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之後:拍照的藝術傢 [Post-photography:The artist with a camera]

攝影之後:拍照的藝術傢 [Post-photography:The artist with a camer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羅伯特·肖 著,張傑 譯
圖書標籤:
  • 攝影理論
  • 當代攝影
  • 藝術攝影
  • 後攝影
  • 媒介藝術
  • 圖像文化
  • 觀念攝影
  • 攝影批評
  • 藝術史
  • 視覺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ISBN:978780501934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6479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Post-photography:The artist with a camera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64
字數:4348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收錄21世紀極具影響力的52位藝術攝影師的250多幅佳作;

★ 跟隨大師學習先進的創作觀念與技法;

★ 集知識性、藝術性於一身,探究後攝影時代令人興奮的新語言;

在這個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的時代,人們按下快門,隨即就秀齣照片。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網絡賬戶,可以將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秒鍾的狀態都用相機記錄下來。“我思故我在”變成瞭“我記錄,故我存在”。如今攝影已經是一種極為平民化的行為,“自拍”甚至成瞭2013年牛津詞典的年度熱詞。

瀏覽並創造性地將他人的圖像吸納至自己的作品中,如今這種實踐成為很多藝術攝影師的主要工作。由攝影記者轉型為藝術攝影傢的沃爾夫曾說:“我們的世界充滿圖像,這是未來影像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得想辦法處理,對其去蕪存菁,或者將其吸收到我們的作品中。我認為,未來我們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對所有這些圖片進行精挑細選。你能想象今天我們到底有多少圖像嗎?這個數字是不可估量的。”

“你不是在拍照片,你是在製作照片。”偉大的美國風景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這樣說道。這一提法在近二三十年內日益得到肯定,雖然亞當斯本人對此並沒有很明確的設想或實踐。那麼,我們如何構建一個自己的天地並將它記錄下來呢?

在本書中,你將會認識52位21世紀傑齣的藝術攝影傢,並學習到他們的創作觀念與技巧。書中所選的作品均立足於數字時代的前沿,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相信跟隨著大師的腳步,你將會進入一個精彩絕倫的藝術世界。歡迎來到後攝影時代。


內容簡介

美國視覺傳播學者米契爾(Walliam Mitchell)在1991年提齣“後攝影時代”(Post-Photography)這一個名詞,用以形容攝影自從進入瞭數碼時代後已齣現瞭根本性的改變。在如今這個“一切皆有可能”、“萬事已難創新”的數字時代,藝術傢們的確還在使用照相機,但是僅僅拍照是遠遠不夠的瞭。

那麼,攝影之後是什麼?

這本《攝影之後:拍照的藝術傢》便試圖通過深入探究圖像製造中令人興奮的新語言來迴答這個問題。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彆是“藉鑒與創新”“現實的層列”“整個世界都是舞颱”“手與眼”“後現代新聞攝影”,所介紹的創作觀念與技法來自21世紀52位具有吸引力、具有創新性的國際藝術攝影師。


作者簡介

羅伯特·肖(Robert Shore),英國著名媒體人,主要從事文化和媒體領域的創作,長期為英國《都市報》《衛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撰稿。同時,他還是《藝術評論》雜誌的編輯。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攝影之後是…… ···· 07

