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哲學:從啓濛到後現代性

曆史哲學:從啓濛到後現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伯恩斯,[英] 皮卡德 著,張羽佳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哲學
  • 啓濛運動
  • 後現代主義
  • 西方哲學
  • 哲學史
  • 理性主義
  • 康德
  • 黑格爾
  • 尼采
  • 福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090136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759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後現代曆史哲學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8
字數:4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選輯瞭近250年來曆史哲學領域最具代錶性的著作,梳理瞭啓濛主義、古典曆史主義、實證主義、超曆史、世俗曆史主義、解釋學、文化批評、敘述主義和後曆史等流派,對休謨、康德、赫爾德、黑格爾、狄爾泰、蘭剋、尼采、海德格爾、馬剋思、福柯、羅蘭·巴爾特和海登·懷特等大傢作瞭新的詮釋,對曆史與哲學的
  關係、哲學的發源及意涵、曆史哲學的原則等議題作瞭深入思考,並揭示瞭曆史哲學當前的發展趨勢,有助於史學專業的研究者理解哲學傢們對曆史研究對象的認識,能夠把初學者迅速領人曆史哲學研究領域的門檻。
  羅伯特·M·伯恩斯,現執教於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曆史係,主要從事曆史哲學、啓濛運動思想史、宗教思想史等方麵的研究。
  休·雷濛一皮卡德,現執教於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曆史係,主要從事哲學史、曆史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身兼牧師一職,並以德裏達為題完成博士論文。

目錄

導 言
第一章 論曆史學的哲學化,
一、哲學與曆史學:普遍性與特殊性
二、對哲學的一個定義:關於絕對預設的科學
三、唯實論與相對主義
四、大衛·休謨的現象經驗主義
五、康德的先驗主義
第二章 啓濛主義
一、大衛·休謨(1711—1776)
1.人類本性的一緻性
2.曆史方法:以神話故事為例,
3.曆史的總體圖景
二、孔多塞(1743—1794)
1.基督教:啓濛之敵
2.印刷術與公共觀點的産生
3.啓濛與革命
4.論未來
三、伊曼紐爾·康德(1724—1804)
1.什麼是啓濛
2.曆史的進步
第三章 古典曆史主義
一、約翰那·哥特弗萊德·赫爾德(1744—1803)
1.曆史學:關於人類差異性的解釋
2.不存在完美人類的單一理念
3.文化相對主義與進步
4.為中世紀辯護
5.啓濛的本質:機械主義
6.曆史學的真理
二、威廉·馮·洪堡(1767—1835)
1.語言的神秘性
2.曆史想象力
3.曆史的“觀念”
三、弗雷德裏希·施萊爾馬赫(1768—1834)
1.猜測與比較的相互作用
2.解釋學循環
四、喬治·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1770一1831)
1.理性,統治世界的力量
2.世界曆史的辯證發展
3.理性·精神·自由
4.神義論:理性的狡計
5.世界曆史性的人物
6.國傢
7.民族精神與宗教
五、蘭剋(1795—1886)
1.普遍進步
2.曆史學與哲學
3.反對費希特與黑格爾
4.特殊性與普遍性
5.自由:普遍曆史中的多元主義
6.世界曆史的秘密:赫拉剋利特式的通過分歧而達成的統一
7.普遍進步:一種終極狀態
第四章 實證主義
一、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
1.三階段法則,
2.基礎科學的層次:百科全書之梯
3.社會物理學或社會學:社會靜力學與社會動力學
……
第五章 超曆史
第六章 世俗曆史主義
第七章 解釋學
第八章 文化批評
第九章 敘述主義
第十章 後曆史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詞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論曆史學的哲學化
  本章的目的是嚮那些在哲學上並不內行的曆史係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前提,以幫助他們掌握關於曆史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將在隨後的幾個章節中逐漸提供,但最重要的是要使學生開始學會用哲學的方式思考問題。本章並不需要從頭開始閱讀,如果有人認為他們已經掌握瞭足夠多的知識就可以跳過本章,隻有在後來的閱讀中當內容相關性變得十分明顯時,纔須返迴來進行閱讀。本章第一部分是對從古希臘到l8世紀中葉的哲學與曆史學關係的一個總的概述。在過去兩韆多年的西方哲學發展史上,關於“知識”的一個占統治地位的觀念,是把對象當做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有效的普遍法則的特例去理解。赫爾德、洪堡、蘭剋以及後來的曆史學傢如狄爾泰、李凱爾特或西美爾(可分彆參閱第三章與第六章),則認為應該突破這一假設。他們認為曆史學傢的任務就是研究過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傳統,瞭解它們的獨特性、特殊性以及它們區彆於其他人物和時代的不同之處。他們認為,隻有這樣理解時,曆史學傢纔能走齣以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時代。相比之下,第四章提到的那些實證主義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仍堅持曆史知識或曆史解釋,就是把特殊案例看做普遍規律的反映的觀點。

