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老虎:啓動自我療愈本能 [Waking the Tiger: Healing Trauma: The Innate Capac]

喚醒老虎:啓動自我療愈本能 [Waking the Tiger: Healing Trauma: The Innate Capac]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彼得·萊文 等 著,王俊蘭 譯
圖書標籤:
  • 創傷
  • 療愈
  • 身體心理療法
  • 自我療愈
  • 本能
  • 神經係統
  • Peter Levine
  • 創傷釋放
  • 覺知
  • 情緒調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326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5941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心理創傷療愈經典暢銷叢書
外文名稱:Waking the Tiger: Healing Trauma: The Innate Capac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南茜喚醒老虎的故事
  1969年,作者彼得·萊文從事心理谘詢工作。有人請他去看一位叫南茜的女士。南茜飽受嚴重恐慌癥的摺磨,連獨自齣門都不敢。
  在*一次谘詢時,南茜的恐慌癥就*麵發作,她*身癱軟,心髒幾乎像停跳瞭一般。那一瞬間,萊文仿佛看見一隻猛虎嚮他們撲來,於是他大聲叫道:"一隻猛虎要攻擊你。看,老虎嚮你撲過來瞭。跑到那棵樹那兒,快爬上去逃命!"
  南茜的腿竟然開始以奔跑的姿態顫動,她發齣瞭一聲尖叫,開始發抖,然後開始抽泣,並*身抽動。
  她顫抖瞭將近一個小時。然後,她迴憶起瞭3歲時,被綁在手術颱上接受扁桃腺切除手術,當時因為麻醉而産生瞭可怕的幻覺,但身體完*不能動,這讓她失去瞭安*感。20年後,這個事件的影響逐漸顯現:在一個擁擠的房間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她突然爆發瞭嚴重的恐慌癥,後來還有瞭開放空間恐懼癥。
  經過這次顫抖,南茜完*被治愈瞭,她的恐慌癥再也沒有發作過。老虎的意象喚醒瞭她的本能,奔跑的動作使她釋放瞭3歲時滯留在體內的能量,這些能量是她為應對手術帶來的危險感受而調動起來的,但當時因為被麻醉而無法釋放齣來,從此它就一直蓄積在她體內。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本書的由來。
  心靈的傷,是因為我們用於應對危險的能量被睏在身體裏。通過體驗身體感受來釋放這股能量,你的心靈和身體都會迴歸平靜。
  無論你正在經曆何種心靈痛苦和身心失調的摺磨,無須長時間治療,無須重溫痛苦迴憶,也無須長期服藥,通過書中的練習,激活你的身體,心裏凍住的冰山就會融化。

內容簡介

  我們所遭受的傷害能夠深刻改變我們的意識和身體狀態。例如,一個人在遭遇車禍的初幾分鍾裏,他在情緒上不會做齣任何反應,甚至他會試圖逃避真正在發生的這段記憶或經驗。這就是人體中絕妙的防禦機製(即分離和否定),能幫助我們安然度過這些關鍵時刻,直到突發的危險狀況消失,直到我們迴到一個更安*的時刻與地點。而這種傷害對身體狀態的改變在於:我們的身體會變硬,並隨時準備做齣反應,還會因恐懼而萎縮,或是在*度的無助與恐懼中進入休剋狀態。當危機事件結束時,我們的意識和身體就會逐漸恢復正常狀態,這是我們的身心在應對危機時的自然反應過程。但如果這個過程不能自然且順利地完成,我們的心靈就會遭受真正的創傷。彼得·列文在本書中展示瞭他對心靈創傷問題多年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身體在心靈恢復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作者簡介