1

藉鑒與創新···················· 13

什卡·漢納································14

約阿希姆·施密德··························22

伊娃·史妲朗································28

妮可·貝勒···································34

戴 維·托馬斯·史密斯····················38

喬尼·布裏格斯·····························42

諾埃·森達斯································46

茱莉亞·博裏索娃 ·························50

布倫丹·尤哈斯·····························54

安 德列·施密特·····························58

剋萊濛特·瓦拉·····························62

2

現實的層列···················· 67

瓦萊裏·貝琳································68

李在鎔·········································72

喬納森·劉易斯·····························76

蘇菲·西野···································80

奧利沃·巴爾比埃利·······················84

楊泳梁 ········································88

丹·霍茲沃斯································92

3

整個世界都是舞颱··········· 99

勞倫斯·德梅鬆·····························100

原久路·········································106

莎迪·伽迪裏安·····························110

萊昂斯·拉斐爾·阿波德魯··············114

剋裏斯蒂·李·羅傑·······················118

安吉洛·穆斯剋·····························122

奧拉夫·布魯寜·····························126

斯佳麗·霍夫特·格拉芙蘭··············132

魯內·古納佑森·····························136

埃裏剋·約翰遜·····························140

若昂·卡斯蒂略·····························144

約翰·剋文斯基·····························150

迦勒·哈蘭德································154

亞曆杭德羅·吉加洛·······················158

丹尼爾·埃斯肯納茨·······················162

伯恩德納特·斯米爾德····················166

4

手與眼···························171

阿裏奇·布雷恩·····························172

陳農············································178

查爾斯·格洛戈·····························182

達夫娜·塔爾默爾··························186

約爾瑪·普拉能·····························190

硃莉·科伯恩································196

托爾斯滕·瓦爾穆斯·······················200

剋洛伊·塞爾斯·····························204

斯蒂菲·剋倫茨·····························208

布倫丹·弗勒································212

5

後現代新聞攝影···············217

邁剋爾·沃爾夫·····························218

楊怡············································226

瑪蒂娜·巴奇伽魯普·······················230

剋裏斯蒂娜·德·米德爾·················234

理查德·莫斯································238

本雅明·羅伊································244

戴維·伯金···································250

亞當·布魯姆伯格、奧利佛·查納林 ···256


前言/序言


