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战创伤学·第10卷:战创伤修复、再生与康复》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战创伤修复与再生及康复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分为2篇16章。第1篇主要介绍战创伤修复与再生医学的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战创伤修复的机制、细胞/生长因子和几种细胞在战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战创伤愈合的影响因素,战创伤愈合的结局,现代促进战创伤愈合的新技术,组织工程技术与战创伤修复和再生、干细胞技术与组织修复和再生等;第二篇主要介绍康复医学在战创伤学中的重要地位,战创伤早期治疗与功能恢复的必备条件,战创伤后康复治疗的目的、作用及原理,战创伤康复评定,战创伤功能康复技术,颅脑战创伤康复,脊髓战创伤康复,四肢战创伤康复,截肢术后康复,烧伤康复等。本卷既汇集了国内外有关战创伤修复、再生与康复研究的新进展,又融进了编著者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宝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充分反映了现代战创伤修复、再生与康复的新认识。其内容图文并茂,凸显“科学、严谨、先进、全面、系统、规范、标准、新颖、实用”的原则。可供从事战创伤修复、再生与康复的临床医师、基础研究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战创伤救治培训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付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程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唐金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战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
第一章战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的发展简史
一、世界战创伤修复医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中国创伤修复外科发展的简要历史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战创伤后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在军事医学中的地位
一、概述
二、我军战创伤后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的发展简况
三、未来战创伤后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战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的概念
一、概述
二、战创伤修复基本概念
三、战创伤愈合中涉及的概念
四、修复与修复“失控”
五、代偿与改建
六、创伤修复涉及的新概念
……
英汉对照索引
前言/序言
严重战创伤后的组织修复、再生和后期的康复治疗是现代战创伤救治的重要内容,是战创伤救治链中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竞相开展研究。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救治理念的变化和各种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战创伤救治,使得严重战创伤后的组织修复、再生和康复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救治理念上把早期的生命救治和后期的修复、再生与康复连为一体,强调在早期救命时就考虑到为后期的修复、再生和康复创造条件,以最大限度提高生存率和降低伤残率;二是卫勤决策的变革使得在战创伤救治一线或后送的早期就可以开展相关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治疗,从而大大缩短了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时间,为快速修复和再生创造了条件;三是各种与组织修复和再生以及康复有关的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快速转化应用,使得组织修复和再生与康复治疗具有了多样化技术和方法,为提高修复、再生和康复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密切协同,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的需求而不断研发和创新,以持续提供理论和相关技术保障。
总之,作为战创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强战创伤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与康复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转化应用和相关知识与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与军事意义,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组织国内战创伤修复、再生与康复领域的相关专家,共同编著了这部涉及战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和后期康复治疗的学术专著。它的特点是:既继承前辈们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成熟的治疗经验,也吸收近年来这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既有国内外同道的经验,同时也体现编著者自己的成果;既有相关的理论描述和最新进展介绍,也有临床实用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展现。
现代医学的特点是预防、救治和康复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治疗在战创伤全面救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受到广泛的重视。本卷对战创伤康复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述,突出了早期康复和系统康复的特点,重点在于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介绍,以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战创伤发生后应注意的康复重点和方法,帮助伤员更好地恢复功能,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为《中华战创伤学》大型系列学术专著的一卷,我们希望它能够为系列学术专著的完整性做出相应的贡献。
由于编著者的认识和经验所限,本书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战创伤的挑战与前沿探索:从损伤到重塑的生命篇章 本书并非聚焦于中国古代的军事策略或兵法谋略,也非古代战役的详尽史录。相反,它是一部关于现代医学如何应对战争创伤,如何通过科学与人文关怀,帮助生命在最严峻的考验后重拾功能、回归社会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医学领域——战创伤的修复、再生与康复。 一、 理解战创伤:多维度的损伤与生命韧性 战创伤,顾名思义,是战争环境造成的身体损伤。然而,其复杂性远超普通外伤。首先,损伤的性质极其多样。无论是炮弹破片、弹丸造成的穿透伤,还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高温、高压,抑或是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侵袭,其造成的组织破坏都往往是巨大且多发的。它们不仅可能损伤皮肤、肌肉、骨骼等基本组织,更可能波及内脏器官、神经血管系统,甚至引发全身性的创伤反应。除了直接的物理或化学损伤,战创伤还常常伴随着继发性损伤,例如感染、出血、休克,以及由于长期暴露于恶劣环境中导致的营养不良、心理创伤等。 其次,损伤的规模与时间性也与普通创伤截然不同。一次战役可能导致大量伤员在短时间内涌现,对医疗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同时,战创伤的治疗往往需要在动态的战场环境下启动,甚至在后送过程中持续进行,这对医疗技术的便携性、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长期的战争持续,更可能导致伤员面临反复的治疗、康复过程,甚至终身性的残疾。 然而,人类生命同样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是战创伤治疗的基础。