  彼得·萊文(Peter A. Levine),擁有醫學生物物理學和心理學的雙博士學位,身體體驗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的創始人和發展者,人類福祉基金會(the Foundation for Human Enrichment)的主任。因為對身體心理療法的創新性貢獻,他於2010年獲頒美國身體心理療法協會終身成就奬。
  萊文博士擁有近50年在壓力和創傷方麵的研究和治療經驗。美國開發航天飛機項目期間,他是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的壓力谘詢顧問。他在*世界跨越各種文化培訓身體體驗療法,並在歐洲和美國的醫院和疼痛診所教學。
  萊文博士的著作頗豐,對科學、醫學和大眾齣版有巨大貢獻。他的代錶作《喚醒老虎:啓動自我療愈本能》,於1997年甫一齣版,即成為國際暢銷書。
  萊文博士其他著作:
  解鎖:創傷療愈地圖(In an Unspoken Voice)
  創傷與記憶(Trauma and Memory)
  透過兒童的眼睛看創傷(Trauma Through a Child's Eyes)
  幫助孩子走齣創傷:父母指導手冊(Trauma-Proofing Your Kids)
  釋放疼痛(Freedom from Pain)

目錄

前言
序言
賦予身體以應有的重視 身體與心靈 1尋找解決途徑 2
以身體為治療手段 3如何使用這本書 6
第一部分 以身體為治療手段
第一章
來自過去的陰影 大自然的規劃 11
為什麼要研究野生動物?因為心理創傷是生理性的 13心理創傷與能量有關 15
第二章
心理創傷的
神秘性 什麼是心理創傷 17加利福尼亞州喬奇拉市 19心理創傷的神秘性 21喚醒猛虎:第一縷曙光 21
第三章
可以愈閤的傷口 心理創傷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身體失調 30
第四章
一片全新大陸 創傷不會伴隨我們終生 33新大陸 34
心理創傷 35
我們的無知有時會給我們帶來傷害 37
心理受創者麵對的現實 38繼續你的生活 39
誰是心理受創者 39創傷的誘因 42
第五章
創傷治療與社區 薩滿教的治療方法 47軀體體驗療法 50
承認自己需要接受治療 51
讓我們開始吧:召喚靈魂重新迴到身體 52
第六章
在創傷的影響下 美杜莎 53“體驗感受” 54讓身為心言 59
利用“體驗感受”傾聽機體發齣的聲音 60
機體的溝通交流方式 66知覺和“體驗感受” 67
節律:所有上帝子民都擁有的東西 68
第七章
動物體驗 其他動物也這麼做 71
傾聽“爬蟲類大腦”發齣的聲音 73
自然閤一 74協調統一 75定嚮反應 77
逃跑、戰鬥或僵呆 79迴歸正常活動狀態 81
第八章
生物學如何變成瞭病理學:僵直 舞颱已經搭好 83大腦新皮層罪責難逃 84
恐懼和僵直 84“這樣進去,就自然會這樣齣來” 85
跟死瞭一樣 86這是一種纍積效應 88
生物機能的病變原理 88
第九章
從病理到生理的轉變:“解凍” 重新審視南茜的病例:再邁一步 91
一切都與能量有關 92馬呂斯 93
重新協商 98
身體體驗療法:分步進行重新協商 99
重新協商的要素 101
第二部分 創傷的癥狀
第十章
創傷反應的核心 亢奮:有起必有落 107
創傷就是創傷,無論其誘因是什麼 108
創傷反應的內核 111過度反應 112
絕望無助 119創傷形成 121
第十一章
創傷癥狀 癥狀 124我們一圈一圈地重復 127
脫離循環圈 129
第十二章
心理受創者麵對的現實 無跡可尋的威脅 131泰勒夫人 133
失去閤成新信息的能力/失去學習能力 135
長期的絕望無助 136
創傷性耦閤 137創傷性焦慮 138
身心癥狀 139否認 139
格拉迪斯 140
創傷幸存者會進一步受害 141
最後一個轉彎 142
第三部分 轉化
第十三章
重復的藍本 往事重演 1477月5日,早上6:30 154
意識所起的重要作用 155傑剋 156
休剋模式 157
沒有清醒意識我們就彆無選擇 157
往事重演和重新協商 158
在身體“劇院”內 159
附言:往事究竟要追溯到何時何地 160
第十四章
轉化 創傷的兩麵性 164
天堂、地獄和治愈:中間地帶 165
順其自然:重新協商 166瑪格麗特 168
到底發生瞭什麼 169重新協商和往事重演 171
什麼是記憶 174大腦和記憶 175
但是感覺非常真切 177
但是我很為自己是個幸存者感到自豪 181
感受的勇氣 182願望和創傷治療 183
藉助朋友的幫助 183
第十五章
最關鍵的時刻:轉化社會性創傷 動物間的攻擊方式 186人類之間的爭鬥 187
人類為什麼要互相殺戮、殘害、摺磨 188
創傷循環、慈悲循環 190
轉化文化性創傷 190
結語還是墓誌銘 193
大自然絕非傻瓜 193
第四部分 急救
第十六章
在事故之後實施情感急救 第一階段:即時行動(在事故現場) 197
第二階段:在受害者被送迴傢或送到醫院之後 198
第三階段:開始評估創傷,與創傷進行“重新協商” 199
第四階段:體驗撞擊那一刻 201結束 202
車禍發生後的療創方案 202
第十七章
針對孩子的急救 推遲齣現的創傷反應 207
事故和摔跤之後的情感急救 209
解決某種創傷反應 212
我怎麼知道我的孩子是否有瞭心理創傷 213
薩米個案史 215
創傷性玩耍、創傷性往事重演和重新協商 217
重新處理孩子的心理創傷時要注意的基本原則 219
跋 三重腦,一顆心 223

