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一家之言,尝试性地对体育文化进行了一番探讨,因本人对体育的认识尤其是在体育产生的问题上与国内主流观点相悖,因此,探讨体育文化问题的起点就必然不同。尽管如此,本人仍愿尽一己之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以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指导,分析探讨了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态,不但为读者认识和理解体育文化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而且为读者学习和研究体育文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断认识和反思的结果,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在古代时期根本没有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近代教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全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游戏文化、竞技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体育价值、女性体育文化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各专业、综合院校新闻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教学用书或参考书,也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通识课教材用书和参考书,同时,也适合广大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阅读。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分类1
一、 文化的概念1
二、 文化的分类3
三、 文化与文明6
第二节文化研究与文化学的产生7
一、 欧洲文化学的创建8
二、 中国文化学的研究与发展10
第三节体育文化14
一、 体育文化与教育文化14
二、 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与作用16
三、 体育文化研究的意义17
本章小结23
本章思考题23
第二章游戏文化24
第一节游戏活动的产生与发展24
一、 游戏起源说24
二、 游戏文化的产生27
第二节游戏的分类与特点29
一、 游戏的分类29
二、 游戏文化的性质32
第三节游戏文化与体育文化37
一、 游戏活动的演变与分化过程38
二、 游戏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共性41
本章小结45
本章思考题45
第三章竞技文化46
第一节竞技文化的产生与发展46[1]〖2〗[3]体育文化学目录[3]一、 生存中的竞技文化46
二、 竞技文化的发展48
第二节竞技运动文化52
一、 古希腊的竞技运动52
二、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竞技活动54
三、 竞技运动文化57
第三节竞技文化的作用与意义58
一、 竞技文化的作用58
二、 竞技文化的意义63
本章小结65
本章思考题66
第四章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上)67
第一节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67
一、 古典希腊文化的形成67
二、 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70
第二节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特征73
一、 宗教文化特征73
二、 生活方式特征77
第三节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意义79
一、 竞技文化: 推动了社会发展79
二、 竞技文化: 塑造了国民精神80
三、 竞技文化: 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81
第四节古希腊教育中的竞技文化辨析81
一、 教育目标不同82
二、 教育观念不同83
三、 教育方式不同84
四、 导致结果不同84
本章小结85
本章思考题86
第五章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下)87
第一节体育产生的文化基础87
一、 文艺复兴运动人本观念的确立87
二、 近代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确立89
三、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92
四、 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运动的文化差异93
第二节体育运动的文化作用95
一、 体育运动的教育作用 95
二、 体育运动的生活作用97
第三节体育运动的功能100
一、 工具论层面的功能100
二、 目的论层面的功能103
三、 方法论层面的功能105
本章小结108
本章思考题108
第六章体育制度文化109
第一节体育制度的产生109
一、 社会制度的产生110
二、 体育制度的产生112
第二节体育制度的发展115
一、 体育制度的内容116
二、 体育制度的发展变化119
第三节体育制度的作用和意义123
一、 组织制度的规范123
二、 竞赛制度的规范125
三、 法律制度的规范127
本章小结131
本章思考题131
第七章体育精神132
第一节体育精神的由来132
一、 竞争性使然132
二、 体育精神的产生135
第二节体育精神的确立与发展137
一、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的内涵138
二、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139
三、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发展和完善141
第三节体育精神案例简析143
一、 美国文化中的体育精神144
二、 中国文化中的体育精神148
第四节体育精神中的负面因素156
一、 体育精神负面因素的渊源156
二、 负面体育精神的成因158
三、 体育精神负面因素的制约与管理159
本章小结161
本章思考题161
第八章体育价值(上)162
第一节体育的文化价值162
一、 游戏文化孕育了体育文化162
二、 体育文化是游戏文化的升华164
三、 体育成为人类最广泛的文化166
第二节体育的身体价值168
一、 身体的文化价值168
二、 身体的体育价值172
三、 身体运动价值的双面性176
第三节体育的教育价值178
一、 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价值178
二、 体育在生活中的教育价值181
本章小结184
本章思考题185
第九章体育价值(下)186
第一节运动美的价值186
一、 美的起源与美学创立186
二、 运动审美过程与对象189
三、 运动美的价值192
第二节体育的艺术价值194
一、 体育艺术的表现形式194
二、 体育艺术的表现基础196
三、 体育艺术价值199
第三节体育的经济价值201
一、 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202
二、 体育经济价值204
第四节体育的政治价值207
一、 体育的一般社会价值207
二、 体育的国家政治价值210
本章小结212
本章思考题213
第十章女性体育文化214
第一节女性文化214
一、 女性的文化特点215
二、 社会文化中的女性文化217
三、 我国女性文化的发展状况219
第二节女性游戏文化222
一、 古代女性的游戏文化 222
二、 竞技运动中的女性文化225
第三节女性体育文化226
一、 顾拜旦的女性体育观226
二、 女性体育文化进步228
三、 女性体育文化发展231
本章小结238
本章思考题238
参考书目239
后记241
