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中华生活经典

琴史:中华生活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长文,林晨 著
图书标签:
  • 琴史
  • 古琴
  • 中华文化
  • 传统乐器
  • 音乐史
  • 生活美学
  • 文化经典
  • 艺术史
  • 民俗文化
  • 乐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5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719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生活经典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7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和生活压力使人们身心疲倦而无从释放重负,而古代的文人雅士即使同样有时代困境与生活压力的挑战,往往也能从容淡泊,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杯茶、一盅酒、一顿饭,也能品出高雅,弹琴弈棋、写字作画、种花艺草,也能悟到生命的本质。

“中华生活经典”丛书遴选反映中国古代生活的经典,约请各方专家注释、翻译,并结合历史和现代生活加以点评,让现代人在品尚古代中国人优雅生活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内容简介

  古琴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朱长文所著《琴史》为现存极早的七弦琴史专著,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录一百五十六个与琴有关的人物的事迹,末卷为十一个琴艺专题论述,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把宋以前的古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此勾勒出古琴历史的基本面貌。其编撰体例和史料的选取,都反映了作者的古琴历史观及其美学追求,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本书选取了前五卷中一些著名人物,如司马相如、嵇康等,和卷六十一个专题中的七个。

目录

帝尧
孔子
师旷
师襄子
伯牙
钟子期
司马相如
蔡邕
蔡琰
嵇康
陶渊明
赵耶利
董庭兰
薛易简
释弦
明度
拟象
论音
声歌
尽美
志言

精彩书摘

当初卫灵公将去晋国,在濮水上住了下来。半夜时分听到弹琴声,问身旁的人,都说没听见。于是召师涓来问原因,并说:“那音乐意境美妙得有如鬼神,请你为我把它记下乐谱。”师涓说:“好。”第二天,师涓回报说:“我已记下来,可是还未练熟,请再住一晚练习它。”因此又住一晚。第二天,回报说:“我练熟了。”于是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之台上摆酒为卫灵公接风。酒饮至酣畅痛快之时,卫灵公说:“我这次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师为你演奏。”就叫师涓取琴弹奏。还未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道:“这是亡国之音,不能听。”晋平公说:“你是如何得知?”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商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之时,师延朝东逃跑,投濮水自杀,所以,这首曲子必是得于濮水之上。”晋平公说:“让我就听完吧。”师涓于是弹完这首曲子。晋平公说:“这是什么曲子?”师旷说:“这是《清商》,不如《清徵》。”晋平公让师旷演奏《清徵》。刚奏第一段时,就有十六只玄鹤飞来停在堂下廊门之前,奏第二段时,那些玄鹤伸长脖子呜叫、展开翅膀翩翩起舞。晋平公非常高兴,又问:“没有比这支曲子更悲切的了吗?”师旷说:“这支曲子不如《清角》。这是当年黄帝会合鬼神时的曲子,只是您德义太薄,不配听,听了将有败坏之祸。”晋平公说:“但愿能听到它。”师旷不得已,只好取琴弹奏。刚演奏第一段,有白云从西北方向升起,演奏第二段时,大风夹杂着暴雨,铺天盖地而至,只刮得廊瓦飞坠,身旁随从都四散而逃,晋平公恐惧。晋国于是大旱三年,寸草不生。
然则琴者,乐之一器耳,夫何致物而感祥也?日:“冶平之世,民心熙悦①,作乐足以格和气;暴乱之世,民心愁蹇②,作乐可以速祸灾③,可不戒哉?世衰乐废,在位者举不知乐。然去三代未远,工师之间③,时有其人若师旷者,可不谓贤哉?及夫乱久而极,虽工师亦稍奔窜,是以挚、干、缭、缺之俦相继亡散,而孔子惜之也。”
……

