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写作指南(双语版) [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 A Workbook]

科技英语写作指南(双语版) [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 A Work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蒂姆·斯科恩(Tim Skern) 著,杨朝军 译
图书标签:
  • 科技英语
  • 英语写作
  • 科学写作
  • 学术写作
  • 双语
  • 写作指南
  • 科研论文
  • 科技文献
  • 英语学习
  • 写作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9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878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 A Work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何构思科技论文各章节?
  如何向国际期刊投稿?
  如何写出易被国际期刊采用的科技论文?
  有针对性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如何获取?
  《科技英语写作指南(双语版)》基于作者的“科技英语写作”实战教学经验撰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分析科技英语写作常见错误;精炼概括提高写作技巧的八条原则;详细阐述科技论文构思方法;特别讲解论文标题、摘要、图、表、图解的写作或制作。
  《科技英语写作指南(双语版)》旨在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并掌握科技英语写作原则并在实践中有效操练,以提高其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
  《科技英语写作指南(双语版)》内容浅显易懂、实操性强,特别采用中英双语对照模式,以增强可读性。

作者简介

  蒂姆·斯科恩(Tim Skem),英语本族语者,现为维也纳大学副教授,Max F.Perutz实验室团队负责人。1977年毕业予利物浦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1年毕业予伦敦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5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生物化学特许任教资格,并先后在维也纳大学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和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教授病毒学、生物化学、科技英语等多门课程。在病毒学和生物化学著名期刊上发表71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著有《病毒学精要概览》(Coffee House Notes on Virology)和《科技英语写作指南》( 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AWorkbook)2部著作。担任《病毒学文献》(Archives of Vrrology)编辑,以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Taxonomyof Picornaviruses)研究成员。从1992年至今,一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维也纳医科大学教授科技英语,并自己设计科技英语的课程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再版前言
使用说明
第1章 科技英语简介
1.1 英语的优势和劣势
1.2 正式英语与科技语言
1.3 科技英语写作词汇
1.4 第1章 要点
1.5 参考文献
1.6 练习参考答案

第2章 如何写出清晰的科技英语
2.1 提升写作技能的八条原则
2.2 让你感觉更好些
2.3 第2章 要点
2.4 参考文献
2.5 练习参考答案

第3章 基础知识应用
3.1 写出“Fighting for breath”一文的概要
3.2 改进“Fighting for breath”的四篇概要
3.3科技类口头陈述摘要的写作
3.4 改进四篇摘要
3.5 何谓科学?
3.6 改进题为“What is science?”的四篇文稿
3.7 第3章 要点
3.8 参考文献

