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畅销十年不衰的图书
一部深受广大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喜爱的图书
本书为2006年出版的《关键在于落实》的修订版,全书诠释了落实的真谛和落实的现实意义;提示了落实不力带来的危害,探寻了落实不力的根源,并为有效落实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同旧版相比,本书的思想观点更为新颖,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书中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建议,比如书中为如何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和落实型领导提供了修炼的路径,为如何构建良好的落实文化提供了方法,为如何打造高效落实的团队提供了经验,等等。
本书对于广大企业管理人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玉瑛,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领导人才考试评价中心特聘面试专家,校外多家院校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与领导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校内外主讲“党的建设与领导科学”的相关课程。
著有《领导者公信力》《给领导干部提个醒》《关键在于落实》《做真正的党员》《做事要讲规则》《领导是门大学问》《老实人不吃亏》等书籍20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曾6次获得中央党校教学科研奖。
《关键在于落实》被多家单位推荐为领导干部必读书;《给领导干部提个醒》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做真正的党员》被评为全国党员教育优秀培训教材。《给领导干部提个醒》《老实人不吃亏》和《诚信决定存亡》在2012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介为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
前 言 / 1
第1 章 诠释落实的真谛所在 / 1
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一、落实是一种观念 / 2
二、落实是一种责任 / 5
三、落实是一种意志 / 8
四、落实是一种文化 / 11
第2 章 点击落实的现实意义 / 15
奋始怠终,修业之贼;抓而不实,等于不抓。
一、落实就是竞争力 / 16
二、落实就是生产力 / 18
三、落实就是创造力 / 19
四、落实就是战斗力 / 19
第3 章 探寻落实不力的根源 / 21
做事要抓住根本。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也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一、组织成员缺乏强烈的落实意识 / 23
二、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落实机制 / 28
三、落实流程缺乏简约性过于烦琐 / 29
四、落实主体缺乏落实的有效方法 / 31
第4 章 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 / 35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一、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 36
二、善于发掘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 40
三、正确授权给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 48
四、合理地使用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 50
五、用领导公信力来赢得下属的信服 / 51
六、科学有效地给组织成员分配工作 / 54
第5 章 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 / 57
组织的任务就是员工的工作,组织的困难就是员工责任,组织的要求就是员工的义务。用100% 的热忱去做1%的事情。
一、对工作永远怀有满腔的热忱 / 58
二、要养成尽职尽责的做事风格 / 61
三、把每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 / 64
四、做任何工作都追求精益求精 / 66
五、要以服从组织的决定为天职 / 69
第6 章 打造高效落实的组织 / 71
组织不是组织成员人数的简单之和,不是“一袋马铃薯”,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的整体力量大于组织内部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
一、凝聚组织成员的思想共识 / 72
二、明确组织成员的岗位责任 / 75
三、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热忱 / 77
四、培养组织成员的落实能力 / 87
第7 章 创建良好的落实文化 / 91
人能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巨人只能生长在需要巨人的时代。
一、构建求实文化 / 93
二、构建责任文化 / 96
三、构建诚信文化 / 101
四、构建细节文化 / 104
第8 章 再造合理的落实流程 / 109
链条的最大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
一、再造合理落实流程的意义 / 110
二、重新审视组织的落实流程 / 111
三、落实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 114
四、常见的落实流程再造模式 / 117
等。。。。。。。。。。。。。。。。。。
前 言
2006 年6 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我所撰写的《关键在于落实》一书。屈指算来,这本书现在已经出版了十年之久。这十年间,本书的出版有三个让我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是读者会如此喜欢这本书。本书初次印刷,不到一周就告罄。随后,本书便成了国内少有的持续多年的畅销书品种。十年之间总计印刷了46 次。
第二个想不到,是居然有人盗版本书。一次我到某部队讲课,该部队的一位领导拿来一摞书让我签名。我刚签了一本,就发现这是盗版书。我谴责盗版行为,但通过这种行为也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市场价值。
第三个想不到,2011 年3 月1 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领导人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关键在于落实”的重要讲话,后来这一讲话刊载在2011 年3 月16 日的《求是》杂志上。我写这第三个想不到,绝对没有攀附的意思,只是想说明领导人总书记对落实这一问题的重视。他在文章中还指出:“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时至今日,本书依旧是各大书店的畅销书品种。尽管该书一直畅销,但我认为,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随着自己对一些问题认识的深入,我对落实这一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较为深刻的法,所以决定重新修订此书。新修订的《关键在于落实》一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思想观点更为新颖。虽然修订前的《关键在于落实》不失新颖的观点,但修订后的《关键在于落实》新颖观点更是有所增加。这些观点能使读者得到启示,受到启迪。
其次,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落实也好,抓落实也罢,都既有理论问题,更有实践问题。基于这样的认知,修订前的《关键在于落实》就显现出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特点,修订后的《关键在于落实》更是凸显这一特色。
第三,操作性更强。修订前的《关键在于落实》就有着一定的可操作性,修订后的《关键在于落实》更是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比如,本书就为如何做一个落实型的员工和落实型领导提供了修炼的路径,为如何构建良好的落实文化提供了方法,为如何打造高效落实的团队提供了经验,等等。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没错。但成败的关键还在于落实。拿破仑曾经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如何落实?《关键在于落实》一书会为您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国内外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所撰写的著作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此,我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对新华出版社的副总编辑黄春峰说一句“谢谢”。因为该书由他策划,而且,他为本书的“问世”重新修订,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刘玉瑛
