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避免与已面世的其他鉴赏类教材雷同,该鉴赏教材采用“研究式”写作,即不要求将作品的内容、立意、手法、调度、获奖原因等等各方面笼而统之的泛泛而过,而是紧紧抓住该作品的一个闪光点写透、写生动、写出特色,体现出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研究眼光及深度。写作中将同一话题、类型、道具等有比较参考价值的作品捆绑写作。
《舞蹈鉴赏》是普通高校各个专业学生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系统概述艺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艺术感受与艺术鉴赏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本书共分五章:蔚为大观的用“舞”之地;滴水汇海胜之以“图”;美在“打破”之间;身体的“握手”;当身体无以凭借……
江玲,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医学协会理事、江苏省舞蹈家协会理事、南京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1970年进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学员、演员,1988年转业到南京师大附属幼儿师范学校讲师、高级讲师。1999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2011年5月至今任教授。
绪论 用眼睛捕捉生命的怦动之美
第一节 舞蹈鉴赏之魅力
第二节 舞蹈鉴赏之缺憾
一、人体动作的舞蹈语言
二、手舞与足蹈的语言缺陷
三、舞剧的叙述缺陷
第三节 舞蹈鉴赏之收获
一、舞蹈鉴赏的德育功能
二、舞蹈鉴赏的文化传承和智育功能
三、舞蹈鉴赏的心育功能
四、舞蹈鉴赏的美育功能
五、舞蹈鉴赏的创新功能
第一章 蔚为大观的用“舞”之地
第一节 舞剧鉴赏概说
第二节 爱情在舞剧中化蝶永生
一、雌雄“天鹅”竞争歌——《天鹅湖》
二、人鬼世界的经典爱情——《吉赛尔》
三、舞蹈灵感向电影借鉴——《大红灯笼高高挂》
四、沙漠中的“视觉盛宴”——《大梦敦煌》
五、自由爱情的殉葬者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及《-把酸枣》
六、阴霾簇动下的惶恐爱情——《原野》
七、混沌纠缠的爱情诀别——《雷和雨》
第三节 战争在舞剧中嘶喊争鸣
一、宏大叙事下的战火嘶鸣——《小刀会》《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闪闪的红星》《斯巴达克》
二、硝烟弥漫中的自我呻吟——《红梅赞》《南京1937》《风雨红棉》
第四节 民族风在舞剧中饕餮绝美
一、煌煌中华——《丝路花雨》
二、血液的执著——《宝莲灯》及《妈勒访天边》
三、原生魅影——《云南映象》
四、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及《妈祖》
五、民族功夫风——《风中少林》
六、捍卫民族独立的赞歌一《红河谷》
第五节 思维尝试
第二章 滴水汇海胜之以“图”
第一节 群舞鉴赏概说
第二节 舞作品读
一、中国当代舞的缘起与发展——《走、跑、跳》、《穿越》和《士兵与枪》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言说——《黄河》
三、闪古烁今源远流长——《踏歌》
四、水幕诗话江南韵——《小城雨巷》
五、无处不圆——《顶碗舞》
六、舞台上的“生活”——《红珊瑚》
七、乡土情——《剪纸姑娘》
八、舞戏合璧——《俏花旦》
九、一抹生命的光芒——《一片羽毛》
十、关于水的遐想——《水姑娘》
十一、掀起盖头见“朴质”——《掀起你的盖头来》
十二、奔跑的“飞”舞一《壮族大歌》
十三、美不胜收山与水——《走在山水间》
十四、熠熠生辉、千手震撼——《千手观音》
十五、滴水汇海、胜之以图一《小溪?江河?大海》
十六、大爱无疆、简约生辉——《中国妈妈》
十七、风格铸就永恒——《小白桦》
十八、人生不是梦岁月才如歌——《岁月如歌》
十九、悲壮且震撼——《长城》
二十、血与火中的诗境——《那一片芦荡》
二十一、“垓下”悲歌——《垓下雄魂》
二十二、古韵舞风——《霓裳羽衣舞》
第三节 思维尝试
延伸对比阅读——《长城》的另一种鉴赏视角
第三章 美在“打破”之间
第一节 三人舞鉴赏概说
第二节 舞作品读
一、真情藏于摇篮——《牛背摇篮》
二、霓裳羽衣舞断魂长生殿中筑墓台一《大唐贵妃》
三、傣家小妹多彩的梦——《邵多丽》
四、情趣横生花为媒——《小伙?四弦?马樱花》
五、乐动舞舞动情——《高原女人》
六、手足亲情、刻骨铭心——《我的兄弟姐妹》
七、 巾帼英豪、流芳百世——《金山战鼓》
八、母子相隔两世间——《母亲》
九、人生如棋各就其位——《位子》
第三节 思维尝试
延伸对比阅读——《小伙?四弦?马樱花》的另一种鉴赏视角
第四章 身体的“握手”
第一节 双人舞鉴赏概说
第二节 舞作品读
一、不一样的“一起走”——《出走》和《同行》
二、心灵之握——《牵手》
三、血铸战友情——《士兵兄弟》
四、生命的相伴——《两棵树》和《藤枝叶》
五、相濡以沫夕阳情——《老伴》和《咱爸咱妈》
六、天上人间姐妹情——《青蛇与白蛇》
七、“型”的骨骼“韵”的血脉——《萋萋长亭》
八、香音长绕舞蹁跹——《飞天》
九、草原风情画——《牧歌》
十、大喜之际悲更切——《新婚别》
十一、我的双手托起你的梦——《师徒春秋》
十二、现代都市情感的“迷茫”——《唉无奈》
第三节 思维尝试
