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玉器真赝对比鉴定》用真赝对比的形式,重点讲解玉器鉴赏,各个朝代玉器工艺的特点及相互影响,同时以各时期玉器制作的文化背景来分析、鉴定玉器的真假。内容主要有:先秦礼玉、两汉葬玉、唐宋金佩玉、明代王陵出土玉、清代皇家和玉田与翡翠、玉材鉴定、软玉的产地、古玉器加工工艺、如何鉴定古玉器等。
吾国人爱玉、尚玉之情结传承有序,历数千载而不减,于今尤为炽烈,且搜求、研习之风亦自宋以来愈趋盛隆,颇呈显学之势。
文物收藏向系文人风雅之事,好玉者亦然。然嗜利者出于私欲,每每暗操偷天换日、鱼目混珠之勾当,使一品位高尚之雅事蒙上扑朔迷离之雾纱,令爱好者闻而却步、制伪者额手称庆。目睹时下市场,可以八字概而言之:乱象丛生,亘古罕有。乱象之根源虽多多,积重难返,然修炼自身,增强一己之鉴宝眼力,仍不失为藏家唯一不变之正途。
玉之真赝辨别之道,虽古今一以贯之,然时不同,道亦应有别,所谓与时俱进也。自晚清一代金石学大家吴大澂考据古玉,证经补史,奠定古玉研究基石以来,近现世人探求此道者众,成果斐然。然观文博业内,素重人文,忽视理化,致传统器物学常陷科学之惑。而当今世界,文理兼容、多学科交叉已成潮流,做一时代弄潮儿,乃为识时务者。谷娴子君早岁受业于中山大学宝玉石名师丘志力教授,既而加盟上博,专攻古玉门类。凭借先前自然科学之厚实基础,继之联姻人文科学之新域,于传统器物学之外,独辟蹊径,紧随潮流,以现代科学手段重加检视、解析古之遗留器物,可谓视野开阔,定位独到。虽始起步,着眼于料、工、形,然已稍有斩获,略有心得,并以之大体反映于是书,诚系著述之亮点也,读者自可细心体察。假以时日,多学科合作空间必将愈加宽广,前景灿烂,值得期待。此亦为今后古玉科学鉴定之方向也!
草缀数语,略陈感想,聊以代序。
张尉于上海博物馆
2016年8月
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其架构设置颇具匠心,显然作者是深谙读者需求的。我注意到它似乎没有将重点放在罗列晦涩难懂的化学鉴定数据上,而是更侧重于传统的、依赖经验的“眼学”方法,这对我这样的民间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皮壳”和“贼光”的章节,因为这是区分新仿与老坑玉器最关键的两个指标。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入微地描述那些历经千年时光才能形成的自然包浆,那种层次感和温润度,是新抛光工艺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的“岁月痕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在日常多看多摸中培养起来的“手感”标准,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触觉去感受玉器的密度和沁色的渗透深度,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鉴赏读物的范畴,它成了一位无声的、极其耐心的私人导师。
评分这本《中国古玉器真赝对比鉴定》的封面设计得颇为雅致,色调沉稳,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严谨与深入。我一直对古代玉器的温润光泽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符号充满好奇,但苦于市场上真品难辨,仿品泛滥,常常无从下手。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鉴赏的“术”与“道”上给予我实质性的指导。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本能教会我如何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每一道沁色、每一处工痕的实战指南。理想中的这本书,应该会详细拆解不同历史时期,如红山、良渚、商周、汉代等,玉器在材料选择、砣具痕迹、沁蚀变化上的典型特征,并且能通过高质量的图片对比,清晰地展现出真品所特有的那种“精气神”,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特征的罗列。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有趣的考古发现背景故事,那就更好了,能让枯燥的鉴定过程变得生动起来,感受到玉器与古人生活的紧密联系。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玉器的价值,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技术手册的口吻,去剖析那些决定真伪的关键细节。这让我感到非常信服。一个优秀的鉴定书籍,其最大的功德在于“去魅”,即剥离掉市场炒作带来的虚妄光环,还原玉器本身的物质属性和历史信息。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高仿”的常见误区进行了专门的讨论,这表明作者对当前市场上的最新仿制手段有所研究,而非固守陈旧的知识体系。比如,它是否深入探讨了现代雕刻工具留下的微小痕迹与古代手工砣具的差异?这些细微的“指纹”往往是鉴定师功力的试金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过反复验证的“排除法”流程,每上手一件藏品,都能迅速定位其破绽或可疑之处。
评分我欣赏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于一些只聚焦于某一类顶级重器的书籍,这本书似乎囊括了从礼器到生活用具的各种玉器类型。例如,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如何区分战国时期玉璜的刚劲线条和汉代玉璧的圆润过渡,这两者在时代审美和工艺侧重点上有着显著区别。如果书中能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玉器风格进行并置对比,就能极大地拓宽读者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不应止于外观,更应深入到玉料的来源考证,例如,四川的青玉与新疆和田玉在矿物学上的细微差别,是如何影响到最终的成品面貌的。这种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才是鉴定学真正的魅力所在,它要求我们不仅是玉器的“看客”,更是玉料历史的“侦探”。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鉴定书籍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专业、务实且极具操作性。它没有贩卖“一夜暴富”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严谨的学术领域。对于我们这些怀揣着对古代文明敬畏之心的收藏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玉器,而是能正确地认识我们所拥有的。这本书似乎正是在致力于提供这种“认知能力”。它教会的不是“这是真品”,而是“这是真的原因所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期望自己能够带着一种更为清醒、更为审慎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古代玉器,不再轻易被流光溢彩所迷惑,而是能透过岁月的尘埃,直抵器物本身所承载的千年历史的温度与真实。这是一种知识带来的力量和安全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