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未都 著
图书标签:
  • 马未都
  • 收藏
  • 文化
  • 艺术
  • 古董
  • 鉴赏
  • 历史
  • 民俗
  • 中国传统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8178
版次:2
商品编码:1207333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史上zui逗趣的文化常识书,高逼格知识品味进阶必读

  有深度,有情怀,不学术,接地气

  有趣、有料、有知、有识

  消炎、止痛、开胃、下饭

  历史可以很有趣

  · 做皇帝其实很苦逼,万历皇帝每年的寒暑假各有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和夏至。

  · 除了年羹尧,“华妃”还有一个哥哥叫年希尧,督造了著名的景德镇年窑,雍正粉彩能做得登峰造极离不开他的功劳。

  八卦里也有智慧

  · “贵妃醉酒”其实是杨贵妃在吃醋

  · 潘金莲和武大郎竟然不是原配

  · 古代人故意要在清明节相亲有何道理

  没文化真可怕

  · 电影《赵氏孤儿》里程婴吃了碗面条,但实际上把麦子磨成粉大约战国和汉代时才出现,所以他真要想吃上这碗面,大概还要等七八百年。

  · 宫斗剧中麝香可谓堕胎利器,但事实上麝香的气味比较刺鼻,很容易被发现。麝香可以通神通窍,可以入药,治疗跌打损伤,但打胎并不灵。

  文物里有态度

  · 红木不适合做百宝嵌的材质,因为红木的收缩率太大,宽容度不高,“太计较”。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待事待人,建大事者不计小怨。

  · 一件残缺的古董还有没有收藏价值?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更何况残缺之中,也会蕴涵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

海报:

内容简介

  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为什么日本筷子较短,而中国筷子较长?《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涉及的收藏文化更加广泛——龙袍、如意、兵器、古代玩具、节日文化等,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马先生首次公开讲解,独具特色,妙趣横生。通过宝物讲文化,文化出发看宝物,徜徉图文间,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古人的生活韵味,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万和》、《茶当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等著作。

  - 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立了新中国第yi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杭州(2003)、厦门(2005)、上海(2016)、深圳等地开设地方馆。

  - 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 2010年至今,广西卫视为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

  - 2014年11月,马氏风格个人脱口秀节目《都嘟》于优酷上线。

  - 2015年12月,《都嘟》全新升级为《观复嘟嘟》,优酷平台全新推出。


目录

自序

横空出世元青花

一片春心在玉壶

九五至尊话龙袍

光彩莹润说珠子

事事吉祥话如意

开春喜说喜文化

盛世花开迎新春

举杯邀月说中秋

衣锦媚行谈情爱

春暖花开话清明

梁山聚义说水浒

盗亦有道话水浒

濡笔存香品砚台

文房一宝品笔筒

修身养生戏五禽

君子之道炼六艺

枰上论道说古棋

奇思妙想说玩具

一元多变说架子

一饮一啄说餐具

纵横古今说财富

百世不朽说金器

百炼千锤出铜炉

刀剑如梦话利器

守拙求实说钝器

特殊兵器演传奇


精彩书摘

  九五至尊话龙袍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下页图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最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上图是一块明代龙袍的衣料,还没有经过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是人的颈部,也就是头部,这个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九条龙。而这块料子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这块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间留了一条线没有织上,应该从这个地方剪开。这个布料是直接织锦的,从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织造这块布的时候,直接就把图案织在上头了。也就是说,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龙袍上的龙也相应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时候,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第一是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

  ·观复学堂·

  1. 我们平时常说“绫罗绸缎”,那么这四种织物中,哪种织物的织法与其他三种不同?