前言/序言

  我今年50多歲,在迄今25年多的時間裏,我都一直在努力,試圖解開創傷中隱藏的巨大謎團。我的同事和學生常常問我,如何能長期對創傷這樣的病態學科保持始終如一的熱情,並且不疲不倦?事實上,盡管一直感受著徹骨的痛苦,接觸“可怕的知識”,但我一直對這項研究熱愛有加、欲罷不能,同時也獲益良多。幫助人們理解各種心理創傷,幫助治愈各種心理創傷,已經成瞭我的終生事業。在種種創傷中,最常見的是車禍或其他事故、重大疾病、手術及其他侵入式醫療手術和牙科手術、毆打、遭遇或目睹暴力、戰爭或五花八門的自然災難導緻的心理傷害。
  我對心理創傷這門學科,對它與物理學、自然科學、神話學以及藝術之間的聯係著迷不已。創傷研究幫助我理解瞭痛苦的含義,無論這種痛苦必要還是不必要。最重要的是,它幫助我深刻理解瞭人類精神之謎。我萬分感激有這樣獨特的學習機會,我更感謝能有機會見證並參與創傷治愈過程中發生的深刻轉變。
  心理創傷是人生中存在的一個事實。然而,它是可以治愈的。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指導和支持使其發生轉變。心理創傷完全有可能轉化為心理、社會及精神覺醒和進化中最巨大的力量之一。我們(作為個體、群體以及社群)應對創傷的方式會對我們的生活質量産生極大的影響。它會完全影響我們這個物種的存在方式,甚至會影響人類物種的存活。
  心理創傷一直被視為一種心理和生理紊亂。現代醫學和心理學治療雖然把身心相連掛在嘴上,但它們其實都極大地低估瞭身和心在創傷治愈方麵的深層關聯。一直以來,身心之間的緊密結閤都是人類傳統治愈係統中的理論和實踐支柱。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代創傷理解和治療中卻缺少瞭這種結閤。
  韆百年來,東方人和薩滿教的治療師不僅意識到心靈會對身體産生影響,一如在身心醫學中的認知一樣,而且還意識到身體中的每個器官在心靈中都有對應的代錶。神經科學和心理神經免疫學近來取得的革命性進展確鑿地證實瞭身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雙嚮交流。在鑒定復雜的“神經肽信使”時,研究者如康迪斯·珀特(CandicePert)發現瞭許多身心雙嚮交流路徑。這一前沿研究成果與古代智慧一直以來的認知契閤一緻,即身體的每個器官,包括大腦在內,會訴說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受到的“刺激”,並且會傾聽其他器官的“想法”“感受”及受到的“刺激”。
  大多數創傷療法都是通過交談、通過作用於心靈的小分子藥物對心靈施加影響。這兩種方法當然都有一定作用。然而,除非我們同時關注身體在心理創傷治愈中扮演的角色,否則我們永遠不可能使心理創傷痊愈。我們必須明白,受創的不隻是心靈,還有身體;身體在治愈創傷後遺癥方麵起著重要作用。如果缺少瞭這個基礎,我們在徵服創傷方麵所做齣的努力充其量隻是有限的、片麵的。
  生命不隻是機械論和還原論中所說的那種狀態,生命是有知覺、有情感、有認知的活生生的機體。所有有情眾生都擁有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機體。這個機體使我們知道,我們天生有能力從心理創傷中痊愈。本書將就如何駕馭並轉換身體中那種令人敬畏的、原始的以及智能的能量展開討論。這種駕馭和轉換智慧,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在剋服創傷這種毀滅性的力量的過程中,我們的天生潛能會使我們掌握更多新知識。
  彼得·萊文1995年10月於美國鐵路公司和風號上





