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故事版《中国通史》;
媲美顾颉刚《国史讲话》和林汉达《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集》!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文字好读:文字浅显明白,与顾颉刚《国史讲话》不相上下。
(二)内容完整:本书所述中国历史时期较完整(从上古到民国),作者比较注意行文的连贯性,注意交代前后的历史背景,使人读完可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明晰扼要的概念。
(三)现代见识:本书作者生活于民国,或因风气影响,不受单一意识形态的局限,比较具有现代人的眼光,如对秦始皇愚民的评论、对唐太宗政治的评论等,都是点睛之笔。
《中国历史故事》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选取四十个题目,以讲故事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从上古传说时代起到作者所处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北伐统一全国为止的中国历史,堪称一部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故事版《中国通史》。全书特别收藏二十八幅彩色历史插图,方便读者参考。
汤芸畦,民国知识人,所著《中国历史故事》曾由上海新中国书局、沪江图书社等机构印行多次,深受欢迎。
上编 从传说时代到三国分立
一 舜的家庭生活
二 夏少康的中兴
三 商纣的残暴
四 周幽王的失国
五 齐桓公的霸业
六 晋重耳的出亡和反国
七 孔子的周游列国
八 老子的高谈清净
九 商鞅的变法
十 苏张的纵横
十一 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十二 刘邦的斩蛇起义
十三 叔孙通的奏定朝仪
十四 汉与匈奴的和亲
十五 张骞的交通西域
十六 王莽的篡汉
十七 光武帝再建汉室
十八 党锢之祸
十九 赤壁之战
二十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下编 从西晋统一到民国北伐
一 司马氏统一中国
二 五胡之乱
三 梁武帝饿死台城
四 隋炀帝的奢侈
五 唐太宗的政治
六 安禄山的乱事
七 宋太祖的帝业
八 王安石的变法
九 朱熹的道学
十 岳飞的孤忠
十一 元世祖的入主中国
十二 明太祖复兴汉族
十三 郑和的七下西洋
十四 满清的入关
十五 郑成功据守台湾
十六 太平天国
十七 鸦片战争
十八 拳祸
十九 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十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编后记
唐太宗的政治
李渊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他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四子元吉。内中以世民为最聪明,识量过人,他见了隋朝扰乱,就怀着安天下的大志,倾身下士,广交天下的豪杰,暗中布置妥当了,便劝父亲起兵;李渊起初听了,大为惊恐,过了一夜,对世民说道:“你说的话,我昨晚想了,颇有道理,但是将来惹破家亡身之祸,是由于你,幸而化家为国,也是由于你哩。”于是就在太原起兵,有不从命令的,发兵征讨,把近地都平服了,才发兵去攻取西安。这时西安是代王侑留守,李渊命令将士不得伤害隋朝的宗庙和代王,后来攻破了西安,李渊立了代王侑为皇帝,自己封为唐王。等到隋炀帝在江都被弑之后,就自己立为皇帝,称为高祖,立建成为太子,封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
李渊称帝以后,各处的群雄,还是占据州郡,称帝称王,唐朝发兵次第平定,经过好几年的战争,才统一了中国。唐朝平定群雄,要算李世民的功劳最大,高祖以为前代的官爵,都不足以酬赏他的功勋,于是特别封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李世民既经尊显,以为国家渐就升平,便注重文治,开文学馆,延纳一些文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永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牧、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等都延纳为学士,世民时常到馆中去,和这些学士讨论文籍,甚至讨论到夜深,方才回去。世民还叫那善于图画的人,把学士的像尽画出来,加上赞词,装潢得一幅很精美的图画,称为十八学士,当时的人看了,很羡慕,称他们为登瀛洲。
李渊起兵的时候,本尽出李世民的计谋,当时李渊和世民说道:“将来事成之后,当立你为太子。”世民很诚恳的辞让,所以至李渊称帝,仍是立了建成为太子。建成立为太子以后,喜欢酒色,常出外畋猎为乐,元吉也多过失,李渊见了,对于这两个儿子便很不满意;而世民的功劳和名誉,一天一天的继涨增高。建成处着这样的环境,心里很不自安,就和元吉结为一党,一面交结宫内的妃嫔,替他们在高祖前说好;一面谋倾陷世民的方法,从此他们兄弟的嫌怨很深,后来竟闹出自相残杀的惨祸来。
这时恰有突厥寇边的消息,建成就荐了元吉带兵去打突厥,元吉又请调了世民部下的精锐一同前往,把世民的势力分散。
于是建成又秘密的和元吉道:“待你出发的时候,我邀了世民在昆明池和你饯行,乘其不备,使壮士把世民拉死。”两人计议已定,只待行事,不料这个消息,被世民知道了。世民忙去报告高祖,高祖大惊说道:“明日我当召来问讯。”世民便做出先发制人的手段,先发兵埋伏在宫殿中;等到建成、元吉奉召进宫,走入了临湖殿,四围伏兵一齐冲出,世民引弓搭箭追着建成,把建成射死了;世民的部将尉迟敬德也把元吉射死了。高祖知道闹出这乱子,就下令内外军事都受秦王世民的指挥,于是太子和齐王的部下才不敢乱动。世民见了高祖,伏着高祖的身上嚎啕痛哭,高祖安慰了一番,就立世民为皇太子,军国大事尽听太子处理,然后入奏。
