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

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编
图书标签:
  • 湖南
  • 传统村落
  • 乡村文化
  • 民俗
  • 建筑
  • 历史
  • 地域文化
  • 人文地理
  • 中国传统
  • 乡村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02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79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字数:7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湖南传统村落数量较多,截至目前已发现的传统村落有700多个,其中91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前三批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持编纂,并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何韶瑶教授团队编写完成,收录的这91个村落,分为湘北与湘东传统村落、湘南传统村落、湘西传统村落和湘中传统村落几个部分。《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详细记录了这些村落的地理位置、规模、村落布局与空间特点、建筑特征与人文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保护传统村落,希望传承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根与魂——湖湘文化。《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为建筑师、规划师、风景园林师、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者提供全面的资料性借鉴。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湖南地区概况
1.1.1 自然环境与地理地貌特征
1.1.2 社会人文环境
1.2 湖南传统村落特征与现状概述
1.2.1 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2.2 湖南传统村落选址原则及其影响因素
1.2.3 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点
1.2.4 湖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2章 湘北与湘东传统村落
2.1 岳阳市
2.1.1 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2.2 长沙市
2.2.1 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

第3章 湘南传统村落
3.1 衡阳市
3.1.1 常宁市庙前镇中田村
3.1.2 衡东县甘溪镇夏浦村
3.1.3 衡东县高塘乡高田村
3.1.4 衡东县杨林镇杨林村
3.1.5 祁东县风石堰镇沙井村
3.2 郴州市
3.2.1 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3.2.2 桂阳县龙潭街道办事处溪里魏家村
3.2 13桂阳县太和镇地界村
3.2.4 桂阳县洋市镇庙下村
3.2.5 桂阳县莲塘镇大湾村
3.2.6 桂阳县荷叶镇铿塘村
3.2.7 汝城县马桥镇外沙村
3.2.8 宜章 县白沙圩乡腊元村
3.3 永州市
3.3.1 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3.3.2 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3.3.3 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3.3.4 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
3.3.5 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3.3.6 双牌县五里牌镇塘基上村
3.3.7 宁远县禾亭镇小桃源村
3.3.8 新田县金盆河圩乡河三岩村

第4章 湘西传统村落
4.1 邵阳市
4.1.1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
4.1.2 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村
4.1.3 绥宁县东山侗族乡东山村
4.1.4 绥宁县寨市乡正板村
4.1.5 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天堂村
4.1.6 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4.1.7 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4.1.8 新宁县一渡水镇西村坊村
4.1.9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桃林村
4.1.10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4.1.11 武冈市双牌乡浪石村
4.2 张家界市
4.2.1 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
4.3 怀化市
4.3.1 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4.3.2 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4.3.3 会同县长寨乡小市村
4.3.4 会同县连山乡大坪村
4.3.5 会同县岩头乡墓脚村
4.3.6 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4.3.7 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4.3.8 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皇都侗族文化村
4.3.9 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岩口山村
4.3.10 麻阳苗族自治县郭公坪乡溪口村
4.3.11 麻阳苗族自治县尧市乡小江村
4.3.12 麻阳苗族自治县大桥江乡豪侠坪村
4.3.13 鹤城区芦坪乡尽远村
4.3.14 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
4.3.15 新晃侗族自治县方家屯乡何家田村
4.3.16 新晃侗族自治县天堂乡地习村
4.3.17 新晃侗族自治县茶坪乡美岩村
4.4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4.1 保靖县夯沙乡夯沙村
4.4.2 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
4.4.3 凤凰县阿拉营镇舒家塘村
4.4.4 凤凰县都里乡拉毫村
4.4.5 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4.4.6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
4.4.7 凤凰县山江镇老家寨村
4.4.8 凤凰县山江镇凉灯村
4.4.9 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
4.4.10 凤凰县山江镇早岗村
4.4.11 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村
4.4.12 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
4.4.13 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
4.4.14 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
4.4.15 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
4.4.16 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
4.4.17 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
4.4.18 吉首市峒河街道小溪村
4.4.19 吉首市社塘坡乡齐心村
4.4.20 吉首市排绸乡河坪村
4.4.21 龙山县苗儿滩镇六合村
4.4.22 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4.4.23 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村
4.4.24 龙山县靛房镇万龙村
4.4.25 龙山县里耶镇长春村
4.4.26 泸溪县达岚镇岩门村
4.4.27 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4.4.28 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4.4.29 永顺县小溪乡小溪村