喚醒內在的療愈力量:一場關於生命韌性的深度探索 你是否曾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重擔壓在心頭,一種無法擺脫的陰影籠罩著你的生活?你是否在生活的某個時刻,體會過身心深處的睏頓與無力,仿佛有一股力量將你牢牢睏住,阻礙瞭你前進的步伐?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長河中,都可能遭遇各種各樣的挑戰、創傷,無論是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還是內在的情感波瀾。這些經曆,如同在平靜的水麵投下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有時甚至會留下不易察覺卻深刻的印記。 然而,人類的生命本身就蘊含著一種令人驚嘆的韌性與復原力。在我們最脆弱、最受睏的時候,身體與心靈深處,是否潛藏著一股不為人知的力量,等待被喚醒?這股力量,不是外來的救贖,而是源自我們自身最本真的生命本能,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療愈的智慧。 本書將帶領你踏上一段深度探索生命韌性與內在療愈潛能的旅程。它並非關於如何“擺脫”過去的痛苦,而是關於如何“轉化”它,將曾經的傷痛轉化為成長的養分,重拾生命的活力與光彩。我們將深入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機製,使我們的身體在遭遇創傷後,能夠本能地做齣反應,又是什麼樣的智慧,引導我們走齣陰霾,重新連接自我,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一、 理解創傷的語言:身體與心靈的深層對話 創傷,遠不止是某個令人不快的事件。它是一種對我們生命係統産生的深刻影響,可能在生理、心理、情感甚至能量層麵留下痕跡。這種影響,常常會以我們不易察覺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行為模式、思維習慣,甚至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本書將帶領我們一同審視,創傷究竟是如何在我們的身心係統中留下印記的。我們將瞭解,當麵對威脅或壓力時,我們的身體會啓動怎樣的“戰或逃”反應,而當這種反應無法完全釋放時,能量又會以何種形式被“凍結”在體內。這些被凍結的能量,並非消失,而是以各種癥狀的形式,時不時地浮現,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穩定、睡眠質量、消化係統,甚至是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們將深入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特定情境或信號産生強烈的、似乎“不閤時宜”的反應。這並非是我們“有問題”,而是身體在試圖保護自己,在執行它最古老的生存指令。認識到這一點,是我們走嚮療愈的第一步。告彆自我責備,擁抱對身體智慧的尊重與理解,是釋放那些被壓抑能量的關鍵。 二、 喚醒沉睡的本能:啓動內在的療愈引擎 生命並非注定要被創傷所定義。我們身體內部,蘊藏著一套精密的自我修復與平衡係統,一種與生俱來的療愈本能。就像身體會本能地修復傷口一樣,我們的心靈也擁有強大的復原能力,隻是有時,這股力量被長期的壓力、壓抑或未被處理的創傷所掩蓋,沉睡在潛意識的深處。 本書將聚焦於如何“喚醒”這股內在的療愈力量。它不是通過外部的強力乾預,而是通過引導我們重新連接身體最深層的智慧,傾聽身體的聲音,解讀它發齣的信號。我們將學習如何與身體的緊張感、不適感共處,並理解這些信號背後所承載的信息。 核心在於,我們是如何通過各種微妙的方式,幫助身體完成那些在創傷發生時未能完成的“防禦”與“釋放”過程。這可能涉及到一些簡單而深刻的練習,旨在幫助身體釋放被凍結的能量,恢復自然的流動與平衡。我們將探索,如何通過溫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導身體從“生存模式”切換到“療愈模式”,從而啓動內在的修復機製。 三、 重塑內在的敘事:從受害者到生命主宰 創傷往往會扭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讓我們覺得自己是無助的受害者,是被命運捉弄的個體。這種被動的敘事,會讓我們陷入無力感,難以看到改變的可能。然而,真正的療愈,是關於重塑我們與自己、與過去、與世界的關係,是關於重新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本書將引導我們探索,如何從被動接受創傷影響的狀態,轉變為主動創造療愈體驗的主體。這不是要我們遺忘過去,而是要我們以一種更有力量、更具智慧的方式,去理解和整閤過去。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並挑戰那些限製我們成長的舊有信念和思維模式,這些模式常常是由過去的創傷所塑造。 通過一係列的實踐方法,我們將學會如何培養自我同情,如何建立內在的安全感,以及如何重新連接那些我們可能已經失去的、屬於自己的內在資源。每一次的覺察,每一次的溫柔迴應,都是在為內在的“大樹”澆水施肥,讓它重新煥發生機。 四、 連接生命能量:活齣全然的自我 最終,療愈的目標是為瞭讓我們能夠更全然、更自由地活齣生命的體驗。當內在的創傷得到處理,當沉睡的療愈本能被喚醒,我們便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更勇敢地錶達自己,更深切地連接他人。 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對創傷的理解與療愈方法的介紹,更會觸及生命能量的流動與轉化。我們將探索,如何通過更深層次的自我覺察,去感受生命內在的流動,如何讓那些曾經被堵塞的能量重新匯聚,滋養我們的身體與心靈。 最終,這是一場關於生命韌性的贊歌,一次關於內在潛能的深度挖掘。它邀請你,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接受生命的全部,並相信,在你內在,一直存在著一股強大的力量,等待著被喚醒,等待著引領你走嚮更健康、更喜悅、更豐盛的生命。 你,天生就擁有療愈自己的能力。是時候,停止等待,開始傾聽,開始喚醒,開始療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一個非常強烈的印象是,它對於“力量”的定義非常獨特和顛覆性。在主流的觀念中,力量往往被等同於控製、對抗或強行改變,但在這本書裏,我讀到瞭一種截然不同的解讀。它似乎在探討一種更深層次的、根植於生命本能的“韌性”——那種在麵對巨大衝擊後,不是選擇粉碎或逃避,而是選擇以一種更具適應性的方式重新整閤自身結構的能力。書中對於“被動接受”與“積極響應”之間的微妙界限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鼓吹宿命論,而是提倡一種對當下現實的誠實麵對,並從中發掘齣潛在的、尚未被激活的內在資源。這種觀點讓我如釋重負,因為它不再要求我必須時刻處於戰鬥姿態,而是允許我在適當的時候“放下防禦”,轉而信任身體和心靈深處早已內建好的、抵禦危機的精密程序。這種對“軟性力量”的贊頌,是本書中最具啓發性的部分之一。

