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是南怀瑾先生在新落成的太湖大学堂首次讲课和训练的辑录。正如刘雨虹老师在出版说明里所说:“这一本书,是记录一个新的开始。”先生一生著述等身,此书是先生用自己的视角关于如何实证佛法的基本阐述。
>
很深奥的一本书,非常有哲理,南怀谨大师的书值得细细品味。该书从佛禅的角度对于生活进行了解读,悟禅解道,甚有裨益。
——用户评论
>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是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次讲座的辑录,是关于如何实证佛法的基本阐述。在此次讲述中,南先生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现身说法,揭示了安那般那、六妙门、十六特胜、白骨观、禅净双修等佛教诸多修行法门的奥秘,并现场解答了一些听众修证过程中的疑惑。
因南先生一生勤于实证,这次讲座更多的是亲述自己在修证之路上所经历的传奇,以及实证过程中的百转千回和柳暗花明,是“过来人”的“苦心”之作,弥足珍贵。在探寻禅与生命的真相的道路上,孰可为,孰不可为?如何取舍?如何少走弯路,识破虚妄的假象并避免风险?相信有缘、有心的读者在南师的启发下自会意会。
>
>
>
>
>
>
>
>
>
>
>
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向来是文字里蕴含着深厚内劲的,读来让人不得不慢下来,去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智慧。我手里捧着的这本,虽然封面素雅,但内里的章法布局却极其精妙。它不像有些学者的书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像是引着你走进一个古老的庭院,每走一步,都有清泉叮咚,每转一角,都有奇石异卉。作者的笔触极其温和,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他不是在“教”你什么,而是在“提醒”你,提醒你那些早已存在于你内心深处,却被日常的喧嚣所遮蔽的真理。尤其欣赏他对传统文化的阐释,那种融会贯通的境界,让人感觉所谓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并非楚河汉界,而是可以无缝对接的。读完一章,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不是因为学到了新知识,而是因为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念头,被清晰地梳理出来了。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不只是智力的满足,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将“修行”这个概念,从高不可攀的宗教仪式中拉回到了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南师的论述中,没有刻意去强调某种外在的苦行或繁琐的仪轨。相反,他将重点放在了心念的转变上,这才是真正具有穿透力的力量。他教会我们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起伏,如何分辨什么是“我执”,什么是“本性”。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导,让读者能够立刻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场景进行实践和检验。可以说,这本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活出来”的。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即去实践书中所言的道理,去修正那些无意识的惯性反应。这种即时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是它区别于许多理论著作的最显著标志。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带着一丝对“初讲”的保留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简略或流于表面。然而,实际阅读后,这种疑虑完全烟消云散了。与其说是“初讲”,不如说是“精炼的根本”。作者似乎深知听者或读者的局限性,所以他选择了一条最高效的路径,直抵问题的核心。他没有绕弯子,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人性的语言,将复杂的认知体系层层剥开。这种坦诚的对话姿态,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性的交流。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导感,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的对面,用最真挚的目光看着你,与你探讨人生的根本意义。这种真诚,是任何精妙辞藻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辩证美学。它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章似乎都在重复或深化前一章的主题,但每一次的深化,都带来新的维度和更广阔的视野。这种重复不是无效的啰嗦,而是为了确保读者能够真正将这些概念内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速信息摄入的现代读者而言,这种需要耐心反复咀嚼的文字,反而成了一种宝贵的训练。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去体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深刻内涵。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似乎不再是片面的,而是多了一个整体性的、包容性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让人读起来感到一种行云流水的顺畅感。不同于那些结构严谨得有些板正的学术著作,南师的文字里,总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在跳动。他似乎随时可以从一个高深的哲理跳跃到生活中的一个寻常场景,然后又不动声色地将两者缝合起来,浑然天成。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体悟”的部分,那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真正深入到“如何做”的层面。这种实用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意义上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只不过这里的“行动”更多指向内在的觉察和修正。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先前忽略掉的细节,就像在同一片风景里,不同心境下看到不同的美。对于那些渴望在纷繁世事中找到一个稳定支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锚点,让人心神安宁,不为外物所动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