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路径?
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
著名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以深厚传统文化学养、手作营造经验为基础,探寻中国传统的当代路径和东方美学的当代延伸。
这不只是一本营造之书,也是进入中国哲学的秘密小径,
关乎建筑本身,也连接东方美学的深邃空间。
王澍“造房子”,更造“世界”。
#获普利兹克奖后,王澍首次成书,以朴素隽永的语言,讲作品、谈观念、探讨人与建筑
王澍一向被称为“文人建筑师”,他的人文情怀,使他发现自己内心适合做的一种建筑——园林。以深厚文化学养为基础,王澍谈园林的审美情趣、传统人文情怀,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路径,更流露出对于现代城市建造的危机意识。
《造房子》是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造房子》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造房子》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讲席教授,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1997年与他的妻子陆文宇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并体现在他的作品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杭州南宋御街综合保护与改造等一系列作品中。
2010年,和陆文宇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
2011年,获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获《华尔街日报》评选的“全球创新人物奖”。
自序
素朴为家
意识
造园与造人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走向虚构之城
当“空间”开始出现
营造琐记
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
剖面的视野——滕头案例馆
为了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
走入树石的世界
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
中山路:一条路的复兴与一座城的复兴
对话
叛逆的征途
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精神山水
重返自然的道路
问答录: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尾声
那一天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严肃到让人昏昏欲睡的建筑史罗列,毕竟“2016中国好书”这个标签往往带着一定的学术分量。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他能把冰冷的水泥和钢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故事感。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尺度”的探讨。什么是让人感到舒适的尺度?人体工程学在这里被提到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层面,而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著名设计师是如何通过调整窗户的高度和比例,来控制进入室内光线的质量和情感氛围。我甚至可以想象自己站在那些建筑模型前,去感受那种精心计算过的压迫感或开阔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没有回避建筑设计中的争议和失败案例。他坦诚地分析了那些“反人类设计”的弊端,以及它们对城市肌理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和负责任的批判精神。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工地上转悠,他不仅告诉你螺丝该拧多紧,还会告诉你为什么要用这种螺丝,而不是那种。它培养的不是机械的复制者,而是有思考的创造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对建筑和城市规划充满好奇心的人准备的百科全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它的,当时正为自己家的小院子改造犯愁,随便翻阅,结果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把“造房子”这个看似宏大的主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细节。比如,它会详细描述不同时代建筑材料的演变,从夯土到钢筋混凝土,每一种材料背后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局限。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影响的章节,读完之后,再去看那些熟悉的古建筑,仿佛多了一层解读的滤镜,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房子一定要面朝南方,为什么有些材料会带有特殊的纹理。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他能将复杂的工程学原理,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来阐释,比如用搭积木的方式解释结构力学,让人茅塞顿开。这本书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建”,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建”和“为谁而建”的哲学命题,这让它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升华成了一部关于人类居住史的文化考察报告。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入门向导,它为你铺设好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框架,让你在后续深入研究时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艺术的浪漫想象与工程学的严谨现实。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论断,比如关于“光影的雕刻”这一部分的描述,作者将自然光线视为最重要的建筑材料,这种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照明设计课变得引人入胜。它不仅教你如何计算梁的跨度,更让你思考光线落在粗糙墙面上时所产生的纹理变化对人的情绪会产生何种微妙影响。它对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尤其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着非常深刻的现代解读,没有流于表面的符号堆砌,而是真正挖掘了其背后的空间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读者的“空间素养”。读完之后,你不会立刻成为建筑师,但你绝对会成为一个更有品味的居住者、更有判断力的市民。你会开始质疑那些不合时宜的建筑,并更懂得欣赏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灵魂的作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人文温度和实用价值的优秀读物,值得反复品读和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每一次翻页都带着泥土和木屑的气息。我必须强调,它的排版和配图是极其用心的。那些手绘的剖面图和细节放大图,清晰到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砖块是如何咬合在一起的,木梁是如何支撑起屋顶的重量。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星。它避免了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提到了,也会立即用非常通俗的比喻加以解释。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基础处理的章节,作者用了“给大地穿上合适的鞋子”来形容地基加固的重要性,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所在。而且,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叹服,它不局限于主流的城市高楼大厦,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描绘那些隐藏在乡村角落里的传统民居,讲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催生出最和谐的居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明白了最好的房子,永远是与它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度对话的产物。读完之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居住的社区,去留意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细节。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关于“时间性”和“可持续性”的思考。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速迭代和新奇造型的时代,作者冷静地提醒我们,房子是用来对抗时间的容器。他深入探讨了建筑的“耐久性”——不仅是物理上的不倒塌,更是精神上的不过时。书中对比了不同材料的老化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设计让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添魅力,而不是加速衰败。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建筑的“可塑性”,即房子是否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变化而进行调整。这对于终身居住的理念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深沉的敬畏之心,他看待每一栋建筑都仿佛在对待一位有生命的实体,充满了尊重和审慎。这种态度渗透在每一个分析维度中,从选址对水文的影响,到屋顶的坡度对雨水收集的作用,无不体现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学习。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读起来虽然信息量巨大,但逻辑脉络清晰,让人有很强的掌控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次完整的、从概念到落成的建筑实践。
评分这本书进了书单很久了,第一次读,怎么说呢,作者自身印记很重,有艺术气息,如果没有足够的悟性,触类旁通就比较困难了。
评分书已经收到,看了评论说是精彩,京东物流一如继往的快,体验很好,慢慢看。
评分关乎建筑本身,也连接东方美学的深邃空间。
评分满200减100买的,还用了满200减80的劵,只用了130元就买了十几本书,很划算,王澍的很有才华的建筑师,学习一下~
评分著名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以深厚传统文化学养、手作营造经验为基础,探寻中国传统的当代路径和东方美学的当代延伸。
评分《造房子》是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评分活動入手,經典之作;但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慚愧。活動入手,經典之作;但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慚愧。活動入手,經典之作;但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慚愧。活動入手,經典之作;但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慚愧。活動入手,經典之作;但是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慚愧。
评分质量很好,京东618活动太赞了,送货非常快,即使活动阶段快递都相当给力。
评分坐标“@”,想要一起读书,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阅己读书会”,我们会有定期的线下交流活动,等着你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