自古以来,文化研究就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社会物质形态的变化和精神形态的表现无不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文化研究与文化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文化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传承文化、不断实践的结果。
但是,将文化作为一门单独学科进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它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文化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揭示了人类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进化过程,由此拉开了文化学研究的序幕。
我国文化学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文化热”。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学课程,这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尽管文化学的研究与传播不断升温,而对于文化学这门学科理论究竟应当如何建构?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大致的标准。所以,各种版本的文化学在内容构建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并未形成统一的学科建构模式。不过这也符合学术研究的规律,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方针,才能有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现,并由此推动文化学以及各学科研究的发展。
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个不同学科的文化研究又相继展开,如社会文化学、教育文化学、影视文化学、行政文化学、体育文化学等,这些学科均从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对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是,在各种分支学科中的文化研究也同样是处于探索和建构之中。就体育文化学研究来说,近年来各种体育文化研究的文章、著作先后出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文化进行了广泛探讨,推动了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但是,在体育文化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在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于体育的产生这个基本问题尚没有一个大致统一的认识,因此,影响了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是,体育文化产生于何时?则存在不同的观点,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体育和体育运动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因为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体育和体育运动的产生而产生,没有体育和体育运动就没有体育文化,这一点毫无疑义。
而对于体育和体育运动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自欧洲中世纪(15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出现后,体育思想观念开始出现。而体育运动则是在19世纪末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为标志产生的。但是,在我国很多研究者认为,古代即有体育和体育运动,并将古代的狩猎方式射箭活动称为古代体育活动,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古代的射箭活动既是一种生存方式,又是一种游戏活动,与体育和体育运动不是同一概念。还有人认为,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就是古代体育运动。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英籍澳大利亚学者大卫·罗在2004年出版的《体育、文化与媒介》(第2版)中说道: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通常被认为是体育的发源地,但是把体育在当代所表现出的发展设想为一个稳定的进化过程,体育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希腊则是滑历史之大稽。”【英】大卫·罗.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M].吕鹏,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6.为什么大卫·罗前一句话说“通常被认为是体育的发源地”,后又话锋一转,说那些认为体育直接源自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观点是“滑历史之大稽”呢?这并不矛盾,因为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根本就不是体育运动,它只是一种宗教活动。古希腊人的宗教活动是通过身体的竞技运动来表达宗教思想和情感。但是,从文化的层面来说,竞技运动本身是人类竞技文化的体现。竞技文化自人类古代时期起就一直存在,如人类为生存而同大自然和其他动物进行的抗争与搏斗,人类在战争中的殊死较量都是人类竞技文化的范畴。而体育运动的产生既是人类竞技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又是人类竞技文化演变的结果。因此,认为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古代体育运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人类文化相联系。那么,体育文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的?本书从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探讨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认为体育运动的产生是以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为基础,而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所以,体育文化是由游戏文化和竞技文化演变而来的,体育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游戏文化和竞技文化发展进步的标志。