  A. 绫 B. 罗 C. 绸 D. 缎

  马未都评:绫罗绸缎这四种织物,它们的区别在于织法不同。罗、绸、缎这三种织物的织法是一致的,都是横竖织法,只有绫是斜织的。它为什么要叫绫呢?我们老说菱形,它实际上最早是跟冰凌有关,绫就是斜着织的。所以,由于它织造方法的特殊,成本就非常高。明代以后,基本上就不怎么生产绫了。明代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会直接把字写在绫本上。但是,绫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旦绫本形成,把字写好了,在使劲拽这块布料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变形。所以,由于成本高和易变形,到了清代以后,绫就逐渐消亡了。

  古人最早利用的就是麻和丝,棉是后来才用的,比较晚。毛作为纺织物用得相对来说也比较晚,尤其是能直接贴身穿的。我们都知道,毛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不敢贴身穿。现在有非常好的纺织技术,比如说羊绒——它也属于毛——就可以贴身穿。但过去,呢子肯定不能贴身穿,穿上去这一天都是精神的——太扎了。我看到有一种呢子做的裤衩被忽悠说能降血压,那没法降血压,一穿人就精神。为什么?太难受了。

  2.在龙袍的十二章纹中,有日、月、山川等,斧头也是其中的纹饰之一。斧头在这里代表什么含义?

  A. 断是非 B. 取薪火 C. 固权力 D. 亲劳动

  马未都评: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中的标志,是中国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统称“十二章”。十二章纹在《周礼》中就有规定了,但是历朝历代对它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成为定式,十二章纹就绣在皇帝最重要的礼服上,表明皇帝的地位,也说明皇帝具有的才能和德行。

  十二章纹的每种纹饰都代表一种含义。除了题目中斧头章纹代表断是非,日章纹代表太阳,月章纹代表月亮,星章纹代表天上的星宿,这三个章纹是取其“照临”之意。山章纹代表群山,取其稳重之意;龙章纹,取其应变之意;华虫章纹,代表鸟类,取其文丽之意;宗彝章纹,即宗庙彝器,取其忠孝之意;藻章纹,即水藻,取其洁净之意;火章纹,即火焰,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章纹,即白米,取其滋养之意;黻章纹,黑青相次的“亚”形,取其明辨之意。

  3. 以下哪个不属于清代皇家织造?

  A. 江宁织造 B. 杭州织造 C. 明州织造 D. 苏州织造

  马未都评:当时清宫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宫廷的所有织物。过去的织造局有上用和官用,上用就是指宫廷用,即帝后所用;官用的织造物就是给一般的王爷府使用。“江宁织造”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属于清代皇家织造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做官,还曾经做过康熙的伴读,交情很深,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引来了杀身大祸。跟宫廷过熟,你就要处处小心。由于后来比较妄为,导致曹家的衰落。衰落也是好事,所谓“福兮祸所伏”,所以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名作《红楼梦》。他们家如果还是那么富裕,我估计他就写不出来了。江宁织造,江宁就是南京。苏杭两地大家都很清楚,制造业到今天依然很发达,也是清代皇家织造。明州是指宁波,其实制造业也是非常发达的,过去上海的很多裁缝都是宁波人,但不属于皇家织造。那么明州为什么后来改叫宁波了呢?是明太祖朱元璋给改的。朱元璋立国号为“明”的时候,让明州避国讳,就把明州改成了今天的宁波,一直沿用到今天。

  4. 龙是一个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神兽。总共由几种动物的特征组成?

  A. 六种 B. 七种 C. 八种 D. 九种

  马未都评:关于龙身上有多少种象征性的动物,有人说有“九似”,就是有九个地方相似,但是说法不一,我们逐一来看。先说它的头形,古人的形容很清晰,说是“驼头”。我们仔细想,骆驼的脑袋有起伏,而龙头上就有起伏。第二,角是鹿角。第三,眼睛。龙的眼睛有两个说法,一说它是兔子眼,龙眼就是红的;另一说它是虾眼,眼睛是凸出的。第四,身子,我们平时说是蛇身,更准确的说法是蟒身。第五,鱼鳞。“九似”中对尾并没有描述。此外,还有鹰爪、虎掌,把天上的猛禽和地上的猛兽的爪子合二为一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王符的话来说,龙的“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蜃是什么呢?有两解,一解说是像河蚌,龙的肚皮上这一块一块的像河蚌摞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蜃是蛟。

