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个让后人自豪的朝代,给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大国印记。它是如何在dian峰时刻走向了衰弱,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走向了灭亡?唐末到底发生了什么?带着回鹘血统的李家对于唐朝,忠心耿耿,连自己名字中都带着“忠”字;后来,为了复兴大唐,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谁知在终于建立了后唐的时候,却没有真正地总结历史的胜败之过,最终在十几年后,后唐彻底灭亡。唐太宗告诫自己:“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不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做到,最终断送了伟大的唐朝。
苏乐彭,70年代出生的文化学者,现居京城,长期研究历史和政治。熟悉中国历史,亦曾深入研读英文版西方历史著作,深感东西方历史差别甚大,却又有相似之处。遂开始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思考历史发展趋势,希望还原真实的历史,让历史读起来更加精彩!
第一章 传位意外
第二章 半个读书人黄巢
第三章 变化在一念之间
第四章 沙陀人李克用
第五章 巨型磨肉机
第六章 打压
第七章 相貌非常
第八章 昭宗秋天有大祸
第九章 朱家人当皇帝了
第十章 愤恨而终
第十一章 新任晋王
第十二章 三方大战
第十三章 血溅寝宫
第十四章 朱家乱了
第十五章 黄河边的鏖战
第十六章 传国宝重现
第十七章 千年之前的闪电战
第十八章 终于进了大梁
第十九章 带头作用
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九月,这是唐朝第16位皇帝宣宗在位的最后一年,最后一个月,最后的时光。
此时的长安依然壮丽、繁华,坊市中依然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外面喧嚣的声音越不皇宫高大的宫墙。皇宫中是安静的,安静中又似乎透着几分冷清、凄慌。在这安静之下,宣宗的大限即将到来,这一点宣宗本人是清楚的。
几个大臣急急忙忙走进了皇帝寝殿。九月的太阳把温暖撒满大地,几缕阳光透过寝殿的户栏分散到殿内的金砖上。殿外暖意融融,殿内却弥漫着清冷、慌张的气氛,刚进来的那几个人围簇在御床前,紧张又夹杂着哀伤地看着躺在床上的那个人,当朝皇帝——唐宣宗。唐宣宗原名李怡,后改为李忱,时年虚齿五十。做了十二年皇帝之后,宣宗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皇帝即将驾崩,太子之位却没有明确,这是在场的人们所最为着急的事情。
宣宗也知道这个时候必须立即确定太子之位了,在还清醒的时候,召来了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几人,接受遗诏。宣宗平日对三子李滋最为中意,此时要他们拥立三子继承帝位,眼看大事毕,宣宗带着些许壮志未酬,未能完全恢复大唐风采的遗憾而终了。三子最后成为皇帝了吗?眼看似乎就要为现实,但结果往往就在一瞬间改变。
史载,宣宗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爱惜百姓,基本能够使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当时经常有一些势力很大的藩镇抗拒朝廷的命令,主动挑起变乱,与朝廷或其他藩镇之间发动战争,但这些战争基本是局部的,从总体上说,整个社会还是相对比较安定,尤其在朝廷和地方势力的对比上,朝廷仍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与宣宗之前的几个皇帝在位时相比,朝廷的实力还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局面本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但这个局面没能继续下去,因为宣宗之后的几个皇帝没有选好,这几个皇帝都过于年轻,自幼长于富贵之中,不知体恤下情,毫无节制、滥用民财、亲小人、远贤臣,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很快就把宣宗好不容易开创的局面给迅速消耗掉了。
宣宗在政治上的清明不光表现在对藩镇的处理上,他在位时对各级官员、士大夫们也很尊重。每有大臣上奏章,宣宗都要焚香洗手,然后读之,以示对大臣的重视。凡是言之有理,符合国家利益的,一般来说,宣宗都能接受并加以施行。所谓上行下效,不光下级要尊重上级,上级同样要尊重下级,才有可能使下级努力、勤奋工作。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用词精炼,观点犀利,读起来简直是欲罢不能。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破除迷思”的勇气。它勇敢地挑战了许多传统史学中约定俗成的看法,比如关于某些叛乱领袖动机的重新解读,或者对某些“忠臣”行为的批判性审视。每一次新的论断,作者都会辅以大量的原始材料和细致的考证来支撑,这让读者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保持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例如,书中对“宦官专权”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贴上“奸佞”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宦官集团是如何在中央权力真空期,通过对禁军的绝对控制,成为事实上的“权力代理人”,以及他们内部派系斗争的复杂性。这种多维度、去标签化的历史书写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思考片刻,回味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丝毫不显累赘的文字功力。