2016 年10 月1 日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挑战了我过往对“成功”的定义。它并没有像许多励志书籍那样,描绘一蹴而就的辉煌,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些真正能够带来持久改变的细微之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习惯养成”的篇章,作者用科学的视角,结合心理学原理,揭示了习惯是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命运。他强调,与其追求突如其来的巨大突破,不如专注于日复一日的微小进步,这些微小的积累,如同滚雪球一般,终将汇聚成令人惊叹的力量。书中对“延迟满足”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即时满足的时代,学会克制冲动,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眼前的享乐,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故事,说明了延迟满足能力与个人成就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这种能力。此外,关于“反思与迭代”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许多人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他们习惯于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却从未停下来思考原因。这本书引导我们建立一种持续反思的机制,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从中学习,并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真正的力量并非源于天赋异禀,而是来自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对自身成长的不断追求。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著作,但它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笔调,将一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概念,解读得妙趣横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沟通技巧”的章节,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好好说话”,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反馈,甚至是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和理性。我曾经因为沟通不畅而错失过很多机会,也让不少关系变得紧张,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对“团队协作”的剖析也让我耳目一新。过去我总觉得团队合作就是大家一起分工合作,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团队协作,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目标一致和有效协同的基础上的。作者通过对不同团队模式的比较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情境下,最适合的协作方式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而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压力管理”的内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压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有效地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至关重要。作者提供的建议,比如正念练习、时间管理技巧等,都非常实用,并且容易上手。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读起来不费力,但收获却巨大的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自我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觉得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制造恐慌,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沉稳的姿态,引导我去审视我所处的“当下”。我曾经以为,所谓的“成功”就是要不断地向前冲,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是否也忽略了内在的平静和满足。作者在关于“接纳不完美”的章节中,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我们总是习惯于追求完美,对自己的缺点耿耿于怀,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个体,也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样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内心的力量。书中对“感恩”的阐述也让我深受触动。我们常常因为拥有而忽视了身边的美好,这本书引导我停下来,去发现和珍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幸福,无论是亲人的关爱,还是朋友的陪伴,抑或是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种感恩的心态,让我觉得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而关于“平衡”的探讨,更是点醒了我。在工作、生活、社交、个人成长之间,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课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帮助我去理解和实践这种平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的浮躁少了很多,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也更加懂得去享受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评分我一直对“决策”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般。它并没有提供什么神奇的“秘籍”,而是从最根本的层面,帮助我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些决策,以及如何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作者对“认知偏差”的探讨,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都会“偷懒”,不自觉地受到各种思维陷阱的影响,比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等等。书中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生活化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并给出了如何识别和规避它们的具体方法。这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客观、更理性的判断,有着极大的帮助。此外,关于“风险评估”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情犹豫不决,或者冒险行动,都是因为对风险的评估不够准确。这本书引导我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分析一个决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收益,并学会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持我的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觉。我还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长期视角”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忽略了更长远的后果。这本书鼓励我跳出短期思维的局限,从更宏观、更长远的维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更具战略性的决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决策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书。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醍醐灌顶,特别是关于“执行力”这个概念的阐述,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了它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生动、贴近实际的案例,将抽象的“落实”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目标分解”和“责任到人”的章节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完成任务,不是因为目标不清晰,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任务被一层层地模糊化,责任也随之分散,最终导致无人负责,项目不了了之。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将宏大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的小步骤,并明确每个步骤的负责人,这样一来,整个执行链条就变得清晰可见,问题的出现也更容易被及时发现和解决。而且,作者对“授权”和“激励”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很多管理者认为只要分配了任务,就等于落实了,但书中强调,有效的授权不仅是分配任务,更是赋予被授权者必要的资源和决策权,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同时,激励也是推动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解锁执行力难题的钥匙,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看看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