  我们平时常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间也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各有所好,每个都身怀绝技。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就是赑屃,是第六子,我小时候老听大人说“王八驮石碑”,赑屃是能负重的。除此之外,老大囚牛,好音乐,成为今天胡琴头上的刻兽;次子睚眦,嗜杀喜斗,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形象;三子嘲风,好险,殿角走兽便是它;第四子蒲牢,它能够抓在钟上面;今天佛坐狮子是龙的五子狻猊,好坐;七子狴犴,有威力,好狱讼,门两旁的狮子头就是它的模样;负屃,排行老八,石碑两旁的纹龙是其意象;殿脊兽头是最小一个,叫螭吻。这就是我们对龙的一个神话式的解释。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对方瓶。方瓶比圆瓶难做,因为我们都知道,瓷器烧之前是软的,方形的东西一入火很容易变形。简单地说,圆形的瓷器变形率很低,它受力是均匀的。但方形的,尤其这种扁方形的,它的受力是不均匀的,所以很容易变形,这也是历史上方形瓷器为什么少的一个原因。

  瓶上的图案比较杂。这两个画片过去叫“文武片”,一文、一武。一面画的都是刀马人,这是武片;另一面画的都是室内的景,是文片。典型的文武片两面是不一样的。从陈设的角度来讲,它摆在那儿,今天摆这个面,明天换那个面,可以换一种心情。它的侧面什么都有,有鸟、花卉,还有两个侍女,这些恰恰是晚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这对瓶子应该是清代晚期同治到光绪年间的。过去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把这种叫作“同治彩”,所谓同治彩,典型的特征就是杂七杂八的各种颜色都涌在这里。为什么这个时期有这样一个特征呢?是由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以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各种西方的文化信息以及其他的需求。这对瓶子应该有100多年了,在那个时期算是比较高档的民间陈设,跟宫廷无关。

  这上面画的侍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很难在瓷器上看到这种侍女,还露着小脚。为什么这样露着小脚呢?这是当时社会的需求。缠足从隋唐时期开始有,在宋代开始普及,一直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极强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女子都是缠足的。缠足形成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西方人进入中国以后,看到中国这么多缠足女子,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昌盛、文明、发达的国家,但缠足是一个陋习。但西方人会欣赏或者说会以一种猎奇的心理去欣赏我们的缠足。这种瓶子,我怀疑就是那个时期为诱惑西方人而做的,夸张地将我们的缠足展现给外国人。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如果表现缠足,一般情况下用长裙覆盖的,还是保留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轻易不让你看到小脚。过去,尽管有晒脚会,一年也只有一天,女子可以把脚露出来让男人看,但平时都是遮着的,讲究“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走路的时候脚不能露出来。而这对瓶子上的图案,这样夸张地把脚伸出来,作为陈设,我想它一定受到了某种商业利益的驱使。我想可能是那时候被西方人的这种市场需求给逼成这样的,看起来很怪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失为那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古玩二

  这个瓶子的造型叫“胆式瓶”。今天很多人没见过苦胆,以前杀完了猪,把苦胆一提溜就是这个样子,“胆式瓶”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叫“锥把瓶”,就是老太太纳鞋底的锥子,今天也很少能见到了。这两个名称,叫哪个都对。它的底很有意思,以前这叫芝麻酱底,很形象。过去对器物的很多描述都非常形象,没有那么学术。它的釉是一种窑变釉,颜色非常纯正。

  整个清代仿青瓷的时期——从雍正一直到清中期——这100多年的时间,它的大致过程是以闪蓝为准,就是蓝色越多,相对的年代就越早;蓝色越少,相对的年代就越晚。如果基本上是通红状,就到了大约道光年间了——这是一个相对的规律,不是绝对的。这件东西大约是清中期的,如果是乾隆也是乾隆最晚期了,为什么呢?是它的底决定的。这个清乾隆晚期胆式瓶底有大量掰釉现象,它并不是由于后来的磕碰,而是生来就有的。我们知道,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现在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流淌状,所以它会跟底下的窑具粘在一起,最后把窑具敲打下去,就出现了这种瑕疵。这个瑕疵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都控制得很好;到了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国力式微,大家对这个事也不太讲究了,所以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不见得说这种情况乾隆时期就绝对不会出现,所以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是乾隆晚期的。

  颜色很好看,红中闪着蓝光。蓝是一种冷色调,红是暖色调,在这种暖色调中闪着蓝,它就显得非常沉稳,不会那么热烈。

  九五至尊话龙袍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下页图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最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上图是一块明代龙袍的衣料,还没有经过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是人的颈部,也就是头部,这个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九条龙。而这块料子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这块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间留了一条线没有织上,应该从这个地方剪开。这个布料是直接织锦的,从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织造这块布的时候,直接就把图案织在上头了。也就是说,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龙袍上的龙也相应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时候,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第一是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

  ·观复学堂·

  1. 我们平时常说“绫罗绸缎”,那么这四种织物中,哪种织物的织法与其他三种不同?

