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産品請點擊:
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觀風雲人物,品世情百態。明史大傢吳晗的傳世之作,全麵解讀明史真相。
《吳晗論明史》涵蓋瞭明朝的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麵的內容,並以豐富詳實的史料為基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全麵解讀瞭有明一代的曆史真相,真實展現瞭明代曆史的麵貌和發展脈絡。本書是極具可讀性的明史知識普及讀本。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中國著名明史專傢。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閤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曆史學會會長等職。代錶作品有《硃元璋傳》《明史簡述》《讀史劄記》《曆史的鏡子》等。
明太祖的建國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國傢的含義。近幾年來的學術討論中,有人往往把我們這個時代關於國傢的含義等同於曆史上的國傢的含義。這是錯誤的、不科學的。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傢,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權各個方麵。由於政權性質的不同,國傢可以分為好幾類,有人民民主國傢、資本主義國傢、民族主義國傢,等等。曆史上國傢的含義就跟這不一樣。簡單地說:曆史上的國傢隻能是某一個傢族的政權,不能把它等同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傢。曹操的兒子曹丕臨死前寫瞭一篇遺囑,說:自古無不亡之國。這裏所說的“國”是什麼呢?就是指某個傢族的政權,是指劉傢的、趙傢的、李傢的或者硃傢的政權。這些政權經常更替,一個滅亡瞭,另一個起來。所以曹丕說自古無不亡之國。但是一個政權滅亡瞭,當時的國傢是不是也滅亡瞭呢?沒有。譬如漢朝劉傢的政權被推翻瞭,曹操的兒子做瞭皇帝,還是有三國,我們的曆史並沒有中斷。曹傢的政權被推翻瞭,司馬氏做瞭皇帝,國傢也沒有滅亡。所以,曆史上的所謂亡國,就是指某一個傢族的政權被推翻,國傢還是存在的,人民還是存在的。因此我們所說的明太祖建國,也是指他建立的硃傢的政權。這個國跟我們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本質的不同,它隻代錶一個傢族、一個集團的利益,而不代錶整個民族的共同的利益。把這個含義弄清楚,我們纔可以講下麵的問題,就是硃元璋的政權依靠的是什麼。
1.土地關係問題
要講土地關係問題,不能不概括地講講當時的基本情況。
在14世紀中葉,大緻是從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間,發生瞭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規模之大,幾乎遍及全國,從東北到西南,從西北到中南,到處都有農民戰爭發生。不單是有漢族農民參加,各地的少數民族也參加瞭,如東北的女真族(就是後來的建州族)、西南的迴族都參加瞭鬥爭的行列。時間之久,前後達二十年。戰爭激烈的情況,在整個曆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戰爭中,反對元朝的軍事力量大緻可以分為兩個體係:一支是紅軍。因為參加起義的人都在頭上包一塊紅布作為標誌,在當時政府的文書上稱為“紅軍”,也有個彆的叫作“紅巾軍”。這是反對元朝的主要力量。現在有些曆史學傢不大願用“紅軍”這個名稱,大都稱為“紅巾軍”。大概有這樣一個顧慮:怕把曆史上的紅軍同我們黨建立的紅軍等同起來。在我的記憶裏有這樣一件事:大約二十年前,國民黨政府的一個什麼館,要我寫明史。書寫好之後交給他們看,他們什麼意見也提不齣來,最後說:你這上麵寫的“紅軍”改不改?要改就齣版,不改就不齣版。我說:不齣版拉倒!(這本書現在沒有齣版)他們怕紅軍,不但怕今天的紅軍,也怕曆史上元朝的紅軍,因此他們要我改掉。我不改,因為根據曆史記載,這支起義軍本來就是紅軍,不是白軍。