前言/序言

  有宋一代,文教大昌。文官政治的实施,使宋朝文化自初始之时就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呈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气象,以致文教风流,浸润两宋。北宋时期的朱长文秉承着文人士大夫著书立说、彰显雅趣的传统,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琴史专著——《琴史》,该书在琴学、中国古代音乐史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史学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纪晓岚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如此评价该书:“凡操弄沿起,制度损益,无不成具。采摭详博,文词雅赡,视所作《墨池编》更为胜之。”
  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圃,生于1039年(一说1041年)。其父朱公绰,光禄卿,知舒州。相传,朱长文之母周夫人曾“梦覆锦衾”,因此“生子能文毕矣”。朱长文亦不负此梦,“十岁善属文”,博闻强识,深得其父器重。稍长,从“泰山孙复授经于太学,无所不知,尤邃于《春秋》”。嘉祜四年(1059),十九岁的朱长文便已乙科登第,却因年龄太小,吏部暂未任用。嘉祜五年(1060),朱长文再次来到东京(今开封),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守许州司户参军。可惜,天降横祸,朱长文因一次意外坠马,从此跛足,受此打击之后的朱长文,再无意仕途,返家侍奉父亲二十余载。其间,朱公绰怜其遭遇,为其准备恩荫,却被朱长文拒绝,将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弟弟。熙宁末年(1077),朱公绰于任上去世,朱长文恪尽孝道,一路护送灵柩从河南至故乡苏州安葬,从此定居苏州。
琴史:中华生活经典 内容简介 《琴史:中华生活经典》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古琴艺术发展脉络的鸿篇巨制。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史料为基,细致梳理了自先秦至近现代,古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地位及其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更是一部渗透着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的文化史。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以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作者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力求还原古琴艺术的“原貌”,探究其如何从宫廷雅乐的象征,转变为士人阶层寄托情怀、修身养性的重要载体。 第一卷:琴之肇始与先秦的奠基 卷首追溯了“琴”这一乐器的起源,从黄帝之弦的传说,到《诗经》中关于琴瑟的描绘,展现了琴文化植根于上古文明的深厚土壤。重点论述了孔子对琴的推崇,将其视为“君子之器”的核心标准。书中详细考证了孔子“一琴在手,足以通神明,达人性”的理念,阐释了先秦时期音乐礼制对琴的规范作用。 本卷细致分析了《广陵散》、《流水》等早期著名曲目的音乐特征与文化内涵,并结合出土文物和先秦文献,重构了早期琴谱的记写方式与演奏技法雏形。对于“思无邪”、“中正平和”等儒家审美范畴如何首先在琴学中得到体现,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二卷:汉魏风骨与魏晋的玄思 进入汉代,古琴开始摆脱纯粹的宫廷束缚,逐渐走向士人阶层的精神领域。本书详述了汉琴形制的演变,特别是“伏羲氏”、“仲尼式”等经典形制的定型过程。 魏晋时期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文人雅士转向内心寻求慰藉,古琴成为他们寄托“玄思”与“狂放”的媒介。嵇康“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被置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不再仅仅是友谊的赞歌,更是对理想社会与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书中引用了大量竹林七贤的轶事,展示了他们如何在琴声中表达对世俗的疏离和对生命本真的体悟。 本卷对“空”、“静”、“远”等魏晋审美概念在琴曲中的体现进行了音乐语言上的解析,如对曹柔、阮籍等人的弹奏风格差异的辨析,揭示了士人精神的多元性。 第三卷:隋唐气象与琴学的新变 隋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兼容并蓄,古琴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书探讨了唐代佛教、道教思潮对琴学的影响,如禅宗“不着一字”的境界如何映射到琴曲的意境营造中。 唐代出现了大量的琴谱,如《神奇秘谱》的前身材料的搜集。书中特别关注了当时的琴师群体,他们开始尝试在宫廷和民间推广琴艺,使得琴曲的记谱法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唐代琴乐的“大雅”气象,如何在保留魏晋遗风的同时,融入了盛世的恢弘与博大,是本卷探讨的核心。 第四卷:宋元雅集与琴学体系的成熟 宋代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时期,古琴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和普及。本书着重介绍了宋代文人画与琴学之间的美学互渗。苏轼、米芾等大家对琴曲的创作和评注,使得琴学更贴近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表达。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介绍宋代琴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对严氏父子琴学的对比分析。宋琴形制的严谨、音色的追求,以及“以意驭声”的演奏理念,构建了后世琴学的基本框架。元代在民族交替的背景下,琴学展现出坚守传统的保守性,以及部分琴家在隐逸中对琴艺的坚韧传承。 第五卷:明清的流播与流派的兴起 明代是古琴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印刷术的普及,琴谱大量涌现,极大地方便了琴艺的传播。本书详细梳理了明代四大琴派的形成:广陵派、虞山派、广陵派(与前者有区别的流派)、川派的早期影响。 书中不仅介绍了每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如严澂、徐青山),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他们各自在指法、节奏处理、音色控制上的独特之处,揭示了“流派”概念的形成,即对特定风格的自觉继承和发展。清代,随着文人圈子的扩大,琴学与昆曲、词学等艺术形式的交融更加密切。龚一、杨仑等人的活动,使得琴学在民间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化、程式化带来的艺术活力挑战。 第六卷:近代转型与当代复兴 进入近代,古琴艺术面临着“中西之辨”的巨大冲击。本书客观描述了清末民初,以张之洞、溥侗亲王为代表的琴人如何试图将古琴推向更广阔的现代舞台,以及如何在传统与西学之间寻找平衡。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变革,使得古琴一度沦为“旧物”。本书着重介绍了在逆境中坚持的琴家,如查阜西、吴景略等,他们为保存和重建琴学体系付出的巨大努力。最后,本书落脚于当代古琴艺术的复兴历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现代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及当代琴人如何以创新的姿态,将古老的“琴史”融入现代生活,做出了细致的总结与展望。 全书旨在让读者认识到,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对“和”、“静”、“真”的审美追求,是理解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其内容涵盖了音乐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的交叉视角,是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一部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竟然如此引人入胜。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古韵的园林,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时间线叙述,而是通过几个核心的“主题”来串联起琴史的脉络,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琴德”与“琴律”的探讨,那不仅仅是关于音阶和指法的技术讨论,更是对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平衡内在修养与外在表达的深刻反思。书中引用的许多古代文献和诗词,都经过了恰到好处的阐释,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方便了现代读者理解。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懂琴”之人,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对这份古老技艺的敬畏与热爱。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比喻或是独到的见解。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入门向导和进阶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考据的严谨性,令我由衷地赞叹。我个人对历史书籍的要求比较高,很多作品要么过于学术化显得晦涩难懂,要么为了通俗而牺牲了准确性。但《琴史:中华生活经典》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在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学术深度的同时,做到了语言的优美和流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古代文人雅集或隐居生活时所营造出的那种氛围感。比如,书中描述某位琴师在竹林中抚琴,听者寥寥,意境悠远,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感,透过文字跃然纸上。这不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文化场景的重现。它让我思考,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如何通过艺术来构建自己精神上的“桃花源”。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将“琴”从一个单纯的乐器,提升到了一个承载了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符号层面进行解读,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文化视野很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宁静而深远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慢下来去体会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艺术形式。而《琴史:中华生活经典》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它将那些被现代喧嚣所掩盖的古典韵味重新唤醒。我不是音乐家,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雅”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简直令人叹服,例如对不同年代琴谱的解读,对特定指法背后蕴含的情感的诠释,都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最棒的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审美范式——即真正的艺术修养是与个人的品德和生活态度密不可分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静了许多,仿佛被某种古老而强大的文化力量所洗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既是知识的汲取,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坦白讲,初读时我有些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偏重技术细节,因为我对古琴的演奏技巧并不十分精通。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更多地侧重于“生活”和“哲学”的交融。书中的叙事视角非常接地气,它没有将古代琴师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神祇,而是描绘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在面对政治动荡、个人得失时的情感波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琴声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寄托。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极大地拉近了历史与现代读者的距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代智者进行的跨时空对话。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如何影响琴曲风格演变的那部分分析,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将艺术置于社会结构中考察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琴史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它对那个时代的人如此重要”。

