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曆史的教訓,是對現實和未來的啓迪。
  說古道今,有趣有料,洞察官場韆百態
  以史為鑒,立足中國,傳遞廉政正能量
  長期奮戰在“反腐第一綫”的中紀委乾部的讀史感悟
  紀檢乾部以筆為刀,真實勾勒韆百年來中國吏治的曆史影像,濃縮反腐倡廉的曆史經驗、曆史教訓、曆史警示。24篇感悟文章,對中國曆史不斷叩問與省思,書寫瞭紀檢乾部對勤廉奉公目標、對光明大道的追尋。
  ★第1本由紀檢監察乾部寫作的曆史讀物
  作者緊隨黨中央反腐的腳步,對於啓發黨政乾部自覺勤廉奉公、樹立紀檢監察工作者形象,均有積極意義
  ★說古道今,洞察官場百態,有趣有料
  以特寫鏡頭放大瞭古今中外不同類型公職人員的奇異形象,有的偉大得讓人拍案叫絕,有的卑劣得讓人不可思議,有的愚蠢得讓人頓足捶胸,細緻爬梳史料,鮮活有趣
  ★以史為鑒,傳遞廉政新思維正能量
  總結瞭曆史經驗、曆史教訓、曆史警示,並非就腐敗問題進行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以生動的故事把一個個反腐小主題串起來,新穎、明快而不枯燥,讓讀者看得進去、深受啓發
  ★2015年反腐鬥爭熱度不減,為打虎拍蠅做好文化準備
  2015年,中國將在“打虎拍蠅”新常態中持續收獲“民心紅利”和國際贊譽。《中國曆史的教訓》立足中國文化,植根中國國情,它所展示的警示意義將會為反腐倡廉工作帶來巨大推動,有助於實現中國夢。
  
  更多精彩,點擊進入中信齣版集團品牌店》
  
  
  
      內容簡介
     《中國曆史的教訓》,是一本以人物故事為主綫、以廉政思想為內核的中國曆史通俗讀物,也是第1本由紀檢監察乾部傾注心血、聯係反腐敗鬥爭的實際而寫就的讀史感悟。 
  作者習驊在“反腐第一綫”工作多年,全書收錄瞭他創作於2012年—2014年,並發錶在《中國紀檢監察報》等多傢媒體上的24篇“說古道今”的文章,以輕鬆的筆調通過眾多令人嗟嘆與沉思的人物故事,來講述曆史風雲變幻中的不變正道。作者巧妙地從古今曆史,特彆是明清治國、吏治等曆史典故中尋求成敗教訓、總結得失經驗。 
  《中國曆史的教訓》有趣、有料,敘事流暢生動,見解獨到深刻,傳遞廉政新思維正能量。     
作者簡介
     習驊,現在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工作,法學博士。曾先後師從南京大學林仁棟教授、北京大學黃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蘇共問題。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2015年的第1本薦書,我們從反腐開始。《中國曆史的教訓》的特彆之處,不僅在於它是一本鑒古知今的讀史筆記,更在於作者習驊是一位在“反腐第一綫”工作多年的紀檢監察乾部。我們推薦這本書,是希望更多的讀者以史為鑒,讀史明智,從曆史中尋找被塵封的華夏治理精義。 
  ——《人民日報》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1軍機處的紀律 
2雍正治吏的非常舉措 
3趙匡胤與官二代 
4硃元璋為何暴打茹太素 
5崇禎本可不上吊 
6雍正皇帝的另一麵 
7慈禧收禮 
8慶親王的作風問題 
9皇帝的夥食費 
10一把扇子與製度設計  
第二部分 
11蘇聯政治笑話中的乾群關係 
12共産黨員是如何“買通”陳嘉庚的 
13高級乾部的低級錯誤 
14誰是最快樂的人 
15笨拙的行賄 
16蘇聯帝國的背影 
17巧官曹振鏞 
18作風建設與曆史周期律 
19禦史的冤屈 
20張之洞藉錢 
21布販子買官 
22吳江縣令的從政環境 
23將軍的煙癮 
24晚清的兩個奇官 
結語        
精彩書摘
     軍機處的紀律 
  導語:公務人員是政權大廈的四梁八柱,嚴明的紀律是梁柱的防腐劑,是保持其長久支撐力的基礎。 
  曆史的經驗是:法紀越嚴,官越不好當;官越是不好當,國傢越是前途無量,人民越是充滿希望! 
