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錄瞭中國時尚産業發展近二十年來,具有産業代錶性的中國時裝攝影師群體,探討職業現狀,攝影觀點和行業思考,搭建行業溝通橋梁,富有啓發藉鑒意義,也體現瞭作者的觀察深度和遠見卓識。
陳漫,馮海,許闖,李奇,栗子,郭濮源,隋建博,於聰.....這是一本中國著名時裝攝影師訪談錄,是對中國時裝攝影師的一次群體性采樣記錄。作者作為行 業專業人士,花費一年時間采訪瞭近20年來中國時尚界知名的15位攝影師的對談,並與4位時尚界極具創意的時尚創意人對談。全書內容在中國時尚界陣容前所 未有,探討話題範圍廣泛:行業生態、藝術塑造、職業發展、個人曆史。這樣的訪談錄是中國時尚界走過20年探索期,迎接發展期,走嚮規範期、商業成熟期的階 段性總結,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行業分享交流、去除壁壘、走嚮進步期的優質訪談讀物;既是時裝攝影領域的中國區域超強的群體取樣,也是一個群體描繪。可與讀者分享一個産業、一個職業,以及這些美好生活參與者、製造者們的在時尚發展快速更迭的當下他們的思索和故事,更帶領讀者去觀察、參與時尚界優秀的視覺圖像産生的幕後。
全書包含19個訪談對話,19幅訪談對象肖像,超過190幅訪談對象作品集精選。這也是中國時裝攝影界迄今為止收錄攝影大師作品超多的圖書。對於整個時尚産業各個環節從業人員都有很強的參考性和藉鑒價值。
潘西,普若達斯(AgentPro)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時尚媒體行業從業10年,經曆瞭紙質媒體的黃金時代,2011年離開媒體創辦AgentPro。
haochen,中國時裝攝影師。
I. 序言
一次對中國時裝攝影師的采樣記錄 1
II. 陳漫
中國最忙或最強大的攝影師 5
III. 馮海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任務就是感受這個世界 17
IV. 範欣
與她閤謀的三次采訪 29
V. Charles 郭濮源
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來 33
VI. 栗子
這是特彆美好的結束 49
VII. 李奇
關於我的驕傲、潔癖與固執 65
VII. 黎曉亮
攝影師一輩子都在拍一張照片 77
IX. 劉頌
攝影師在時裝産業中是市場服務的一個環節 87
X. Jumbo Tsui 隋建博
我很在乎如何讓自己不被人遺忘 97
XI. 韋來
我開始減少工作量,關注職業生命力 113
XII. APPENDIX 作品集 125
XIII. 許闖
需要跟行業保持一定的距離 191
XIV. 小剛
我不想成為彆人的影子 201
XV. 尹超
很多瓶頸也恰巧是超越你自己的一個門檻 213
XVI. 於聰
我們一方麵是不滿意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麵還是渴望被大傢看到 225
XVII. 張悅
在Studio裏,我就是一名上班族 231
XVIII. 崔丹
大傢都會站在一樣的平颱上,有資格挑選也有資格被挑選 241
XIX. 範曉牧
得想想你可以如何推動這個環境 253
XX. Vicson Guevara
視覺會一直存在,時裝商業纔剛開始 267
XXI. YoYo 姚雨杭
“功成名就”對攝影師來說或許本身就是一種障礙 279
XXII. 後記
一些浮光剪影 292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厚重的紙張質感,配上那些極具張力的黑白照片,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一個充滿故事感的時尚世界。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記錄著布光和構圖的“標準答案”,但翻開目錄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編年史,用一個個影像切片,勾勒齣中國時尚攝影在那個特定年份的脈絡。比如,它對“紀實性”與“商業性”之間拉扯的探討,簡直是擊中瞭我的痛點。我記得其中有一組關於北京鬍同裏老裁縫的係列作品,那種粗糲的現實感和鏡頭下模特的精緻形成瞭強烈的反差,讓人不禁思考,當我們談論“中國時尚”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是T颱上的光鮮,還是街頭巷尾的真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沒有過多使用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像一個資深策展人在娓娓道來,引導我們去品味那些微妙的情緒和文化符號的嬗變。我尤其欣賞它對攝影師個體風格的深入剖析,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挖掘瞭他們創作背後的哲學思考,這讓整本書的深度遠超一本普通的行業迴顧錄。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老道,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時間綫索,而是像一個懸疑小說傢,用一個個關鍵事件作為錨點,將讀者帶入當年的創作語境中。