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第二(心理学名著译丛)

瓦尔登湖第二(心理学名著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B.F.斯金纳 著
图书标签:
  • 梭罗
  • 瓦尔登湖
  • 心理学
  • 经典
  • 文学
  • 自然
  • 哲学
  • 美国文学
  • 散文
  • 译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112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92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理学名著译丛
开本:32b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瓦尔登第二》(Walden Two)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发表于1948年的一部乌托邦式小说,它以梭罗(H. D. Thoreau)的名著《瓦尔登湖》为灵感,以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为基础,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小社会(small community)的生活。这个小社会像梭罗笔下的瓦尔登乌托邦一样,也是一个自治的、自足的社会,但是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斯金纳采用了实验对照(experimental control)方法塑造他的瓦尔登第二。

瓦尔登第二的居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和家庭生活,能尽情创造美术、音乐和文学作品,能尽情享受游戏和休憩。瓦尔登第二是自治的(self-governed)小社会,其成员同意服从一套自控技术法规(code of self-control techniques),该法规保障了居民以*低程度的紧张为代价,过上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多产的幸福生活。同时,瓦尔登第二设有若干名顾问(counselors),辅助居民的自治,他们督导居民的行为,随时帮助居民解决在执行上述法规时遇到的问题。

瓦尔登第二立有一部宪法,但是,只要瓦尔登第二的全体设计者(Planners)和三分之二管理者(Managers)投票赞成,宪法便可修改。宪法规定设立一个“设计委员会”(Board of Planners),由三男三女组成,作为瓦尔登第二的**政府。之所以叫做“设计委员会”,是因为*初瓦尔登第二仅仅是一纸设计方案。委员的职责是保证小社会的成功。他们制定政策,视察管理者的工作,关注全社会的总体运行情况,同时具有一定的司法职能。每一位委员任期*多十年,委员若有缺额,则由管理者提出两个候选人,供委员会选择。

管理者是专家,负责瓦尔登第二各个部门的工作和服务。书中没有明确指出管理者是怎样产生的,但是由于设计委员会是****,所以很可能是他们任命的。除了设计者和管理者,瓦尔登第二还有两种角色:工人和科学家。科学家开展实验,实验项目包括动植物的育种,婴儿行为的控制管理,等等。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梭罗的瓦尔登和斯金纳的瓦尔登第二有很大区别。前者提倡以个人为单位的自治,后者提倡以整个共同体为单位的自治。斯金纳的言外之意是:在塑造人的行为时,个人自由意志的影响不如环境的影响那么强大。

《瓦尔登第二》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不仅有很多评论,而且几十年来有不少人在现实中模拟创造这样的社会,例如195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等等。

