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平,何祖霞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植物识别
  • 野外生存
  • 衡山植物
  • 中国植物
  • 植物图鉴
  • 自然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手册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0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手册丛书
开本:小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植物学、博物学等相关领域读者及对此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
  

  精选以衡山为代表的湖南地区植物146科355属564种。

  可供华中地区湖北、江西等部分省市作为参考。

  由植物分类学者编写,经资深专家审定,确保经典性。

  精心编排内容和版式,以照片“图说”为主,保证普及性。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以衡山为代表的湖南地区植物146科355属564种,可供华中地区湖北、江西等部分省市作为参考。

  衡山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它地处东经112°34′28″-112°45′36″,北纬27°12′10″-27°19′40″,为弧山型中山地貌,自北而南约有20多座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高峰为祝融峰,海拔1300.2米,相对高差1210米。衡山面积640平方公里,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8℃,无霜期为280-262天,年降水量1497.1-2153.4毫米,相对湿度80%-90%。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热条件,必然会孕育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植被类型。

  衡山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历年来受到植物学家的重视,无数专家学者先后来衡山进行过植物考察,早在1917年,奥地利植物学家H。HandelMazzetti就曾到衡山一带采集植物标本,此后5年中国老一辈植物学家何观洲、钟补勤、蒋英、张宏达等均在该地进行过植物标本采集。为了让衡山的植物为更多的人知晓,作者于2006年~2011年间多次赴衡山调查和采集植物标本,经过多位植物分类专家的审订,选取衡山较为常见的564种植物,整理成《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每种植物进行形象说明和介绍,以期为广大植物爱好者学习、出游带来方便。

