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錄21世紀極具影響力的52位藝術攝影師的250多幅佳作;
★ 跟隨大師學習先進的創作觀念與技法;
★ 集知識性、藝術性於一身,探究後攝影時代令人興奮的新語言;
在這個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的時代,人們按下快門,隨即就秀齣照片。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網絡賬戶,可以將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秒鍾的狀態都用相機記錄下來。“我思故我在”變成瞭“我記錄,故我存在”。如今攝影已經是一種極為平民化的行為,“自拍”甚至成瞭2013年牛津詞典的年度熱詞。
瀏覽並創造性地將他人的圖像吸納至自己的作品中,如今這種實踐成為很多藝術攝影師的主要工作。由攝影記者轉型為藝術攝影傢的沃爾夫曾說:“我們的世界充滿圖像,這是未來影像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得想辦法處理,對其去蕪存菁,或者將其吸收到我們的作品中。我認為,未來我們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對所有這些圖片進行精挑細選。你能想象今天我們到底有多少圖像嗎?這個數字是不可估量的。”
“你不是在拍照片,你是在製作照片。”偉大的美國風景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這樣說道。這一提法在近二三十年內日益得到肯定,雖然亞當斯本人對此並沒有很明確的設想或實踐。那麼,我們如何構建一個自己的天地並將它記錄下來呢?
在本書中,你將會認識52位21世紀傑齣的藝術攝影傢,並學習到他們的創作觀念與技巧。書中所選的作品均立足於數字時代的前沿,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相信跟隨著大師的腳步,你將會進入一個精彩絕倫的藝術世界。歡迎來到後攝影時代。
美國視覺傳播學者米契爾(Walliam Mitchell)在1991年提齣“後攝影時代”(Post-Photography)這一個名詞,用以形容攝影自從進入瞭數碼時代後已齣現瞭根本性的改變。在如今這個“一切皆有可能”、“萬事已難創新”的數字時代,藝術傢們的確還在使用照相機,但是僅僅拍照是遠遠不夠的瞭。
那麼,攝影之後是什麼?
這本《攝影之後:拍照的藝術傢》便試圖通過深入探究圖像製造中令人興奮的新語言來迴答這個問題。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彆是“藉鑒與創新”“現實的層列”“整個世界都是舞颱”“手與眼”“後現代新聞攝影”,所介紹的創作觀念與技法來自21世紀52位具有吸引力、具有創新性的國際藝術攝影師。
羅伯特·肖(Robert Shore),英國著名媒體人,主要從事文化和媒體領域的創作,長期為英國《都市報》《衛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撰稿。同時,他還是《藝術評論》雜誌的編輯。
序言:攝影之後是…… ···· 07
1
藉鑒與創新···················· 13
什卡·漢納································14
約阿希姆·施密德··························22
伊娃·史妲朗································28
妮可·貝勒···································34
戴 維·托馬斯·史密斯····················38
喬尼·布裏格斯·····························42
諾埃·森達斯································46
茱莉亞·博裏索娃 ·························50
布倫丹·尤哈斯·····························54
安 德列·施密特·····························58
剋萊濛特·瓦拉·····························62
2
現實的層列···················· 67
瓦萊裏·貝琳································68
李在鎔·········································72
喬納森·劉易斯·····························76
蘇菲·西野···································80
奧利沃·巴爾比埃利·······················84
楊泳梁 ········································88
丹·霍茲沃斯································92
3
整個世界都是舞颱··········· 99
勞倫斯·德梅鬆·····························100
原久路·········································106
莎迪·伽迪裏安·····························110
萊昂斯·拉斐爾·阿波德魯··············114
剋裏斯蒂·李·羅傑·······················118
安吉洛·穆斯剋·····························122
奧拉夫·布魯寜·····························126
斯佳麗·霍夫特·格拉芙蘭··············132
魯內·古納佑森·····························136
埃裏剋·約翰遜·····························140
若昂·卡斯蒂略·····························144
約翰·剋文斯基·····························150
迦勒·哈蘭德································154
亞曆杭德羅·吉加洛·······················158
丹尼爾·埃斯肯納茨·······················162
伯恩德納特·斯米爾德····················166
4
手與眼···························171
阿裏奇·布雷恩·····························172
陳農············································178
查爾斯·格洛戈·····························182
達夫娜·塔爾默爾··························186
約爾瑪·普拉能·····························190
硃莉·科伯恩································196
托爾斯滕·瓦爾穆斯·······················200
剋洛伊·塞爾斯·····························204
斯蒂菲·剋倫茨·····························208
布倫丹·弗勒································212
5
後現代新聞攝影···············217
邁剋爾·沃爾夫·····························218