例如,關於一個特定時裝周的報道部分,作者並沒有著墨於誰的設計最驚艷,而是聚焦於攝影師們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窗口期內,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能定義當年潮流的“決定性瞬間”。文字的筆觸帶著一種冷靜的批判性,對於某些過度模仿西方審美的現象,作者沒有直接點名批評,而是通過對比展示瞭本土攝影師如何開始挖掘“中國麵孔”的獨特韻味,那種含蓄、內斂卻又蘊含力量的美學,是這本書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那些配圖的選擇極為精準,每一張都像是為旁邊的文字提供瞭一個有力的佐證,它們不是簡單的插圖,而是敘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你明白,一張成功的時尚照片背後,是社會、經濟和藝術思潮的復雜交匯。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強烈的印象,是它對“身份構建”這一主題的關注。2015年,伴隨著“中國製造”嚮“中國設計”的轉型,時尚攝影師們也承擔起瞭為這個新身份尋找視覺注腳的重任。書中收錄的不少外拍作品,其選景的考量就非常有意思,它們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古典園林或現代都市天際綫,而是開始深入到工業遺址、偏遠的西南村寨,試圖在這些充滿矛盾的地域中,尋找一種既現代又根植於土地的視覺語言。作者的文字處理非常細膩,他/她似乎總能捕捉到攝影師在按下快門前一秒的猶豫和取捨。這些文字不是在歌頌成就,而是在記錄一場艱難的探索,探索如何擺脫被標簽化的命運,如何用自己的鏡頭為“中國時尚攝影”樹立起一個清晰、有力量的形象。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多層次的,既能滿足對具體攝影作品的鑒賞需求,也能引發對文化身份定位的深層思考,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行業文獻。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反浮躁”的姿態,那種沉甸甸的手感和內頁紙張的微啞光處理,讓人願意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字、每一張圖。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色彩哲學”的一章,它深入探討瞭那一年幾種標誌性色彩——比如某種飽和度極低的霧霾藍,或者極其濃烈的硃砂紅——是如何被攝影師們捕捉並賦予新的文化內涵的。這遠超齣瞭色彩理論的範疇,它觸及瞭集體無意識中對環境和情緒的投射。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對影像的“留存價值”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她著力挖掘的,是那些試圖超越“快消品”屬性的攝影作品,那些帶有強烈個人印記、能夠在未來繼續被解讀和討論的作品。閱讀過程中,我反復停下來,對著那些精選的硬照琢磨許久,試圖破譯攝影師當時的心境和技術選擇。這本書成功地將“藝術史”的嚴謹性與“時尚雜誌”的可讀性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非常難得。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感受,就像是參加瞭一場信息密度極高的行業峰會,隻不過是以一種非常私密和沉浸的方式。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數字化轉型”前夜的記錄。2015年,移動互聯網的風頭正勁,但時尚攝影界似乎還在努力平衡膠片情結與數碼效率之間的矛盾。書中穿插的幾篇訪談錄特彆有價值,其中一位攝影師提到,他花瞭大量時間去研究如何用手機拍攝齣具有“電影感”的質感,這在當時看來是個極具前瞻性的探索。這本書沒有迴避行業內的焦慮,反而將其呈現得淋灕盡緻——市場份額被電商擠壓、審美疲勞的模特陣容、以及如何在新媒體語境下保持作品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編排也十分考究,不同篇章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從宏觀的市場分析,到微觀的影棚故事,邏輯清晰,不會讓人有跳躍感。它不僅僅是記錄瞭“誰拍瞭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要在那個時間點拍那個東西”,這種因果關係的梳理,對於理解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演變至關重要。
評分東西很好,我很喜歡。快遞給力。惺惺惜惺惺信息
評分看瞭,方覺得對我來說無用的書
評分入行瞭解下基礎知識。
評分看瞭,方覺得對我來說無用的書
評分不錯
評分值得認真看的一本書!
評分好好好好好
評分...............................
評分棒棒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