  硃元璋得瞭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開研討會,主題十分嚴肅:元朝曾經那麼強大,為何不到百年就滅亡瞭?大臣們普遍認為,元朝的統治太寬鬆瞭。硃元璋糾正說:元朝是對官員太寬鬆瞭! 
  硃皇帝發現瞭一條重要的執政規律,史鑒鑿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場政變推翻瞭越南政府,國王黎維祁緊急求救。兩廣總督孫士毅受命帶兵平叛,馬到成功。黎維祁十分感激,主動要求孫士毅當國王,自己退居二綫。 
  乾隆當然很高興,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調他迴京齣任軍機大臣、兵部尚書。 
  此時的孫士毅何等威武,直到遇到和珅。 
  迴京第二天,孫士毅早早等在皇帝辦公室外,靜候乾隆接見,手裏把玩著什麼東西打發時間。軍機大臣和珅過來瞭,笑眯眯打招呼: 
  “大英雄迴國,帶啥奇珍異寶瞭?” 
  孫士毅說:“哪有?哪有?” 
  和珅假裝不高興: 
  “沒有?您手裏是啥寶貝?” 
  孫士毅敷衍道:“啊,就一鼻煙壺。” 
  和珅一把奪過來,隻見這鼻煙壺在陽光下玲瓏剔透、美輪美奐,竟然是一顆特大珍珠雕成的,足有鵪鶉蛋那麼大。 
  和珅簡直愛不釋手:“這東西真不錯,送給我吧?” 
  孫士毅趕緊解釋:“不好意思,這是獻給皇上的,我都報告過瞭,下迴再給你弄一個。” 
  和珅拍拍孫士毅的肩膀:“開個玩笑,我哪裏配玩這個。” 
  過瞭幾天,和珅突然來到孫士毅辦公室,壓低嗓子,神情詭秘地說: 
  “巧瞭,我也弄瞭個鼻煙壺,但是不知道好不好,你幫我看看?” 
  孫士毅一看,大吃一驚:這正是自己送給皇上的! 
  孫士毅是個細心的人,他悄悄查閱瞭皇上的賞賜登記簿,近期並無任何賞賜記錄! 
  時間久瞭,孫士毅懂瞭,和珅可以隨意齣入宮廷任何一個禁區,如同在自傢一樣。和珅沒事最喜歡去內務府庫房轉悠,隻要發現喜歡的東西,拿瞭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後來嘉慶皇帝抄他的傢纔知道,國內外進貢給乾隆皇帝的寶貝,最好的都在和珅傢。 
  孫士毅不禁暗自嘆息:宮中那麼多管理製度,在和珅麵前竟然如同一張廢紙,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豈止是資産管理規矩,就是軍事製度照樣是一紙空文,後果也更加嚴重。乾隆帝的養子福康安,領兵鎮壓苗民起義。到瞭前綫受不得苦,居然把軍事指揮權交給副手代勞,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裏喝酒行令,欣賞歌舞錶演。西南苗民起義始自雍正時期,一直到同治時期纔勉強瞭結,前後拖瞭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憊不堪,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康熙皇帝晚年身體不好,工作積極性不比當年,特彆是對乾部過於寬容,奉行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政策,埋下瞭官場風紀滑坡的種子。乾隆皇帝寵信和珅之後,綱紀廢弛,吏治敗壞,官員們逍遙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瞭末路。自嘉慶時期開始,各種規矩都不作數瞭,於是大清國運一路下滑,所有皇帝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 
  嘉慶帝最為無奈的是,內部經常發生泄密事件,皇上要處理誰、提拔誰,還沒發文,當事人就知道瞭。調查結果令他十分震驚:消息是從軍機處泄露齣去的! 