从细胞层面的增殖、分化,到组织层面的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形成、上皮化,再到器官层面的代偿与重塑,这些复杂的生理过程在战创伤的修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自然的愈合过程,理解其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医学干预的最佳时机与方式。 二、 战创伤修复的科学前沿:精细化与精准化 战创伤的修复,已不再是简单的缝合与包扎。现代医学正朝着精细化和精准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减少永久性损伤。 在组织修复层面,本书将探讨先进的清创技术。从传统的机械清创,到酶解、超声清创等更温和、高效的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清除坏死组织、异物,为后续修复创造良好环境,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伤口覆盖与闭合技术也日新月异。除了传统的植皮、皮瓣移植,组织工程技术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利用生物支架材料与细胞培养技术,可以构建出人工皮肤、人工骨骼等,用于大面积缺损的修复,减少了对自身供区的依赖,提高了修复的成功率。生物活性敷料,如富含生长因子、抗菌肽的敷料,更能促进伤口愈合,抑制感染。 在器官与系统修复层面,本书将聚焦于功能重建。对于严重受损的骨骼,除了内固定技术,骨组织工程和骨诱导技术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利用生物陶瓷、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等,可以刺激骨细胞的生长,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对于神经损伤,神经再生引导技术,包括神经导管、神经移植等,以及神经电刺激疗法,都在积极探索中,力图帮助受损神经轴突重新连接,恢复神经功能。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则需要血管化技术,如组织工程血管,以及介入治疗,来恢复血液循环。 精准医疗的理念同样贯穿于战创伤修复的各个环节。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深入理解个体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潜能,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高分辨率CT、MRI,使得医生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损伤程度,规划手术路径。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出现,则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微创性,减少了术中损伤。 三、 再生的希望:激活生命的内在潜能 再生医学是战创伤治疗领域最具革命性的前沿之一。它不再仅仅是“修复”已损伤的部分,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再生”出新的、功能完整的组织和器官。 干细胞技术是再生医学的核心。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等,因其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在战创伤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它们可以被定向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用于修复受损组织。同时,干细胞还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激活局部组织的内源性修复能力,协同促进愈合。本书将探讨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干细胞,包括其来源、培养、递送和免疫排斥等关键问题。 组织工程的发展,更是将再生医学推向了实际应用。通过将细胞、生物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结合,构建出具有三维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产品。例如,工程化的肌腱、韧带,可以用于修复运动损伤;工程化的角膜,可以用于治疗眼部创伤。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工程化组织的构建原理、材料选择以及临床应用前景。 此外,生物打印技术的兴起,为再生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维度。利用3D生物打印机,可以将细胞、水凝胶等生物材料精确地“打印”成复杂的组织结构,甚至器官模型。这将为战创伤患者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修复方案,甚至有望实现器官的“打印”制造,解决器官捐献短缺的问题。 四、 康复的意义:重塑生活,重拾尊严 战创伤的治疗并非止步于手术台。康复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关乎伤员能否重新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否回归社会,能否重拾尊严。 早期康复是关键。在伤情稳定后,应尽早启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维持和促进血液循环。本书将强调个体化的康复计划的重要性,根据伤员的具体损伤类型、程度、功能障碍以及心理状态,制定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康复方案。 物理治疗将涵盖各种手法治疗、运动疗法、电疗、水疗等,旨在恢复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协调能力。作业治疗则侧重于帮助伤员重新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例如穿衣、吃饭、行走、使用工具等,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心理康复同样至关重要。战创伤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心理创伤,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等。本书将介绍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伤员克服心理障碍,重建积极的生活态度。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包括家庭支持、社区支持、退伍军人组织等,对于伤员的康复和融入社会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辅助技术的应用,如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等,能够极大地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提高伤员的生活质量。本书将介绍各类辅助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如何根据伤员的个体需求进行选择和适配。 五、 跨学科合作与未来展望 战创伤的修复、再生与康复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它需要医学专家(外科医生、骨科医生、神经科医生、整形外科医生、康复科医生等)、生物学家、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紧密合作。本书将强调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融合,是推动战创伤医学发展的关键。 展望未来,战创伤医学将继续朝着更加微创、高效、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AI)将在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手术规划、康复过程监测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纳米技术有望用于靶向药物递送、组织修复。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为修复遗传性损伤提供新的途径。 本书的目标是,通过对战创伤修复、再生与康复领域现有技术、最新进展以及未来趋势的全面梳理,为相关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以及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的平台。它希望激发更多创新思维,汇聚更多智慧力量,最终为那些在战争中承受巨大创伤的生命,带来更美好的未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愈合,更有效地再生,更自信地重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