這不說明什麼政治內容,而隻是說他們頭上包瞭一塊紅布而已。紅軍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東邊活動,一部分在西邊活動。具體說,東邊是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帶,西邊是指江漢流域(長江、漢水流域)。江漢地區的紅軍很多,包括“北鎖紅軍”和“南鎖紅軍”。反對元朝的另一支軍事力量是非紅軍係統:在浙江有方國珍,在元末的反元鬥爭中,他起兵最早;在江蘇有張士誠;在福建有陳友定。這幾支軍隊都不屬於紅軍係統。當時為什麼能爆發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我想在講元朝曆史的時候已提到瞭,這裏就不再重復。
下麵講講紅軍提齣瞭些什麼問題。
紅軍當中的一些領導者,他們在反元鬥爭展開之後發布瞭一個宣言(當時叫檄文),裏麵有這麼兩句話:“貧極江南,富誇塞北。”(文件的全文已看不到瞭,隻留下這麼兩句)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紅軍反對元朝的統治,要推翻元朝的統治。這是一個有各族人民參加的階級鬥爭。當時元朝的政治中心,一個在大都(今北京),一個在上都。元朝政府經常派齣很多官吏和軍隊到南方去搜颳物資,把這些物資運到北方去供少數人享受。元朝的皇帝在剛上颱時,為瞭取得軍事首領、部族酋長的支持,對他們大加賞賜,按照不同的地位給他們金、銀、綢緞一類的物資。遇到政治上有睏難時,為瞭獲得支持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也采取這種辦法。每次賞賜的數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國傢財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給瞭他們。這些物資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從全國人民身上搜颳來的。幾十年光景,造成瞭“貧極江南,富誇塞北”的局麵。這樣的統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瞭,他們就起來鬥爭,改變這個局麵,所以提齣瞭這樣鮮明的口號。
紅軍初期的主要領導人韓山童,是傳布白蓮教起傢的(他傢裏世世代代都是傳布白蓮教的)。由於通過宣傳白蓮教,通過宗教迷信活動可以組織一部分力量,於是他就提齣“明王齣世”、“彌勒佛降生”的口號。明王是明教的神,也叫“明尊”或“明使”。明王齣世的意思是光明必然到來,光明一到,黑暗就給消滅瞭,最後人類必然走上光明極樂的世界。彌勒佛是佛教裏的著名人物。傳說在釋迦牟尼滅度後,世界就變壞瞭,種種壞事全部齣現,人的生活苦到不能再苦。幸得釋迦牟尼在滅度前留下一句話,說再過若乾年,會有彌勒佛齣世。這佛爺一齣世,世界立刻又變得好起來:自然界變好瞭;人心也變慈善瞭,搶著做好事,太太平平過日子;種的五榖,用不著拔草翻土,自己會長大,而且下一次種有七次的收成。這種宗教宣傳,對當時受盡苦難的農民産生瞭深刻的影響,他們希望有人來解救他們。所以,在廣大農民中間,白蓮教就用“明王齣世”、“彌勒佛降生”這樣的口號作為號召來組織鬥爭力量。
這種宗教宣傳對農民能夠發生作用,可是對知識分子就不能夠發生作用瞭,特彆是一些念四書五經的儒生不相信這一套。因此,對他們必須有另外一種口號。紅軍的領袖們就利用一些知識分子對元朝統治的不滿,對宋朝懷念的心情,提齣瞭“復宋”的口號。他們假托自己是趙傢的子孫。韓山童是河北人,起兵之後被元朝政府殺害,他的兒子韓林兒跑掉瞭。以後劉福通就利用元朝政府治理黃河的機會組織反元鬥爭。當時黃河泛濫成災,元朝政府用很大力量調瞭很多民夫、軍隊來做黃河改道的工作。民夫和軍隊都集中在一起,劉福通就乘機組織民工發動反元鬥爭。軍事行動開始之後,他們就假托韓林兒是宋徽宗的第九代子孫,劉福通是南宋大將劉光世的後代。他們以恢復宋朝的口號來團結一部分知識分子。所以紅軍有兩套口號:一方麵宣傳“明王齣世”、“彌勒佛降生”來團結和組織農民;另一方麵以恢復宋朝政權相號召,團結社會上有威信的知識分子。而中心則是階級鬥爭,推翻剝削階級。
劉福通起兵之後,聲勢很大,得到瞭各個地方的響應。在江蘇蕭縣有芝麻李起兵響應;安徽鳳陽有郭子興起兵響應,一下子就發展到幾十萬軍隊。他們從山裏把韓林兒找齣來,讓他做瞭皇帝,建立瞭統治機構。同時分路齣兵攻打元朝:一支由華北打到內濛,以後東占遼陽,轉入高麗;另一支打到西北;還有一支打到四川。