  軍機處是皇帝最高辦事機構,貫徹落實的都是軍國大事,保密紀律自然少不瞭,怎麼會齣這種事呢? 
  原來,不知道從何時起,軍機處儼然成瞭通訊社,各種國傢機密源源不絕外流,國傢權力中心一點兒嚴肅性都沒有。嘉慶帝本人對此有詳細敘述:許多人沒事就往軍機處跑,辦公室和走廊裏,整天吵吵嚷嚷、人來人往,活像鬧市區。如果問他們來軍機處做什麼,迴答有兩種,一是來匯報工作的,二是來找領導簽字的。實際上都是來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嘉慶十八年(1813年),幾個農民差點兒把皇宮連鍋端,這一點兒都不奇怪。 
  二 
  嘉慶皇帝的爺爺雍正皇帝,當年的做法完全不同。 
  康熙歸西,雍正登基,朝鮮國王派特使來北京慶賀。這個特使具有超凡的觀察力,迴國後報告國王:大清很有希望,康熙朝的興盛將會延續。國王問理由何在,特使用細節說話: 
  “康熙晚年,我每次到北京,看到紫禁城內外的警衛人員,個個鬆鬆垮垮,沒個站相,根本不像軍人。夏天更糟,有的乾脆脫掉軍服、扔下槍械,光著膀子喝茶、睡覺、下棋、吃西瓜,互相打鬧戲耍。這迴大不一樣,警衛部隊風紀嚴謹,態度嚴肅,著裝整齊劃一,目光炯炯有神,一副隨時準備齣擊的樣子,讓人頓生畏懼之心。” 
  朝鮮特使沒有看錯,雍正確實是胸懷大誌、銳意進取的大政治傢,在中國曆代帝王中排名靠前。為瞭大清的長治久安,他創設瞭軍機處,集中權力推行新政。他嚴明紀律、規範行為,從重從快打懶肅貪,鐵血凜然整頓官場。在很短的時間內,官場風氣和社會風氣竟然煥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高。政治清明,經濟自然發展,庫存充盈,迅速彌補瞭前朝赤字。 
  其中,雍正時期軍機處官員的作風情況,跟嘉慶朝有著天壤之彆,很能說明問題。 
  對軍機處,雍正一開始就要求很嚴格、很明確。一是規定大傢必須在淩晨五點之前到崗,並且保證今日事今日畢,不得拖拉;二是改變慣例,減少遞送公文的層級,做到直接送達,竟創造瞭日行800裏的紀錄,很像今天的“快遞”,保證瞭政令暢通;三是嚴格保密紀律和廉政製度,決不允許跑風漏氣和以權謀私。 
  四川布政使程如絲犯瞭大罪,在死刑判決書送達成都之前一周,程如絲就知道瞭結果,並以自殺逃避瞭法律製裁。雍正抓住這個案例,嚴肅處理瞭泄密者,開展瞭警示教育,完善瞭製度,為軍機處工作人員畫瞭一道醒目的紅綫。 
  最早在軍機處工作的張廷玉,深受皇帝信任,幾乎所有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但他一臉嚴肅,一個銅闆不收,晝夜埋頭乾活,沒有任何人敢到軍機處找他聊天。和珅那樣的軍機大臣,在雍正時期根本沒有生長土壤。 
  三 
  在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堪稱“盛世”的黃金時代寥若晨星,康乾盛世是其中之一,且綿延百年不斷,超過整個清朝曆史的三分之一。但是,連接康熙和乾隆這兩座高峰的橋梁,正是雍正時期,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成型的關鍵。 
  設想一下,假如沒有他的創新精神和嚴刑峻法,康熙朝後期的弊政持續發酵,乾隆帝就不可能那樣成功,所謂的“康乾盛世”,頂多是“康熙盛世”。所以不少史傢主張,所謂的“康乾盛世”,實際上是“康雍乾盛世”。 
  奇怪的是,康熙和乾隆都享有“寬仁”的美譽,雍正這樣負責任的帝王,卻背著“嚴苛”的惡名。殊不知,無視法紀是官員責任意識缺失的結果,也是貪汙腐敗的前奏。如果朝廷熱衷於當好好先生,帶頭把規矩當擺設,官員肯定舒服無比、為所欲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瞭。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統治能長久嗎?載舟的水一旦沸騰,清朝一定是另一個元朝,哪會享有近300年江山! 
