.2  球坐标系下的海洋方程组
  1.3  静力近似与气压坐标系下的大气方程组
  1.4  地形坐标系下的大气方程组
  1.5  β平面近似与局地直角坐标系下的海洋和大气方程组
  1.6  层结近似下的大气和海洋方程组
  1.7  边界条件
第二章  准地转模式
  2.1  正压模式及二维准地转方程
    2.1.1  正压模式
    2.1.2  二维准地转方程
  2.2  三维准地转方程
  2.3  多层准地转模式
  2.4  面准地转方程
    2.4.1  面准地转方程的引入
    2.4.2  面准地转方程的一些研究成果
第三章  大气、海洋原始方程组的适定性和整体吸引子
  3.1  湿大气原始方程组弱解和轨道吸引子的存在性
    3.1.1  湿大气原始方程组
    3.1.2  问题IBVP弱解的整体存在性
    3.1.3  湿大气方程组的轨道和整体吸引子
  3.2  湿大气原始方程组强解的长时间行为
    3.2.1  湿大气原始方程组
    3.2.2  本节的主要结果
    3.2.3  局部强解关于时间的一致估计
    3.2.4  强解的整体存在性和**性
    3.2.5  关于无穷维动力系统的一些预备知识
    3.2.6  整体吸引子的存在性
  3.3  大气原始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
    3.3.1  本节的主要结果
    3.3.2  IBVP的整体适定性
    3.3.3  IBVP的光滑解的整体存在性
  3.4  海洋原始方程组的适定性
    3.4.1  带粘性的海洋原始方程组
    3.4.2  本节的主要结果
    3.4.3  强解的局部存在性
    3.4.4  强解的整体存在性和**性
第四章  大气、海洋随机动力系统
  4.1  二维准地转动力系统的随机吸引子
    4.1.1  模型
    4.1.2  解的整体存在性和**性
    4.1.3  关于随机吸引子的预备知识
    4.1.4  随机吸引子的存在性
  4.2  带随机力的海洋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和吸引子
    4.2.1  三维海洋随机方程组
    4.2.2  海洋随机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IBVP的新形式
    4.2.3  解的局部存在性和先验估计
    4.2.4  IBVP的整体适定性
    4.2.5  随机吸引子的存在性
  4.3  具有随机边界的海洋方程组
    4.3.1  模型
    4.3.2  初边值问题(4.3.10)~(4.3.17)的新形式
    4.3.3  带随机边界的海洋方程组的适定性
    4.3.4  随机吸引子的存在性
第五章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理论
  5.1  重力波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5.1.1  分层流中重力内波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5.1.2  一般重力内波的稳定性
    5.1.3  一般惯性重力内波的稳定性
  5.2  Rossby波的不稳定性
    5.2.1  线性不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5.2.2  纯正压的线性不稳定性
    5.2.3  斜压的线性不稳定性
  5.3  Rossby波的稳定性
    5.3.1  二维准地转流的稳定性
    5.3.2  鞍点型的二维准地转流的稳定性
  5.4  Rayleigh-Benardg对流的临界Rayleigh数
    5.4.1  线性稳定性
    5.4.2  Ra
参考文献
《大气海洋(无穷维动力系统)(精)》的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宏大叙事。我一直对地球的运行机制充满兴趣,特别是大气和海洋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现象,总是让我惊叹不已。而“无穷维动力系统”这个术语,则表明这本书可能在数学和物理建模方面有着深入的探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高度抽象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和理解大气和海洋的动态过程的?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深入了解,例如,海洋环流是如何受到风力、温度、盐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或者,大气中的湍流和涡旋,在“无穷维动力系统”的框架下是如何被精确地描述的?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严谨而深刻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本质的层面去理解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问题。或许,它会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地球系统背后那精妙绝伦的数学逻辑,并理解其内在的动力学规律。
评分《大气海洋(无穷维动力系统)(精)》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广度。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深入研究了大气和海洋运动背后的数学模型,特别是那些用来描述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无穷维动力系统”。这让我联想到,在很多科学领域,特别是流体力学和气候建模中,都需要用到这样的数学工具。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我们能够观测和感知的大气和海洋现象上的?例如,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模型,来解释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在气候系统中的体现?或者,它会如何描绘那些决定全球洋流方向和强度的复杂动力学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出发,去理解那些宏观的、看似混沌的自然现象。或许,它会揭示出隐藏在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背后的数学之美,让我领略到科学的逻辑力量能够如何精准地捕捉和预测自然的脉动。
评分初拿到《大气海洋(无穷维动力系统)(精)》这本书,我首先被其“精”字所吸引,这意味着它在内容上必然有所侧重,或许是更深入的探讨,又或者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炼与提炼。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大气科学和海洋学都略有耳闻但知之甚少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精”字既是一种期待,也带来了一丝忐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个庞大且相互关联的地球系统。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连接“大气”与“海洋”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的元素?它们之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输送,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复杂现象,是否在这“无穷维动力系统”的理论框架下得到了系统性的阐释?我期待的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和共鸣的案例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及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或者某一次重大的洋流变化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这些具体的例子,往往比纯粹的理论更能帮助我建立起对书中知识的直观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点燃我对地球科学的热情,让我看到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学科,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当我看到《大气海洋(无穷维动力系统)(精)》这本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画面:浩瀚的海洋、变幻莫测的天气、全球性的气候模式。然而,“无穷维动力系统”这个词组,则将这些画面提升到了一个更加理论化和抽象的层面。我对此感到非常好奇,因为我一直认为,理解大气和海洋的运行机制,是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关键。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庞大系统的内在规律?我期待的是,它能够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现象,比如海浪的形成、季风的走向、甚至台风的生成,都能够用“无穷维动力系统”的理论来加以解释。我希望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其中奥妙。它是否会像一幅精密的蓝图,为我们展现地球系统如何运作,又为何会发生如此多的变化?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地球科学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自然规律的数学揭示。
评分这本《大气海洋(无穷维动力系统)(精)》的书名着实吸引人,光是“大气海洋”这几个字就充满了宏大叙事的色彩,仿佛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地球上最波澜壮阔的景象。紧接着“无穷维动力系统”这个词组,则瞬间将这种宏大的视觉感受提升到了一个抽象而深邃的数学层面。我并非物理学或数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对科学探索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样的组合激起了我莫大的兴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却又极其复杂的大气和海洋现象,通过“无穷维动力系统”这样一种高度抽象的数学工具来理解和描述的?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让我看到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但又驱动着气候变化和洋流运动的深层机制?我期待的是,即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在其中找到理解这些复杂系统的钥匙,而不是被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所淹没。它或许能解释为何某些看似微小的扰动,会在遥远的地方引发巨大的风暴,或者是什么样的力量在维系着全球的能量平衡。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知识的迷雾,去领略科学的壮丽山河,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