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土地(精裝)

人與土地(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阮義忠 著
圖書標籤:
  • 土地
  • 人文
  • 地理
  • 環境
  • 自然
  • 社會
  • 曆史
  • 文化
  • 民俗
  • 精裝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476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8598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32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與土地》是有“中國攝影教父”“颱灣布列鬆”之稱的阮義忠先生著名的攝影係列。書中照片拍攝於1974~1986年,展現瞭颱灣鄉村正在逐漸消失的人情與風景。《人與土地》係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現代美術館珍藏。

那時候沒有任何旅遊指南,阮義忠依靠一本颱灣客運路綫圖,走遍島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觸須探達之前,記錄下鄉民樸素的日常生活。這是人與自然還親密依存的年代,人們在土地上成長、勞作,視勤儉與堅韌為生活的信仰,又終將歸宿於土地。


作者簡介

阮義忠

攝影傢、攝影評論傢,阮義忠攝影人文奬創始人。1950年生於颱灣宜蘭縣。1972年於英文《漢聲ECHO》雜誌社工作,開始拍照。四十年來先後齣版《人與土地》、《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等十本攝影集,並於世界多國個展。論著《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攝影美學七問》被視為華人世界攝影啓濛書。創辦的《攝影傢》雜誌被譽為具人文精神的攝影刊物之一。1988年開始於颱北藝術大學美術係任教,2014年以教授資格退休。1999年颱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成為颱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誌工。近年來於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生活月刊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在大陸各城市開設攝影工作坊。


精彩書評

中國大陸關注“世界攝影”,或我稱之為“嚴肅攝影”的人士,若其年齡正在四十歲上下,那麼,阮義忠的名字想必在他們心中無可替代——他是一位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啓濛者與傳道者,我甚至聽說,好幾位大陸攝影傢把“攝影教父”這樣的尊稱給予阮義忠。

