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子”有大智慧,旅游时不当小白!
畅销十余年,一部让你“天天向上”的品质生活速成读本。
建筑、设计、时装、爵士乐、文学、电影、音乐、歌剧、摄影、文艺复兴艺术等十个艺术领域,一本书读懂一个,艺术修养LEVEL UP!
精选内容、清晰讲解、雅致版面、便携设计,自存赠友佳品。
奠基艺术领域常识与扩展视野的上佳之选,同时满足扩充知识与寻求精进的阅读需求。
海报:
  “天天向上:品质生活速成读本”是三联生活书店推出的一套畅销十余年的知识读本,丛书包含电影、音乐、歌剧、时装、设计、艺术、文艺复兴等内容,一本书一个主题,用简练的图文介绍了一个艺术领域的历史和知识,是学生丰富知识,年轻人提高艺术修养的速成读本。阅读本书,让自己的生活天天向上!
建筑,是凝固的综合艺术,是人类留在这颗星球上的实体纪念碑。正是基于这种规模,人们很难从时空上对这门艺术有一个综合概览。本书以艺术史中常见的类型和风格作分类,将建筑师和不同的建筑类型按年代作出分类整理。重点放在建筑大师的作品上,包括在文字中和图纸上的建筑理念,或“尚未建成”的作品,并尽可能引用世界著名建筑作出说明。
特别呈现
世界范围内建筑风格及思潮点评
大师级建筑师小传、主要作品概述
建筑术语与关键词汇介绍
需特别关注的奇趣逸事。
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900年
金字塔的权威
埃及人
巨大的、匿名的、无人情味的金字塔,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纪念性建筑。金字塔均由耐久的天然石块筑成,以确保永存不变,同时象征了埃及人对来生的重视:和有限的生命相比,精神具有永恒的重要性。
像萨卡拉(Saqqara)的昭塞尔(Zoser)金字塔一样,最早出现的金字塔都是阶状的。后来这种阶状金字塔被填平而变得光滑。历史上最高的金字塔是吉萨(Giza)的齐阿普斯金字塔(Cheops;或称胡夫金字塔, Khufu),这座金字塔内有两个墓室,一个宽敞的画廊和许多通风孔。神庙是另一类永久性建筑,通常设计成方形,由经过切割的石块组成的梁柱结构筑成,柱子被精确地安排在栅格点上。典型的柱头被切割成棕榈叶的形状,模仿简单的房屋,取材尼罗河两岸常见的荷花、芦苇或甘蔗。进入神庙首先要穿过一个庭院,一个堡垒或由斜墙构成的塔门。
通常唯一可见的建筑是和狮身人面像(Sphinxes)相连的入口。卡纳克和卢克索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建筑基本没有保存下来,而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085年)的一些壮观的神庙建筑至今可见。在卡纳克(Karnak)和卢克索(Luxor)有大量新王国时期的殿堂,当中密布着纸莎草形的柱子,高处有天窗让阳光婆娑进入。
阿布辛拜勒(Abu Simbel)的大神庙有一个塔门,正面有数座20多米高的雕像。许多传统的庙宇,像托勒密(Ptolemaic)王朝中幸存下来在伊德富(Edfu)的何露斯(Horus)神庙,和在菲莱(Philae)的伊希斯(Isis)神庙均于亚历山大大帝帝国崩溃后建设。
公元前850年~公元前297年
神庙建筑
希腊与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建筑所体现出的美,几乎得到了一致的承认。这些建筑完美地将朴素的形式、与人体活动相适应的尺度,以及与材料和施工相适应的装饰结合在一起。为了使建筑看上去更加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很重要,因此,古希腊的剧场通常是半地下的。像建筑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为市民、商人、哲学家提供的辩论场所,都暗示着社会结构与城市布局一致的重要性。
幸存的石结构建筑,采用了与木结构建筑一样的有梁体系。早期的建造方法产生了比较简单的结构形式,一般是以砖墙和木质的柱支撑着木质的主梁和过梁。在像庙宇这样的重要建筑上,木材渐为石材所取代。经典的庙宇建筑虽然体量上有别,但都只在形式相同的要素下作小小改动,主要是一端有柱廊的方形封闭空间。最复杂的庙宇建筑也不过是在内部有几个房间,而在两端均设柱廊,房屋侧面有过道和双排柱而已。石结构通常经过艺术处理或粉刷,涂漆或金箔装饰都以同一色彩搭配。浅蓝色用于多立克柱式的三陇板和檐口,红色用于檐口与带饰之间,饰以金星的蓝色用于天花板,而镀金的青铜用于雕像。
柱和中楣的形式有很丰富的变化。不同的风格称为柱式(Orders)。多立克柱式(Doric)出现得最早,并以希腊大陆的多利安人命名。多立克柱柱身矮粗,开有凹槽,向上收身,顶部采用普拙的方形柱头,没有底座。爱奥尼柱式(Ionic)流行于小亚细亚沿岸和爱琴海诸岛。爱奥尼柱柱身一般较细,凹槽较为精致,柱头也经过了加工,每一面都刻有精美的爱奥尼盘螺图案,通常有一个方形的底座。现存的古希腊最典雅的寺庙大多采用多立克柱式或爱奥尼柱式。
希腊化时代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发明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柱头被设计成更加精美而略显浮夸的忍冬草叶形。虽然当时很少被使用,但流行于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大型建筑奥林匹奥(Olympeion, 公元前174年~公元131年)是最早使用科林斯柱式的。亚历山大帝国还出现了严密组织的城市规划,并且产生了规划时进行抽象控制的工具:“坐标”。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普南城(Priene)以及米利都(Miletus)的规划,都充分体现出对建筑造景功能和纪念功能的重视。防御工事的建造情况告诉我们,用于军事目的的设计亦有所发展。
……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复杂的建筑结构图解时,丝毫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作者在文字的组织上,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们并没有堆砌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宏大叙事下的技术细节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光影与空间”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在讲解如何计算采光系数,更是在探讨光线如何塑造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这本书的插图质量非常高,那些手绘的剖面图和透视图,线条流畅,标注清晰,很多地方甚至达到了艺术品的级别。