作者简介

  何祖霞,女,高级工程师,1975年生,200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学专业,2004年-2011年在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学》、《保护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和苔藓植物的分类与区系地理的研究,2011年起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工作,现任科普部副部长,2014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植物园交互体验式科普活动研究”、“上海辰山植物园热带植物体验馆改建”、“湖南丹霞山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湖南东安舜皇山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澳门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湖南科技大学标本数字化平台项目”以及“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苔藓区系研究”等17个项目,主持在研课题1项。参与编研《澳门苔藓植物志》、《深圳苔藓志》、《广东植物志》(苔藓卷)等3部,先后采集苔藓植物标本6千余袋,以*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9篇,参与发表论文9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念及国人每每旅及欧美,常携一图文并茂的Field Guide(《野外工作手册》),甚是方便;而国人及外宾畅游华夏,却只能搬一块大部头的Flora(《植物志》),实乃吾辈之遗憾。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所长主持编撰的这套《中国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丛书的问世,当是填补空白之举,令人眼前一亮,颇觉欢喜,欣然为序。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中的内容: --- 巨龙的足迹:古代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世界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文明从史前萌芽到秦汉鼎盛乃至魏晋南北朝的漫长历程,重点探讨其在世界历史坐标系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不同于传统史书的流水账式记述,本书采取主题切入与跨学科分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古代中国形象。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形态(史前至夏商周)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察仰韶、龙山等重要考古学文化对后世礼制与技术的基础构建。重点分析了陶寺、石峁等遗址所揭示的早期国家形态的复杂性。随后,进入信史时代,重点研究商代甲骨文所承载的宗教信仰、权力结构以及青铜铸造技术如何奠定了中国“天命观”的基石。周代的分封制度、礼乐文明的建立与衰落,被置于早期国家治理模式演变的大背景下考察。我们详尽梳理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如何围绕秩序重建展开激烈辩论,最终孕育出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 第二部分:帝国构建与制度创新(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版图的整合,更是权力运作模式的革命。本书详细剖析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对后世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决定性影响。从秦隶的简朴到汉赋的繁缛,从《史记》的宏大叙事到王充《论衡》的实用主义哲学,我们探讨了帝国意识形态的形成。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商业贸易通道的打通,更是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首次深度交汇,它对中亚、西亚乃至罗马世界的文化、技术传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汉代在水利工程、冶铁技术方面的先进性,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支撑了庞大帝国的运行。 第三部分:分裂时期的整合与文化重塑(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看似动荡,实则孕育深刻文化转型的时代。本书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并非简单的断裂,而是中国文化吸收外来元素、完成内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玄学的兴起,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转向,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对后世宋明理学产生了隐秘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被视为一次成功的文化融合案例,它不仅改造了中国的宗教版图,也深刻影响了艺术、哲学乃至社会救助体系。南北政权的对峙,促使汉文化在南方的精致化(如园林艺术的萌芽)和在北方的军事化、实用化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储备了必要的制度与文化资源。 世界视角下的中国 贯穿全书的是对中国文明在世界史中的定位的审视。本书力图论证,古代中国的技术进步(如造纸术的西传)、政治哲学的成熟(如“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对大一统模式的执着追求,使其在早期的人类文明进步中扮演了关键的驱动角色。通过与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文明的比较分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并非孤立的,而是其内部逻辑与外部互动的结果。 核心价值 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成果展示,更是一部启发性读物。它引导读者超越朝代更迭的表象,去探究支撑这一古老文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制度的韧性、思想的深度以及技术的创新力。 --- 粒子矩阵:现代物理学前沿理论探析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为具有一定科学背景的读者,系统梳理和深入解析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现代物理学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几大理论框架。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避免了过于简化的比喻,力求在精确性与可理解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展现物理学家们在探索宇宙最基本构成和作用力时的思维路径。 第一部分:标准模型的建立与未解之谜 本部分首先对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进行全面回顾。从夸克、轻子(如电子、中微子)到传递基本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光子、胶子、W/Z玻色子),详细阐述了量子场论(QFT)的基础框架。重点剖析了希格斯机制如何赋予基本粒子静止质量,以及对2012年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实验证据的深入解读。然而,本书并非止步于对已知成就的总结,而是将大量篇幅投入到“标准模型”的局限性分析中:如无法解释引力、无法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以及中微子质量的微小数值等。 第二部分:引力的量子化尝试:弦论与圈量子引力 面对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不可调和,本书进入了引力量子化的前沿战场。 弦论(String Theory): 详细介绍M理论(M-theory)的构建思想,即自然界的基本单元是振动的“弦”,而非点状粒子。重点阐述了超对称性(Supersymmetry, SUSY)在理论中的必要性及其对解释暗物质的潜力。同时,对额外的空间维度(Extra Dimensions)的概念、紧化(Compactification)的数学要求,以及全息原理(Holographic Principle)在AdS/CFT对偶性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性探讨。 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 作为弦论的主要竞争者,本书着重分析了LQG如何通过将时空本身进行离散化(量子化)来避免无限大无穷小的数学崩溃。重点讲解了“自旋网络”(Spin Networks)和“自旋泡沫”(Spin Foams)在描述量子时空几何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部分:宇宙学的宏观拓展:暗物质与暗能量 本书将视角从微观粒子扩展到宇宙的整体结构。详细考察了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证据——来自Ia型超新星的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导致这种加速的“暗能量”的几种主流模型,特别是宇宙学常数(Lambda)的微调问题(Fine-Tuning Problem)。对于“暗物质”,则系统地梳理了各类候选粒子模型,包括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的探测困境,以及轴子(Axions)等新一代候选物的实验搜寻进展。 第四部分:非传统交叉领域:拓扑物理与信息 最后,本书探讨了连接物质态与信息科学的最新热点。拓扑绝缘体和拓扑半金属的概念被引入,解释了它们如何依赖于拓扑不变量而非具体对称性来保护其边缘态导电性。量子信息论的视角也被融入,探讨了量子纠缠作为一种资源如何在理论物理的背景下,帮助我们理解时空结构(如ER=EPR猜想)。 写作风格与目标读者 本书采用高度精确的术语和严谨的数学逻辑,旨在为物理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具备高等数学和理论物理基础的爱好者提供一个前沿知识的可靠参考。每一个理论分支都配有详细的理论基础和最新的实验验证状态,力求构建一个连接当代物理学各个方向的知识地图。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陪我一起探索衡山。我是一个对自然充满好奇但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以前爬山时,看到那些花花草草,总是一扫而过,最多感叹一句“真美”。但自从有了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像某些图鉴那样,上来就是枯燥的拉丁文和复杂的分类系统,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每一种植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小故事”的部分,比如介绍某种植物的名称由来,或者它在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这些都让植物变得更加鲜活有趣。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山路上看到一种叶子背面有一层白绒毛的植物,之前从来没注意过,翻开书一查,原来是“银叶草”,书中提到它可以用作止血的草药,这让我对它刮目相看。这本书的编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引导,让我对衡山的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