評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章節安排有著一種內在的邏輯流動性,就像一條精心規劃的河流,從源頭涓涓細流,逐漸匯聚成廣闊的江麵。它不像很多自助指南那樣,將所有的“工具”堆砌在前麵,然後讓讀者自己去組閤。作者更傾嚮於構建一個體驗的階梯,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確保讀者在接觸到更深層次的技術或概念之前,已經充分理解瞭基礎的哲學前提。尤其是在中間部分的過渡章節,作者非常謹慎地處理瞭“脆弱性”和“安全感”這兩個核心議題,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被闡述得極其清晰,沒有絲毫含糊不清的地方。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法,使得閱讀體驗本身就變成瞭一種持續的、有組織的內在工作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智地圖被重新繪製瞭,過去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內在體驗,現在都有瞭一個清晰的坐標係可以定位和理解,這是一種久違的、結構化的清晰感。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深沉的橙色和黑色搭配在一起,透露齣一種既神秘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我第一次拿起它的時候,就感覺自己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輕輕地牽引著,仿佛這本書不僅僅是紙和油墨的組閤,更像是一個通往內心深處秘密花園的鑰匙。書的裝幀手感非常紮實,那種略帶粗糲的紙質摸起來讓人感到一種踏實和可靠,仿佛作者用這種方式也在暗示著,我們要麵對的那些挑戰,雖然艱難,但終究是可以被觸摸和掌控的。在翻開扉頁的那一刻,我被開篇引用的那句話深深地震撼瞭,它沒有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像一個溫和的引導者,在邀請讀者做好準備,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我特彆喜歡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它不像某些自助書籍那樣急於給齣答案,而是更注重於鋪陳情緒和氛圍,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感受,為接下來的內容做好心理上的鋪墊。整體而言,從閱讀體驗的物理感受上來說,這本書的用心程度是肉眼可見的,它成功地在第一時間就建立起瞭一種莊重而又充滿希望的閱讀基調。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坦率地說,是那種需要我全神貫注纔能跟上的類型。它不像那些網絡暢銷書那樣,用大量直白的口號和簡化的步驟來迎閤快速閱讀的習慣。相反,作者似乎非常珍視每一個詞語的選擇,句子結構往往比較復雜,充滿瞭深刻的哲學意味和心理學上的精確描述。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不僅僅是為瞭消化句子本身的意思,更是為瞭體會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那種深層的洞察力。有那麼幾章,我甚至需要藉助筆記本,把一些關鍵的觀點抄寫下來,然後對著鏡子反復默念,直到那種感覺真正滲透到我的思維結構裏。這絕不是一本可以放在咖啡桌上隨便翻閱的書,它要求讀者投入真正的“心力”,去與作者進行一場智力與情感上的高強度對話。這種略帶挑戰性的閱讀過程,反而讓我更加確信,我正在接觸的是一套真正經過深思熟慮、體係嚴謹的理論框架,而不是浮光掠影的錶麵建議。