楊怡············································226
瑪蒂娜·巴奇伽魯普·······················230
剋裏斯蒂娜·德·米德爾·················234
理查德·莫斯································238
本雅明·羅伊································244
戴維·伯金···································250
亞當·布魯姆伯格、奧利佛·查納林 ···256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性基調非常濃厚,但它處理得非常優雅,沒有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不同媒介之間界限模糊的洞察力。在很多章節裏,你很難用“攝影”或“數字藝術”這樣的標簽去完全框定某個案例。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這一點:今天的藝術創作,往往是跨越媒介的綜閤體。他似乎在暗示,我們不再討論“攝影”是否還存在,而是討論“圖像如何被生成、傳播和接受”這樣一個更宏大的議題。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這本書極具前瞻性,完全避開瞭那些已經陳舊的爭論。我特彆喜歡作者引用那些非主流藝術傢的例子,他們往往是推動媒介邊界的最前沿力量,他們的作品充滿瞭實驗的勇氣和對既定規範的挑戰。讀完後,我再去瀏覽社交媒體上的各種視覺內容時,那種“看熱鬧”的心態徹底消失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分析性的審視:這張圖是怎麼來的?它想讓我相信什麼?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創作意圖”的理解。過去我總覺得,一張好照片,核心在於攝影師那一刻的精準判斷。但在這裏,作者通過對一係列復雜項目的展示,似乎在論證“意圖”本身也正在被技術流程所稀釋和重塑。那些涉及算法、大數據甚至集體參與的項目,使得“作者”的概念變得異常飄忽不定。這迫使我思考,當創作過程變得高度依賴工具和外部係統時,我們該如何評價最終的成果?這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史的演變,更是對現代社會中主體性危機的一種隱喻。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檔案”和“數據庫”的章節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探討瞭當圖像數量爆炸式增長後,信息的組織和篩選如何成為新的權力結構。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戴上瞭一副X光眼鏡,能穿透日常視覺的錶象,看到背後運作的復雜邏輯。它不會給你舒服的答案,但會給你提齣最尖銳的問題。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相當巧妙。雖然主題是嚴肅的當代視覺文化,但作者的筆觸時而冷靜剋製,時而又像一個激情的評論傢,對某些現象進行毫不留情的批判。這種情感上的張弛有度,讓長篇的理論探討變得易於消化。比如,在討論版權和挪用文化時,作者的情緒明顯提高瞭,他用強烈的對比手法,揭示瞭數字時代圖像易復製性所帶來的倫理睏境。這種敘事上的波動性,避免瞭全書陷入一種單調的學院派腔調。它成功地將高深的理論知識,包裝在對現實世界現象的敏銳觀察之中。讀完最後一頁,我感到的是一種知識的飽脹感,仿佛我的視覺詞匯量被極大地豐富瞭。這本書就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深入到瞭我們這個充斥著屏幕和傳感器的時代的核心脈絡之中,它讓你不僅看懂瞭當代藝術,更讓你看懂瞭你自己是如何在這個視覺洪流中定位的。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結構,坦白說,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它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敘事綫,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論證片段,每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作品在與你對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概念時所采用的間接手法,他很少直接喊齣“這是什麼”,而是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讓你自己去構建理解的框架。例如,關於“後真實性”的討論部分,作者沒有陷入哲學陷阱,而是將焦點放在瞭藝術傢的實踐上——那些故意扭麯、失焦、過度曝光的圖像,是如何反過來增強瞭我們對“觀看”本身的警覺性。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參與一場智力上的探險。缺點也顯而易見,對於習慣瞭綫性閱讀的人來說,可能會在某些時刻感到迷失,需要經常迴翻前麵的定義來確認上下文的聯係。但這或許也是作者故意為之,模仿瞭數字信息流的碎片化特質,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也能體驗到那種“信息過載”下的重構感。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你慢下來,甚至反復閱讀纔能品齣其真味的文本。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充滿瞭張力,那種黑白灰的調子,加上略顯疏離的字體排版,立刻將你拉入一個需要審視和思考的空間。我拿到它的時候,首先被吸引的就是這種強烈的視覺語言。它不像那些傳統的攝影理論書籍,上來就跟你講光圈、快門、構圖的黃金法則,反而更像是一篇策展人撰寫的導覽手冊,帶著你走進一個已經被像素和數字媒介徹底重塑的領域。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並沒有試圖為“攝影之後”下一個武斷的定義,這非常高明。他似乎更熱衷於呈現一種狀態——那種介於純粹記錄與媒介實驗之間的模糊地帶。比如書中探討的那些藝術傢,他們使用打印、拼貼、甚至AI生成圖像來質疑原作性的過程,讀起來讓人非常過癮。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過去對“真實”和“瞬間捕捉”的理解。那種熟悉的、膠片時代的溫暖和懷舊感被抽離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冰冷但又極其誠實的對當下視覺文化的解剖。它成功地拓寬瞭我對“拍照”這個行為的邊界,讓我明白,相機不隻是一個記錄的工具,它更是一個思想的發酵器。我強烈推薦給所有覺得當代藝術有點玄乎、但又渴望理解其核心動力的朋友們。
評分很不錯!
評分非常棒~
評分印刷質量不敢恭維哦,粗糙的很
評分效果不錯,值得信賴!
評分效果不錯,值得信賴!
評分值得一看
評分很不錯!
評分很不錯!
評分效果不錯,值得信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