  ——陳丹青


目錄

第一單元 成長

恒春放牛的祖孫 -10

美濃,迴傢的小孩 -14

憶浣衣圖與二位友人 -18

多納的夜明珠 -22

桃源村的過客 -26

血緣與親情 -30

會迴來的纔讓它離巢 -32

埔裏的兩兄弟 -36

都蘭的蔗香 -40

二龍村的井田 -44

車城的海角幾號 -48

心有靈犀一點通 -52

迷你小學的升旗典禮 -56

比利良的最後人傢 -60

品齣輸的甘味 -62

月光下的好故事 -66

澳花的三代同洗 -68

大地遊戲與口琴舞 -72

鹿港的午餐 -76

永靖的好德之傢 -80

雙雙對對的身影 -84

深山小學的算術課 -88

告彆童年 -92

第二單元 勞動

布農人的床頭話 -98

被愛串起的一傢子 -102

風櫃的濛麵女 -104

農婦的雕像 -108

山的另一邊 -112

頭社的米真香 -116

播種與傳承 -120

消失的風景 - 122

紅葉的一傢四代 -126

攝影就像雙麵鏡 -130

寂靜的天地 -132

蘆洲的滄海桑田 -136

花生田的樂章 -140

流籠裏的農夫 -144

二水鄉的十字路口 -148

碧侯村的濃煙 -152

西螺的惜福老人 -156

墾丁農場的孤單女工 -160

水垵的鸚鵡魚 -164

蘭嶼的包袱 -168

藺草的清香 -172

鳳梨田的背影 -176

賽嘉村民的笑容 -180

第三單元 信仰

廟祝與小孩的對弈 -186

安平古堡的擺渡 -190

多納的哺乳圖 -192

蘇厝的陸上行舟 -196

攝影與信仰 -200

北港的媽祖信徒 -204

多納天主堂的小孩 -206

關廟的把關老婦 -210

在武界祈禱 -212

比利良的桂冠 -216

蘭嶼的白日夢 -220

裸身和真誠 -222

美濃的伯公壇 -226

漸行漸遠的朋友 -230

蘭嶼的頭發舞 -234

旗津的酬神戲 -238

在利稻懺悔 -242

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迴傢 -246

看守員與詩人 -250

舉手宣誓或去煞儀式 -254

農夫與稻草人 -258

第四單元 歸宿

光陰流逝中的光影 -264

頭城竹器匠 -268

這世人和下輩子 -272

祖母和孫女的答案 -274

美而險的景與色 -278

靈魂的肖像 -282

永遠的老師 -286

走入未知的旅程 -288

颱上颱下都是戲 -292

長白山上的日落與日齣 -296

永浴愛河的人瑞 -300

空蕩的告彆式現場 -302

有葬禮和沒有葬禮的死亡 -306

人生饗宴 -310

夢中夢 -314

離傢或是返鄉途中 -318

孩子,你記不記得 -320

走迴童年之路 -324


精彩書摘

恒春放牛的祖孫

被喚作“颱灣尾”的恒春是颱灣最南端的古鎮,氣候終年溫和,故名恒春。 今日的恒春以墾丁海岸、鵝鑾鼻燈塔以及佳洛水的礁岸吸引遊客,但早期因當 局戒嚴,為防走私偷渡,環繞全島的海邊除瞭極少數開放為海水浴場,其他幾 乎處處是禁區。此地縱使海洋資源豐富,也直至很遲纔成為觀光業的開發項目。

在我造訪的年頭,當地的交通相當不便,述及恒春人的生活情境,民間哀 怨的歌謠一首又一首,其中一首便有“欲去恒春沒多遠,夭壽尖山啊,擋中央 ; 祈望尖山轉個嚮,返鄉與君睏同床”的描繪。

恒春的開發與一段慘烈的曆史有關。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寇侵颱,把 牡丹社的排灣人盡數殺害。清廷體察防守颱灣的重要,於光緒元年(1875)派 欽差大臣瀋葆楨前來築城,次年(1876)完工。長九百米、南北長七百米,周 圍三韆二百多米的磚石古牆雖被時間與建設侵蝕、破壞,大緻還算完整,是保存最好的古城。 這張照片就是在南門城外所拍,田裏的祖孫始終沉默不語,垂頭喪氣的模樣完全道盡瞭日子不好過。我最怕用相機去乾擾心情不好的人,但這孩子怏怏 不樂的容顔,就像一麵鏡子,映齣瞭當年的我。正是因為童年時被傢裏的三分 農地拴住,讓我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怨懟齣身、責怪命運。這孩子心中的不甘不願, 我完全能夠明白。

我默不作聲地陪在一旁,無言有時正是最好的溝通。此地每逢鼕季會颳起 強勁的落山風,隻宜種植低矮耐風的作物,地錶景觀因此顯得格外空洞,更襯 托齣天蒼地茫之下,這祖孫二人的孤寂。我舉起相機,沒被 絕,也沒受到質疑。 對準焦距,按下快門,哢嚓聲消失在曠野的疾風之中。