评分

这本《琴史:中华生活经典》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艺术、哲学紧密相连的领域。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历史事件和人物,更是将古琴这种乐器融入到整个中华文明的肌理之中进行描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君子之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对琴学演变过程的梳理细致入微,从早期的桐木琴到后来的竹木琴,再到不同流派的风格差异,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穿插讲述的那些关于琴师的轶事和生活场景,让人仿佛能闻到幽室中檀香缭绕,听到弦音泠泠。那种将音乐、道德、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的境界,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难寻觅了。这本书不光是给研究古琴的人看的,对于任何想了解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宝。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而富有诗意,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宁静。

评分

买来休身养性,闲来读一读,了解古代文化

评分

这套书很不错,慢慢读,,,,

评分

非常喜欢,一直就想购买的一套书。

评分

送货一如既往地快啊,这类书建议大家尽早买,等货少了,别的小网店就该加价了。

评分

老師推薦的書 到貨很快 就是書有點舊舊的

评分

讲了很多有关古琴的名士典故和古琴知识介绍。抚琴有共鸣之人赏析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我是在网上看了一篇有关王正来先生纪念的文章而深有感触,故购得此书以兹了解。

评分

新书,印刷好,可是有污迹,懒得换了,物流不错,

评分

非常好,这个系列收了许多本,读来极有趣味。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