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蜀素帖/毛笔水写大字帖

米芾蜀素帖/毛笔水写大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放鸣 著
图书标签:
  • 米芾
  • 蜀素帖
  • 书法
  • 毛笔字帖
  • 水写字帖
  • 大字帖
  • 宋代书法
  • 书法练习
  • 临摹字帖
  • 字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1066542
版次:2
商品编码:119159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毛笔水写大字帖(第二版)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书写纸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毛笔水写大字帖(第二版)
  1.点画讲解详细
  2.水写纸反复利用
  3.横翻更便于毛笔临习
  4.有集字临创的章法和幅式讲解

内容简介

  本册精选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的行书代表作《蜀素帖》,分人物简介、书法特点、用笔技巧、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构布势、集字临创、原帖再现等章节进行介绍,每个字均有运笔图解和技法精解,可谓图文并茂,详略得宜,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采用水写特种纸印刷,环保、可反复使用。

作者简介

  李放鸣,现代汉字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写的字帖因选材独特、版式新颖、印刷精美,被许多学校作为指定书法教材,在全国首届硬笔书法系列评比中,获书家组“十佳字帖”奖;2005年度中国书法艺术名人奖。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翰墨丹青: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流变与风骨 卷帙浩繁,千年沉淀,一部书法史即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侧影。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自萌芽至鼎盛的漫长历程,重点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书体风格的演变脉络、书家独特的审美追求以及他们通过笔墨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时代风貌。我们力求超越简单的技法介绍,将书法置于广阔的社会、哲学与艺术语境中进行考察,展现其作为“无声的音乐,可见的舞蹈”的独特魅力。 第一章:篆隶之源——古文字的奠基与规范 本章追溯汉字书法的源头。从殷商甲骨文的神秘刻痕,到周秦金文的庄重典雅,篆书的演变不仅是书写工具和载体的变化,更是国家权力与礼制构建的直观体现。我们细致梳理了小篆的规范化过程,探讨秦朝“书同文”政策对后世书法秩序建立的深远影响。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隶书的诞生与成熟。隶变,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它将篆书的圆转笔画转化为方折的波磔,彻底摆脱了早期书写的巫祝意味,更贴近日常实用。重点分析了汉代隶书(如著名的汉碑)如何通过其雄强、朴拙的体势,确立了碑刻书法的基调,并为后来的楷书发展奠定了空间结构的基础。对隶书“蚕头燕尾”的结构美学进行了详尽的图解与阐释。 第二章:楷书的定型与法度的确立 楷书,作为后世学习书法的首要范本,其形成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磨合。本章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体在实用与审美之间的艰难平衡。 我们首先探讨了早期楷书的雏形——“八分书”向成熟楷书过渡的路径。重点分析了钟繇的“楷书之祖”的地位,以及他如何将隶书的古拙转化为温和与妍美。 随后,本书进入楷书的黄金时期——“唐楷”。唐朝的统一与文化自信,促使楷书走向了精益求精的法度化阶段。本章详尽对比了“欧虞褚薛”四大家的不同面貌: 欧阳询(欧体): 强调险峻瘦硬、结构森严,探讨其“三十六法”的内在逻辑。 虞世南(虞体): 侧重温润含蓄、法度谨严,解析其如何继承“二王”的秀逸之气。 褚遂良(褚体): 笔法灵动多变,体态偏长,分析其在唐初力求突破传统框架的探索精神。 颜真卿(颜体): 隆重介绍颜体的博大雄浑、气势磅礴,探究颜真卿的书法如何与其忠义刚正的儒家气节高度契合,达到“以书写人”的至高境界。 第三章:行草的流转——意态与自由的表达 如果说楷书是建筑的骨架,那么行草书便是流淌其中的血液与精神。本章专门论述了中国书法中最为自由奔放的艺术形态。 行书的适中之道: 行书是介于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奔放之间的完美调和。我们将集中分析“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在行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取态自然,俯仰有度”的精妙之处,将晋人的风流倜傥与对自然的体悟融入笔端,被视为中国书法审美理想的最高典范。同时,分析王献之在行书中的创新与突破。 草书的狂放与法度: 草书从章草的规范化,发展到今草的浪漫主义。本章详细区分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异同。重点解析了张芝、张旭、怀素三位大师对今草的贡献: 张芝的“今草之圣”: 笔势连绵,气韵贯通。 张旭的“颠张”: 笔法跌宕起伏,如龙蛇起舞,深入探讨其对盛唐气象的捕捉。 怀素的“醉素”: 细致描摹其“万岁通天帖”等作品中那种潇洒酣畅、一气呵成的精神状态,以及其书风背后禅宗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碑学与帖学的对峙与融合 中晚唐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帖学(以二王为正宗的墨迹系统)占据了主流。然而,到了清代中叶,随着碑刻的大量出土,碑学异军突起,书法艺术进入了“帖碑互参”的新阶段。 本章聚焦于清代碑学复兴的核心议题: 1. 碑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对帖学柔媚化、程式化的反思与批判。 2. 碑学代表书家与风格: 重点分析邓石如、包世臣、吴昌硕等书家如何从汉魏碑刻中汲取金石气,以厚重、拙朴的笔触重塑书法面貌。 3. 帖碑融合的趋向: 探讨碑学对楷书、篆书的再激活作用,以及现代书法家如何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实现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重生。 第五章:书法中的哲学意蕴与文人情怀 书法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现。本章超越技术层面,探讨书法背后的文化哲学: “中和”与“欹侧”: 中国古典美学中对平衡与变化的理解如何在结构中体现。 笔墨与性情: 探讨“书如其人”的观念,分析特定书家的个性(如苏轼的坦荡、米芾的清逸)如何决定了其书风的走向。 书法的空间观念: 从中国画留白的概念延伸,阐释点画之间的“气口”与“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展现书法作为一种动态、有生命的视觉艺术的本质。 本书通过对数千年的书风演变、代表书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书法艺术与哲学思想的深度挖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全景图。它不仅是学习书法的阶梯,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装帧美学有偏执要求的人,很多字帖虽然内容好,但拿到手里总觉得“少了点味道”。这本《米芾蜀素帖/毛笔水写大字帖》在视觉呈现上做到了极致的平衡。它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稳踏实的感觉,而不是那种廉价的轻飘感。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但又不失古韵,那种深沉的墨色调,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印刷品。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装订方式,翻页时非常平滑,可以完全摊平在桌面上,这对于进行大篇幅的临摹练习至关重要,省去了我一直用手压住书页的麻烦。至于内容本身,它对米芾那种“刷子”一样的疾速感捕捉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连带的笔画之间,那种气韵的贯通,通过清晰的墨迹对比,被完美地展现出来。它不仅仅是教你描摹,更像是在你旁边站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时刻提醒你注意气息的连贯性。我已经把它摆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都觉得心生欢喜。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对它抱有挺高的期待,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字帖太多了,良莠不齐。但这本《米芾蜀素帖/毛笔水写大字帖》的质量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排版非常讲究,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又能保证足够的书写空间。我注意到,它在选材上非常用心,水写布的吸水性和显色均匀度都非常好,用清水笔蘸墨写上去后,字迹的浓淡变化层次分明,这对于初学者练习控制水量和笔锋是非常有帮助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它附带的讲解部分,虽然文字不多,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米芾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而是直接聚焦于“如何写出米体的神韵”。比如,它提到米芾行书的“八面出锋”需要配合手腕的灵活转动,这一点在其他字帖中很少被如此直白地指出。我已经开始用它进行日常练习了,感觉自己的结体正在慢慢地往那种“险中求正”的境界靠拢,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我必须点个赞,尤其是它的“水写”功能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追求高频率练习的进阶学习者量身定制的。我试着用它在水写布上练习了几个小时,那种“墨干字消”的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专注力。你必须在短时间内把笔意和结构定型,否则机会就过去了,这和真正在宣纸上练习的紧迫感非常相似,但又避免了宣纸成本高、浪费墨汁的缺点。而且,它所选用的米芾帖版本,在我看来是诸多版本中最为清晰、气势最为连贯的一个。那些看似散乱的笔画,在放大观察后,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为严谨的结构逻辑。这本书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吹捧米芾的艺术成就,而是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把最好的范本呈现给你,让你在不断的重复和观察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其精髓。对于希望快速提升动态线条掌控能力的人来说,这是毋庸置疑的首选。