第5章 湘中传统村落
5.1 益阳市
5.1.1 安化县东坪镇黄沙坪村
5.1.2 安化县马路镇马路溪村
5.1.3 安化县东坪镇唐家观村
5.1.4 安化县江南镇洞市村
5.1.5 安化县江南镇梅山村
5.1.6 安化县古楼乡新潭村樟水凼
5.1.7 安化县南金乡将军村滑石寨
5.2 娄底市
5.2.1 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
5.2 22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
5.2.3 新化县水车镇正龙村

第6章 结语
6.1 湖南传统村落保护传承方法
6.1.1 保护对象
6.1.2 保护原则
6.1.3 保护措施
6.2 湖南传统村落发展与规划展望
6.2.1 规划目标
6.2.2 规划任务
6.2.3 规划原则
《锦绣潇湘,古韵悠长——湖南传统村落拾遗》(第一卷) 本书并非对单一“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进行阐述,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湖南那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这里,古老的村落如同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湘江之畔、洞庭之滨、武陵山脉之间,它们默默诉说着昔日的故事,展现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韵味。 一、 寻踪溯源:文明的基石,根脉的传承 湖南,这片自古以来便人文荟萃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代先民。本书的第一卷,旨在深入探寻那些构成湖南地域文化基石的传统村落。它们并非是冰冷的建筑遗址,而是活着的历史,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明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从它们的选址、布局,到建筑的风格、材料,再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无不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与生存智慧。 选址之道:依山傍水,天人合一。 深入解析湖南传统村落的选址原则,为何它们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风水观念、生态智慧与生存考量?我们将通过对具体村落的考察,揭示其选址背后的深层逻辑,例如对水源的依赖、对山势的利用、对自然灾害的规避,以及对祭祀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空间秩序:内向围合,外向开放。 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往往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秩序感。无论是内向型的宗族聚居,还是外向型的开放式街巷,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我们将解析那些典型的村落空间组织模式,如“堂前屋后”、“组团式”布局,以及不同建筑单元(如祠堂、民居、私塾)之间的关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空间画卷。 建筑技艺:就地取材,因材施教。 湖南各地的自然禀赋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从湘西的吊脚楼,到湘南的土楼,再到湘中的穿斗木构,本书将细致梳理湖南传统建筑的工艺与美学。我们会深入探讨建筑材料的选择(如青砖、黛瓦、夯土、木材),以及各种建筑构件(如斗拱、飞檐、马头墙)的制作工艺,展现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二、 文化密码:乡愁的载体,精神的家园 传统村落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本书第一卷将致力于破译这些村落中的“文化密码”,探寻那些世代传承的乡愁记忆与精神信仰。 宗族制度与人文精神: 许多湖南传统村落,都深深烙印着宗族文化的痕迹。祠堂的设立、族规的传承、祖先的崇拜,构成了村落的核心凝聚力。我们将探讨宗族制度在村落社会结构、道德伦理、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湖南人独特的乡土情结与家族观念。 民俗风情与生活智慧: 在这些古老的村落里,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节庆习俗、民间传说。从祭祀神灵到祈求丰收,从婚丧嫁娶的仪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都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进行深入的解读,展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艺术表达与审美情趣: 传统村落的建筑装饰、器物制作、服饰纹样,无不体现着独特的艺术审美。无论是雕梁画栋的精美图案,还是民间剪纸、刺绣的细腻巧思,都展现了湖南人民的艺术天赋。我们将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观察,解读隐藏在其中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符号。 三、 生态耦合:和谐共生,绿色的记忆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湖南传统村落所展现出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显得尤为珍贵。本书第一卷将着力展现这些村落如何巧妙地融入自然,实现生态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与自然环境的对话: 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都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例如,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来组织排水,利用自然风来调节室内温度,利用植物来净化空气。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因地制宜”的策略,展示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耕文明是传统村落赖以生存的基础。本书将探究村落中形成的一系列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如梯田耕作、水利灌溉、传统农具的使用,以及围绕农业形成的副业生产。这些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更注重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利用。 自然崇拜与生态伦理: 许多传统村落中,都存在着对山川、河流、古树等自然元素的崇拜。这种崇拜并非迷信,而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是对生态系统的尊重,更是生态伦理的早期体现。我们将解析这些自然崇拜背后的文化逻辑,以及它在维系村落生态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四、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触碰真实的乡愁 《锦绣潇湘,古韵悠长——湖南传统村落拾遗》(第一卷)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一种诗意的笔触,试图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细致描摹与深入解读,让读者能够: 感知历史的厚度: 触摸那些古老的石板路,聆听风吹过屋檐的低语,仿佛能与千年之前的先民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 品味文化的深度: 理解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感受那份浓郁的乡土人情,触碰到中华文明深厚而独特的基因。 体味自然的温度: 领略传统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感受那份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彼此尊重的朴素情感。 找寻心灵的归宿: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重拾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找寻那份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一卷的探索,仅仅是湖南传统村落浩瀚画卷的冰山一角。我们相信,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村落,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渴望了解历史、热爱文化、珍视自然的灵魂。它们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新奇、追求变化,但《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根植于我们土地上的宝贵财富。作者在描写一个古老的祠堂时,不仅仅是记录它的建筑风格,更是通过对祠堂内祖宗牌位的解读,对宗族家规的梳理,展现了一个家族几百年来如何维系其凝聚力,如何传承其价值观念。这种对“软文化”的挖掘,比单纯的建筑介绍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非常敏感的人,而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还是对村落布局的考量,甚至是村民的衣着、饮食,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我读到其中关于一个村落的“风水”说法的描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将其置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信仰体系中进行解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神秘联系。

