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电影只有好莱坞,那不妨看看这本书。
畅销十余年,一部让你“天天向上”的品质生活速成读本。
建筑、设计、时装、爵士乐、文学、电影、音乐、歌剧、摄影、文艺复兴艺术等十个艺术领域,一本书读懂一个,艺术修养LEVEL UP!
精选内容、清晰讲解、雅致版面、便携设计,自存赠友佳品。
奠基艺术领域常识与扩展视野的上佳之选,同时满足扩充知识与寻求精进的阅读需求。
海报:
“天天向上:品质生活速成读本”是三联生活书店推出的一套畅销十余年的知识读本,丛书包含电影、音乐、歌剧、时装、设计、艺术、文艺复兴等内容,一本书一个主题,用简练的图文介绍了一个艺术领域的历史和知识,是学生丰富知识,年轻人提高艺术修养的速成读本。阅读本书,让自己的生活天天向上!
电影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历史不算久远。基于人类自身基因对于光影和故事的迷恋,这一领域的艺术作品自诞生以来就呈现爆炸式增长。不管近年来你是不是电影院里的常客,如果比拼电影谈资,还是恶补一下为妙,明智的办法就是——翻一翻本书吧!按图索骥,循书观影不失为一大乐事!
特别呈现
遨游影史瀚海,梳理影片门类
揭密巨片产生内幕与导演真相
世界各大电影节指南
影界术语、行话集锦
公元前360年~1895年
影像和幻象
电影的史前资料
没人想到柏拉图是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评论家,但他在《理想国》内对“洞穴中的影像”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活动图片现象的最早参考资料。古埃及人也对这种“活动画片”深感兴趣,而中古时代中国及阿拉伯的哲人不仅对之同样感兴趣,更着手研究光源和镜片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摄影暗箱及针孔照相机的发明。
科学技术对电影的摄制来说,一向至关重要。实际上,在7种艺术形式中,电影是唯一彻头彻尾依赖科技的一种。就连8世纪爪哇的皮影戏也须利用光源,才能让服饰华丽的皮偶演出有关帝王、巫师、鬼怪的史诗剧。在18世纪启蒙运动期间,这种皮影戏传入欧洲,直到1890年,在巴黎的沙乐大戏院仍吸引大批观众。类似的情况是,17世纪中叶,一位名叫阿达纳斯?克尔的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兼科学家就提出用幻灯把手绘的图像投影在布幕上的设想。在之后的两百年里,无数的幻灯师遍游整个欧洲,让贵族与平民都能同样大饱眼福。不久,一些技术高超的艺人开始利用器械投射幻灯片,这就使图像活动起来,还有人用复合灯源,使图像交搭重叠。最具独创性的表演是罗伯逊的恐怖剧《幻觉效应》,这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期间一座废弃墓场为背景的鬼戏。
与此同时,一些新奇商品也颇受人们欢迎。比如罗伯特?巴克的全景照片和路易斯?达其利的透视缩影,都能借助千变万化的光线,把诸多名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到1830年,由于市面上已出售“幻影转盘”“转盘活动影像镜”“走马画筒”之类的玩具,有些儿童(至少是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对活动画片已不再陌生,但他们当然不懂什么是视觉的持久性,其实当时成年人又有几人能懂?人类大脑为什么会把一串快速移动的一个个静物变成持续延伸的整体图像,关于这个问题,直到近代,科学家们还都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若想搞电影,用不着研究科学,下面例子为证。一位名叫弗朗兹?凡?犹沙蒂斯的奥地利男爵于1853年就已拍出最早的移动影片,但使这种娱乐性质的影片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人是埃米尔?雷纳德,他于1892年用内装一排排镜片的旋转滚筒制作出第一批动作鲜活的影片,这种在“灯光照明下的哑剧”每上映15分钟就需要数百幅手绘彩图。不久,由于伊德沃德?慕布里奇和艾蒂尼?朱利?马莱二人试验成功,令一切更为出色。
1895年~1914年
开演了
早期电影
1895年12月28日,圣诞节刚过,虽然人们手头拮据,但仍有35名巴黎人掏出1法郎,去见识一下由机械摇出来的新奇玩意儿——也就是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Lumière)所说的“电影图戏”。在一间时髦咖啡屋的酒吧内,这35人刚一就座,台前布幕上就出现一个颤颤巍巍的人影,忽隐忽现地活动起来了,同时,在卢米埃尔兄弟影像制片厂的大门口,工人仍在进进出出。不一会儿,一辆火车迎面驶来,观众不约而同低下头躲闪——这是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的、不可思议的奇怪反应:人们居然认为活动着的各种图像都近在身边。这种活动画片当然只是娱乐,称不得艺术,但这时电影已经诞生了。
摄影机的发明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因为很多人做过这方面的探索工作。有些人,如奥古斯丁?勒?普朗斯(1842年~约1890年),和威廉?弗里斯?格里恩(1855~1921),尽管呼声很高,但并未拍出影片。其他人如纽约的拉泰姆夫妇和柏林的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于1895年12月前就曾成功地展示过他们的摄影机。但真正广为流传的是使奥古斯特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一夜之间闻名于世的电影图像拍摄机。
花钱买票的观众不久就厌倦了冗长的街头场景、花园里浇水人的笑话和杂耍歌舞表演,他们希望看到内容新颖的影片。满足观众需要的是一位参加过卢米埃尔兄弟那部片子首映式的乔治?梅里爱(1861~1938)。他在1896至1914年间,曾用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创作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每个场景都具备简单的内容情节。作为特技摄影技术和恐怖影片、古装影片的先驱,他那部科幻经典故事片《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 1902)曾赢得国际好评。
然而梅里爱拍摄场景用的只是一部长焦距固定摄影机。实际上在1900年以前,在银幕上展现故事情节的更为复杂巧妙的手法已开始演化。初露锋芒的是布赖顿学派(Brighton School)的制片人史密斯(1864~1959)和詹姆斯?威廉逊(1855~1933)。他们首创采用特技摄影、移动摄影机法和交叉剪辑法。在埃德温?波特导演的经典西部片《火车大劫案》中,这些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四年后, 波特(1869~1941)原可以对电影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惜他雇用了一位名叫格里菲斯(D. W. Griffith)的蹩脚演员。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鲜明的色彩搭配和充满活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抓住了。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指导书,没想到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流畅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作者显然对电影制作的流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更难得的是,他能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阐释清楚。比如,在谈到场面调度时,他没有堆砌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片段作为案例分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不同调度方式对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影响。