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治癌

切脉针灸治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云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
  • 中医
  • 肿瘤
  • 癌症
  • 切脉
  • 疗法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辅助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4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2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字数:1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普遍化的趋势。
  在《切脉针灸治癌》中,作者俞云总结了自己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及临床经验,在运用中医理论攻克癌症,以及中医切脉辨证与针灸治疗技术的结合方面都有新的建树。
  《切脉针灸治癌》首先概说切脉针灸治癌的探索过程及相关理论知识,接着阐述针灸、脉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切脉、针灸二者的结合点,最后着重从癌症的临床诊断、切脉针灸治疗癌症的常见配穴应用、治癌的特殊针法、针灸治癌与中草药的配合应用等方面予以阐述,并结合具体病案,充分展示切脉针灸治癌的临床疗效。
  《切脉针灸治癌》不仅可供中、西医肿瘤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对指导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战胜疾病也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俞云,男,教授,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4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曾在上海市第1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肿瘤医院从事西医、中医、针灸医疗工作,并深入研究中医切脉针灸治癌;1983年春出国定居西班牙至今,继续从事切脉针灸治疗疑难杂症及癌症的研究。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市针灸治癌协作组组长,1993年被聘为上海市气功学会及上海市激光研究所的医学技术顾问,1996年被聘为美国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教授及世界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现为西班牙切脉针灸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上海市针灸经络中心研究员,国际针灸及东方医学杂志常务编辑。作为海外赤子,他心向祖国,想的是如何能把经得起临床验证的中医学传承下去,于2005年受邀来到广东省中医院,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中医、传述“切脉针灸”,培养了一大批熟谙经典、技术精湛的中医人才,为此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切脉针灸治癌的探索过程
第二节 针灸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 有关征服癌症的一些认识问题
一、是全身性疾病还是局部肿块
二、不但要掌握全局,还要弄清具体细节
三、良性与恶性的相互转化
四、根本的治疗要以调动内因为主
五、抓住主要矛盾
六、从量变到质变
七、从诊断到治疗始终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八、免疫学理论与针灸治癌

第二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基本理论与针灸学
一、阴阳五行
二、四诊、八纲
三、经络
四、脏腑
第二节 针灸基本知识
一、针灸须知
二、经穴总论
三、治癌常用经穴
四、经外奇穴
五、针灸取穴原则
六、交会穴
第三节 治癌临床中的经络传感效应

第三章 脉学基础
第一节 脉学的现代研究和在治癌中的应用
一、脉学的现代研究
二、各种脉象的机制
三、疾病、症状与脉象
四、切脉器的初探
五、切脉在针灸治癌中的应用
第二节 切脉基础知识
一、切脉的部位
二、脉象的分类
三、切脉的方法
四、脉象的鉴别

第四章 癌症的临床诊断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诊断
一、西医诊断
(一)常见症状和体征
(二)肿瘤的早期症状
(三)肿瘤与其他常见疾病的鉴别
(四)常见癌症的诊断
二、中医诊断
(一)切脉诊断
(二)舌诊和耳穴诊断
(三)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第二节 肿瘤患者脉象的特征和分类
一、整体肿瘤脉
二、肿瘤脉分部
三、五脏肿瘤脉
四、临床意义

第五章 切脉针灸治癌
第一节 切脉辨证施针
第二节 切脉与针刺手法
第三节 整体脉的取穴原则
第四节 局部脉的取穴原则
第五节 脉象与五行的关系
第六节 常见癌症的配穴应用
一、食管癌
二、胃癌
三、肝癌
四、肺癌
五、腹腔恶性肿瘤
六、卵巢癌
七、结肠直肠癌
八、乳腺癌
九、子宫颈癌
十、鼻咽癌
十一、脑垂体肿瘤
十二、皮肤癌
十三、癌症常见症状取穴配方
第七节 治癌的特殊针法
一、围针疗法
二、芒针疗法
三、挑针疗法
四、压痛点疗法
五、激光针刺
六、耳针、面针、鼻针
七、手针疗法