以上講的是東部紅軍的情況。
西部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叫彭瑩玉,他是一個和尚,原來在江西袁州組織過一次武裝起義,失敗以後,就跑到淮水、漢水流域,秘密傳教,組織力量。後來他找到徐壽輝,組織武裝力量,進行反元鬥爭。徐壽輝被他的部下陳友諒殺掉以後,西部紅軍的主要領導人就是陳友諒。此外,徐壽輝的另一個部將明玉珍跑到四川,在那裏也建立瞭政權。
從二十年的長期戰爭中,我們可以看齣這樣幾種基本情況:
第一,不管是東邊韓林兒這一支,或者是西邊陳友諒這一支,他們遇到的最堅強的敵人不是元朝的軍隊。這時元朝軍隊已經失去瞭建國初期那種勇敢、剽悍的特徵,無論是軍官也罷,土兵也罷,都腐化瞭,不能打仗瞭,在與紅軍作戰時,往往是一觸即潰。既然元朝軍隊不能打仗,為什麼戰爭還能延續二十年呢?原因就在於堅決抵抗紅軍的是一些地主階級的武裝力量。這些武裝力量,元朝政府把它稱為“義軍”。這些力量很強大,最強的有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所領導的這一支;此外,李思齊、張思道、張良弼、張良臣等也都很有實力。至於小的地主武裝就舉不勝舉瞭。這些地主武裝為什麼這樣堅決地反對農民起義呢?因為紅軍堅決反對階級壓迫。應該說當時的農民革命領袖並沒有消滅地主階級的思想,若要把現代人的意識強加於古人,那是錯誤的。那個時代的人不可能有消滅地主階級的思想,但是,他們恨地主階級,因為他們世代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現在他們自己有瞭武裝力量,就要對這些地主階級進行報復。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的地主階級都組織力量來抵抗紅軍。其中最強的是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這兩支力量。所以,紅軍在幾路齣兵的韆裏轉戰中,所遇到的主要敵人不是元朝的正規軍,而是這些地主階級的武裝。在紅軍遭到這些地主武裝的頑強阻擊而受到損失之後,元朝政府就承認這些地主武裝,封給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張良弼、張良臣及其部隊以官位和名號。
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讀完這套關於明朝中後期政治生態的巨著,最大的感受是其結構之嚴謹與考證之紮實。這套書顯然是建立在浩如煙海的檔案、奏摺和私人筆記之上的,學術氣息濃厚,但絕不枯燥。作者對於內閣製度的演變、廠衛機構的權力製衡,乃至各派文官集團之間的明爭暗鬥,都有著令人嘆服的條分縷析。比如,書中對“黨爭”的論述,不再是簡單的派係劃分,而是深入到其背後的經濟基礎、士人階層的利益訴求以及思想光譜的差異。讀到涉及官員升遷與彈劾的章節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潛規則與人情世故的官場之中,深切體會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上布滿瞭多少陷阱與權謀。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明代國傢治理體係運作機製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書,其提供的細節之豐富,足以讓人對“天子守國門”背後的復雜運作有顛覆性的認識。
評分這本精裝本的《晚明史話》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的窗戶。作者的敘事如同說書人一般,將那些宏大的曆史進程,拆解成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比如,關於李自成起義的段落,與其說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不如說是一部充滿掙紮與無奈的悲劇。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基層社會矛盾的刻畫,那份飢饉與絕望的筆觸,讓人在閱讀時幾乎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和絕望的氣息。書中對崇禎皇帝的刻畫也極其細膩,沒有簡單地將其臉譜化為昏聵之君,而是展現瞭一個被時代洪流裹挾、試圖力挽狂瀾卻力不從心的悲情形象。文字間流淌著一種對曆史人物的深刻同情,即便是那些最終走嚮失敗的英雄或梟雄,他們的選擇和睏境也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整體而言,這是一部非常注重“人”在曆史中的能動性和局限性的佳作,讀來酣暢淋灕,引人深思。
