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经典英语文库”自2013年8月上市至今,整套图书已出版六辑共90部作品。图书选本方面,皆来自世界经典名著,涉及政治、艺术、人文、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原文呈现名著原貌,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姆雷特》等经典读本更是为广大读者所追捧。图书设计上,完全遵循国外名著图书的经典流行开本规范,掌中书的大小便携、易读;封面设计、正文版式、印刷材质等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力求将经典、纯粹的外国文学带给广大的中国读者,更新大家的英文图书阅读习惯。
内容简介
1818年,叔本华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版。这部不朽之作分为四部分,并附有一篇对康德哲学的批判。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与第一卷一起出版,在第二卷里,叔本华用成熟的思考分别对其第一卷里的论题做了澄清和扩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基本论点即:世界分为表象和意志两个部分,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意志。叔本华自认为是康德哲学的改造者。康德认为我们有一个可以感觉,可以认识的世界,还有一个独立于我们所有的知觉之外而自在的世界,即物自体世界。叔本华把物自体看作是能够被直接认识的,物自体就是意志。这里使用的“意志”一词必须从广义上来理解。
作者简介
Arthur Schopenhauer (22 February 1788-21 September 1860),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best known for his book, 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German: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in which he claimed that our world is driven by a continually dissatisfied will, continually seeking satisfaction. Independently arriving at many of the same conclusions of Eastern philosophy, he maintained that the “truth was recognized by the sages of India”; consequently, his solutions to suffering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Vedantic and Buddhist thinkers (e.g., asceticism). The influence of “transcendental ideality” led him to choose atheism.
At age 25, he published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which examined the four distinct aspects of experience in the phenomenal world; consequently, he has been influential in the history of phenomenology. He has influenced many thinkers, including Friedrich Nietzsche, Richard Wagner, Ludwig Wittgenstein, Erwin Schr?dinger, Albert Einstein, Sigmund Freud, Otto Rank, Carl Jung, Joseph Campbell, Leo Tolstoy, Thomas Mann, and Jorge Luis Borges, among others.
内页插图
目录
Appendix / 1
Supplements to the First Book / 163
FIRST HALF
CHAPTER 1 / 167
CHAPTER 2 / 189
CHAPTER 3 / 199
CHAPTER 4 / 207
SECOND HALF
CHAPTER 5 / 241
CHAPTER 6 / 247
CHAPTER 7 / 258
CHAPTER 8 / 285
2 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CHAPTER 9 / 301
CHAPTER 10 / 308
CHAPTER 11 / 322
CHAPTER 12 / 324
CHAPTER 13 / 338
CHAPTER 14 / 342
CHAPTER 15 / 348
CHAPTER 16 / 363
CHAPTER 17 / 378
Supplements to the Second Book / 417
CHAPTER 18 / 419
CHAPTER 19 / 432
CHAPTER 20 / 491
NOTE ON WHAT HAS BEEN SAID ABOUT BICHAT / 518
FOOTNOTES / 522
前言/序言
Is This Book for You?
以意志为核心的形而上学
——“最经典英语文库”第六辑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二卷》导读
马玉凤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去世以后,1809年叔本华进入哥廷根大学,先是醉心于自然科学,随后转向哲学研究。柏拉图和康德成了他最早接触的哲学家,也是对其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哲学家。1811年叔本华来到柏林大学任教,其间,由于选择了与大名鼎鼎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选听他的课的学生寥寥无几,最后,叔本华不得不黯然离开柏林大学。1814年,叔本华搬至德累斯顿,开始迷恋印度哲学,而印度哲学也成为他哲学思想的第三个主要来源。
1 8 1 8年,叔本华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版。这部不朽之作分为四部分,并附有一篇对康德哲学的批判。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与第一卷一起出版。在第二卷里,叔本华用成熟的思考分别对其第一卷里的论题做了澄清和扩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基本论点,即世界分为表象和意志两个部分,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
体化。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意志。叔本华自认为是康德哲学的改造者。康德认为我们有一个可以感觉、可以认识的世界,还有一个独立于我们所有的知觉之外而自在的世界,即物自体世界。叔本华把物自体看作是能够被直接认识的,物自体就是意志。这里使用的“意志”一词必须从广义上来理解。