很多速成读本往往为了追求“快”,而在深度上做了妥协,但这本却在保持易读性的同时,坚守了建筑学的核心精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建筑之旅,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居住环境”的全新理解和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沉浸感”,这要归功于其独特的案例选择和叙事节奏。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无缝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在讲解钢结构连接节点的受力特性时,作者没有选择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穿插了一段对某座标志性大跨度桥梁建造过程中的技术挑战和最终解决方案的详细描述。这种将“理论”瞬间转化为“真实世界问题”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严谨如法典,时而又充满了对建筑美学的浪漫抒情,这种张弛有度的文字处理,使得长篇阅读也不会产生任何冗余感。读完其中关于人尺度与空间尺度关系的探讨,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办公室的层高和走廊的宽度,体会到建筑师是如何通过这些看似微小的参数,来引导和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速成”题材的书籍抱持着十二分的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不过是把一堆零散的知识点囫囵吞枣地拼凑起来,旨在收割那些急于求成的“小白”。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的逻辑链条设计得极其精妙,仿佛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一套“心法口诀”。从最基础的材料性能对比,到中级的结构受力分析,再到最后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浅析,每一步的过渡都自然得如同呼吸一般顺畅。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不像那些高冷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更像是你身边那位经验丰富、愿意倾囊相授的资深工程师,他知道你最容易在哪里卡壳,也最清楚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影响实际操作的“干货”。我甚至发现,某些我之前在网络上看了无数遍都未能真正理解的“剪力墙”概念,在这本书里被一组简单的几何关系图一解释,瞬间茅塞顿开。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一本结构化的思维导图。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编辑团队在“可操作性”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出色,这对于任何想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巧妙地平衡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具体的施工细节。举个例子,在讲解混凝土浇筑工艺时,它不仅说明了为什么需要振捣,还配上了不同振捣时间对密实度和强度的实际影响对比图表,这些图表的数据来源看起来非常可靠,像是从实际工地采集的一手资料。书中对于不同专业(结构、设备、装饰)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这往往是初学者最容易忽略,但在实际项目中却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它清晰地揭示了建筑的复杂性并非来自单一技术难题,而是来自多专业交织出的“协作难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站在门外观察建筑的业余爱好者,而是拿到了一份可以有效参与到项目讨论中的“入门工具箱”,它给出的建议清晰、直接,并且极具指导价值,让人充满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惊叹,尤其是它在处理“可持续性”和“本土化设计”这两个前沿议题时的处理方式,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气候带的被动式设计策略,比如针对南方湿热地区的架空层设计原理,以及北方地区如何通过高效保温层优化能耗的实际案例分析。更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建筑史的引用非常克制且精准,他们不会为了炫技而堆砌拗口的年代和人名,而是选取那些对现代建筑语汇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节点进行聚焦解读。这种“少即是多”的编辑哲学贯穿始终。读到关于城市文脉和在地材料应用的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要立刻放下书本,去观察身边建筑的冲动,去思考我们周围的空间是如何回应历史与自然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给我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构件做法,而是思考如何去“建造”的底层逻辑。
评分建筑是结构是力是美,从入门开始,静心阅读,体味其背后的故事
评分建筑是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雅艺术.通过这本书能迅速了解有关建筑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己的关于这种艺术的美感和审知能力.
评分书的开本比想象的要小.不过还好小而精.内容简单印刷精美.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很有帮助.只是有点小贵.
评分印刷精美,硬壳精装,不错
评分好用,物美价廉,下次再来
评分这是一本口袋书,对于艺术形态的基础科普,对我很合适。
评分在书店读书的时候看到的,整理的非常好。逻辑清楚,比较简练。但是又不失幽默,是非常好的读本。书有塑封,没有折角啥的,五分好评!有助于音乐专业的学习!
评分除但丁、薄伽丘和彼得拉克外,更多天才人物的故事
评分建筑、设计、时装、爵士乐、文学、电影、音乐、歌剧、摄影、文艺复兴艺术等十个艺术领域,一本书读懂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