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中国艺术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自然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息息相关。本书为一本系统的书法文化著作,作者采取一种轻松的写法,把书法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有趣的问题,特别是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若干关联,提出自己的理解,对于书法爱好、研习者具有较好的启发性。?
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角度,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很多方面。本书分别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书法与周易哲学 、气化哲学 、儒家哲学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禅宗哲学 、色彩哲学和人生境界 ;第二部分介绍了书法与诗文、绘画 、印章、音乐、舞蹈和建筑;第三部分介绍了书法与汉字、碑帖、兵法、武术、中医和风水。本书共有二十讲,将书法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了梳理,又对和书法有若干联系的艺术,以及另外一些非常具有中国味道的独特文化载体作了比较。本书形式独特,内容丰富,专业又不失趣味性。
????1973年1月生于江苏镇江,2001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获文学(书法)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哲学(美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书法创作与理论和中国美学史两个方向的硕士生导师。现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研究方向为书法美学、书法史论、书法文化与国际传播、中国美学史、中国艺术批评史。
书法创作以二王为宗,尤喜米芾、王铎,兼习楷隶,主张化碑入帖,推崇雄强古拙书风。先后获得『岳安杯』第一届国际书法论坛二等奖、2005和2006年度北京大学书画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类提名奖、《艺术百家》杂志社2009年度论文(青年)二等奖、重庆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书法》杂志2010年曾作『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专题介绍。曾在《中国书法》、《美术观察》、《艺术百家》、《文艺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画》、《书法》、《书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8项,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批评通史』项目(已结题)。
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崔树强书学论集》(百家出版社2006年4月,获第二届『兰亭奖』理论类提名奖);《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初版,2014年9月再版);《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获重庆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习书有法》(中华书局2014年4月);《中国艺术批评通史·清代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另外,编著、参著、合著的著作有:《临摹与创作:何绍基书法集字章法》(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隋唐墓志书迹研究》(参著部分章节,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荷塘清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中国美学通史·清代卷》(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上 编
第一讲 阴阳——书法与周易哲学 15
一、生生:书法的生命精神 15
二、和谐:一阴一阳之谓道 18
三、用简:以简易蕴含丰美 21
四、玄妙:阴阳不测之谓神 23
五、书法是一个小宇宙 26
第二讲 氤氲——书法与气化哲学 29
一、线迹:气的流动 29
二、布白:虚空即气 33
三、吞吐:心灵的收放 36
四、有无:形之前和形以后 39
五、虚和无的生命化 40
第三讲 载道——书法与儒家哲学 44
一、仁义礼:从毛笔说起 44
二、颜真卿:儒家精神的典范 46
三、柳公权:礼法之间 48
四、逆与顺:儒道之别 51
五、涩:知其不可而为之 54
六、心正则笔正,人品即书品 57
第四讲 守拙——书法与老子哲学 60
一、文明发展的悖论 60二、巧和拙的矛盾 62
三、金石味与枯拙美 66
四、万岁枯藤的境界 69
五、宁拙勿巧:傅山的意义 73
六、艺老在嫩:能如婴儿乎? 75
第五讲 飘逸——书法与庄子哲学 80
一、游的精神:生命的逍遥 80
二、玄学思想与晋人的美 82
三、王献之草书的意义 85
四、简逸:从神品到逸品 98
五、淡逸:在墨色里飞升 91
六、笔墨优游,翰逸神飞 94
第六讲 妙悟——书法与禅宗哲学 97
一、从知到能的一跃 97
二、悟分顿渐 100
三、回到世界,物我合一 102
四、一超直入如来地 104
五、世间无物非草书 107
第七讲 黑白——书法与色彩哲学 112
一、无色之大色 112
二、水墨的诗意 115
三、计白当黑 118
四、墨分五色 120
五、笔墨不到的表现力 123
……
我出生在江南名城镇江,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情有独钟。在我已经走过的不长不短的生命历程里,这些文化因子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的血液里。尤其是对于书法,我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深彻心腑的爱。那蜿蜒流动的线条,墨气氤氲的境界,带着一种莫名的大活力和大从容,常常令我欣喜万分,欲罢而不能。我知道,这种感受,是和我一样热爱书法的朋友们都时常能体会到的,这也是书法之为艺术能历久而弥新的生命力所在。古人常说,书法“婉若银钩,漂若惊鸾”,“矫若游龙,疾若惊蛇”,就是赞叹书法中所表现的变化无常的生命伟力,以及中国人所钟爱的永远运动、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种力量和精神,表现在书法里,简单一点说,就是“笔走龙蛇”。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在西方艺术学的体系框架中,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这一点,只要翻一翻目下国内出版的艺术学的教材和著作,即可明白。这些著作,大多不设书法一章,或者对书法避而不谈。书法在现在艺术教育和学科设置中的尴尬处境,显然和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全面地“向西看”有关。那么,我们究竟是要把中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注脚,时时处处以西方的框架和模式来套自己,并试图在西方艺术精神的屋檐下,为中国艺术找到一膝容身之地,企图以此来找回失落已久的文化尊严;还是真正地进入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去深深地体味她、感受她,试图去把握到自己文化传统的脉搏,这一点,是今天很多人文研究者正在重新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书法中似乎更为明显。
书法在中国向来自成艺术,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中国人对于书法毫不陌生,千百年来,它以活泼泼的意态安顿了中国人的翰墨情怀。不仅如此,书法还和中国其他的艺术门类(比如诗、画、印、乐、舞等)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人营构出一种生命的诗意,并折射出一种深沉的文化哲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书法与中国艺术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书法笔断意连,形断势联,笔简而意丰,形散神不散,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在中国艺术中最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它也是中国人对于抽象美认识的大本营。