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朋友在娓娓道来他的心得体会。尤其欣赏它对“意图先行”这个观点的强调,时刻提醒读者,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选择背后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服务于故事的核心目的。这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及时的警醒,避免了为了炫技而拍片的误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逻辑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剧本结构到微观的运镜技巧,都做了详尽的论述,让人感觉每读完一章,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坚实了一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值得称赞。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大量运用了清晰的图示、流程图以及关键概念的醒目标注。这种设计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疲劳,尤其是在讲解一些相对抽象的理论时,一张精准的示意图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例如,当它解释“三幕剧结构”的内在张力变化时,配上的那个动态变化曲线图,让我立刻就捕捉到了高潮和转折点需要达到的力度级别。另外,书中引用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既有耳熟能详的好莱坞大片,也有一些艺术性极强、注重细节把控的独立制作。这种跨度的引用,保证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陷入单一的风格定势。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某些章节末尾设置的“自检清单”或“实践挑战”,它们不是强迫性的任务,而是提供了一个温和的引导,鼓励读者立即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到自己的小项目中去尝试。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声称是“速成”的教程,大多是浅尝辄止,或者过于偏重某一个技术环节,导致读者学完后依然觉得抓不住重点。然而,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速成”的精髓——不是让你成为大师,而是让你迅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电影语言框架。最让我惊喜的是其中关于“声音设计”的部分。很多入门书籍往往将其一笔带过,认为那是后期制作的事情。但这本书却用很大篇幅论述了声音在前期设计和现场收音中需要考虑的要素,以及声音如何与画面共同构建沉浸感。作者强调的“沉默的力量”尤其发人深省,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懂得何时“留白”比懂得如何“填充”更为重要。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看过的几部经典影片,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解构它们,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和记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维模型”的搭建手册,教会你如何像一个电影人一样去观察和思考世界。
评分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技术壁垒”的神话。很多人认为电影制作是一门只有科班出身才能掌握的复杂技艺。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平等和鼓舞人心的方式告诉我们,核心的叙事技巧和影像表达规律是共通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应用。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富有感染力,那种对电影艺术由衷的热爱贯穿始终,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手中的笔或眼前的镜头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入传统电影学院深造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架设在他们与梦想之间的一座高效且坚固的桥梁。它不仅教会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为什么做”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想要通过影像传达的独特信息是什么。阅读体验是连续且沉浸的,常常不知不觉间就读到了深夜,那种知识被有效吸收和内化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老实说,作为一名长期在影视行业边缘摸索的爱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缺乏实操经验的“导师”。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这类人。他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久经沙场的务实精神,不回避电影制作中的困难和妥协。例如,在讨论预算限制下的创作策略时,他没有给出虚无缥缈的建议,而是非常具体地指出了在有限资源下,如何通过景别选择、演员调度和灯光设计来最大化视觉冲击力。这种“打地基”式的讲解,让人感到非常踏实可靠。书中的部分章节对“镜头语言的语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从景别、角度到运动轨迹,作者都给出了明确的功能性定义,这为我后续的剧本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工具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电影的视角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分析和欣赏创作者的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逻辑。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感兴趣的书,但还没时间读。所以现在作什么评价,都为时过早,都不算数。
评分感受文化气息,做工好,正品书,值得信赖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买书容易看书难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内容比较简单,是入门读物。
评分天天向上:品质生活速成读本”是三联生活书店推出的一套畅销十余年的知识读本,丛书包含电影、音乐、歌剧、时装、设计、艺术、文艺复兴等内容,一本书一个主题,用简练的图文介绍了一个艺术领域的历史和知识,是学生丰富知识,年轻人提高艺术修养的速成读本。阅读本书,让自己的生活天天向上!
评分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在认识事件意义的同时,又给予事件本身以适当的完美的结构形式。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 想象力跑焦了,眼力就靠不住了。 ——马克·吐温 用相机表达出人类心灵*底层的东西,启开原本在每人内心深处的本性。熟悉的事物不可思议面,不可思议事物的熟悉面。 ——黛安·
评分以前在京东买东西不知道评论都是系统自动评论。以至于钱花了不少京享值也不高。现在知道评论字数必须以上才可以加分,东西很棒。京东送货也很快!!非常完美,五星好评。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