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内容简介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 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立一块石碑。碑上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百石卒史",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又称"百石卒史碑",简称"乙瑛碑"。"金石萃编"记载,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宽三尺七寸,宇共十八行,满行四十字。后人将"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誉为孔庙著名三碑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强迫症患者量身定做的。我常常在临帖时遇到一个困惑:为什么我总是抓不住一个字的“精气神”?往往是写得形似,却失去了隶书原有的那种庄重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预判到了学习者会遇到的这些“卡点”。它在介绍完每个碑帖的源流和主要特点后,立刻会进入到对“难点字”的专项解析。例如,它会集中分析“水”、“人”、“马”这类在隶书中结构变化较大的字,从横画的起笔、到蚕头燕尾的处理,提供至少两种不同碑帖的写法作为对比,并指出每种写法的侧重点和适用场合。这种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我不再是盲目地一遍遍重复书写,而是带着目标去体会每一个细节背后的用意。这套教程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字形,更是一种系统性的、可迁移的书法审美训练体系。
评分作为一名对书法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套资料在“文化背景”上的补充。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字帖,更像是一本精美的袖珍文物图录。在介绍每一块碑帖时,它都会附带一些关于碑刻发现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书风的影响,甚至是对书法家(如果已知)的简要介绍。这使得每一次的临摹过程,都变成了一次与古代文脉的对话。当我临摹《乙瑛碑》时,我能感受到那种官方文书的严谨与规范,它的笔画清晰、结构匀称,体现了一种中正平和的儒家气度。这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学习体验,远非单纯的技法训练所能比拟。它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对特定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承载与再现。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文化脉络的梳理,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学习用书,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汉隶入门百科全书。
评分我一直是个“工具控”,对硬笔和毛笔的转换练习有着天然的兴趣。市面上大多字帖要么只关注毛笔的笔法,要么只提供钢笔的摹写格。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毛笔和硬笔学习割裂开来,而是非常系统地展示了如何将隶书的笔意,通过不同工具来表现。特别是它在讲解硬笔部分时,竟然考虑到了钢笔的走势和墨水堆积的效果,这简直是神来之笔!隶书那种方圆兼备的结构,用钢笔尖去体现,需要非常精妙的控制力。我尝试着用我的钢笔依照它提供的范例去写“张迁碑”中那些略显“拙厚”的字,发现它引导我如何用侧锋去模拟隶书的笔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线条的粗细变化。这种跨工具的教学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书法在现代应用场景的想象。对于那些希望在日常书写,比如信件或批注中加入隶书韵味的人来说,这种实用性的指导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拿到这套字帖的时候,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汉隶”的整体把握。很多时候,我们学隶书,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所有的汉碑都视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殊不知《曹全碑》的秀美灵动和《乙瑛碑》的端庄肃穆,风格迥异。这套资料巧妙地将不同风格的碑帖并置对比,但又在讲解上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我特别欣赏它对《曹全碑》的处理,那流畅的波磔,仿佛能感受到汉代士人的那种洒脱与儒雅。这本书没有堆砌过多的理论,而是通过高清晰度的原碑图片,辅以恰到好处的放大细节图,让我可以直接观察到墨迹在纸上洇开的微妙变化,这对于培养对“金石气”的理解是无价的。虽然我还没有能力达到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仅仅是看着这些完美的范本,心境都会变得平和许多。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体会汉隶精髓,而不是停留在机械模仿阶段的进阶学习者而言,这套资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你明白隶书的魅力绝不只是“横平竖直”这四个字可以概括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隶书学习者的福音!我刚开始接触隶书的时候,总觉得那种方正中透着古朴的韵味难以捉摸,结构上的横平竖直和蚕头燕尾的细节更是让人抓耳挠腮。这套资料的排版设计得特别用心,不像市面上很多字帖那样只是简单地把碑帖拓片印出来,而是对每个字的结构、笔画的起收进行了精细的标注和拆解。尤其对于像我这样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那种针对性的讲解太重要了。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要这样写”,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示了“这个笔画的运笔轨迹是这样的,你看它的重心在哪里,收笔是如何藏锋的”。我特别喜欢它对《张迁碑》的选取,那碑刻的古拙气韵和雄强之风,通过这样的字帖呈现出来,丝毫没有丢失原碑的精髓。我尝试着临摹其中的几个典型字,比如“之”、“于”,光是体会那种饱满充实的笔力感,就已经让我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这套教程的深入程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对“入门”字帖的期待,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耐心地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读”每一根线条背后的历史信息和审美情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