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我国古代传世精品碑帖来深入解读其中的书法技艺和魅力。丛书共30种,31册,所选名家作品以楷、行、草、篆为主,基本上贯穿整个书法发展历史,书法家也无一不是极具深厚传统技艺,同时又能够开宗立派、自有风貌的一代大家。
丛书特别邀请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周世闻先生主持编写。他集结了一批在当代书坛卓有成绩的书法家,对每一本书有代表性的例字都进行专业解读、反复推敲,力求将碑帖中的艺术精髓更细致、精准地普及给读者。
本套丛书的出版以其宏大高远的视野,严谨细致的态度,全面多维的内容,准确通俗的分析,势必会为书法的传承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广义来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书法是借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第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古人所谓的“六书”,就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第三,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第四,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汉代扬雄说“书乃心画”。的确,每一幅书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才华的挥洒、智慧的奔涌、雅怀的抒发,是作者心智运行的美妙展现。欣赏书法从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练习书法则能丰富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表现美的能力,提升自身整体素质修养,在修身养性中陶冶情操,在不倦挥写中延年益寿,于心于身都有无尽的益处。
正是因为练习书法具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许多人都想练习书法,但是由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市面上的许多字帖又仅是原帖照录,缺乏技法分析,许多学书法者难窥门径,研习多年仍在书法的大门外徘徊。因此,为了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针见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技法分析字帖,我们特意邀请了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的书法家周世闻先生带领其他几位书法家编写了这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分别是《张旭草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草书——临习技法精解》《孙过庭草书——临习技法精解》《怀素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邓石如篆书——临习技法精解》《褚遂良楷书——临习技法精解》《祝允明草书——临习技法精解》《欧阳询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米芾行书——临习技法精解》《赵孟钚惺?mdash;—临习技法精解》《王铎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文徵明书法——临习技法精解》《王献之行草——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多宝塔碑——临习技法精解》《苏轼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柳公权楷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楷书——临习技法精解》《赵佶瘦金书——临习技法精解》《赵孟羁��?mdash;—临习技法精解》《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技法精解》《董其昌书法——临习技法精解》《欧阳询楷书——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临习技法精解》《傅山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黄庭坚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黄庭坚行书——临习技法精解》《唐寅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行书——临习技法精解》《虞世南楷书——临习技法精解》。
针对这套丛书有几个问题要特别说明如下:
一、本套丛书所选的书法家都是在书法史上有定评的名家,其书法水平都很高妙,而且全都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对书法的发展贡献甚大。本丛书所选例字楷、行、草、篆四种字体都有,以楷、行、草居多,同时每本书上所选的作品都来源于这个书法家的代表作或名作,在每本书的前言里都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该作品的尺寸、流传脉络、现存于何处、对其评价、书法的特点等,以便广大读者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二、本套丛书目的是给初学书法者以技法指导,重点在于对所选的每个字的用笔、结构、用墨等方面的技法进行分析,对于通篇章法安排的分析没有涉及,因此所选的名家名作有些是节选,未必是全文照登。
三、本套丛书的编排体例几乎全采取每页都将单个字置于方框内,然后从每六个字中选一个例字,每页选三个例字来进行分析的形式。例字的选取原则是该字很有特点,或笔法精巧,或结构巧妙,或气韵生动,总之有助于体现该书法家的艺术特点,便于广大读者尽快掌握。
四、本套丛书中凡是选取狂草作品的,其编排体例则不同。因为狂草作品字形变化很大,字与字之间牵丝萦带之笔甚多,很难像楷书、行书、篆书那样将每个字截然分开,因此每页不列方格,在选取例字时也不拘泥于每六个选一个进行分析,而是根据该页的具体情况选取一个或相连的多个字进行分析。
五、本套丛书所选的许多书法家都是诸体兼善,因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将其各体都选到,一般选的是他成就高的书体,比如文徵明的小楷、行书、草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综合来看还是行书取得的成就大,因此我们在这套书里选取的他的作品也是行书。
特此说明。