本书作为一家之言,尝试性地对体育文化进行了一番探讨,因本人对体育的认识尤其是在体育产生的问题上与国内主流观点相悖,因此,探讨体育文化问题的起点就必然不同。尽管如此,本人仍愿尽一己之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在内容结构方面,首先从游戏文化的起源说起,从竞技文化的产生展开,并分析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渊源与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文化基础,为体育运动的产生即体育文化的产生提供了事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从文化内容的结构方面说,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物质文化发展的结果;精神文化则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物质文化认识和反思的结果,它不仅推动物质文化的发展,还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制度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没有制度文化的规范,社会文化发展就会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所以,本书在探讨体育文化内容时,也根据这一思路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除此以外,本书对女性体育文化作了简单阐释,因为体育运动是人类共同的运动,不可能将占人类半数的女性排除在外,否则,就不能体现出体育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这一内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厚重的学术气息,让我立刻感到这是一本值得仔细研读的重量级著作。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探索性的心态翻开它的,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体育商业运作和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创新见解。然而,阅读的过程却让我体会到了一种知识的“渐进式渗透”。作者在开篇就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详细描绘了古希腊城邦社会背景下,体育如何成为一种政治和社会规范的载体。那些关于祭祀仪式、公民身份与竞技表现之间微妙联系的论述,虽然详尽,但对我这个更关注当前体育产业化趋势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宏大和抽象了。我原本期待的那些关于赞助体系的演变、社交媒体对体育粉丝文化的影响,或者高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等具体案例,在这部分内容中几乎找不到踪影。这本书似乎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精神内核”的挖掘上,而非“外在形态”的分析,这使得我对它后续如何连接到当代语境的期待变得有些悬而未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的感觉是有些“头重脚轻”。前三分之二的篇幅,内容极其充实,每一章都充满了扎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深入的理论分析,讨论了诸如“身体在不同文化中的符号意义”以及“体育仪式对群体凝聚力的塑造”等议题,让人读后对人类体育行为的根源性理解大为加深。但是,当我翻到后半部分,期待看到如何将这些古老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分析当代的大众健身热潮、电子竞技的兴起,或者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偏见等现实问题时,内容戛然而止,很多重要的当代议题几乎没有涉及。这种前后内容分布的不平衡感,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深入的“体育人类学”导论,而非一部全面的“体育文化研究”著作。它为理解“体育是什么”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却在“体育如何运作于当代社会”的层面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这使得它在指导实践或启发对当下现象的思考时,显得有所欠缺。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对“文化”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似乎过于侧重于精英阶层和历史文献。作者的笔触总是围绕着官方认可的竞技体育、宫廷运动以及古典美学中的“尚武精神”展开,分析得入木三分。但对于构成现代体育文化主体的大众消费现象,比如城市街头篮球文化、特定运动鞋的时尚地位、体育明星的偶像崇拜(除去极少数历史性的伟人外),以及体育迷群体的亚文化构建,书中几乎没有提供系统的探讨。这种疏离感,使得这本书虽然在理论上高屋建瓴,但在与当下读者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方面表现不佳。它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纯粹、理想化的体育精神世界,却不愿深入当代体育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的大潮之中,因此,作为一本旨在涵盖“体育文化”全貌的读物,其视野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更像是对过去辉煌的缅怀,而非对当下形态的全面扫描。
评分我必须承认,书中对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的体育活动进行了令人惊叹的细致考证。特别是关于中世纪欧洲骑士比武大会的社会功能分析,那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将比武场上的荣耀、领主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围观群众的狂热情绪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皮革和汗水的味道。作者似乎动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对当时的服装、武器规格乃至裁判判罚的依据都有着近乎偏执的考据。然而,这种考据的深度似乎并未能在后续章节得到延续和扩展。当讨论到二十世纪的职业体育发展时,叙事突然变得简略和概括。比如,关于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的权力结构演变、全球体育赛事的商业化决策过程,这些本应是当代体育文化研究的重头戏,在书中却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仅用几页文字就匆匆收场,让人感觉作者的兴趣点似乎在遥远的过去,对于近现代的飞速变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或是不甚关注。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坦白说,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耐心和理论基础。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科普读物,你不能指望在通勤路上快速浏览几页就能掌握核心要点。每一章的逻辑推导都极其严谨,作者似乎总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理论框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论点嵌入其中。比如在论述“体育的意识形态功能”那一节,他引用了大量的哲学思辨和复杂的社会学模型,句子往往很长,充满了大量的从句和专业术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出思维导图,试图梳理出“国家权力如何通过体育仪式来重塑国民认同”这一核心论点的前因后果。这种深度无疑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但对于一个仅仅想了解体育产业如何通过媒介传播实现商业变现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阅读体验无疑是充满挑战的。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学术辞典,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每一次深入都需要付出相应的脑力劳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