第4章 构思科技文稿
第5章 科技文稿写作和改进练习
第6章 消解苦痛:研究并创作着
第7章 依靠你自己
第8章 本书中的科技词汇
科技文献的精确表达与高效沟通:科技写作的核心原则与实践指南 书名:科技文献的精确表达与高效沟通:科技写作的核心原则与实践指南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科技领域的从业者、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所有需要撰写专业技术文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实用的科技写作方法论。我们深知,在快速迭代的科技前沿,信息的准确传达与逻辑的严谨构建是成果转化的关键。本书聚焦于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实验数据和技术原理,转化为清晰、简洁、规范且具有说服力的书面语言。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理论奠基—结构构建—语言锤炼—应用实战”的逻辑链条,旨在帮助读者从根本上提升科技写作的效率与质量。全书内容高度凝练,力求避免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来自实际科研和工程领域的案例分析、错误示范与修改对比,让读者直观感受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异。 第一部分:科技写作的基石——思维模式与规范 本部分着重于确立科技写作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规范。我们认为,优秀的科技写作首先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的体现。 第一章:科技写作的核心价值与受众分析 本章探讨了科技文献在学术界、工业界和政策制定中扮演的角色。重点分析了不同受众(同行专家、跨学科研究者、非专业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差异,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目标读者群体定制内容深度、专业术语的使用频率和论证的侧重点。内容包括:如何通过“电梯演说”的原则来提炼核心信息;理解“可重复性”和“可追溯性”对写作的约束。 第二章:逻辑结构的构建:从研究问题到结论 科技文档的骨架必须牢固。本章详细拆解了科技写作中常见的结构模型,如IMRaD(引言、方法、结果与讨论)的灵活运用,以及技术报告、专利申请和综述文章的标准结构。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个无懈可击的论证路径,确保每段文字都服务于最终的结论。特别强调了“主题句先行”的原则,确保段落内部的连贯性。 第三章:信息源管理与学术诚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检索、筛选和整合高质量的科技文献至关重要。本章指导读者建立个人的文献管理系统,并深入探讨引文规范、参考文献的准确标注与格式化。学术诚信是科技写作的生命线,本章详细剖析了抄袭的类型(包括无意的“结构性抄袭”),并提供了避免自我剽窃和恰当致谢的实用策略。 第二部分:语言的精准雕琢——风格、清晰度与经济性 科技写作的语言追求的是“精确性”而非“文学性”。本部分专注于提升表达的清晰度、客观性和简洁性。 第四章:科技词汇的选择与专业术语的统一 本章系统梳理了科技写作中应避免的模糊性表达和口语化词汇。我们提供了大量动词、形容词的替换建议,例如将“进行了一个测试”替换为更精确的动词(如“测定”、“验证”、“监测”)。重点讨论了专业术语(Terminology)在整篇文档中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恰当地使用缩略语和首字母缩写,确保其首次出现时的定义清晰无误。 第五章:句法结构优化:追求清晰与简洁 长句和复杂的从句往往是阻碍信息传递的元凶。本章深入分析了如何重构冗长、嵌套过深的句子。内容涵盖: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合理取舍(强调在方法论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避免名词化(Nominalization)带来的叙述僵化,以及如何利用并列结构清晰地呈现多重变量或步骤。 第六章:图表与数据叙述的整合 数据是科技写作的核心证据。本章指导读者如何撰写高效的图注(Caption)和表头,确保它们能脱离正文独立解释数据。更重要的是,本章教授如何将图表中的关键信息以文字形式精准地提炼出来,避免文字叙述对图表的简单重复。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趋势词汇(如“显著增加”、“略有下降”、“趋于稳定”)来精确描述数据变化。 第三部分:文体实践与高级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科技文档类型,解决读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特定挑战。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撰写策略:投稿与审稿应对 本章聚焦于国际期刊投稿流程。深入剖析引言部分的“钩子”设计,如何清晰界定研究的“知识空白”(Gap in Literature),以及讨论部分的“承上启下”作用——如何将自身结果与现有研究进行批判性对比,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此外,本章还提供了专业且建设性地回复审稿意见(Rebuttal Letter)的技巧与范例。 第八章:技术报告与项目文档的实用指南 技术报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章重点阐述了执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撰写清晰、可操作的“建议”部分。对于系统设计文档,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使用流程图和UML元素来辅助文字描述,确保设计意图的无歧义传达。 第九章:摘要(Abstract)与标题(Title)的精炼艺术 摘要和标题是读者接触一篇科技文献的第一道关卡,决定了其是否会被进一步阅读。本章提供了构建高信息密度摘要的“公式”,确保在有限的字数内涵盖研究背景、核心方法、主要发现和关键结论。同时,指导读者如何构造既包含关键词又具备吸引力的标题。 结语:持续改进的写作习惯 本书最后强调,科技写作是一个持续反馈、不断精进的过程。提供了自我校对清单和同行互审的有效方法,鼓励读者将严谨的逻辑思维内化为日常的工作习惯,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信息的精确表达与高效沟通。 本书不侧重于特定学科的专业术语讲解,而是专注于普适于所有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写作方法论,是每一位严肃对待自身研究成果传达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价格上来说,这本书的定位明显是面向专业人士或严肃的学习者,但其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配不上它所标示的“指南”地位。许多高级技巧的讲解蜻蜓点水,需要更深入探讨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也只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涉及到最新一代的学术规范,比如数据可视化描述的语言要求、预印本论文的写作特点等,完全没有涉及,显得非常滞后。我期望一本专业的指南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指导我们如何应对当前科研交流的新挑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写作标准上,对于追求卓越和前沿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份基础知识的快速回顾,而不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练习部分简直是笑话。我翻阅了其中的所有练习题,发现它们大多是机械性的替换或简单的填空,对于提升真正的“写作能力”——即批判性思维和复杂信息组织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好的写作练习应该能够引导读者去解构一篇范文,分析其内在的逻辑骨架,然后尝试模仿并创新。然而,这本书提供的只是重复性的、低阶的技能操练,做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只是机械地完成了一堆任务,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去写。更糟糕的是,对于这些练习题,配套的答案或详细的批注极其匮乏,如果做错了,我完全不知道错在哪里,也得不到建设性的反馈。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昂贵的练习册,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混乱,知识点的推进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铺垫,读起来感觉像是在知识点的碎片之间跳跃,让人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作者似乎急于将所有他知道的“技巧”一股脑地塞进来,却忽略了读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很多基础性的写作原则,比如如何构建一个清晰的论点或者如何有效地使用过渡句,只是被简单地提及,没有提供足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系统指导我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篇合格科技论文的“指南”,而不是一本零散的“技巧手册”。此外,示例的选择也显得非常陈旧和不具代表性,很多例子脱离了当前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让读者感觉所学到的东西很快就会过时,缺乏长久的实用价值。这种结构上的缺陷,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真正需要深入学习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通过它来打磨我在跨文化交流和科技交流中的表达准确性,然而,这本书在文化背景和语境差异的讨论上显得异常单薄。科技英语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堆砌,它背后蕴含着特定的学术规范和文化习惯。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和严谨的表达方式,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显得过于迂回或不够直接。这本书对于这种细微的差别几乎没有涉及,只是停留在表面化的语言规则讲解上。这对于希望真正实现高效国际学术合作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地区(如美式、英式、欧陆体系)科技写作风格对比的深入分析,以及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的实战建议。目前的讲解,显得视野受限,无法满足现代科研人员的全球化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封面设计平淡无奇,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拿到手里感觉就像是某本过时的教材。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设置得非常不合理,阅读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时间盯着屏幕阅读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更令人费解的是,很多专业术语的翻译在不同的章节中竟然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这极大地干扰了我的学习体验。作为一本旨在提升专业写作能力的书籍,其自身的呈现质量理应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严重失格。我尝试着去适应这种阅读体验,但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挫败感,让人不禁怀疑作者和编辑团队是否真的对读者的阅读感受进行过认真的考量。很多图表的质量也堪忧,模糊不清,根本无法看清其中的细节,这在需要依赖视觉辅助理解复杂概念时显得尤为致命。

评分

内容很不错,就是只剩了最后一本,看上去应该是库存货,物流包装差评!

评分

内容很不错,就是只剩了最后一本,看上去应该是库存货,物流包装差评!

评分

挺好,有用

评分

书质量还行!里面的文字挺清晰的

评分

书质量还行!里面的文字挺清晰的

评分

内容很不错,就是只剩了最后一本,看上去应该是库存货,物流包装差评!

评分

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希望能有所用!

评分

老师要求的,这种书没什么感觉的。

评分

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希望能有所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