第六章 针灸治癌与中草药的配合应用
第一节 中草药的协同作用
一、针与药的相辅相成关系
二、整体调整的处方
第二节 癌症常用配方和单味中草药
一、食管癌
二、胃癌
三、肝癌
四、肺癌
五、腹腔恶性肿瘤
六、卵巢癌
七、结肠癌
八、直肠癌
九、乳癌
十、宫颈癌
十一、鼻咽癌
十二、脑垂体肿瘤
十三、其他癌症单味中草药

附录一 切脉针灸治癌病案举例
附录二 癌症患者注意事项
附录三 癌症患者的忌口问题

前言/序言

  切脉针灸是笔者通过遍访有切脉经验的医家,发掘出源于《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而研究出的治疗方法。其通过切脉指导辨证,切脉指导针刺取穴,切脉指导针刺手法,切脉指导针刺补泻,切脉判断针灸疗效,克服了针灸的盲目性,解决了针灸疲劳现象。切脉针灸安全微痛,金针、银针搭配治疗,创新补泻法,自临床应用以来屡获奇效,尤其是在治疗癌症、疑难病、慢性病方面,常有针入病减之奇效!
  癌症作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医学难题之一,至今未能攻克的原因之一是总寄希望于替代机体,以杀灭癌细胞为宗旨。本书作者试从切脉针灸疗法协助机体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调动机体内的抗癌力量,如能够抑制肿瘤发展的抗癌基因、能够吞噬癌细胞的致敏淋巴细胞以及能够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的环式磷腺苷……从根本上寻求攻克癌症的方法,临床上使一些晚期肝癌、肺癌、腹腔恶性肿瘤、卵巢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胆管癌等患者的肿瘤消失,恢复健康,最长的已生存了40多年,并把这些临床上取得的成就记录下来,为中医治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切脉针灸治癌》自1994年面世以来,打破了针灸不能治癌的禁忌,其内容翔实,资料珍贵,深受国内外中医同道的赞许和厚爱,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决定稍做修改并再版!
《切脉针灸治癌》: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的深度对话 在疾病谱不断变化的今天,癌症依然是人类健康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现代医学在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副作用、耐药性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始终是临床实践中需要审慎考量的问题。《切脉针灸治癌》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前瞻性的视角,将传统中医的精髓与现代癌症治疗的困境相结合,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本书并非单纯地罗列穴位与方剂,而是深入挖掘了“切脉”这一中医诊断的核心手段在癌症治疗中的独特价值。切脉,作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之首,不仅能感知患者脉象的细微变化,更能洞察体内气血阴阳的盛衰失衡,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在癌症病程中,癌细胞的生长、扩散,以及患者身体对治疗的反应,无不伴随着复杂的脉象变化。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精准的切脉,辨识癌症的不同病机,洞察其在人体内的演变规律,从而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精细化、个体化的依据。 针灸,作为中医最古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原理,在缓解癌症疼痛、改善患者症状等方面,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将针灸应用于癌症治疗,绝非简单的辨证施治。本书将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古今医家在针灸抗癌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提炼出核心的治疗理念与技术要点。从辨证论治的原则出发,结合不同类型癌症的特点,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书中将详尽介绍针对性的针灸处方,包括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等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运用针灸来调和人体整体气血,扶正祛邪,提升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从而达到“带瘤生存”或“抑瘤生存”的理想状态。 《切脉针灸治癌》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并非将中医与现代医学割裂开来,而是倡导一种融汇贯通的治疗模式。书中将深入分析现代医学在癌症诊断(如影像学、病理学)方面提供的客观信息,并探讨如何将其与中医的切脉辨证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诊断体系。同时,本书也将积极探讨针灸在辅助现代癌症治疗(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例如,如何通过针灸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疲劳、骨髓抑制等,从而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如何利用针灸来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对癌细胞的抵抗力,以期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在临床一线拥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师,以及对现代医学有深入了解的专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更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书中将以大量详实的病例分析,生动地展现切脉针灸治癌的临床疗效,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中医智慧在对抗癌症这一顽疾中的强大生命力。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癌症的患者,真实反映出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特点。 《切脉针灸治癌》旨在为广大中医从业者、对中医抗癌感兴趣的医学生,乃至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份系统、权威、实用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南。在探索癌症治疗新路径的征程中,本书将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底蕴和创新的理念,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医的智慧与力量。它所倡导的,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生存的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更积极、更有尊严地面对生命中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中医一直抱有好感,但又觉得其理论体系过于深奥的读者来说,最近读到的一本书,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药方,也没有展示令人眼花缭乱的穴位图,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医在肿瘤治疗上的一些核心理念。