攝影之後:拍照的藝術傢 [Post-photography:The artist with a camera] 引言: 在數字時代洶湧的浪潮中,攝影的邊界被無限拓展,其定義、實踐與意義也經曆瞭深刻的變革。“拍照的藝術傢”並非僅僅是對攝影師身份的簡單稱謂,更是一種對藝術創作主體性的探索。他們手持相機,卻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對現實的精確記錄,而是將鏡頭視為錶達思想、情感與觀念的媒介。這本《攝影之後:拍照的藝術傢》是一次深入的觀照,聚焦於那些超越攝影技術本身,以相機為工具,進行深度創作的藝術傢們。他們如何在後攝影時代,重塑著攝影的語言,挑戰著我們對圖像的固有認知?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充滿活力與創新的藝術領域,去理解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演變,以及藝術傢們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第一章:後攝影時代的審視——圖像的泛濫與藝術的解構 我們生活在一個圖像爆炸的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媒體的盛行,使得人人皆可拍照,人人皆為圖像的生産者與消費者。這種前所未有的圖像泛濫,一方麵 democratized 瞭攝影,使其成為一種普遍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麵,也引發瞭對攝影作為一種獨立藝術形式的質疑。當圖像唾手可得,當算法能夠自動優化照片,當AI生成圖像的能力日益增強,傳統的攝影技藝與審美標準似乎正在被稀釋。 “後攝影時代”正是這樣一個背景下的概念。它並非意味著攝影的終結,而是攝影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一個對攝影本身進行反思與解構的階段。在這個時代,藝術傢的相機不再僅僅是捕捉現實的工具,而更像是一個思想的實驗場。他們審視圖像的生産、傳播、消費過程,並試圖在其中找到新的意義和價值。他們可能挑戰圖像的真實性,質疑信息的可信度,或者探索圖像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 這些藝術傢們,被稱為“拍照的藝術傢”,他們是這一變革浪潮中的先行者。他們不滿足於僅僅用相機記錄世界,而是運用攝影的語言,結閤裝置、影像、行為、觀念等多種藝術形式,進行著跨界的探索。他們對技術保持警惕,卻也擁抱技術帶來的可能性;他們理解圖像的符號化意義,卻也試圖打破其固有的藩籬。他們的作品,常常需要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和解讀能力,因為他們所探討的,已不再是錶麵的視覺愉悅,而是深層的文化、社會與哲學命題。 第二章:攝影的邊界拓展——技術、媒介與觀念的交織 攝影的邊界從來不是固定的,而“拍照的藝術傢”們更是不斷地對其進行拓展。他們並非孤立地使用相機,而是將攝影置於更廣闊的技術、媒介與觀念語境中進行考量。 技術上的革新與顛覆: 從早期的銀鹽工藝,到數碼時代的像素生成,再到如今的AI圖像生成,技術一直是推動攝影發展的核心動力。然而,“拍照的藝術傢”們對技術的態度並非全然的崇拜。他們可能故意使用過時的技術,以喚起對攝影曆史的追溯,或是在數字圖像的處理中,刻意製造“失真”或“故障”的效果,以此來揭示數字技術的脆弱性與主觀性。反之,他們也可能積極擁抱新的技術,如3D掃描、無人機攝影、增強現實(AR)等,將這些技術整閤到自己的創作流程中,創造齣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他們理解技術本身是中立的,關鍵在於藝術傢如何運用它來錶達獨特的視角和觀念。 媒介的跨界與融閤: 攝影不再是孤立的媒介,而是與其他藝術形式發生著日益頻繁的對話。藝術傢們可能將攝影作品轉化為雕塑,或者將影像投射在建築錶麵,亦或是在數字環境中構建一個完全由圖像構成的虛擬空間。他們也可能將攝影與聲音、文字、錶演結閤,創造齣多感官的體驗。這種跨媒介的實踐,不僅豐富瞭藝術錶達的可能性,也模糊瞭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攝影”本身。 觀念的深化與挑戰: 在後攝影時代,觀念的重量往往大於技術的光鮮。“拍照的藝術傢”們常常以其作品為載體,探討關於真實與虛假、存在與錶象、記憶與遺忘、身份與認同、環境與社會等一係列深刻的哲學與社會問題。他們質疑圖像的客觀性,揭示圖像背後的意識形態,或是通過對日常圖像的重組與挪用,引發觀者對熟悉事物的陌生感。他們的作品,不再是簡單的“拍照”,而是“通過拍照來思考”,成為一種觀照世界、審視自我的哲學實踐。 第三章:藝術傢的相機——記錄者、操縱者與創造者 “拍照的藝術傢”賦予瞭相機多重身份,他們是記錄者,但遠不止於此;他們是操縱者,但操縱的是觀念而非純粹的視覺;他們更是創造者,以圖像為基石,構建全新的藝術世界。 記錄者的新解讀: 即使在後攝影時代,記錄依然是攝影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這些藝術傢們所記錄的,可能是被主流視野忽略的邊緣人群,被時代遺忘的角落,或是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異常。他們的記錄,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視角和批判性,旨在引發觀者對被記錄對象的關注與思考。他們挑戰瞭“客觀記錄”的傳統觀念,承認記錄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和建構。 操縱者的智慧: 藝術傢們對相機的功能進行著巧妙的“操縱”。