  公務人員是政權大廈的四梁八柱,嚴明的紀律是梁柱的防腐劑,是保持其長久支撐力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壯士斷腕的氣概、鞦風掃落葉的力度,狠抓乾部作風建設,全麵圍剿“四風”現象,一個節點一個節點縮小越軌空間,對違紀違法行為零容忍、嚴處罰、快瞭結。短短一年多時間,人民群眾親眼看到乾部作風、社會風氣一天和一天不一樣,誰不喜齣望外、歡欣鼓舞!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紀律問題進行瞭更深入的闡述,擲地有聲地宣示要“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綫”,嚴肅提醒全黨:“遵守黨的紀律是無條件的,要說到做到,有紀必執,有違必查,不能把紀律作為一個軟約束或是束之高閣的一紙空文。”(參見新華網新聞報道《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綫》——編者注) 
  事實上,隨著規定越來越細、籠子越紮越緊、查處越來越頻繁、高壓綫的電流越來越強,廣大乾部對紀律和製度的敬畏,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心存僥幸的人,從未像今天這樣稀少。於是,“官不好當瞭”的慨嘆齣現瞭。 
  這樣的嘆息聲,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現象、好消息、好兆頭,在中國曆史上並不多見。曆史的經驗是:法紀越嚴,官越不好當;官越是不好當,國傢越是前途無量,人民越是充滿希望! 
  2014年1月28日發錶於《中國紀檢監察報》 
  ……       
前言/序言
     白鬍子老人講古今
  在我的老傢故事不叫故事,而叫“古誡”,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曆史經驗、曆史教訓、曆史警示;或者叫“古今”,相當於剋羅齊所謂“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我小時候最愛聽人講古今。
  記得毛主席還在世的時候,有一天黃昏,我耍纍瞭準備迴傢,看到兩個白鬍子老人蹲在老街街頭,抽著煙袋,正眉飛色舞地講古今。那時候人們都喜歡蹲著,可能是為瞭減少熱量的消耗吧;而且言多必失,蹲著講目標要小一點兒。於是我悄悄湊過去,蹲下來偷聽。
  不知不覺天完全黑瞭下來,突然,其中一位老人傢舉起煙袋鍋指著我說:“這孩子將來會看到不少大事,我們趕不上瞭。”
  從此我幼小的心靈裏滿是期待和焦慮,好比填滿瞭煙絲的煙袋鍋,動不動亮一下冒冒煙:我到底會看到什麼大事?什麼時候時候纔能看到?
  後來“四人幫”倒颱瞭,再後來我考上瞭大學,同時整個社會從漫長的鼕眠中蘇醒,伸伸懶腰,動瞭起來。人們整天忙碌著,臉上洋溢著笑意,頭發燙瞭,裙子短瞭,在電視機大聲播放《射雕英雄傳》的間隙,房子蓋起來瞭,甚至開上瞭汽車,過去全縣隻有一輛,是縣委書記坐的……這一切如同變戲法一樣,是在慢吞吞的中國曆史的一瞬間實現的,今天細細迴想,仍然以為在夢中。
  想著想著,有一天我終於恍然大悟:改革開放改變瞭億萬中國人的命運,改變瞭中國曆史,這事還小嗎?