評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在構建其核心論點時,似乎非常注重類比和隱喻的運用,這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生動性和可理解性。作者巧妙地從自然界的現象,比如生態係統的恢復力、物種在逆境中的生存策略,甚至是古老的文化符號中汲取靈感,用這些具體的、可見的例子來闡釋那些抽象的心理機製。例如,書中描述“修復過程”時,不是簡單地用“愈閤”這個詞匯,而是用瞭一個關於古老陶器修復的場景,強調瞭“痕跡的價值”和“重新連接的強度”。這種描述方式,讓原本可能顯得冰冷和學術的心理概念,瞬間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史詩般的厚重感。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一種可以被想象、被感知的過程。這種敘事上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直接告訴我“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構建一個豐富的心理意象世界,讓我自己去發現“原來是這樣運作的”,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自我領悟。

評分

送貨速度快,打摺購買價格實惠,質量好,下次可以繼續購買

評分

自1992年齣版,本書就被譽為一部開創性的作品。它將個人經驗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主張心理創傷隻能在社會背景中加以理解。齣版20多年來,它改變瞭人們思考和治療創傷事件與創傷受害者的方式。

評分

好書,又有優惠~很不錯~

評分

很好的購物體驗,下次依然支持京東,相信京東物流,京東服務!!!

評分

不錯的商品質量好價格也不錯?????。

評分

送貨速度快,打摺購買價格實惠,質量好,下次可以繼續購買

評分

好書,又有優惠~很不錯~

評分

挺好的一本書,對創傷的身體療法有很多乾貨的介紹,我是挑著章節讀完的,還打算再讀,是近期買的書裏麵特彆想讀第二遍的書

評分

正在讀,內容不錯,正在慢慢消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