  A. 绫 B. 罗 C. 绸 D. 缎

  马未都评:绫罗绸缎这四种织物,它们的区别在于织法不同。罗、绸、缎这三种织物的织法是一致的,都是横竖织法,只有绫是斜织的。它为什么要叫绫呢?我们老说菱形,它实际上最早是跟冰凌有关,绫就是斜着织的。所以,由于它织造方法的特殊,成本就非常高。明代以后,基本上就不怎么生产绫了。明代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会直接把字写在绫本上。但是,绫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旦绫本形成,把字写好了,在使劲拽这块布料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变形。所以,由于成本高和易变形,到了清代以后,绫就逐渐消亡了。

  古人最早利用的就是麻和丝,棉是后来才用的,比较晚。毛作为纺织物用得相对来说也比较晚,尤其是能直接贴身穿的。我们都知道,毛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不敢贴身穿。现在有非常好的纺织技术,比如说羊绒——它也属于毛——就可以贴身穿。但过去,呢子肯定不能贴身穿,穿上去这一天都是精神的——太扎了。我看到有一种呢子做的裤衩被忽悠说能降血压,那没法降血压,一穿人就精神。为什么?太难受了。

  2.在龙袍的十二章纹中,有日、月、山川等,斧头也是其中的纹饰之一。斧头在这里代表什么含义?

  A. 断是非 B. 取薪火 C. 固权力 D. 亲劳动

  马未都评: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中的标志,是中国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统称“十二章”。十二章纹在《周礼》中就有规定了,但是历朝历代对它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成为定式,十二章纹就绣在皇帝最重要的礼服上,表明皇帝的地位,也说明皇帝具有的才能和德行。

  十二章纹的每种纹饰都代表一种含义。除了题目中斧头章纹代表断是非,日章纹代表太阳,月章纹代表月亮,星章纹代表天上的星宿,这三个章纹是取其“照临”之意。山章纹代表群山,取其稳重之意;龙章纹,取其应变之意;华虫章纹,代表鸟类,取其文丽之意;宗彝章纹,即宗庙彝器,取其忠孝之意;藻章纹,即水藻,取其洁净之意;火章纹,即火焰,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章纹,即白米,取其滋养之意;黻章纹,黑青相次的“亚”形,取其明辨之意。

  3. 以下哪个不属于清代皇家织造?

  A. 江宁织造 B. 杭州织造 C. 明州织造 D. 苏州织造

  马未都评:当时清宫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宫廷的所有织物。过去的织造局有上用和官用,上用就是指宫廷用,即帝后所用;官用的织造物就是给一般的王爷府使用。“江宁织造”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属于清代皇家织造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做官,还曾经做过康熙的伴读,交情很深,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引来了杀身大祸。跟宫廷过熟,你就要处处小心。由于后来比较妄为,导致曹家的衰落。衰落也是好事,所谓“福兮祸所伏”,所以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名作《红楼梦》。他们家如果还是那么富裕,我估计他就写不出来了。江宁织造,江宁就是南京。苏杭两地大家都很清楚,制造业到今天依然很发达,也是清代皇家织造。明州是指宁波,其实制造业也是非常发达的,过去上海的很多裁缝都是宁波人,但不属于皇家织造。那么明州为什么后来改叫宁波了呢?是明太祖朱元璋给改的。朱元璋立国号为“明”的时候,让明州避国讳,就把明州改成了今天的宁波,一直沿用到今天。

  4. 龙是一个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神兽。总共由几种动物的特征组成?