高祖自称太上皇,不理政事,令皇太子世民即帝位,就是唐太宗。唐太宗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辅佐朝政,这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魏征善于进谏,太宗都加以极端的信服,把国政治理得很好,百姓安乐,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政治,没有比得上唐太宗的。
太宗即位以后,极力引陈后主、隋炀帝以奢侈亡国为戒,崇尚节俭。有一次命了窦琎修理洛阳宫,窦琎凿池筑山,修理得很华丽,太宗看了,大发怒气,立即命人撤毁,又把窦琎的官职也免了。
当时的百姓,因为家给人足,都很过着快乐的日子,并且受了太宗的教化,都保持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美德,这时政体虽然是专制,而政府却是著著为人民谋利益,所以政府和人民很能相信。有一次,太宗亲去点验牢狱里的罪人,见有应处死罪的三百九十人,太宗心里很加怜悯,就放了那犯死罪的都回家去,看看他们的父母妻子,约定明年秋间再来受死刑;等到次年秋间那三百九十人果然一齐回来,没有一个逃避的。太宗以为他们能守信义,便尽赦了他们的罪,又放他们回家了。
唐太宗最好的政治,就是喜纳臣下的劝谏,凡臣下说他的过失,他立即改悔。特设监察御史和谏官,无论朝中内外的政事,都令监察御史和谏官负责督察,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最好的办法,所以孙总理取了做《五权宪法》中的一权。在唐太宗的臣子中,尤其以魏征善谏,后来魏征死了,太宗很悲恸的说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便亡却一面镜子了。”
唐朝的政治修明,不独百姓安乐,四方外族都来归附,一般胡族都尊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胡族君主的称号)。胡族还派了子弟入朝侍奉。有一次太宗奉了太上皇设宴未央宫,命胡族颉利可汗起舞,南蛮酋长唱歌,太上皇很欢喜的说道:“胡越一家,是从古以来所没有的。”太宗捧觞上寿回答道:“这是你老教诲的功劳,决不是儿子的才力所能做到的!”从前汉高祖也随了他的太上皇开宴在这未央宫,但是汉高祖很夸示自己的功劳,就很不足取了。看了他们父子这样的快乐,就可见当时汉族的隆盛了。
太宗对于文化也极注重,设有国子监(好像今之大学校),内筑学舍两千间,有学生数千员,太宗常亲自到国子监和学生们讲论经术,学生能明了一经的,就给以官爵;于是四方来入学的,云集京师,外族高丽、百济(今朝鲜半岛的西南)、高昌(今新疆土鲁番地)、吐番(今西藏)的酋长,都派遣子弟留学京师,学生的人数,增加至八千多人。这时的教育和政治,都很发达,要算是汉族的极盛时代了。
太宗在位,有二十多年,一到太宗死后,国势渐渐衰落,后来统兵的将官,占据州郡,不奉命令,成为军阀割据的局面,人民的痛苦就更深了。所以君主政治是靠着君主的好歹,而君主好的少,坏的多,国家升平的日子就很少了,像这唐太宗的政治是很不多见的。现代的民主政治,就是补救这君主政治的弊病而发生的,由君主而民主,也是历史上自然的进化,无论何人不能加以否认的。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真是惊呆了,这封面设计得太有品味了,那种古朴又典雅的风格,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古代世界。我这个人平时对历史有点望而生畏,觉得那些年代和人名太复杂,光是记住就够呛了,更别提去理解背后的深层意义了。但翻开内页,看到那些精美的插图,我的心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它们不是那种呆板的教科书配图,而是充满了艺术气息,每一幅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色彩饱满却不失历史的厚重感。比如描绘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场景,那兵马的阵势、战车的威武,以及人物脸上的那种决绝与霸气,都跃然纸上,让人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轰鸣声。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大地降低了我阅读历史的门槛。我以前看文字版的历史书,读几页就得停下来查查背景资料,生怕理解错了。但有了这些图文并茂的解释,很多原本模糊的概念瞬间就清晰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和建筑细节的描绘,看得我大呼过瘾。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好,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晚上在台灯下看很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人愿意一页一页慢慢品味的“视觉盛宴”,它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成功地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浓厚兴趣。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接触过一些被翻译得很生硬或者叙述腔调过于严肃的史书,读起来像是“被教育”而不是“在阅读”。而这本的文字,用词精准、描述生动,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有一位学识渊博又健谈的长辈在耳边轻声讲述他所知道的往事。它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在叙述冗长复杂的历史脉络时,会适当地插入一些小故事或者历史小知识的“花絮”,有效地起到了松弛和调节的作用。比如在讲到魏晋玄学兴盛的背景时,作者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复杂的哲学思想,而是描绘了当时士人们“竹林七贤”般的生活场景和思想倾向,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让人能迅速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流畅性。而且,这本书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它不一味地褒扬或贬低,而是试图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比如一个在功业上伟岸无比的君王,在私德上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软弱,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正面人物”或“反派”。