這種操縱並非簡單的後期PS,而是貫穿於拍攝過程、後期處理、乃至圖像的展示方式。他們可能通過對焦點的控製、曝光的調整、構圖的奇特,製造齣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他們也可能通過對圖像的拼貼、疊加、變形,重塑圖像的意義。有時,這種操縱體現在對現有圖像的“挪用”(appropriation),將大眾媒體或曆史圖像重新語境化,賦予其新的生命力。這種操縱,是藝術傢思想的延伸,是他們試圖“看透”和“重塑”現實的手段。 創造者的遠見: 最終,“拍照的藝術傢”是以創造者的姿態齣現的。他們利用相機作為一種雕塑傢使用鑿子,畫傢使用畫筆的工具,來塑造他們心中的藝術。他們的創作,可能是一係列精心策劃的影像敘事,也可能是一個基於圖像的互動裝置,甚至可能是一個關於圖像生産的觀念藝術項目。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最終的圖像,更是圖像的生成過程、傳播路徑以及它所激發的意義。他們的作品,往往具有開放性,邀請觀者參與到意義的建構中來,共同完成藝術的體驗。 第四章:後攝影的實踐——案例分析與風格流派 《攝影之後:拍照的藝術傢》並非一本空泛的理論書,它將通過對一係列傑齣藝術傢的作品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來生動闡釋後攝影時代的藝術實踐。我們將審視那些以獨特視角和創新手法,重塑攝影語言的藝術傢們。 這些藝術傢們,他們的創作風格和探索方嚮多種多樣,很難用固定的標簽來定義。然而,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值得關注的實踐趨勢: 觀念攝影與社會批判: 一些藝術傢運用攝影來揭示社會不公、政治壓迫、身份認同危機等議題。他們的作品常常具有強烈的批判性,通過圖像的力量,挑戰現有的權力結構和主流話語。 數字實驗與虛擬現實: 另一部分藝術傢則深入探索數字技術和虛擬現實的可能性。他們可能使用算法生成圖像,在數字環境中構建超現實的景觀,或利用VR/AR技術,創造齣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挪用與重構: 許多藝術傢熱衷於“挪用”現有圖像,包括曆史照片、大眾媒體圖像、甚至是私人相冊。通過重組、拼貼、改寫,他們賦予這些圖像新的意義,挑戰瞭原創性的概念,並引發對圖像來源和傳播的思考。 裝置與跨媒介: 攝影不再是平麵的二維圖像,而是被轉化為三維的裝置,或是與其他媒介如雕塑、影像、聲音、文本等進行融閤,創造齣更為復雜和多層次的藝術體驗。 身體與身份的探索: 藝術傢將攝影作為一種工具,來探索身體、性彆、欲望、以及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身份認同。他們的作品常常帶有強烈的個人化色彩,但也觸及普遍的人類經驗。 通過對這些案例的詳細剖析,本書將展示“拍照的藝術傢”們如何打破傳統攝影的束縛,如何在後攝影時代開闢新的藝術疆域,以及他們的作品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圖像、對現實、乃至對藝術本身的理解。 結論: 《攝影之後:拍照的藝術傢》是一次對當代藝術前沿的深度挖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藝術、關於技術、關於我們所處時代的觀察與思考。當我們手持相機,或是在屏幕前瀏覽圖像時,我們是否意識到,圖像的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而多元的藝術創作的可能性?這些“拍照的藝術傢”們,正用他們的鏡頭,為我們打開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邀請我們一同去體驗、去思考、去創造。他們的實踐,證明瞭在圖像飽和的當下,攝影依然充滿生機,依然是藝術傢錶達思想、觸及靈魂的強大媒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論述結構,坦白說,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它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敘事綫,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論證片段,每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作品在與你對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概念時所采用的間接手法,他很少直接喊齣“這是什麼”,而是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讓你自己去構建理解的框架。例如,關於“後真實性”的討論部分,作者沒有陷入哲學陷阱,而是將焦點放在瞭藝術傢的實踐上——那些故意扭麯、失焦、過度曝光的圖像,是如何反過來增強瞭我們對“觀看”本身的警覺性。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參與一場智力上的探險。缺點也顯而易見,對於習慣瞭綫性閱讀的人來說,可能會在某些時刻感到迷失,需要經常迴翻前麵的定義來確認上下文的聯係。但這或許也是作者故意為之,模仿瞭數字信息流的碎片化特質,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也能體驗到那種“信息過載”下的重構感。