  A. 六种 B. 七种 C. 八种 D. 九种

  马未都评:关于龙身上有多少种象征性的动物,有人说有“九似”,就是有九个地方相似,但是说法不一,我们逐一来看。先说它的头形,古人的形容很清晰,说是“驼头”。我们仔细想,骆驼的脑袋有起伏,而龙头上就有起伏。第二,角是鹿角。第三,眼睛。龙的眼睛有两个说法,一说它是兔子眼,龙眼就是红的;另一说它是虾眼,眼睛是凸出的。第四,身子,我们平时说是蛇身,更准确的说法是蟒身。第五,鱼鳞。“九似”中对尾并没有描述。此外,还有鹰爪、虎掌,把天上的猛禽和地上的猛兽的爪子合二为一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王符的话来说,龙的“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蜃是什么呢?有两解,一解说是像河蚌,龙的肚皮上这一块一块的像河蚌摞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蜃是蛟。

  我们平时常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间也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各有所好,每个都身怀绝技。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就是赑屃,是第六子,我小时候老听大人说“王八驮石碑”,赑屃是能负重的。除此之外,老大囚牛,好音乐,成为今天胡琴头上的刻兽;次子睚眦,嗜杀喜斗,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形象;三子嘲风,好险,殿角走兽便是它;第四子蒲牢,它能够抓在钟上面;今天佛坐狮子是龙的五子狻猊,好坐;七子狴犴,有威力,好狱讼,门两旁的狮子头就是它的模样;负屃,排行老八,石碑两旁的纹龙是其意象;殿脊兽头是最小一个,叫螭吻。这就是我们对龙的一个神话式的解释。

  ……


前言/序言

  自序

  (马未都)

  此套书已出版八册,曾写过两序。事隔几年重读旧序,仍觉得话说得份量已足,再说都是赘言。新瓶旧酒,越久越醇;赏的是瓶,品的是酒。对于读者,饮之通泰为上上;对于作者,观之欢愉则为中上,均为人生之快事也。

  人生快事自古多样。明末清初有个文学批评家叫金圣叹,名字是他自己改的,听着古怪,含义很深。他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都有过批评,尤其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详尽且细致入微,眼光独特犀利,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连顺治皇帝都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但金圣叹命运不济,因冤问斩,刑前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由此可见痛快之事因人认知而不同。写作为先,饮酒为后,《醉文明》丛书基于此才有“醉”字。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沉淀厚重,享受容易解释难。几千年来,国人在此文化的滋润下,享受其果,忽略其因,而我们仅是解释其因、养护其果而已。因果之间相生相灭,亦可以看成因果互为,所以佛教说:无为无因果。

  这书不是写出来的,是说出来的,故自由随意。说出来的书比写出来的书多一分自由,少一分拘谨。想想四大名著,前三部《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是说出来再落成文字的。三部巨著流传甚广,缘于初始的自由,提炼的随意。自由与随意就成了书籍的某一种状态,于是就有了这部《醉文明》。

  看书、读书、说书、著书乃古之四事,此四事于观者介于看读之间,于作者介于说著之间,其中差距微妙,感受奇特。看书之看为阅,读书之读为学;说书之说为泄,著书之著为垒;阅、学、泄、垒乃四种与书相关之状态,勾连你我,组成了这个纷杂的世界。

  唯一值得赞叹的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积累了先人的文化遗存,我们仅是继承者,坐享其成,无法言谢。