我被书中对“气血”运行的强调所吸引,理解了在中医看来,肿瘤的发生与气血的瘀滞、不通息息相关。它不是孤立的病灶,而是整个身体循环系统出现问题的表现。书中似乎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和解释,让我理解了什么是“血瘀”,什么是“痰湿”,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身体内“滋生”出肿瘤的。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身体的气血运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对“辨证施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理解了中医并非千人一方,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思路,让我觉得中医的治疗更加人性化和科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养生颇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各种疗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于肿瘤这样复杂的疾病,中医是否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一直是我想了解的。最近,我接触到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籍,它虽然无法详细描述其具体内容,但它所传递出的整体性思维和治疗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书中似乎在强调,中医在肿瘤治疗上的优势,并不在于单纯的“消灭”癌细胞,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机能,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的内环境,让身体自身产生对肿瘤的抵抗力。它让我理解了,中医的治疗,更多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增强脾胃功能,提升免疫力。这种温和而持久的治疗方式,让我觉得中医更注重的是“治本”,而非“治标”。它让我看到了,在面对肿瘤时,除了西医的介入,中医的辅助和调理同样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痛苦。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打开了对中医治疗肿瘤的另一扇大门。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深感好奇,尤其是在肿瘤治疗这个领域。市面上关于中医抗癌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过于笼统,让我难以真正理解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段时间,我偶然翻阅了一本书,虽然我无法直接提及它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它给我带来的整体感受和对中医治疗肿瘤的初步认识。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所展现的,中医并非只是提供一些辅助性的治疗手段,而是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来审视疾病。它似乎在强调,肿瘤的发生发展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人体的整体功能失调、情志不畅、饮食失宜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书中通过一些案例(我只能这么说),让我看到了中医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因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疾病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整体观”的思想,对于我这样习惯了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模式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开始思考,也许我们可以从更根本的层面去调养身体,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医治疗肿瘤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期待,它点燃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医在这一领域潜力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疗法很感兴趣,而最近接触到的一本关于中医治疗肿瘤的书籍,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给我带来的感受,更像是在学习一种关于“生命力”的哲学。书中所展现的,中医治疗肿瘤并非是简单的“对抗”,而更像是在“引导”身体回归健康。它似乎强调,肿瘤的产生,是身体长期失衡、正气虚弱的表现,而中医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恢复身体的平衡,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我尤其对书中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回避肿瘤这一病名,但也更侧重于从个体身体的整体状况出发,去分析病因。这种既注重疾病本身,又关注患者全身状态的治疗模式,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在于“因人而异”的精妙之处。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强行压制,而是理解身体的需求,并给予恰当的支持。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治疗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是在“治病”,而是在“养生”和“调理”,让身体自身产生强大的抵抗力。

评分

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医治疗肿瘤的书籍,虽然无法深入探讨书本的具体诊疗细节,但它所描绘的中医智慧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另一条思路。它不再局限于“杀灭”癌细胞这一单一目标,而是更加注重“扶正祛邪”的整体调理。书中似乎在阐释,肿瘤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人体正气不足、邪气入侵的结果。因此,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提升人体的自身抵抗力,激发身体内在的“修复”机制,同时配合一些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来清除邪气。这种“治未病”和“培本固元”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疾病的本质。我开始意识到,健康的身体本身就具备强大的防御能力,而中医正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书中所传递的温和而持久的治疗方式,与西医的激烈对抗形成鲜明对比,让我对中医的“以柔克刚”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它让我看到了,在面对顽疾时,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