延伸对比阅读一——《牧歌》的另一种鉴赏视角
延伸对比阅读二——《青蛇与白蛇》的另一种鉴赏视角
第五章 当身体无以凭借
第一节 独舞鉴赏概说
第二节 舞作品读
一、两番巾帼竞红装——《木兰辞》及《木兰归》
二、海鸥飞处海浪生——《海浪》
三、滚滚江水成归宿——《江河水》
四、壮乡蛙趣——《蚂拐》
五、圣洁的神灵——《雀之灵》
六、原始而神秘的凤凰——《太阳鸟》
七、舞里戏外话“花旦”——《旦角》
八、书法与舞蹈的不解之缘——《书韵》和《书痴》
九、弹起撩人的“冬不拉”——《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十、酒不醉人舞自醉——《醉鼓》
十一、蓝天?草原?牧马人——《蒙古人》
十二、魂兮归来——《秦俑魂》
十三、画魂画骨神自出——《孔乙己》
十四、无言的爱——《母亲》
十五、今世前生脂粉无情——《胭脂扣》
十六、秧歌情——《扇妞》和《大拜年》
十七、扇舞动容四十载——《春江花月夜》和《扇舞丹青》
十八、酸甜人生——《摘葡萄》
十九、关不住的女儿心——《庭院深深》
二十、体悟生命——《残春》
二十一、魅力“三道弯”——《敦煌彩塑》
二十二、一只羽翎神气来——《挂帅》
二十三、美丽的红尾狐——《翠狐》
二十四、袖拂春色——《绿带当风》
二十五、春之恋——《一片绿叶》
第三节 思维尝试
延伸对比阅读一一《书痴》和《书韵》的另一种鉴赏视角
延伸对比阅读二——《扇妞》的另外一种鉴赏视角
延伸对比阅读三——《春江花月夜》和《扇舞丹青》的另一种鉴赏视角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舞蹈关键词知识链接
附录二 舞蹈作品信息检索
《舞蹈鉴赏(修订版)》:
1.“饥童舞”
这是一个几乎在“原地”完成的舞蹈段落,它的大半个舞段都是在几级固定的台阶上完成的。所有的演员全都坐在台阶上,这意味着演员们的下肢是没有运动空间的,特别是我们可以看到,四排演员之间的行距极其狭窄,虽说这样的空间排列限制了演员肢体运动的空间,但造就了“绵密齐整”的视觉效果。如舞段起始处,随着音乐散板的结束,清晰的节奏配合着演员们极度单一的动作“摆头”,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如同日常生活的动作,但是在演员们动作力度的把握下,在童谣的映衬下,在长达三个八拍的重复下,这个看起来单一的“摆头”动作带给观众们的是一种“天真”、“无邪”、“可爱”的意象,演员们的角色不仅仅体现在服装和发型上,他们的舞蹈语言已经更加清晰明白地传达了他们的身份,取得了观众审美的认同。
舞段中对道具的使用也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简单的一只“要饭碗”,由于道具使用的角度和演员们身体变化所产生的错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视觉印象。这只碗一会儿是用来乞食的器皿,一会儿是用来遮挡风雨的器物,不仅将道具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扩展,更重要的是暗示了“饥童”们无处栖身、无所依傍的处境。而舞蹈语汇的轻快与音乐旋律的轻松,再加上演员们脸上的表情,观者不免更加沉重:这样一群天真的孩子,即使食不果腹沿街乞讨,也依旧留存着属于孩子的那份天真和乐观,“苦中作乐”往往比“满面愁容”更令人动容和心疼,这种对比与反衬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编导可谓谙熟于胸,使用起来也格外到位。
2.“团扇舞”
这段舞蹈几乎可以说是《一把酸枣》中最令人难忘的舞段了。它紧接在“饥童舞”之后,节奏与色调的反差立即抓住了观者的注意力——音乐由轻快转为深沉,随着红色矮背景墙的滑动,一群“魅”影出现,在转为暗蓝色的舞台灯光中,那一道天幕上的屋檐与垂坠其下的灯笼共同营造出一种深宅大院的神秘之感。
“团扇舞”的服装设计非常出色,特别是加上演员们独具特色的发型与发饰,“宅院”气息甚浓,宽阔的裤脚与袖口可以随着身体的运动产生有节奏的“动势”,也就是说在舞蹈动作本身的基础上,服装设计的夸大强化了动作的幅度,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如演员出场时,裤脚的黄色部分随着细碎的步伐前后晃动,与演员上身较为稳定的蓝色(由于演员们上身的动作幅度非常微小,并以身体侧面为主要视觉点,因此我们几乎看不到演员上半身服饰的摆动)形成了一种“动静之态”,在对比中凸显无尽意味。
与“饥童舞”不同,“团扇舞”没有单纯地突出动作的“顿挫”,而是选择了一种“流动中的顿挫”,即在主题动作流畅的整体动势中,忽然加大一个动作的幅度(如斜线时手脚一顺边的忽然抬起与收回)或是身体节奏的戛然停滞(如两个小方阵汇集为一个长方形时的动作节奏变化)。
……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让我感到有些惊讶,它并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学术化、密密麻麻的纯文字排版,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空白区域,并且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这种设计使得阅读过程中的视觉负担大大减轻,即便需要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注意到,书中的某些段落似乎引用了大量的理论术语,这可能意味着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要求,或许更偏向于专业院校的教材或者深度爱好者的案头书。不过,即便如此,这种严谨的结构也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让人觉得作者在构建这个知识框架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这些理论,比如某一个舞蹈动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那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总是让人耳目一新,能拓宽我们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边界。