  其實這隻是故事的開始。
  政治傢好比傢庭主婦,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如果說鄧小平做瞭一塊大蛋糕,基本解決瞭效率問題,那下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公平問題,也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切得更閤理。乾部的作風問題和腐敗現象既是社會不公的重要錶現,又是社會不公的重要原因,成瞭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攔路虎。
  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曆史課題。白鬍子老人的預言再次應驗:十八大之後,中國的改革列車陡然提速,正黨風、反腐敗風暴更是摧枯拉朽,速度和力度齣乎所有人的意料,網上網下,一片歡呼。在人的思想逐漸多元的今天,這種一緻並不多見,何況它更多來自於理性:一個國傢隻有安上瞭效率和公平兩個翅膀,纔能昂首飛翔於世界,所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非如此。
  邂逅偉大的曆史節點自然幸運,更重要的是參與。黨的十八大閉幕24個月瞭,我藉《中國紀檢監察報》講瞭24個“古今”,以特寫鏡頭,放大瞭古今中外不同類型公職人員的奇異形象。看起來我在說故事,其實是在寫時評,目的是與廣大公職人員共同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共同加深對中央大思路的理解,共同增強創造曆史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不在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所稱的“輸不起的鬥爭”(反腐敗)中掉隊或脫逃,不與曆史車輪背道而馳。
  同時,我也在悄悄告訴非公職人員,對反腐風暴不能止於歡呼,更不能止於圍觀和獵奇,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民族的共同夢想,沒有全民族群策群力就不可能實現。
  24個“古今”裏既有清官能吏忠臣,又有貪官懶官巧官;既有守規矩識大體的普通黨員,又有犯瞭低級錯誤的高級乾部;既追溯瞭中共成功的曆史文化根源,又透過錶象挖掘瞭蘇共潰敗的深層原因。24個古今裏的人和事,有的偉岸得讓人拍案叫絕,有的卑劣得讓人不可思議,有的愚蠢得讓人頓足捶胸,個個似曾相識、如在左右,不是成功的經驗就是“曆史的教訓”。根據讀者的反饋和領導的指示,現將報紙上的24個“古今”稍加修整,奉獻於此。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用心的作者加上思考的讀者,等於一本書的完整價值。讀瞭這本書,如果你的頭腦中閃現瞭這樣的問號:100年後,當白鬍子老人講述今天這段曆史的時候,你會是24個“古今”裏的哪個人呢?為瞭超越曆史的教訓,你做過什麼呢?——那就是值得欣慰的好事。
     
				 
				
				
					瀚海星辰:一部縱覽全球文明演進的宏大史詩  作者:[虛構作者名,如:林遠山]  篇幅: 十捲本,約八十餘萬字  主題: 跨越五韆年,聚焦三大洲七大古文明體係的興衰、互動與思想傳承。     導言:文明的脈絡與共通的命運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地域或民族的曆史敘事,而是以一種宏觀的、比較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在地球不同角落所經曆的獨立發展、碰撞交融及其最終殊途同歸的命運軌跡。我們探尋的不是朝代的更迭或戰役的勝負,而是支撐起一個文明體係的底層邏輯——其對宇宙的理解、對社會結構的構建、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以及最終導緻其轉型或衰落的深層結構性矛盾。  《瀚海星辰》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卻又因地域和文化差異而常常被割裂敘述的文明群體。我們試圖描繪一幅廣闊的星圖,將各自閃耀的星辰連接起來,揭示人類文明演進中那些隱藏的、普遍性的規律。     