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初夏,小书《棔柿楼读书记》(署名宋远)交稿之后,负翁先是提议,继而相约,然后引L我同往启功先生家求题签。那一日,启功先生不仅题写了书名,且又题了“棔柿楼”三个大字的横匾,自己的首本书,得有如此因缘,自是分外珍惜。
倏忽过去了二十多年,棔柿楼依旧,此中读书依旧,读书有得之“记”也是依旧的日课,于是成此一“集”,它是“全职”读书十八年的一次自我总结,当然它也是“棔柿楼读书记”的续编。而这六个字可以概括已经逝去的时光;未来的若干年,这样的读书生活,又何尝不是理想。
《诗》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喜欢此中的向学之意,也一向把它视作一种读书状态或曰境界。“慨我怀慕,君子所同”,诚愿此生与书、与读书、与读书人结缘。
《唐宋家具寻微》研究方法创新:作者运用“名物新证”的方法,通过文献记载的典章制度和和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来讨论宋代贵族和士大夫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辅之以当时人的诗词,并用考古资料加以印证,资料十分丰富。“散文式”学术文章,可读性强:作者本人是散文高手,兼之古诗文功底深厚,每篇研究文章都能将繁琐的研究推理过程娓娓交代清楚,又不失行文的优美。
《棔柿楼集·卷二:唐宋家具寻微》主要内容包括古典的记忆:两周家具概说、帷幄故事、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行障·画障·立轴、唐宋时代的床和桌、隐几与养和、两汉书事等。
康是背依之屏,《荀子·正论篇》天子“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礼记,明堂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释名·释牀帐》“康,倚也,在后所依倚也”。康表装饰斧文以象威仪,斧又或作黼,便是云雷纹、勾连云纹等几何纹,此已由上海博物馆藏春成侯盉铭而得到确证。斧文不仅用来装饰礼服、礼器,并且还包括仪仗等,如湖北阳新白沙遗址商代文化层与河南信阳罗山天湖十二号墓出土商代缠丝线黑漆秘,可知蕴涵其中的一种共同的寓意。
先秦时代家具简质,却很有灵活布置之便,因此临时性的设施为多,如幄,帟,幕,帐,几,席,等等,王及诸侯临时的听政与休憩之所,便常常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布置于上下左右前后,而用“康”方便隔出一个“尊位”来。
两汉至于魏晋,文献中出现了屏风和小曲屏风之称,它不再仅仅是背依之屏。木画屏风之外,又有绣屏,雕屏,云母屏,琉璃屏,等等,屏风使用的材质更加多样,并有至今可见的图像与实物。斧康之制依然承继先秦遗绪,不过屏风的名称更为通行,且使用范围更加扩大,而又更多深入日常生活,虽然仍未与礼制完全脱离。小曲屏风与床榻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特别促进了屏风画的发展,诸经史事图画屏风当时成为风气,后世并且一直沿用下来而成为传统。
以东汉灵帝立鸿都门学为契机,书法渐从纯粹实用中分离出一项独立的艺术。东晋,绘画也同书法一样有了独立的艺术品格,因此出现了不同于民间画工的士人画家。美术史家论汉画品类,曰可大别为三,其一传写经史故事,其一实写风俗现状,其一意写神怪祥瑞。后两类多为当时民间的艺术作品。至若王室士族,则极注重经史故事之传写,以为它特有劝诫与教化之功用,此自影响到土人画家的题材选择,即人物画中,以此类为多。多曲屏风使屏风画可以表现更为丰富的内容,传统的先贤、列女、孝子之类画传都很适合在多曲屏风上铺展为连续的画面,图文并茂,耐得久视,与壁画相比,又有更换之便。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值得称道,它传递出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内页采用的哑光铜版纸,既保证了印刷的清晰度,又避免了反光对阅读造成的干扰,手感温润,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它在引证古籍时,所选用的字体和排版都颇具匠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律感。我发现自己很享受那种将书本平摊在木桌上,阳光斜照下,感受纸张微弱纤维感的时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让人愿意珍藏、反复摩挲的“物品”。这种对书籍本体的投入,无疑也烘托和提升了书中内容的价值感,让人在阅读时能更专注地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示出作者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以“功能流派”为核心进行串联,比如“宴饮器皿的演变”、“书房家具的禅意空间”等等。这种模块化的处理,使得即便是碎片化的阅读也能获得完整的知识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宋代家具“去雕饰化”趋势时所使用的语言风格,那种笔力遒劲却又含蓄内敛,与宋瓷的审美特质高度契合。