作者简介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
《瓦尔登湖第二》:一场反乌托邦的理性实验与社会批判 在社会学、哲学以及文学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尖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挑战着我们对理想社会模式的固有认知。《瓦尔登湖第二》(Walden Two)正是这样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并非如其书名可能暗示的那样,是一曲田园牧歌式的个人隐居赞歌,恰恰相反,它是一部深刻的反乌托邦小说,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B.F.斯金纳(B.F. Skinner)于1948年创作。斯金纳在这部作品中,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构建了一个虚构的、高度组织化的社区——“瓦尔登湖第二”。这个社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通过科学的行为塑造技术,来实现人类的幸福与和谐,摆脱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焦虑和非理性。 《瓦尔登湖第二》的叙事围绕着两位大学教授——哲学家查尔斯·伯德(Charles Burris)和他的学生斯蒂芬·马斯特斯(Stephen Masters)——的到访而展开。他们受邀参观了由一位名叫塔格特(Taggart)的富有慈善家资助建立的、坐落于郊外的“瓦尔登湖第二”社区。两位教授,尤其是代表着传统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德,对这个社区的运行方式充满了好奇与疑虑。他们的视角,成为了读者审视和理解这个实验性社区的窗口。 斯金纳在小说中,通过塔格特和社区的创建者、一位名叫弗雷泽(Frazier)的心理学家,详细阐述了“瓦尔登湖第二”的运作原理。这个社区的基石,是应用行为主义的原则。在这里,个体行为被视为可以通过“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来塑造和引导。弗雷泽解释道,与传统社会对惩罚的过度依赖不同,“瓦尔登湖第二”通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和奖励机制,鼓励人们从事有益于社区整体的活动,并自然而然地减少那些有害或低效的行为。这意味着,从儿童的早期教育到成人的日常工作和休闲,一切都被纳入了科学的规划之中。 “瓦尔登湖第二”并非是一个强制性的社会,它更像是一个由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出来的、旨在实现最大化幸福和生产力的“行为工程”实验。社区成员自愿加入,并且拥有随时离开的自由。然而,一旦他们选择留下,就意味着接受这个社区的价值观和运作模式。这里的成员工作时间短,拥有充足的自由时间用于个人兴趣和发展,并且所有生产资料和成果都归社区所有,按需分配。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经济模式,但其核心目标并非压制个人,而是通过优化社会结构,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潜能、体验满足感的生活。 然而,小说的真正张力,恰恰在于这种高度理性化和科学化对传统自由、个人意志和情感的挑战。伯德教授作为故事中的代表性人物,不断对“瓦尔登湖第二”的运行提出质疑。他认为,弗雷泽所追求的“幸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甚至可能是一种被阉割的幸福,它牺牲了追求自由过程中伴随的痛苦、挣扎和不确定性。他担心,在这样一个被高度控制和预测的环境中,人类的创造力、激情和真正的独立精神是否会被扼杀?“瓦尔登湖第二”提供的,是“被安排好的幸福”,而他所代表的传统自由主义,则更看重“追求幸福的自由”,即使这意味着可能遭受失败和痛苦。 弗雷泽则坚称,他们并非在剥夺自由,而是在重新定义自由。他认为,传统的自由概念往往是虚幻的,因为大多数人受到社会习俗、不合理的期望、内心的恐惧和冲动的驱使,而无法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在“瓦尔登湖第二”,通过行为塑造,人们可以摆脱这些内在的束缚,真正地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从而获得一种更深层次、更稳定的幸福感。他认为,“瓦尔登湖第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解决了物质的匮乏,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归属感、意义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而这些往往是传统社会所忽视的。 小说中,对“瓦尔登湖第二”的描绘可谓细致入微。社区的成员并非刻板的机器,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艺术、音乐、体育和学术研究。这里的教育体系尤其值得关注。儿童的教育并非由传统的学校体系完成,而是由社区中的专业人士根据每个孩子的特质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指导。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造力、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个体,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 此外,“瓦尔登湖第二”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也打破了常规。工作不再是劳役,而是通过“劳动券”系统来分配,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区的需要选择工作。而且,许多繁重的、重复性的劳动被自动化和技术取代,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社区内的决策并非通过民主投票,而是由社区的管理委员会根据科学的评估和专家的建议来做出。这种“专家治社”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关于权力集中和个体参与的讨论。 斯金纳在《瓦尔登湖第二》中,也巧妙地融入了关于人性的讨论。他并没有将社区成员描绘成纯粹的理性生物,他们仍然会有情感、欲望和矛盾。但是,通过行为工程,这些情感和欲望被引导到建设性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可能导致社会混乱的负面冲突。例如,冲突的解决机制是基于对行为的分析,而非简单的情感发泄。 到了小说的结尾,斯金纳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让读者去评判“瓦尔登湖第二”的优劣。伯德教授在参观后,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一方面被这个社区所展现出的效率、和谐以及成员们的满足感所打动,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完全摆脱对传统自由的眷恋和对被操控的担忧。最终,他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传统社会中探索,还是加入这个“被安排好的幸福”的社区。小说的开放式结局,正是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权衡自由与幸福,理性与情感,个体与集体? 《瓦尔登湖第二》不仅是一部关于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教育模式、经济结构乃至人性的深刻反思。斯金纳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文学的叙事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端的、但引人深思的社会实验范本。它迫使我们审视自身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对于“好生活”的定义。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时,《瓦尔登湖第二》所提出的问题,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价值。它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理想模式,都可能隐藏着我们尚未察觉的代价,而任何对幸福的追求,都离不开对自由本质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用“改变人生”这种夸张的词汇,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确实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未散。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感到“治愈”的畅销书,它更像一位严谨的导师,要求你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去面对那些不甚光彩的真相。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为自己的心智保留一片“未被驯化”的空间。书中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细致剖析,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从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内在冲突。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如果你指望在通勤路上快速浏览完毕,恐怕会错过它真正的精华所在。它的力量在于那种潜移默化、层层递进的渗透力。作者对人类意识流动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他能描述出那些我们自己都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的起承转合。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提高了,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而是会下意识地去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它更像一面高精度的棱镜,帮你把生命的光线分解成光谱,让你看清构成自身的每一个基本元素。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心理学著作那样堆砌理论和实验数据,而是将深奥的洞察编织进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叙述中。这种风格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赞赏它对于“意义”追寻这一永恒主题的处理,它没有给出廉价的安慰剂,反而鼓励读者去拥抱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每次读到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我都忍不住会心一笑,因为那精准地捕捉到了我自身经验中的某个微妙瞬间,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安慰都来得有力。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精神世界的探险指南,每次翻开都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它没有那种说教式的口吻,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观察和深刻的哲思,引导你审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却又力量十足的笔触,他似乎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中的谬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现实中走一走,消化那些如同晨雾般弥漫开来的领悟。这种体验是极其个人化且富有建设性的,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提出更精准的问题。

评分

坦白讲,初读时会觉得有些晦涩,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咀ட்ட。但一旦适应了那种内省式的节奏,你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探讨的心理议题并非停留在表层的情绪管理,而是直击人性深处的驱动力和矛盾。它描绘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复杂性,那种被社会期望和自我认知夹击的无力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在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情绪脉络,突然清晰可见,像被一道强光照亮。这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把能开启内心迷宫的钥匙。

评分

很有意思慢慢看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听了机核网节目才买的,挺有意思

评分

很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书很不错,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应该是正版吧,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