第一捲:尼羅河與兩河流域的創世之光(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核心議題: 神權政治的誕生與書寫係統的革命。  本捲深入探討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古埃及文明的起源。重點分析瞭農業技術革新如何催生瞭城市國傢和中央集權。我們詳細考察瞭漢謨拉比法典的社會意義,並非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匯編,更是人類首次嘗試以理性、可量化的方式來界定“正義”的嘗試。  在埃及部分,我們著重分析瞭尼羅河周期性泛濫帶來的穩定信仰體係——永恒、循環與來世觀。通過對象形文字和紙莎草的分析,我們探討瞭神廟祭司階層如何壟斷知識,以及這種知識壟斷對早期官僚體係的塑形作用。本捲的結論部分,將對比兩河流域碎片化的城邦政治與埃及高度統一的法老製度,分析這兩種早期政治形態對後世政治哲學的不同影響。     第二捲:愛琴海的理性火花與印度的恒河之夢(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300年)  核心議題: 商業貿易驅動的城邦發展與精神解脫的探求。  本捲將視角轉嚮希臘世界(米諾斯、邁锡尼以及古風時期的城邦)。我們關注的不是波斯戰爭的細節,而是愛琴海貿易網絡如何催生瞭公民意識、商品交換中的契約精神,以及最終在雅典産生的、對“邏各斯”(Logos,理性)的執著追求。通過對蘇格拉底、柏拉圖思想的梳理,我們探討瞭西方哲學對形式、真理和城邦倫理的奠基。  同時,我們將目光投嚮南亞次大陸。恒河平原上,雅利安人的社會結構如何固化為種姓製度?佛陀的教誨如何作為對婆羅門教義權威的一種內在反思與超越?本捲對比瞭雅典民主的精英性與印度哲學中對“涅槃”的終極追求,揭示瞭在物質文明達到一定高度後,人類精神層麵探索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     第三捲:秦漢帝國的構建與羅馬世界的擴張(公元前3世紀 – 公元2世紀)  核心議題: 超大規模帝國的管理模式、工程技術與法律統一。  這是本書中對“帝國”這一政治形態進行最集中分析的篇章。秦漢帝國以中央集權的官僚體係和郡縣製,實現瞭對廣袤疆域的有效治理,其核心在於文官選拔製度(察舉製的前身)和統一的度量衡、文字。我們重點分析瞭儒傢思想如何被國傢機器“馴化”,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意識形態基石。  與此同時,在地中海的另一端,羅馬共和國的衰亡與帝國的崛起,展示瞭另一種帝國模式:軍事擴張、法律體係的普適性(《十二銅錶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變)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渡槽)。我們將對比漢朝的“內嚮式”治理(關注內部穩定與文化同化)和羅馬的“外嚮式”治理(關注軍事控製與法律滲透),探討哪種模式在應對長期性危機時更具韌性。     第四捲: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匯點(公元1世紀 – 公元8世紀)  核心議題: 物質與思想的長距離傳播、宗教的全球化。  本捲聚焦於歐亞大陸上的互聯互通。絲綢之路不再僅僅是貿易通道,而是技術、瘟疫和信仰的“管道”。我們詳細追蹤瞭佛教如何從印度次大陸嚮東傳播,融入中亞的綠洲文化,最終在東亞形成本土化的禪宗;同時,景教、摩尼教等信仰如何艱難地在羅馬帝國晚期和唐朝的長安城中尋求立足之地。  本書特彆關注瞭這一時期技術擴散的案例,如造紙術的西傳對伊斯蘭世界和歐洲中世紀知識保存的深遠影響。本捲旨在說明,在古典時代末期,世界已經形成瞭一個相互依存的知識與商品網絡,任何一個區域的劇變都會連鎖反應到其他地區。     第五捲:中世紀的碎片與重塑(公元5世紀 – 公元14世紀)  核心議題: 權力的分散化、信仰的堡壘化與知識的保存。  本捲將中世紀視為一個全球性的過渡期,而非簡單的黑暗時代。在西歐,我們分析瞭封建製度的起源,即權力從中央嚮地方的下放,以及教會在權力真空中的崛起,成為歐洲文化和政治的統一象徵。  與此同時,伊斯蘭世界的“黃金時代”在巴格達和科爾多瓦達到頂峰。本捲著重描述瞭伊斯蘭學者在保存和發展古希臘、印度科學遺産中的關鍵作用,特彆是代數、醫學和光學領域的突破。在東方,唐宋的繁榮與轉型,則展現瞭成熟的農業帝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內部人口壓力,其技術創新(如印刷術、火藥)對全球曆史進程的潛在影響。     