作者用了一种近乎诗化的语言来描绘那些极简线条背后的复杂工艺,比如对“榫卯咬合”的描述,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统一,仿佛那不是木头接缝,而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在起作用。读到此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脚注,而是为了让那种“意境”能在脑海中停留得久一些。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其极高的可读性,完全没有一般专业书籍那种拒人千里的冷硬感。作者非常擅长在深奥的理论中穿插一些有趣的“野史”轶闻。比如,书中提到唐代官宦人家定制家具时,会对应其品级授予不同的木材使用许可,这种行政管理与日常用具的交织,使得历史的肌理变得立体而生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工匠们在烈日下打磨木料的汗水,以及贵族们在品鉴新家具时的踌躇满志。这种“由微观见宏观”的写作技巧,让家具不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和文化风尚的缩影。每次翻阅,总能捕捉到一些新的细节,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更深切的同理心。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学术考据的著作,毕竟“寻微”二字暗示了对细节的极致探究,但令我惊喜的是,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富有画面感。书中对唐代宫廷家具的描述,简直就像是电影的慢镜头回放,你几乎能闻到那香樟木特有的清冽气息,以及丝绸摩擦着硬木扶手的轻微声响。特别是关于“棔柿”这一概念的辨析,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文本比对,而是引入了敦煌壁画中的家具布局作为佐证,将平面图景转化为立体空间场景,这种跨媒介的论证方式非常高明。它不是在“告诉”你古代家具长什么样,而是在“邀请”你去体验那种生活场景。我合上书本,忍不住站起身,对着自己家里的现代座椅端详许久,思考着自己与眼前之物的“关系”——这种阅读带来的反思,才是书籍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墨绿色与烫金的字体搭配,瞬间就让人感觉抓住了某种历史的脉络。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那幅插画,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宋代文人雅集的场景,充满了禅意的空灵感,让人在翻开正文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之中。作者的引言部分,并没有急于阐述家具的技术细节,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器物之于人”的哲学命题,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体验。比如,书中提到了古人对“材美工致”的理解,远不止于材料的稀有或雕刻的精巧,更在于如何通过木器的形态来体现居住者的心境与对自然的敬畏。读完开篇,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不再是冰冷陈列品的古代家具世界,而是充满了生命呼吸与人文温度的空间。那种对古代审美哲学的细腻剖析,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专业书籍”的预期,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漫游。
评分京东活动力度比以前小了,能收的经典还是收了吧,每本书都是经典。
评分《棔柿楼集·卷二:唐宋家具寻微》主要内容包括古典的记忆:两周家具概说、帷幄故事、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行障·画障·立轴、唐宋时代的床和桌、隐几与养和、两汉书事等。
评分这本书买来送给孩子假期读,了解唐宋家具的情况,算是课外读物的补充
评分扬之水的必收,包装版本都很好!就是太贵了!
评分价格实惠,送货上门。
评分文献、考古及图像资料丰富,详细考证了两宋时期饮茶方法、茶具的变化及古代若干生活习俗。《棔柿楼集(卷六):两宋茶事》收录了扬之水先生关于宋代与饮茶及茶具有关的文章及古代生活习俗考证的文章,以“名物新证”的方法结合文献、考古及图像资料,详细考证了两宋时期饮茶方法、茶具的变化及古代若干生活习俗。
评分扬之水先生作品,每一本都值得阅读。
评分自己看上的书,当然是好的!一直在京东自营买书,特别是搞优惠活动,信得过京东,所以,京豆给我吧!哈哈哈……
评分还可以,便宜,内容不错,有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