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员工做不好,都是主管的错!】
别再抱怨员工态度不好、能力不足,其实都是你没教明白!
无能主管带领20%的精英下属完成团队80%的工作,
优秀主管将80%的普通下属培养成团队的得力干将!
◎不论是20万员工的大企业,还是20人的小企业全部适用的中层领导法则。
◎美国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等600家超大企业一致采用,在美国经济界创造出了巨大成果!
◎日本行为科学管理开拓者石田淳力作!上市半月疯狂加印,日本著名图书网站5星推荐!
◎特别收录了“行为拆解法”,带人带的是行为,不是心态和情绪,优秀的管理者要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语言和方式
◎“谆谆教诲带员工,为什么还是不成才?”“我们这么拼,为什么团队却拿不出成果?”不靠干劲、不发脾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团队实绩!
◎优秀的主管不会只是嚷嚷:“做出成绩来!”而是具体点出“做出成绩的关键行为”,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自动自发做出良性行为。如果能将指令拆解成谁都可以轻易理解的具体步骤,将目标化小,让员工逐项过关,累积了成就感,才有持续下去的动力。
【没有带不好的下属,只有不会带的领导】
为什么下属没长进?方向错了离目标只会越来越远,方法错了干一百遍效率也不会提高,本书详细阐释行为科学管理法的应用,教你如何帮助下属找出工作中那些好及不好的行为,并加以赞扬和纠正,真正帮助下属获得提高,并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培养下属的四大原则:
◎多教方法
有好的工作方法,要毫不吝惜地教给下属,必须将流程分解,明确告诉下属把事做好的关键节点在哪里。
◎有效沟通
“尽快做好”等于没说,“3小时完成”才是真正有效的指令。与下属进行有效沟通,明确指令,团队执行力提升10倍!
◎明确赏罚
不以自己的心情盲目称赞或批评下属,表扬或批评要及时且有针对性,下属才有努力的动力及方向。
◎消除内耗
消除个人竞争及内耗,打造团队认同感,构筑下属之间的横向联系及团队互助精神。
石田淳
日本行为科学管理领域开拓者。社团法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社团法人组织行为安全管理协会代表理事,株式会社Will-PM国际代表董事长兼主要经营责任者,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Associ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is International)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日本笔会会员,日经BP主办的“主管训练班”讲师。
行为科学管理受到美国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等600家超大企业一致采用,在美国经济界创造出了巨大成果!,在此学说基础上作者结合管理学创造出了适合日本企业的“行为科学管理”。该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大的实效,因此作者被选举为社团法人组织行为安全管理协会代表理事。至今,作者已直接指导超过六百家公司和数万名上班族。
作者的爱好是铁人三项和马拉松。2012年曾挑战过250公里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并顺利完赛。
出版过的主要作品有《带人的技术》《图解带人的技术》(刊记出版)《“等上一年”再辞职》(magazine house)《三天就让营业组织发生戏剧性改变的行为科学管理》(inforest出版)《组织行为安全管理》《短期内改变组织状态的行为科学管理》(钻石社)等。
前言 为什么下属没长进?
第1章 “不会做”的原因只有两个
下属不会“照着做”/ 14
下属“不会做”的原因只有两个/ 16
不要寄希望于下属的“干劲儿”/ 19
“培养”的窍门就在具体的行为中/ 21
想要讲明白就必须“分解行为”/ 22
试着将你的工作分解成数个行为/ 26
什么才是跟业绩直接挂钩的“关键行为”/ 29
找出关键行为的方法/ 30
第2章 你的“指示”传达到了吗?——让下属正确行动起来的技巧
说“尽快”是没有效果的/ 38
用任何人都能听懂的“行为语言”/ 41
“通用语言”比漂亮的口号管用/ 43
重要的事情要反复说明,别怕啰唆/ 47
活用检查表,确保“良好行为”重复出现/ 50
制作检查表的方法/ 53
慢慢提升下属的工作能力/ 58
第3章 如何让“好的行为”重复出现——让下属正确坚持下去的技巧
“成果”驱使人行动/ 64
让良好行为重复出现,直到形成习惯/ 68
不好的结果导致“良好行为”减少/ 69
“正面”“即时”“确切”的反馈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70
了解每个人的“动机因素”,掌握高明的赞美技巧/ 74
审视“动机”时要排除主观臆断/ 76
追求和喜好因人而异/ 79
用积分卡增加工作的趣味性/ 81
完成小目标,让下属体验成就感/ 85
一线的主管更适合制定小目标/ 86
成为擅长感谢的上司/ 88
第4章 带好下属的三个技巧和四种工具
技巧一:明确工作始末的“问候力”/ 92
技巧二: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 93
技巧三:事业有成的主管要分享失败经历/ 95
工具一:利用图表展示现状/ 96
工具二:利用累计型图表提升士气/ 99
工具三:安排工作时间表/ 102
工具四:用测定表记录沟通的次数/ 105
第5章 驱动下属的赞美方法和批评方法
了解“表扬”和“被表扬”的落差/ 110
称赞要及时/ 112
表扬要针对具体的行动/ 113
写给那些生怕把人训走而不敢张口的主管/ 115
表扬与批评的比例为 4∶1 / 116
不批评结果,而要指正行为/ 117
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119
批评之后还要再补充两句/ 122
第6章 如何带领团队成长?