首先,在人和动物身上,意志表现为被观念或表象所决定的动机因素。在有机体的本能和植物性的生活中表现为刺激敏感性,在经验世界的其他形态中表现为机械的变化过程。这些不同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种种因果关系所共有的总的涵义,根据它用以直接为人们所认识的唯一形式,应该先天地命名为意志。其次,就物自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物自体不是现象之因。即使在人身上,意志也不是他的肉体或他的肉体活动之因;然而这一实体通过时空直观中的表象间接表现为肉体,并在认识中被理解为有因果必然性,且依赖于其他现象的东西;这同一实体在自我直观中被人们认作意志。第三,意志作为物自体只能是单一的、普遍的宇宙意志。事物只有作为现象在观念中和在认识中才彼此不同,而其实质是同一的。意志是一与全。正是现象的欺骗性使个人区分他自己的祸福与他人的祸福并使二者对立。最后,宇宙意志只以自身为对象;它愿望只是为了愿望,实际存在的东西其本身只是一种意愿。在此意义上,叔本华命之为生存意志。宇宙意志是物自体,它在无时间限制的永恒过程中创造自身,并且体现在现象无休止的变化中。
意志在所有自然无中的全能对人类来说具有悲剧的意味,人类不是被前面的东西牵引,而是被后面的东西推动,绝不是生命诱使人们前进,而是必然性驱使他们向前。自然界中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生殖。要摆脱压倒一切的意志力量至少有两个途径:伦理学和美学。从道德意义上说,就是要拒斥激情和欲望,把自己的意志变成“否定意志的意志”,即“禁欲”;从美学意义上说,可以静观艺术的美,意识到一切世俗生活都是虚无,生命意志就是人的原罪,人只能靠恩宠才能得救,即达到一种佛教式的虚无主义寂灭境界。尽管叔本华试图通过伦理学和美学来摆脱宇宙意志的限制,但他并没有找到人类真正自由的个体意志,他对人类行为主体的最后忠告是:我们个体的行动决不是自由的,所以,每个个体只能做出他那个特定时刻做了的那些事情,绝不可能做出其他的事。
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包括尼采、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萨特、托尔斯泰等在内的一大批哲学家和文学家。叔本华通过建立意志的形而上学,清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为上帝保留地盘,但他仍然继承了传统基督教和康德的禁欲主义。尼采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翻了禁欲主义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将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从而完成了对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彻底颠覆,确立了一种新的价值观。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了一份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第二卷 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VOL. II/最经典英语文库》。 --- 《失落的图书馆员:时间褶皱中的知识守望者》 作者:[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笔名,例如:埃利亚斯·凡·德·维尔德]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独立出版社名称,例如:苍穹之镜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时间的迷宫深处,存在着一个不被主流历史记录的庇护所——“静默之馆”。这座图书馆并非由砖石构成,而是由那些被遗忘的、被篡改的,乃至被彻底抹除的知识碎片编织而成。我们的主角,亚瑟·彭德尔顿,正是这座图书馆的最后一位守护者。他并非一个传统的学者,而是一个“时间褶皱的缝补者”,一个负责在历史的巨大织物中,及时发现并修补那些试图窃取或扭曲核心知识的“空隙”。 故事伊始,亚瑟发现了一个不祥的信号:数千年来被视为不可动摇的哲学基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核心部分,正在以一种缓慢而系统的方式,从所有现存的手稿中蒸发。这不是简单的失窃,而是一种精妙的、形而上的腐蚀,仿佛有人在存在的根基上动了手术刀。 亚瑟的职责远超于保管羊皮纸和古籍。他必须穿越历史的“切面”——那些知识交汇点和文化断裂带。他发现,每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每一次艺术流派的更迭,其背后都潜藏着一场无形的、关于“信息所有权”的战争。这些战争的武器不是剑戟,而是语义、隐喻和叙事结构的细微调整。 第一卷:符号的熵变 亚瑟的旅程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亚历山大港。他追踪着腐蚀的源头,发现了一个名为“无声之会”的秘密社团。这个社团的信徒相信,真正的知识不应被世人理解,而应被转化为一种“结构性噪音”,只有通过特定的、高度个人化的感知频率才能接收。他们的目标是让所有普世的真理都“去中心化”,最终导向一种形而上的混沌。 为了对抗这种熵变,亚瑟必须深入探究那些被历史边缘化的思想流派。他潜入到中世纪修道院隐秘的地下室,学习那些关于“反逻辑”的辩证法;他流连于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的阴影中,试图理解那些被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在草图中留下的、关于空间几何学的“错误信息”。他发现,每一次对既有知识的颠覆,往往都是对“无声之会”的一次间接协助。 第二卷:记忆的拓扑学 随着调查的深入,亚瑟意识到,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信息内容”,而在于“记忆的载体”。他追踪到了一批特殊的文物——“共振石板”。这些石板并非记录文字,而是通过特定的声波频率,将一段特定的认知模式刻录在接触者的潜意识中。如果这些石板被错误地激活,人类集体对现实的感知可能会瞬间重塑。 在调查一块刻录着早期天文学观测数据的石板时,亚瑟遭遇了他的宿敌——一位自称为“重构者”的匿名实体。这位重构者坚信人类文明的轨迹是低效且充满痛苦的,主张通过“优化”历史记忆,创造一个更“简洁”的现在。他不仅仅是删除知识,更是在用一套全新的、但看似合理的“替代历史”来填充留下的空白。 亚瑟必须与时间赛跑,前往关键的历史节点,如工业革命初期的曼彻斯特、雅典的哲学辩论场,甚至是中国唐朝的长安。他发现,每一次“重构”的尝试,都会在亚瑟的意识中留下“知识的瘀伤”——一种清晰但无法证实的“另一段历史”的闪回。 第三卷:静默之馆的抉择 最终,亚瑟揭示了“静默之馆”的真正起源。这座图书馆并非是为保护知识而建,而是为隔离那些过于强大、可能导致文明自我毁灭的“终极真理”而存在。它是一个保险柜,里面的每一本书都是一把“潘多拉的钥匙”。 他发现,“无声之会”和“重构者”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迫使亚瑟打开图书馆最深处,那本记载着“第一个问题”的书。一旦这个问题被完整地思考,所有已知的科学、艺术和伦理体系都将瓦解,世界将回归到纯粹的、不可言喻的“原初状态”。 在故事的高潮,亚瑟站在图书馆的核心,面对着那本封面由纯粹的“可能性”构成的书。他必须做出最终的抉择:是遵循他作为守望者的职责,继续将世界置于“必要的无知”之下,维持现有的、充满瑕疵的现实;还是冒着一切化为虚无的风险,释放那足以重塑一切的终极知识。 《失落的图书馆员》是一部关于知识的重量、历史的脆弱性,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面前所能承担的责任的深刻探讨。它将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悖论、符号学迷宫和哲学惊悚的领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信奉的“事实”究竟是何种结构所支撑的幻象。这是一场献给所有热爱阅读、并对文字背后的权力结构保持警惕之人的盛大冒险。 --- 关键词: 知识守护、时间悖论、形而上学、符号学、历史修正、秘密社团、认知战、存在主义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