第六捲:大航海時代的全球結構重塑(公元15世紀 – 公元18世紀初)  核心議題: 地理大發現背後的經濟邏輯與“哥倫布交換”的生態後果。  本捲從經濟史的角度切入,探討歐洲航海探險的驅動力——對貴金屬和香料的渴求,以及由此催生的“商業革命”。重點剖析瞭美洲大陸的“大交換”:作物、疾病、人口(奴隸貿易)的單嚮流動如何徹底改變瞭歐亞非大陸的生態結構和人口結構。  我們對比分析瞭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模式與早期亞洲海上貿易體係(如鄭和下西洋的戰略差異),探討瞭歐洲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瞭對全球資源的初步整閤,並積纍瞭嚮工業革命轉型的原始資本。     第七捲:啓濛的遺産與革命的浪潮(公元18世紀中葉 – 公元19世紀中葉)  核心議題: 理性、民族國傢與工業化對傳統社會結構的衝擊。  本捲分析瞭啓濛運動的核心思想如何轉化為顛覆性的政治行動,特彆是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我們考察瞭“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觀念如何被製度化,以及“民族主義”這一新的政治粘閤劑是如何構建現代國傢的認同感的。  在經濟層麵,工業革命的起源被視為技術創新、資本積纍和勞動力組織方式的協同作用。本書詳細比較瞭英國工業化的路徑與後來者(如德國、日本)追趕的模式,並分析瞭工業化對全球勞動力市場、城市化進程以及階級矛盾激化的影響。     第八捲:帝國主義的頂峰與全球體係的衝突(公元19世紀中葉 – 公元1945年)  核心議題: 資源競爭、意識形態對立與世界大戰的結構性根源。  本捲聚焦於全球體係的張力。帝國主義被視為工業化國傢在資源與市場分配上的“零和博弈”。我們分析瞭俾斯麥體係、凡爾賽體係等一係列國際關係框架的構建與失敗。  重點分析瞭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層原因:它們是民族主義衝突的爆發,更是工業化世界內部資源分配矛盾不可調和的體現。我們對比瞭不同政治模式(如自由民主製、法西斯主義、國傢社會主義)在戰爭壓力下的錶現和自我毀滅性。     第九捲:冷戰格局與去殖民化的陣痛(公元1945年 – 公元1991年)  核心議題: 兩極對峙下的科技競賽、意識形態隔離與第三世界的崛起。  本捲審視瞭二戰後建立的雅爾塔體係,以及核武器帶來的“相互確保摧毀”對全球戰略平衡的重塑。冷戰不僅是軍事和政治的對抗,更是兩種發展路徑(市場經濟導嚮與計劃經濟導嚮)的長期競賽。  同時,本捲詳細考察瞭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去殖民化進程,分析瞭這些新興國傢在繼承瞭殖民地遺留的邊界、單一經濟結構和弱勢國傢機構後,所麵臨的“發展陷阱”問題。     第十捲:信息時代的重構與未來的不確定性(公元1991年至今)  核心議題: 全球化深化、信息技術革命與文明的邊界重塑。  冷戰結束後,全球化加速推進,信息技術成為新的生産力核心。本捲探討瞭互聯網和數字化對傳統權力結構(國傢主權、傳統媒體、既有金融體係)的顛覆性影響。  我們分析瞭當前世界麵臨的新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性生存威脅、身份政治的迴歸與認同危機、以及技術進步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對社會公平和隱私構成的潛在風險。本書的結尾部分,不再試圖做齣預測,而是迴歸到對人類集體智慧的審視:在技術加速度的背景下,我們如何重新定義“進步”的意義,以及如何從漫長的曆史經驗中汲取智慧,以應對這些前所未有的、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難題。    讀者定位: 緻力於進行跨學科研究的曆史學傢、政治哲學傢、經濟人類學傢,以及渴望理解人類文明整體運行機製的嚴肅讀者。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去中心化”的曆史視野,使讀者能夠跳齣單一民族敘事的藩籬,構建一個更具整體性和深刻洞察力的世界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