如何打造团队的认同感?/ 126
提高团队整体实力/ 129
让优秀的人才成为范例/ 130
提出表扬时,团队要优先于个人/ 132
不要让个人之间竞争,而是要分组较量/ 133
主管要保持公开和公正/ 135
在团队内创造解压环境/ 137
后记?行为科学也能自我管理
光是自己的事情都应付不过来了/ 140
为了不落于人后,应不断学习/ 141
分解整理自己的工作/ 142
把工作分为三类,按照劣后顺序舍弃/ 144
桌面保持清爽,物品一应归位/ 147
用 PST 效果激励自己/ 149
结语?用共同的目标架起两代人的沟通桥梁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句“是员工不会做,还是你不会教?”就足以让我这样的职场新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一直以为,入了职,拿到工作手册,跟着前辈多看多学,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但现实往往是,有些任务布置下来,我对着说明书研究半天,依旧一头雾水,而同事们却能迅速上手。这时候,我内心深处就会冒出一个小小的声音:“是我太笨了吗?还是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没有教会我?”这本书似乎直击了这个我一直不敢深入探究的痛点,它是不是能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不再仅仅责怪自己,而是能更理性地去分析问题所在?我很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是会着重讲述员工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误区,还是会深入探讨管理者在指导过程中的不足?又或者,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无论是以“员工”还是“管理者”的身份,都能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和技能?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在我看来,职场中的很多摩擦和低效,都源于沟通不畅和期望错位。这本书的名字,直接切入了“做”与“教”这两个最核心的环节,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现实意义。我曾亲身经历过,因为领导的一个模糊指令,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摸索,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让我怀疑是自己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但事后复盘,发现领导的指导确实不够清晰,他也承认自己没有把要求讲明白。这种经历让我对“会教”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学习曲线和认知过程,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和指导方案。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员工一些启发,让他们知道如何主动寻求更清晰的指导,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以及如何在反馈中成长。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不同类型员工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管理者在指导时的差异?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超越表面的洞察,让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教者”和“学徒”。
评分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带着一点点“看热闹”的心态。我身边总有一些同事,明明经验丰富,工作能力也很强,但带新人却总是让人头疼,仿佛他们不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达出去。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新人,明明看起来很聪明,学东西也很快,但就是掌握不到核心要领,总是在重复犯一些低级错误。这两种情况都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教”与“学”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两个关键点。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平衡这两个视角?它会侧重于教授“如何教”的技巧,例如沟通方式、反馈机制、知识传递的艺术?还是会侧重于指导“如何学”,例如主动学习、提问技巧、知识内化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培训的视角,也许会探讨一些心理学、行为学上的原理,帮助我们理解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如何在这种模式下实现高效的技能传递。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职业生涯的瓶颈期。工作三年,虽然一直努力,但总感觉进步缓慢,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却不知道如何突破。尤其是面对一些需要新技能或者复杂流程的任务时,我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心里悄悄给自己打上“能力不足”的标签。这本书的名字,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也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学习方式有问题,是不是我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够高效?亦或是,我所处的工作环境,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不会做”和“不会教”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汇背后的复杂性。它是否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们诊断问题,找到症结所在?例如,它会区分哪些是员工自身学习能力的局限,哪些又是教学方法上的缺失?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给我一些 actionable advice,一些我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立刻实践的技巧,让我不再迷茫,能够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也更懂得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或者提供支持。
评分我一直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很感兴趣。我坚信,任何技能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但有时候,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卡点”,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突破。这时候,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行”。这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它是否会告诉我们,“不会做”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没有被教会”?或者反过来说,“不会教”是阻碍“会做”发生的重要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共鸣,理解那些普遍存在的困境。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工具或模型,帮助我们分析具体场景下的问题,是员工的学习障碍,还是教学方式的缺陷,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如何培养和提升个人能力,以及如何在团队中促进技能的有效传递,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挺好的~希望能有用~
评分非常好啊 哈哈哈 好好好 呵呵不错啊哈哈好好 呵呵呵
评分非常好啊 哈哈哈 好好好 呵呵不错啊哈哈好好 呵呵呵
评分好书,好书,京东购书实惠,很好
评分做好工作,不仅仅是自己努力,更需要沟通与协作
评分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做好工作,不仅仅是自己努力,更需要沟通与协作
评分bucuow
评分满意!物流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