评分

《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价值,以及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作者在描述一个拥有古老建筑的村落时,并没有回避村落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比如人口外流、老龄化等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些可能的解决之道。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写作方式,让我深受触动。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上蕴藏的文化感到骄傲,但很多时候,这种骄傲只是停留在一种模糊的概念里。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湖南传统村落”有了更具象、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介绍一些古建筑,而是把村落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包括它的地理环境、宗族文化、民俗风情,甚至是那些已经渐渐消失的民间技艺。我读到其中关于一个叫做“瑶家梯田”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描述梯田的壮丽景象,还深入到瑶族人民如何利用有限的山地资源,通过辛勤的汗水开垦出一层层的耕地,以及这种耕作方式如何与瑶族的信仰和习俗紧密相连。这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评分

《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有点意外。我一直以为“传统村落”这四个字,大概就是一些老照片加上对古建筑的简单介绍。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自己错了。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记录,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眷恋去描绘。我记得有一章,讲的是湘西一个叫“龙潭”的小村子,文字里那种晨雾缭绕,鸡鸣犬吠,炊烟袅袅的画面感,仿佛能透过纸张飘到我的眼前。作者没有直接去赞美它的美,而是通过描绘当地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通过那些世代相传的农耕方式,通过村口那棵老榕树下围坐闲谈的老人们脸上深刻的皱纹,勾勒出了一个有生命、有温度的传统村落。

评分

每次翻阅《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我都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把那些遥远的村落拉到我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一个位于偏远山区的小村落的描写,那里保留着非常古老的建筑风格,屋顶的瓦片,墙壁的垒砌方式,以及门窗上的雕刻,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外观的描绘,而是深入到村民的生活细节中,讲述了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如何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如何维系着家族的传承,以及他们对于村落的深厚情感。

评分

我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细枝末节。这本《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寻根”的心情。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村落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产”的解读。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个村落的古戏台,不仅记录了它的建筑形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采访村里的老艺人,讲述了戏台当年上演过的剧目,以及这些剧目在村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娱乐,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这种方式,让古老的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砖瓦,而是承载着鲜活记忆的生命体。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传统村落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乡愁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找回了很多关于故乡的记忆,虽然我老家并不是书中提到的那些村落,但那些文字里描绘的生活场景,那些熟悉的乡音,那种人情味,都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这些看似遥远、甚至有些破败的村落,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我读到关于一个村落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年轻人重新回到家乡的故事,这种结合现代发展与传统保护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传统村落的希望,也让我对未来的乡村发展模式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美好。我读到其中关于一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当地独有的手工艺,或者是流传千年的歌谣,作者用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对于维系一个社区认同感的重要性。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走访各个村落时,似乎把每一个村民都当成了朋友,用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去倾听他们的故事。我读到其中关于一个古老民俗活动的内容,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下活动的流程,更是采访了参与者,了解他们对于这个活动的感情,以及这个活动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这种“参与式”的记录,让每一个村落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发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