评分

这本字帖简直是书法学习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名家的笔法,但总觉得光看摹本缺了点实感。这本书的纸张质地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略带粗粝的触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毛笔在宣纸上游走的阻尼感。特别是它的装帧设计,那种线装的感觉,非常复古,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庄重感,仿佛面对的不是一本字帖,而是一件文物。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每一个字的点画的解析,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而是融入了作者多年练书的心得体会。比如,他对“撇”的起笔和收锋的力度控制描述得极为细致,甚至用到了“如蚕食桑叶”这样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内敛而有力的感觉。我试着模仿了几次,虽然功力尚浅,但起码在用笔的意识上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对于那些想深入理解传统书法精髓,而不仅仅是追求形似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宝藏。它不仅是教你写字,更是在教你如何“看”字,如何“悟”笔。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来的书法爱好者,我深知“手摹心追”的重要性。市面上很多字帖只注重字形的完美复刻,却忽略了书写者当时的情感和状态。这本《米芾蜀素帖/毛笔水写大字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捕捉到了米芾在创作此帖时的那种潇洒与不羁。通过高精度的影印技术,那些飞白、那些浓淡干湿的变化,都清晰可见,不像有些字帖印得过于均匀和“死板”。特别是它对某些笔画的放大细节处理,让人能清楚地看到毛笔在纸面上运行时的微小颤动,这对于理解米芾那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到的笔法至关重要。我将它与我以前收藏的几本米芾字帖对比了一下,明显感觉这本的对比度和层次感要高出好几个档次。它强迫你不能只是机械地抄写,而是要调动全身心去感受那种书写的冲动和节奏,这种深层次的互动体验,是任何枯燥的教学指南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12345

评分

12345

评分

不错

评分

会有机会见面的机会难得

评分

评分

贴子很好,非常喜欢?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