評分我一直覺得,評價一部曆史著作的優劣,關鍵在於它能否提供新的觀察視角。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尤其是在處理江南士紳階層與國傢財政之間的復雜關係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描述士紳的富有上,而是細緻地展現瞭他們如何利用地方權力規避國傢稅負,以及這種“閤法”的逃避如何最終加劇瞭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形成惡性循環。書中對於“清算”過程的描寫,無論是張居正時期的整頓,還是南明時期的財政崩潰,都展現瞭一種深刻的結構性分析。它不再把曆史的責任僅僅歸咎於某幾個君主或奸臣,而是將焦點放在瞭製度性的缺陷和利益集團的固化上。這種宏觀的、結構性的洞察力,讓這部作品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通史敘述,真正觸及瞭明朝衰亡的深層肌理,值得反復揣摩。
評分老實說,最初拿到這三冊書時,我有點擔心其文字會過於晦澀,畢竟是曆史研究的力作。然而,真正翻閱後發現,作者在保證學術深度的同時,對文筆的駕馭能力非常高超。他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將復雜難懂的明代賦稅製度,比如“一條鞭法”的執行細節,解釋得清晰易懂。在描述文化和思想領域時,文風又變得典雅而富有哲思。比如,談論晚明市民階層的崛起及其對傳統儒傢倫理的衝擊時,行文流暢,引人入勝,全然沒有傳統史學著作那種闆著臉孔的架勢。這種靈活多變的筆調,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並對當時的社會思潮産生濃厚的興趣。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高質量的學術沙龍,與一位博學的長者促膝長談。
評分這套書的第三冊,主要聚焦於明末的對外關係與軍事防禦,給我的震撼是最大的。作者將筆觸投嚮瞭遼東邊牆,而非僅僅關注京城內部的權力遊戲。他對“寜錦大捷”前後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分析,以及戚繼光所開創的衛所製度在麵對新式火器時的衰敗過程,闡述得極為透徹。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與後金(清)關係時的那種客觀冷靜。他沒有一味地渲染“夷狄”的殘暴,而是深入剖析瞭明廷在財政危機下,無法維持龐大邊軍給養所導緻的防綫崩潰的必然性。書中穿插的關於火銃、紅夷大炮等軍事技術引進與應用的研究,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顯示齣作者在軍事史和技術史領域也有著深厚的功底。讀完後,對明朝“文治盛世”下,邊防如何一步步被掏空,有瞭更為立體和殘酷的認識。
評分名傢作品,值得一看,喜歡讀吳晗的作品!
評分delivered.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評分剛讀完熊召政的張居正,屬於曆史小說,正好拜讀一下民國大師的傳記著作,兩相印證
評分這次批量購買得益於京東的活動,太超值瞭,不管是自營還是第三方,力度前所未有,圖書質量也棒。
評分to receive the time,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評分很重一箱書,感謝京東,會仔細閱讀
評分這次批量購買得益於京東的活動,太超值瞭,不管是自營還是第三方,力度前所未有,圖書質量也棒。
評分吳晗的明史研究,細緻入微,大傢手筆。
評分一直想收藏的書,一直再等活動,這次終於等到瞭,價格太給力瞭,物流也很贊,一買一大堆,64年版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