评分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的“修订版”这三个字带来的承诺。通常来说,修订意味着内容得到了更新和补充,希望能跟上当代的艺术发展步伐。我期待看到书中对近二十年内涌现出的新流派、新技术(比如多媒体在舞蹈中的应用)有所涉及。如果它仅仅是重复了旧有的经典理论,而没有反映出舞蹈艺术与时俱进的活力,那会稍微有点遗憾。我希望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呼吸感”,即理论的厚重与当代实践的轻盈能够完美结合。一个优秀的舞蹈鉴赏读物,不应该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应该是一扇通往当下舞台的窗户。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高质量的视频资源链接(或者QR码),引导读者去观看那些书中所述的经典或新锐作品,那将是无与伦比的增值服务,让“鉴赏”真正从纸面走向现实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显得非常克制和内敛,用词精准,似乎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透露出一种学院派的严谨气质。这种风格对于想要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构建了一个稳固的认知框架。然而,这种过度追求精确性的文字有时可能会让初次接触舞蹈艺术的读者感到有些距离感,艺术毕竟是感性的东西,光靠冷硬的逻辑结构去解析,可能会丢失掉其灵魂的一部分。我内心深处渴望在那些严谨的定义和分析之间,能瞥见作者对舞蹈本身那种近乎痴迷的热爱。也许是通过对某一特定舞者舞台魅力的感性描述,或者对某个经典编排瞬间的动人刻画,来柔化整体的学术调性,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被深深地打动,从而真正爱上这种艺术形式。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看起来逻辑性非常强,像是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地往上建构。从最基础的动作元素分析,到复杂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层层递进,看得出作者是花费了大量心血来设计学习路径的。这种结构非常适合自学者,因为它能清晰地指明每一步应该掌握什么。不过,我个人在阅读这种结构分明的书籍时,常常会留意到作者是否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桥梁”。比如,如何从纯粹的技术分析自然过渡到美学评价,或者如何将民族舞蹈的特点无缝地引入到对当代融合风格的探讨中。如果这些过渡处理得过于生硬,读者在转换思维模式时就会感到吃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示出舞蹈艺术的整体性和包容性,而不是仅仅将其割裂成若干个孤立的研究模块,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将知识转化为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吸引人的,封面选用了一种很雅致的暗色调,搭配着富有动感的舞者剪影,给人一种既专业又不失艺术气息的感觉。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感很棒。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从目录的编排来看,它似乎涵盖了舞蹈史、不同流派的特点,以及一些基础的欣赏理论,这对于想要系统了解舞蹈世界的初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特别期待能看看里面对于不同时代舞蹈风格的梳理,比如从古典芭蕾到现代舞的演变,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图例来辅助说明,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形象生动。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著名舞蹈作品的幕后故事或者编舞家的访谈,那就更完美了,那样能让读者感受到舞蹈背后的温度和创作的艰辛。总而言之,从外观和初步印象来看,这本教材的制作水准是相当高的,让人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