评分我是一名对魏晋隋唐文化交融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文化史脉络上的梳理,完全符合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回避唐末战乱对文化传承的巨大破坏,但更着重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流动性”和“韧性”。作者关注到了佛教在南方的进一步扎根,道教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力上升,以及儒家经典在民间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完全断绝。这种对文化“软实力”的关注,让历史的画面变得丰满起来。书中描绘了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诗歌、书法、甚至是地方志的编纂,来维系着一份对旧有秩序的怀念和对未来秩序的期许。特别是关于某些著名诗人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他们最重要的创作,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成为那个时代情绪的集体投射,这部分内容写得尤为动人,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历史的断裂并非一蹴而就,文化的影响力往往比政治的更持久。
评分这本《唐末发生了什么》真是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历史解读佳作!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领我们亲身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社会结构瓦解过程的剖析,那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将中央集权的衰弱、地方藩镇的坐大,以及底层民众的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像许多枯燥的史书那样只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权力博弈和文化心理的转变。读完之后,我对于“黄巢之乱”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理解了其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立体,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比如,对那位在乱世中力图挽狂澜的实干派官员的描述,那种既有理想又不得不妥协的复杂心境,让人读来唏嘘不已,也为那个时代的悲剧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书的行文流畅,逻辑严谨,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叙事张力所吸引,清晰地把握住唐末由盛转衰的脉络。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毕竟“唐末”这个主题已经被无数文人墨客翻来覆去地写过了,想从中读出新意实在不易。然而,这本书却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宏大的全球视野和对经济因素的独特考量。作者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长安和洛阳的庙堂之争,而是将视角延伸到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漕运体系的崩溃,以及货币贬值对社会稳定性的侵蚀。这种将政治史与经济史紧密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得整个历史进程的推演显得无比自然和具有说服力。书中对于“藩镇割据”的分析,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武力对抗,而是细致地阐述了这些割据政权是如何通过构建区域性的税收体系和贸易网络,实现事实上的独立,并逐步架空了中央政府。尤其是对江南地区财富外流和北方经济衰败对比的论述,让我对唐末社会的贫富差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自下而上的、基于物质基础的分析,比纯粹的英雄史观要深刻得多,也更贴近历史的真实肌理。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深度”。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到位,它知道何时该加快节奏描绘战场的残酷,何时又该放慢脚步,聚焦于某个边陲小镇的社会生态变化。作者在处理史料的取舍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最能说明问题的细节,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叙事主线中,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完全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晦涩难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人口迁徙”的章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户籍数据和农田开垦记录,重建了唐末的“人口地图”,清晰地展示了社会重心的不可逆转的南移趋势。这种基于大数据(当然是古代的数据)的推演,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可信度和震撼力。读完此书,我对唐朝由盛转衰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有机、充满内在逻辑的动态过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还没看,物流及时,现在买书都在京东了
评分很好用,,,,,,很好的产品,,,,,非常好看见
评分值得推荐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很不错,看完对了解一带一路有帮助
评分还没看,不过看起来应该不错~买了好多书,有时间慢慢看!
评分书不错,是正版,字清晰,纸张好,给单位买的。很好,支持京东自营。嘿嘿?
评分这个书写得不咋的,没有内涵在里面,熟读历史的人就不用看了
评分333333好
评分不错,还没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