评分从结构组织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可以说是做到了脉络分明而不失趣味性。它显然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而是做了主题化的划分和提炼。比如,它可能会用一个单元集中讲述“水利工程的变迁”如何影响了不同朝代的国力基础,另一个单元则聚焦于“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读者可以针对性地深入某一领域进行了解,而不是被浩瀚的时间线牵着走。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衔接处理上的巧妙设计。它不会突兀地结束一个时代的故事,而是在结尾处留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引出下一个时代的某个关键矛盾,这种“悬念式”的收尾,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去寻找答案。这种精心的结构设计,体现出作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和对读者心理的深刻理解。对于想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宏观认识,但又不想被琐碎细节淹没的初学者来说,这种分块讲解的方式无疑是最高效且最易于吸收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让历史知识可以被有效地组织和记忆,而不是零散地堆放在脑海里。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兼顾了知识的准确性和阅读的愉悦性。它更像是一扇精心打造的“时光之窗”,而不是一堵冰冷的“历史高墙”。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对历史有兴趣,但总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入门读物,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太娱乐化。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发现自己不仅在读故事,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种历史性的思维方式,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但它提供了足够优质的材料和提问的方式,激发了我去主动思考。购买这本书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重新点燃了我对探寻我们民族过往的激情。我甚至已经开始计划,在读完一遍后,准备再细细地品读几次,特别是那些图文结合得非常精彩的部分,每一次重读,相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因为市面上历史故事类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都流于表面,讲的都是些“民间野史”或者经过过度戏剧化的“段子”,缺乏真正的历史深度。我真正想了解的是,在那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背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社会的运转逻辑是什么。这本书在叙事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平衡性。它既没有完全沦为帝王将相的个人传记,也没有完全偏离主线去搞那些不着边际的野谈。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把握“讲故事”和“讲历史”之间的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比如,在讲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战报和将领的功绩上,而是穿插了对当时边疆屯田制度的介绍,以及对戍边将士家书内容的引用。这些细节的加入,使得整个故事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鲜活的时代气息。我特别欣赏它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刻画,从士族的兴衰到平民阶层的崛起,那种微妙的权力转移被描摹得非常到位,读起来让人不禁思考,历史的车轮到底是如何被无数普通人的选择所推动的。这种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故事集”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梳理和提炼的社会发展史缩影。
评分价钱优惠,参加活动购买,性价比高,推荐在京东购物,特别图书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但是内容很浅显,适合初中学生看!
评分书挺好!!!!
评分印刷精美,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孩子课外学习。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但是内容很浅显,适合初中学生看!
评分质量非常好,值得收藏
评分适合儿童阶段的读物,留着让小孩看的,通俗易懂,故事性强!
评分给弟弟买的,以前自己也用过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