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 说实话,打开目录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里面的很多篇目名称都非常古奥,有些甚至需要查阅大量的注释才能理解其大致内容。这与其说是一本“全书”,不如说是一份高度专业化的研究资料集。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非常坚硬的石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例如,其中关于某一特定朝代棋风的探讨,引用了大量的当时的文献和诗词,语言风格极其古典,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和简洁表述的读者来说,门槛确实太高了。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典故,但几页下来,思维就容易涣散。这本书更像是为深谙古典文化和围棋史的学者准备的工具书,而不是面向广大棋迷的普及读物。它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令人敬佩,但对读者的要求也着实不低。
评分(第三段) 我主要是想找一些失传或罕见的古谱进行临摹和对弈体验。这本书的排版确实精美,字体清晰,但很多棋谱的呈现方式非常“古朴”。有时候,一个棋谱的记录方式非常简洁,只给出关键的着法序列,几乎没有现代棋谱中常见的“变化图”或者“解注”。这意味着,很多时候我需要自己去脑补中间几十手的复杂变化,甚至需要对照其他资料才能勉强还原出完整的对局思路。这种学习方式效率较低,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布局极其精妙,但记录却极其简略的残局时,我感到非常吃力。它提供的是一个“框架”,而不是一个“完成品”,对于那些希望直接套用古人智慧的读者来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翻译”和“补全”这些信息。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真是没得挑剔,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本来是冲着一些特定的棋谱来的,想看看古代大家是如何应对那些经典的布局和定式。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并不完全在我预期之内。它更像是一部广博的围棋文化史,而不是一本纯粹的棋谱汇编。里面对于棋局的分析往往是宏观的、背景性的,对于具体的落子逻辑和变化推演着墨不多,这对于我这种实战派棋手来说,略感不足。我期待的是那种“手把手”的教学,或者至少是详细的胜负手剖析,但这里更多的是对历史背景、棋人轶事的描绘,虽然也很有趣,但终究偏离了我对“技术手册”的期待。当然,对于研究围棋哲学和历史的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份宝藏,只是对于想精进棋艺的我来说,还需要寻找其他的辅助材料。
评分(第四段) 从文物保护和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无疑是抢救和汇集了大量珍贵资料的壮举。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几位地方名士对弈记录的收录,这些内容在其他地方确实鲜有提及。然而,作为一本“集成”,它的逻辑结构和编排顺序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扰。不同篇章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似乎是按照发现时间或者发现地点来组织的,而非按照棋艺的逻辑进阶。比如,前一页还在讨论宋代的定式,后一页可能突然跳跃到了明末的某种地方性比赛的记录,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需要读者自己去建立。这种编排方式让阅读体验不够连贯,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趣味盎然,充满了旧时的风土人情。那些关于棋坛轶事的描述,活灵活现,仿佛能看到古代棋手们在茶楼酒肆间激辩的场景。我非常喜欢阅读那些夹杂在棋谱之间的评论和序言,它们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与“艺”的理解。但如果纯粹以棋艺提升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实用性有待商榷。它缺少针对性强的技术分析模块,比如对于“厚薄取舍”或者“效率计算”的现代视角解读。大部分内容是陈述性的、记录性的,而非探讨性的。它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珍贵的展品,但缺乏一个专业的导游来引导你理解每件展品的深层价值和使用方法。收藏价值极高,但上手难度也相应提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