......说实话,市面上那么多关于历代名家碑帖的技法书籍,很多都是堆砌图片和口号,读起来让人云里雾里,感觉作者自己都没搞明白。但这一本《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的编撰者,显然是下了真功夫,他们做到了对不同风格的碑帖进行系统性的、可操作的提炼。我这次是想重点攻克行书,尤其是想学习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三家行书的笔意转换。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这些大家割裂开来,而是通过“对比分析法”来展现风格的流变与共性。比如,它会并列展示颜真卿“风神气骨”的开张大度与苏轼“丰腴跌宕”的意态,然后深入剖析颜书的“蚕头燕尾”与苏书“欹侧取势”在用笔上的差异点,让我清楚地认识到,颜体的筋骨感是靠笔锋的侧按来支撑的,而苏体的韵味则更多依赖于墨色的饱满和结构的松动。更赞的是,它还特地开辟了“书家心境与书风的映照”这一板块,虽然听起来有点虚,但实际上它通过对历代书法家所处历史背景的简单介绍,让我更理解了为什么他们的笔下会流淌出那样的情绪。这本书不是教你“怎么写”,而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写”,这种由内而外的领悟,对于提升书法境界,远比死磕一笔一画的描摹要有效得多。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行书审美范畴的认知,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美”的评判标准。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毛笔爱好者,我对市面上那种印刷粗糙、墨色失真的字帖深恶痛绝。这次入手这本《欧阳询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最大的感受就是“匠心”二字。首先,从装帧到纸张的选择,就体现了对临习者的尊重。纸张的吸墨性适中,既不会因为太涩而导致笔锋不易控制,也不会因为太滑而让墨色洇开失形,这对于练习行书那变幻莫测的提按顿挫至关重要。其次,是关于米字格的运用。这本书的米字格设计得非常考究,线格的深浅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清晰地引导结构位置,又不会因为线条过于浓黑而干扰到自己运笔时对墨迹的判断。我以前买的很多字帖,米字格的线太死了,临着临着感觉自己的字也被米字格“框住”了,失去了灵活性。而这本书,它提供的米字格仿佛是空气中流动的参照系,引导我找到字体的平衡点,而非强行将其塞进固定的框架里。在细节上,它对欧阳询行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转折处理,如“之”、“也”等字的高频出现结构,都做了单独的“错例分析”,指出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比如横画收笔时过早提笔造成的“头重脚轻”等问题,并提供了正确的修正路径。这种从“模仿”到“纠错”再到“内化”的完整学习闭环,使得临习效率大大提高。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毛笔书法字帖”的物理属性。它更像是一本系统的“中国书法审美教育读本”。特别是在讲解“历代名家”的技法时,它展现出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它没有采用那种“谁是第一”的武断评价,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不同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诉求,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笔墨风格。例如,它会详细阐述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韵的审美取向是如何具体体现在笔画的提按和字形的欹侧中的。这种深度解析,让我对过去那些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的图像认知。而且,书中关于“技法精解”的部分,对于如何用毛笔的“中锋”来表现力量的内敛与外放,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用到了“笔锋如锥,墨团似胆”的比喻,形象地指导我们如何控制笔杆的角度来改变锋芒的锐利程度。这对于我们这些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感性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欧阳询的习字本,它是一把钥匙,帮助我开启了对整个中国书法史和技法体系的深入探索之旅,让我对“好书法”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购买这套字帖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让我从“抄写”状态进入到“创作”状态的过渡教材。在翻阅《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时,我发现它在这方面的努力非常显著。它并没有满足于仅仅提供名家的范本,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不同时代的笔法“融会贯通”。比如,它会引导我们思考:欧楷的法度森严,能否与魏碑的古拙之气相结合,从而在保持结构严谨的同时,增加一丝开阔的气象?这种跨时代的技法嫁接和思考,是高级学习者非常需要的“营养”。书中的“集字创作”部分尤其精彩,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字范例,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结构模块化”思路,教会读者如何拆解和重组欧楷的基本笔画单元,来应对从未在范帖中出现过的复杂词组。这种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锻炼了我的书写思维和应变能力。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尝试写一篇小文,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对着范字抄写,而是能有意识地在运笔过程中,去调整每一个字的重心和姿态,让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本字帖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从单纯的临摹者,逐步转变为一个有自己思考的书写者。
评分这本《欧阳询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的书法字帖,真是让我爱不释手,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本宝典。我一直对欧楷的端庄挺拔心生向往,但苦于不得其法,总是临得像“欧体皮毛”却不得神韵。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帖,更像是附赠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身边手把手指导。书中的笔法解析极其细致入微,每一个起笔、行笔、收笔,甚至连墨色的浓淡变化,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险中求平,平中求险”这一核心理念的拆解,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对欧阳询代表作的典型笔画进行局部放大和线条分解,让我能清晰地看到“险”是如何通过侧锋的微妙运用和结构上的倾斜来实现的,而“平”又是如何通过中锋的稳健和结构的匀称来达成的。我用了它附带的米字格练习页,发现当按照书中的指导去控制腕力和肘部的稳定后,我过去那些摇摆不定的横画和侧出险绝的撇捺,竟然开始有了欧楷特有的那种遒劲和骨力。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字帖和技法讲解穿插得恰到好处,避免了枯燥感,让人在学习技法后能立刻进行实操巩固,而不是学完理论后找不到方向。我感觉自己对欧楷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欣赏的层面,而是开始真正触及到其内在的结构逻辑和笔势的内在律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