  是为序。

  马未都

  2016年11月19日凌晨



醉文明:探寻古今器物中的东方哲思与审美意趣 第一部:青花流韵——瓷器背后的历史剪影与人文温度 本书深入探究中国陶瓷艺术的演变脉络,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名家收藏的罗列。我们聚焦于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的兴衰,解析不同时期青花、五彩、粉彩装饰技法背后的工艺革新与审美转向。 第一章:永乐之光与宣德气象:永乐、宣德青花的雄浑与典雅 本章详细描摹了明初两朝官窑瓷器所呈现出的恢宏气象。永乐时期,苏麻离青料的引进如何赋予青花钴料深沉的蓝色调,以及其纹饰布局中蕴含的异域风情与帝国雄心。我们分析了“永乐甜白”这一特殊品类,它如何代表了对“失透”的极致追求,而非简单追求白度。 宣德青花则展现出另一种成熟的内敛。本章细致考证了“有款”与“无款”宣德器的风格差异,对比其纹饰中龙纹、花卉纹的刻画力度与笔触的洒脱。我们将探讨当时制瓷流程中,从泥料淘洗到釉料配方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影响了最终器物的“一皮一相”。 第二章:成化一朵鸡:文官品味下的细腻与文人气的勃发 成化斗彩的出现是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本章侧重于解析“釉下青花勾勒、釉上色彩填绘”这一复杂工艺的难度与精妙。我们选取了著名的“鸡缸杯”作为典型案例,但探讨的重点在于,为何在成化一代,器型变得趋向小巧、线条趋向柔和?这背后反映的是皇帝个人审美情趣对国家工艺体系的深刻影响。我们还将解析成化时期独有的款识风格,如何成为鉴定真伪的稳定参照系。 第三章:康熙、雍正、乾隆:清代官窑的盛世气象与风格分野 清三代是陶瓷史上的集大成者。本章将区分三朝的风格差异: 康熙朝:以“郎窑红”的成功复烧为标志,展现出对传统釉色体系的继承与突破。我们讨论了康熙时期“青花五彩”的过渡性特征,以及其器型中对明代永乐、宣德遗风的刻意追摹。 雍正朝:风格趋向于“精致到极致”。本章重点分析了“粉彩”的成熟运用,尤其是西洋画法对传统纹饰的影响,如何使人物、花鸟的描绘达到近乎于“照相”的细腻度。我们还将分析雍正时期仿古瓷器,其仿古的目的并非完全复制,而是在继承中融入新的时代气息。 乾隆朝:工艺达到巅峰,但审美上开始显现出“繁缛化”的倾向。本章分析了“珐琅彩”的地位,它作为宫廷专属的“瓷胎画珐琅”,如何融合了中西方绘画技法。我们还将探讨乾隆时期“一器多式”的装饰风气,以及这对后来民窑瓷器的技术溢出效应。 第二部:木骨神韵——明清家具中的结构美学与匠人哲学 本部分将视线从釉面转向木胎,探索明清硬木家具(以黄花梨、紫檀为主)的结构力学与哲学意蕴。 第四章:榫卯的智慧:看不见的结构与“意在言外” 本章的核心在于解析中国传统家具的“无钉”结构。我们将详尽拆解“榫卯”工艺的类型——如十字榫、燕尾榫、竹钉榫——并解释它们在承重、抗扭曲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原理。我们力图阐明,这种结构美学体现的并非仅仅是工艺,更是古代工匠对自然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家具的“骨架”比其表面的雕饰更能体现匠人的智慧。 第五章:黄花梨的“格物致知”:木材的纹理与文人的精神寄托 黄花梨,以其温润的色泽和鬼斧神工的“鬼脸”纹理,是明代文人审美的最高载体。本章深入考察不同产地的黄花梨(如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在密度、油性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家具的视觉效果和手感。我们分析了明代家具造型的“瘦、轻、秀”的特点,探讨了这种“轻盈感”如何契合了晚明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第六章:紫檀的沉稳与皇家气派:帝制下的庄重与程式化 紫檀木的致密与厚重,使其成为清代皇家和贵族阶层的首选材料。本章对比明式家具的含蓄内敛,解析清式家具在装饰上的“满、密、厚、重”。我们将重点分析紫檀家具上常见的繁复雕刻,如螭龙纹、海水江崖纹,并讨论这些程式化纹饰如何服务于巩固皇权和等级制度的政治功能。 第三部:生活美学:器物与日常的交融 本书最后一部分跳出纯粹的收藏与鉴定范畴,探讨古代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第七章:文房清供:笔墨纸砚间的“气”与“韵” 本章聚焦于文人雅玩,如端砚、澄泥砚、歙砚以及各种奇石、竹木雕件。我们探讨的不是它们的稀有程度,而是它们如何被文人用于“养性怡情”。例如,砚台的水池设计如何影响墨的研磨效率,以及一套精心布置的文房如何成为个人哲学观的物化体现。 第八章:器具的边界:从实用到审美的跨越 我们选取了古代的漆器、玉器和珐琅器等门类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一个实用器物(如食具、梳妆用具)是如何通过工艺的提升,逐步进入到纯粹的审美欣赏领域。例如,玉器的“沁色”变化,是时间在器物上留下的印记,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时间感”的独特理解。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观察古代器物的视角:它们是凝固的历史,是承载着不同时代社会结构、审美取向和工匠哲学的“沉默的文本”。理解这些器物,就是理解我们文明的呼吸与节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堆砌辞藻,而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精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用得恰如其分,不多不少,却能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常常会被某些句子击中,停下来反复品味,那种韵味,仿佛古老的瓷器上釉时那一抹不经意却又完美的流淌,带着一种沉淀后的光泽和温度。它的幽默感是内敛而高级的,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段子,而是在人物的对话和行为的对比中自然流淌出来的,笑过之后,回味起来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惆怅或讽刺,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词汇库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拓宽了,一些平时难以用语言捕捉到的微妙感受,似乎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合适的载体,这对于一个文字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满足和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娓娓道来,如清风拂面,时而笔锋一转,如疾风骤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经过他的润饰,瞬间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质感。