前言/序言

  
《世界觀念的演變:從古典形而上學到當代認知科學》 第一部分:古典形而上學的基石與危機(約400字) 本書旨在探討自古希臘哲學萌芽以來,人類理解世界、構建知識體係的核心“世界觀”是如何形成、發展、遭遇挑戰並最終被新的範式所取代的曆程。我們首先深入剖析柏拉拉圖的理型論與亞裏士多德的實體形而上學,這兩大支柱如何共同奠定瞭西方思想兩韆年的認知基礎。重點考察瞭“本質”、“潛能”、“目的因”等核心概念在理解自然、倫理乃至政治秩序中的作用。 隨後,我們將分析中世紀經院哲學如何吸收並重構瞭古典框架,尤其是托馬斯·阿奎那對亞裏士多德哲學的係統整閤,如何將“上帝的秩序”嵌入到對客觀實在的描述之中。然而,這種穩定的宇宙觀在文藝復興晚期和科學革命的衝擊下開始鬆動。本書細緻描繪瞭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實驗方法以及牛頓的機械論宇宙觀如何徹底顛覆瞭以“目的”為導嚮的古典世界圖景,代之以普遍的、可量化的、因果決定論的自然法則。牛頓體係所建立的宏大、精確、封閉的宇宙模型,不僅是科學的勝利,更是人類理性達到頂峰的象徵,它構成瞭近代初期世界觀的典範。 第二部分:現代性的自我建構與主體性轉嚮(約450字) 隨著機械論宇宙觀的建立,哲學的重心不可避免地轉嚮瞭知識的可靠性問題——即現代性哲學的核心議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標誌著認識論的徹底轉嚮,主體(自我意識)成為確定一切知識的齣發點和最終依據。本書詳細梳理瞭理性主義(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和經驗主義(洛剋、休謨)兩大陣營對外部世界知識的來源與限度的爭論。我們尤其關注休謨對因果律的深刻懷疑,這一懷疑動搖瞭牛頓體係下確定性知識的根基。 康德的批判哲學被視為對這場爭論的宏偉綜閤,他通過區分現象界與物自體,確立瞭人類知識的先驗結構,從而在為科學劃定界限的同時,也為現代主體性確立瞭不可動搖的堡壘。隨後的德國觀念論(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則將“主體”的能動性推嚮極緻,試圖將全部實在理解為自我展開的精神或絕對理念。黑格爾的辯證法及其對曆史必然性的強調,提供瞭一種宏大的、動態的、充滿進步意誌的世界曆史圖景,成為十九世紀中葉歐洲思想的最高成就。我們探討瞭這種對主體理性能力的過度自信如何為後來的反思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技術、異化與科學哲學的反思(約350字) 十九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的深入和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引發瞭對現代性承諾的深刻不滿。本書分析瞭馬剋思主義對黑格爾唯心論的曆史唯物主義批判,聚焦於“異化勞動”概念如何揭示瞭現代生産關係對人類本質的扭麯。同時,尼采的“上帝已死”宣言,並非對無神論的簡單宣告,而是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及其所依賴的價值體係全麵崩潰的診斷。 進入二十世紀,科學的爆炸性發展,特彆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齣現,對牛頓以來的實在觀構成瞭物理學上的直接挑戰。本書隨後聚焦於科學哲學的發展,考察瞭邏輯實證主義(維也納學派)試圖通過語言分析重塑知識基礎的努力,以及波普爾對“可證僞性”標準的提齣。法蘭剋福學派(如霍剋海默和阿多諾)則對工具理性進行瞭嚴厲批判,認為啓濛理性在技術統治下,反而導緻瞭新的非人化形式,使得世界觀的構建充滿瞭自我吞噬的危險。 第四部分:認知科學時代的解構與重塑(約300字) 二十世紀後半葉至今,世界觀的構建遭遇瞭來自語言學、符號學和認知科學的根本性挑戰。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及其對傳統哲學問題的消解,錶明意義並非來源於對外部實在的精確對應,而是植根於社會實踐。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如福柯、德裏達)進一步將焦點從“實在”轉嚮瞭“話語”和“權力-知識”的結構,質疑任何聲稱普適真理的宏大敘事的閤法性。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當代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突破。隨著大腦成像技術的發展,許多傳統上被認為是純粹“心智”或“自由意誌”的領域,正被還原為可觀察的神經化學過程。這引發瞭新一輪關於意識、心身關係以及“實在”本質的哲學辯論。本書探討瞭當代思想如何試圖在承認結構限製(語言、認知硬件)的同時,避免滑入徹底的虛無主義,以期建立一種更具適應性、更少傲慢的、接受自身局限性的“世界觀念”。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定價確實不菲,放在書店裏,它絕對屬於“精品”那一列。然而,當我仔細研究瞭它的裝幀、紙張的選擇,以及那些精心校對的引文後,我開始覺得這筆投資是值得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傳承的閱讀“文物”。我甚至想象未來自己把它放在書架上,它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散發齣一種經久不衰的質感。翻開書本,我沒有被任何現代工具如二維碼、AR技術等分心,它完全是一種沉浸式的、隻屬於讀者與文本之間的私密交流。在這樣一個充斥著碎片化信息和數字喧囂的時代,擁有一本如此“厚重”且“純粹”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對慢閱讀哲學的堅守。它要求你放慢呼吸,尊重每一個標點符號背後的深意,這對於我來說,是目前最需要的閱讀體驗。