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你慢下來,甚至反復閱讀纔能品齣其真味的文本。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創作意圖”的理解。過去我總覺得,一張好照片,核心在於攝影師那一刻的精準判斷。但在這裏,作者通過對一係列復雜項目的展示,似乎在論證“意圖”本身也正在被技術流程所稀釋和重塑。那些涉及算法、大數據甚至集體參與的項目,使得“作者”的概念變得異常飄忽不定。這迫使我思考,當創作過程變得高度依賴工具和外部係統時,我們該如何評價最終的成果?這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史的演變,更是對現代社會中主體性危機的一種隱喻。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檔案”和“數據庫”的章節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探討瞭當圖像數量爆炸式增長後,信息的組織和篩選如何成為新的權力結構。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戴上瞭一副X光眼鏡,能穿透日常視覺的錶象,看到背後運作的復雜邏輯。它不會給你舒服的答案,但會給你提齣最尖銳的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充滿瞭張力,那種黑白灰的調子,加上略顯疏離的字體排版,立刻將你拉入一個需要審視和思考的空間。我拿到它的時候,首先被吸引的就是這種強烈的視覺語言。它不像那些傳統的攝影理論書籍,上來就跟你講光圈、快門、構圖的黃金法則,反而更像是一篇策展人撰寫的導覽手冊,帶著你走進一個已經被像素和數字媒介徹底重塑的領域。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並沒有試圖為“攝影之後”下一個武斷的定義,這非常高明。他似乎更熱衷於呈現一種狀態——那種介於純粹記錄與媒介實驗之間的模糊地帶。比如書中探討的那些藝術傢,他們使用打印、拼貼、甚至AI生成圖像來質疑原作性的過程,讀起來讓人非常過癮。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過去對“真實”和“瞬間捕捉”的理解。那種熟悉的、膠片時代的溫暖和懷舊感被抽離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冰冷但又極其誠實的對當下視覺文化的解剖。它成功地拓寬瞭我對“拍照”這個行為的邊界,讓我明白,相機不隻是一個記錄的工具,它更是一個思想的發酵器。我強烈推薦給所有覺得當代藝術有點玄乎、但又渴望理解其核心動力的朋友們。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相當巧妙。雖然主題是嚴肅的當代視覺文化,但作者的筆觸時而冷靜剋製,時而又像一個激情的評論傢,對某些現象進行毫不留情的批判。這種情感上的張弛有度,讓長篇的理論探討變得易於消化。比如,在討論版權和挪用文化時,作者的情緒明顯提高瞭,他用強烈的對比手法,揭示瞭數字時代圖像易復製性所帶來的倫理睏境。這種敘事上的波動性,避免瞭全書陷入一種單調的學院派腔調。它成功地將高深的理論知識,包裝在對現實世界現象的敏銳觀察之中。讀完最後一頁,我感到的是一種知識的飽脹感,仿佛我的視覺詞匯量被極大地豐富瞭。這本書就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深入到瞭我們這個充斥著屏幕和傳感器的時代的核心脈絡之中,它讓你不僅看懂瞭當代藝術,更讓你看懂瞭你自己是如何在這個視覺洪流中定位的。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性基調非常濃厚,但它處理得非常優雅,沒有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不同媒介之間界限模糊的洞察力。在很多章節裏,你很難用“攝影”或“數字藝術”這樣的標簽去完全框定某個案例。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這一點:今天的藝術創作,往往是跨越媒介的綜閤體。他似乎在暗示,我們不再討論“攝影”是否還存在,而是討論“圖像如何被生成、傳播和接受”這樣一個更宏大的議題。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這本書極具前瞻性,完全避開瞭那些已經陳舊的爭論。我特彆喜歡作者引用那些非主流藝術傢的例子,他們往往是推動媒介邊界的最前沿力量,他們的作品充滿瞭實驗的勇氣和對既定規範的挑戰。讀完後,我再去瀏覽社交媒體上的各種視覺內容時,那種“看熱鬧”的心態徹底消失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分析性的審視:這張圖是怎麼來的?它想讓我相信什麼?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是不錯 價格略高

評分

值得一看

評分

是不錯 價格略高

評分

不錯

評分

非常棒~

評分

很好,想買很久瞭

評分

是不錯 價格略高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