评分

自从收到了这本《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我感觉自己每次上山都像是开启了一场寻宝之旅。以前,我总觉得野外植物千篇一律,认不清也记不住。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作者在介绍每一种植物时,不仅仅是罗列科学名称和拉丁学名,还常常会引用一些诗词歌赋,或者讲一些与植物相关的趣闻轶事。比如,有一回我看到一种紫色的小浆果,在书里查到它叫做“乌饭子”,旁边还附着一首古诗,描绘了采摘乌饭子时的场景,瞬间就感觉那些植物有了生命,有了历史的温度。而且,它的描述非常贴近实际,比如会提到在什么季节、什么湿度下最容易看到某种植物,甚至还会给出一些实用的采集和观察建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植物的“辨识要点”这一部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最关键的特征,让我能够快速地从相似的植物中区分出来。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像是一本关于衡山生态和文化的百科全书,每次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评分

对于常年在衡山区域进行地质勘探的我来说,这本《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简直是意外之喜。以前,工作之余,我总会留意周围的植物,但限于专业背景,很多时候只能模糊地认知。这本书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我对当地植物的认知水平。它的内容详实,涵盖了衡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部分植物,从高大的乔木到不起眼的小草,都有详细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植物生态习性的描述,比如哪种植物偏爱阳光充足的环境,哪种又喜欢阴湿的角落,这对于理解当地的地质和水文环境非常有帮助。书中的插图和照片结合,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美感,能够帮助我快速定位目标。我还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比如药用植物,也有一定的介绍,这对我了解当地的民族习俗和传统医药也有一定的启发。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易读性都非常出色,是我们在野外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实用,太对我的胃口了!我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特别喜欢拍花草,但以往拍回来之后,很多照片都成了“无名氏”。《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的出现,简直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它的照片清晰度很高,几乎和真实植物一样,即使我拍得不是那么专业,也能对照着书上的图片找到对应的植物。而且,书中的文字描述非常精准,不会有过多的专业术语,我一个非植物学专业的人也能看得懂。我记得有一次在衡山的山脚下,看到一种很小的,开着白色小花的草本植物,当时很困惑,拿出这本书一查,竟然是“鹅肠草”,书中还提到它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可以食用,这让我非常惊喜!书中的插画也非常细致,对于一些难以通过照片分辨的特征,比如叶脉的走向、花瓣的排列方式,插画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合理,信息量大而不杂乱,我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我想要的信息。每次带着它去户外,我都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和记录,感觉摄影水平都提高了不少。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刚入手,简直是户外爱好者的福音!我平时喜欢爬山,尤其对我们当地的衡山特别有感情,但说实话,很多时候看到那些花花草草,虽然觉得漂亮,却叫不出名字,更别提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这本《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衡山册)》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精美的插图吸引了,每一株植物都有清晰的绘画,色彩逼真,细节刻画得特别到位,即使是新手也能一眼辨认。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列出植物名称,还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区域,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和药用价值。我记得上次去衡山,看到一种叶子边缘带有锯齿的小野花,以前只是觉得好看,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它叫做“翠河草”,还了解到它在当地一些传统医药里有特殊的用途。这本书的编写思路非常清晰,按照科属、甚至简单的形态特征(比如叶子的形状、花的颜色)来分类,查找起来非常方便,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晦涩难懂。我发现,在了解这些植物的过程中,我对衡山这片土地的感情也更深了,仿佛与大自然建立了一种更亲密的联系。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稍复杂些。还是很多植物找不到,结合形色APP,达人第一步

评分

书是彩色的,就是小了点。

评分

不错 不错 不错

评分

之前已经买过两册,彩图清楚,因为买了这系列书把从小很常见但是不知道名字的植物对上了号,这次一看又有新的赶紧买买买,可惜还有两册没货了,不然一起都买了

评分

物美价廉,非常满意,很好的资料书,认识野花就靠它了。

评分

质量不错,多次购买了

评分

博士推荐的,出去玩正好用得上,野外认认植物什么的很有意思

评分

很不错,有全国分布图,但是我觉得可能不全。

评分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