作为中国文化的独创,书法自然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书法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有一种暗合的性质。已有学者指出,中国的书法适合中国宇宙的性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适合用书法来表现,书如宇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因为,中国古人的宇宙是一个气化的宇宙,而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是线的艺术。气之流行而成物,线之流动而成字。书法的构成本身,就契合了中国宇宙的构成:纸为白,字为黑,一阴一阳;纸白为无,字黑为有,有无相成;纸白为虚,字黑为实,虚实相生。可以说,宇宙是一幅大书法,书法是一个小宇宙。
目前,我们之所以不能在书法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有识见的进展,据我的了解,是很多人不肯进入到书法,尤其是进入到中国文化的世界里面去,而是在外面绕圈子。也有的人,对某一个问题,搜集了很多周边的材料,却不肯再对基本的材料用力。还有不少的文章,让人感觉只是在谈文献学,而不是在谈书法。当然,考证是治学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在某一个文献本身有问题时,谈谈文献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把考证看成是最高的或唯一的学问,而轻视理论思维,实际上便把书法本身驱逐得很远了。考证是为研究工作准备前提条件,所以,考证的结束不是研究工作的结束,恰恰是研究工作的开始。
如果考证结束,整个研究工作也结束,那么,考证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并不是任何考证都有意义的。清代叶燮《考证说》中曾批评了当时一些学者的繁琐考证,他说:“近时笺注训诂之家,每于地之道里、年之日月先后毫末之差,反复辩证,引证群书,众说繁多,无所取裁,而强加臆断,此非于无用之地而用其心也哉!”实际上,尽管清代考据很盛,但大多数学者并不把考证孤立地看作最高或唯一的学问。姚鼐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戴震是重考据的,但也指出汉儒“失其义理”的片面。这些前贤的声音,我以为,是值得我们认真倾听的。
我自知学力甚薄,深感写出一部真正有计划、有系统的书法文化著作的艰难,但对于书法的钟爱,使得我不得不鼓起勇气,把自己杂乱的思绪整理成有条理的文字。在这本小书中,我想采取一种更为轻松的写法,把书法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有趣的问题,特别是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若干关联,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理解,若能对于好学深思之士,发生若干启发性的作用,我就非常地满意了。当然,其中的错误,一定难免,我也恳切地希望得到前辈专家和读者朋友们的指教。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学术深度上是令人咋舌的。它没有满足于表面功夫,而是深入到了书法史论的腹地,特别是关于魏晋南北朝书风异化的那一部分,观点独到且论证严密。作者似乎对历代书家的性情与创作环境有着旁观者清的洞察力,将“人”与“字”的关系探讨到了极致。譬如,在解析颜真卿书法中的“忠义”精神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套用时下流行的标签,而是通过对比他不同时期的手札和正书,展示了一种在乱世中力求稳固与承担的心理轨迹,这种解读层次非常丰富。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书法基础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和历史参照系是极其宝贵的,它能帮助你跳出个人练习的局限,将自己的点画置于整个书法流变的长河中去审视,从而找到自己当下阶段最需要突破的方向。那种学术的厚重感,让人感觉这本书是沉甸甸的知识结晶,而非昙花一现的流行读物。
评分这部书的开篇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仿佛一下子就被拉进了那个充满墨香与历史厚重的空间。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故事性将那些抽象的书法原理讲得深入浅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谈及不同碑帖风格演变时的那种细腻观察,像是拿着放大镜在审视每一笔的提按顿挫,告诉你为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绝不仅仅是运气好,而是背后蕴含着对汉字结构和气韵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握笔、如何起步的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漫游指南,带领读者领略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门类的独立价值。我读完后,再看任何一幅字帖,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种“内在的韵律”和“外在的骨骼”,这种审美视角的提升,远超我当初拿起这本书时的期待。那份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敬畏与挖掘,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是带着一种温和的、近乎亲切的引导意味的。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谈吐优雅的长者,耐心地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即便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技法名词,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对应物来打比方,比如用“筑墙”来形容楷书的结构稳定,用“舞剑”来形容行书的笔断意连。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普通大众接触和爱上书法的门槛。我记得有几个晚上,我只是随便翻阅,不知不觉就被那些细腻的描述吸引,一直读到深夜。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让专家挑出细节的趣味,也能让初学者感到亲切无碍,这在文化普及类的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
评分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全书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朝代接续”或“书体分类”的线性叙事,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文化议题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感和发现的乐趣,读完一个章节,你总会被引导到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点上。书中的引文选择也非常精妙,不仅引用了书法大家的名言,还穿插了一些古代文人的诗词片段,让文字的审美体验得到了升华。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而是一种看待中国文化、看待审美实践的全新“框架”。它成功地将一门古老的技艺,重塑成了一个充满现代生命力的文化现象,让人读完之后,对我们民族的艺术传统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与深入学习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文化跨界融合方面的探索。作者并没有把书法封闭在文房四宝的狭小天地里,而是巧妙地将它与哲学、美学,甚至是中国园林艺术联系起来。这种宏大的视野,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笔法讲解,瞬间变得灵动起来。比如,当谈到书法中的“气”与“势”时,作者会引用道家“虚实相生”的理念,将笔墨间的空白处理提升到了一种与实体结构同等重要的哲学高度。我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觉得自己在看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审美哲学的入门书,书法只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这种多维度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普通读者对中国艺术的理解边界,让人在欣赏书法时,不再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好看”,以及这种“好看”背后的文化逻辑是什么。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索,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好!值得拥有!
评分好!值得拥有!
评分送货很快,谢谢
评分好!值得拥有!
评分好
评分正版好书,好评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好!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