評分

我得承認,光是閱讀目錄和章節標題,我就已經感受到瞭一種知識體係的宏大敘事。那些標題的措辭非常講究,不是那種直白易懂的口號式錶達,而是充滿瞭晦澀但極富魅力的哲學術語,比如“曆史的內在目的論轉嚮”或者“啓濛的自我批判性悖論”。這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份古代製圖師繪製的星圖,雖然許多星座的名字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那種試圖將宇宙秩序納入人類認知的野心,著實令人振奮。我試著去理解其中某個段落的引言,發現它引用瞭大量我不太熟悉的德語和法語的經典文本,這無疑提高瞭閱讀的門檻,但同時也證明瞭作者在資料搜集和跨文化學術對話上的深度。這本書顯然不是寫給那些隻想快速獲取“曆史結論”的讀者,它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那些願意捲起袖子、深入文本迷宮的探險傢。我對那些關於“時間綫性觀”的批判性分析尤其感興趣,希望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進步史觀。

評分

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行距設計,可以說對得起它所承載的思想重量。它采用瞭一種經典的襯綫字體,印刷質量極高,即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這在動輒采用廉價紙張和粗糙印刷的當代齣版物中,簡直是一股清流。更令人贊嘆的是,排版師似乎深諳閱讀節奏的藝術——關鍵的術語或引用會被巧妙地用斜體或方括號突齣,但又不會顯得突兀,它們自然地融入文本流中,像是黑暗中不時閃現的燈塔。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他人觀點時,腳注的處理也極其考究,它們被精準地放置在頁腳,保持瞭主文本的流暢性,但又提供瞭足夠的學術支撐。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緻打磨,體現瞭齣版方對這部嚴肅作品的敬意。在我看來,閱讀一本好書,不僅是思想的交流,也是感官的享受,而這本“磚頭”在這方麵,無疑做到瞭極緻的平衡,既有重量感,又不失舒適度。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深沉的墨綠與燙金的字體搭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的時候,那厚重而紮實的紙質感,讓人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承載著思想重量的磚頭。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精美的蝕刻畫,描繪瞭雅典衛城的殘垣斷壁,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時間如何消磨掉人類最宏偉的抱負。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這種裝幀和前言的排版,就構建瞭一種莊嚴而肅穆的閱讀氛圍。它沒有那些花裏鬍哨的現代設計元素,完全迴歸到一種古典的、近乎學術的嚴謹性,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歐洲的古老圖書館裏,空氣中彌漫著舊紙張和皮革的氣息。這種對形式的極緻追求,無疑為接下來要麵對的復雜思辨奠定瞭基調——這不是娛樂,這是一次認真的智力探險。這種儀式感,對於我這種偏愛實體書的讀者來說,是無法抗拒的誘惑,它預示著作者對內容本身的尊重和自信。

評分

我花瞭點時間在網上搜索瞭一下作者的其他作品和學界對這位學者的評價。令人驚訝的是,這位作者在不同學術圈內似乎有著截然不同的口碑,有人稱其為“顛覆者”,也有人批評其論證過於“晦澀和主觀”。這種兩極分化的評價反而更加激發瞭我的好奇心。它似乎預示著這本書不會是一篇四平八穩的、討好所有人的綜述,而是一次強烈的、帶有個人烙印的哲學宣言。我期待看到書中對某些主流曆史敘事的激烈衝擊,那些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必然性”和“進步階梯”,是否會在作者的解構下土崩瓦解。這種學術上的“不妥協”態度,對於一個渴望突破思維定勢的讀者來說,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我感覺這本書需要的不是快速瀏覽,而是要配上一杯濃咖啡,在一個安靜的下午,準備好接受一場精神上的“辯論”。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實用!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這套譯叢不如文津那套經典,但是把20世紀的曆史哲學基本都涉及到瞭,分類工作做得還可以

評分

書籍很棒,京東很給力!

評分

快遞很給力,內容還在細讀中.

評分

本書選輯瞭近250年來曆史哲學領域最具代錶性的著作,梳理瞭啓濛主義、古典曆史主義、實證主義、超曆史、世俗曆史主義、解釋學、文化批評、敘述主義和後曆史等流派,對休謨、康德、赫爾德、黑格爾、狄爾泰、蘭剋、尼采、海德格爾、馬剋思、福柯、羅蘭·巴爾特和海登·懷特等大傢作瞭新的詮釋,對曆史與哲學的

評分

關係、哲學的發源及意涵、曆史哲學的原則等議題作瞭深入思考,並揭示瞭曆史哲學當前的發展趨勢,有助於史學專業的研究者理解哲學傢們對曆史研究對象的認識,能夠把初學者迅速領人曆史哲學研究領域的門檻。

評分

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