故事的层次感处理得非常巧妙,主线清晰,但支线又丰富多姿,相互交织,使得整个故事网异常饱满,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每当以为自己猜到了接下来的走向时,作者总能用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转折,将读者的心绪重新牵引,这种“被掌控”却又心甘情愿的阅读体验,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在这样流畅的叙事中,作者依然能不动声色地植入深刻的思考,不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环境的变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个中滋味,这份高明的叙事技巧,足以让人掩卷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度挖掘。作者没有将角色简单地划分为好人与坏人,而是将每一个人物都塑造成了一个多面体,他们身上交织着光明与阴影,有着各自的挣扎、软弱与闪光点。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那种近乎残酷的客观与深刻的悲悯并存的状态。他冷静地剖析着角色的动机,揭示了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塑造力,让人不得不去反思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和道德标准。那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是如何一步步将人推向某个特定的境地的?书中对此有着令人信服的描绘。这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审视,使得整本书的基调一下子拔高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真实面貌,读罢,心中总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情感张力构建得非常细腻,它没有那种喷薄而出的、大开大合的激烈情绪,而是采用了一种“慢热”的方式,让情绪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读者的心底。书中对于某些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的渲染,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那种特有的集体记忆的重量感,那种无处不在的时代烙印,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融入了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某种器物的质地,街头巷尾的气味,乃至人们眼神中的那种特有的光芒或黯淡。这种环境的塑造,为人物的情感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那么具有历史的厚度。读到那些触动人心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跨越时空而来的共鸣,那是一种深沉的、超越个体经验的情感共振,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精妙设计。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发条都关联着其他部分,虽然看似独立,实则紧密咬合,推动着时间的流逝。时间线的跳跃处理得极为高明,时而前溯,时而回旋,但每一次跳转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构建人物的成长弧线或者事件的因果链条。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关键的转折点和人物的内心戏,都没有直接点破,而是留给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这种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比平铺直叙更具张力和回味空间,读完后,依然有许多细节需要自己慢慢梳理和连接,像是在脑海中重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评分

搞活动时候奶太值了!

评分

听观复嘟嘟看醉文明,复盘。

评分

体会收藏乐趣,博览中华文化,推荐

评分

老妈嗯喜欢看的 好评

评分

这个书无论是包装还是质量材质 都不值这个价钱 本想捡便宜了 没曾想 还是被商家坑了 这书一套十本 只有七 还少三本 数量上不值得 质量上也不好 摆在书架里也不上档次 失败的购物

评分

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

现在却常是忧郁。

评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总是太过于被动地去读书,往往是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的。捧一纸书香,打开一点温存的光,就那么静静地看着文字随着时间的舞步从你眼前滑过……这时,你就会感觉到,读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读书是一种心情,那一抹书香带来的舒坦是最好的心理试剂。去读书吧,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评分

“五音不全”指的是哪“五音”?岳飞背上刺的其实不是“精忠报国”?《醉文明:收藏马未都4》讲述了 “中华传统美德”系列、历代龙纹系列、君子六艺系列、瓷之纹系列等主题,全面展示了几千年文明的恒常与流变、古人今人的风骨与气质。以小看大,见微知著,宝物与文化交相辉映,尽显我们历史长河中温情感性的一面;藏品背后蕴含的朴素的人生智慧,更是历久弥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