《土地之上,生命迴響》 本書並非關於人與土地的直接論述,更非旨在探究兩者之間形而上的哲學關聯,或者以宏大的敘事描繪人類文明如何依附於土地、塑造土地。相反,它是一係列獨立卻又相互映照的田野調查報告、曆史片段的梳理,以及對個體生命在特定土地上痕跡的細緻描摹。我們試圖從一個更微觀、更具象的視角,去理解“土地”這一概念所承載的豐富內涵,以及“人”在其中所扮演的、並非總是被宏大敘事所關注的角色。 本書並非一部地理著作,不會提供精確的土壤成分分析,也不會詳述地質構造的演變。然而,每一篇文字都浸潤著腳下那片土地的真實氣息。它可能是一位老農對祖傳土地的口述史,記錄著土地的“脾氣”——何時播種,何時收割,怎樣的雨水最能滋養莊稼,怎樣的風能預示著一場歉收。這不僅僅是對農事技巧的傳承,更是一種與土地深層連接的生命智慧,是世代經驗在土地上的烙印。它也可能是一位曆史學者的田野考察,從一塊被遺忘的石碑、一處殘破的遺址中,挖掘齣百年前甚至更早時期,人們如何與土地互動,如何開墾、耕耘、聚落,以及那些早已消逝的村莊,如何與腳下的泥土融為一體。 書中有一章,詳細記錄瞭一個偏遠山區村落的遷移史。這個村落並非因戰亂或自然災害而整體搬遷,而是因為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日益枯竭,以及年輕一代的就業機會外移。作者跟隨最後一批離開的村民,記錄下他們對土地的眷戀,對故土的最後凝視。這不是一個悲壯的告彆,而是一種現實的無奈。土地,在這個故事裏,不再是簡單的生産資料,而是承載瞭傢族記憶、童年時光、鄰裏情誼的載體。當土地的承載力無法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時,人與土地的關係便發生瞭微妙而深刻的裂變。 另一部分則聚焦於城市擴張邊緣的“城中村”。這裏的人們,許多依然保留著鄉村的生活習慣,卻被鋼鐵森林所包圍。他們腳下的土地,曾經是耕地,如今卻變成瞭鋼筋水泥的叢林的一部分。書中描繪瞭這些居民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用有限的空間種植綠植,如何保留一些傳統的習俗。這是一種土地功能的劇烈轉變,也是一種人與土地關係的新型睏境。他們不再是土地的直接耕作者,但土地的變遷,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經濟來源,甚至身份認同。 本書的作者們,並非高高在上的觀察者,而是深入田野,與采訪對象一同生活、一同勞作,感受土地的溫度和質感。因此,書中彌漫著一種真實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筆觸。你可以聽到播種時的號子聲,收割時的笑語,也可以感受到乾旱時土地龜裂的無助,或是豐收時土地散發的芬芳。這些聲音和氣味,構成瞭土地的生命力,也映射著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的情感起伏。 我們探訪瞭一位在黃土高原上堅守瞭幾十年的老人,他幾乎把一生都獻給瞭他那片貧瘠的土地。他用自己的雙手,一點點地改良土壤,栽種樹木,試圖遏製水土流失。他的故事,不是關於英雄主義的頌歌,而是關於耐心、毅力和與土地“較勁”的樸素哲學。他與土地的關係,是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他相信土地終將迴報他的付齣。書中詳細記錄瞭他每天的工作,他如何觀察天象,如何與土地“對話”。 書中還有一個篇章,關注的是土地的“曆史記憶”。例如,某片曾經發生過重要戰役的土地,其下的土壤可能蘊含著曆史的痕跡。作者通過考古學的方法,結閤當地流傳的民間傳說,試圖還原那段塵封的曆史。土地,在這裏成為瞭曆史的“證人”,默默地見證瞭人類的興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它承載著過往的傷痛與榮耀,也提醒著我們,土地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充滿瞭流動的曆史。 此外,書中還涉及瞭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觀念。不同民族,對土地的敬畏、占有、使用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些民族將土地視為神聖的母體,與之建立精神層麵的聯係;有些則強調土地的集體所有權,強調社區的和諧共處。這些不同的觀念,塑造瞭人與土地之間豐富多彩的關係模式,也為我們理解“土地”這一概念提供瞭多元的視角。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樸實、真誠,避免使用過於學術化或矯揉造作的語言。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如同置身於真實的田野之中,感受到土地的質樸,體會到生命的頑強。每一個故事,都試圖從一個具體的切入點,去展現人與土地之間復雜而深刻的聯係,這種聯係並非總是和諧的,有時是抗爭,有時是妥協,有時是依戀,有時是告彆。 最終,本書並非要給“人與土地”下一個定義,而是希望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引發讀者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更多關注和思考。它提醒我們,土地不僅僅是地理空間,更是生命孕育的搖籃,曆史發生的舞颱,文化傳承的根基。理解土地,就是理解生命本身。我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道橋梁,連接讀者與那片承載著我們生活、夢想與記憶的土地。它不是關於“人”或“土地”的理論著作,而是關於“人”在“土地”上所經曆的、所感受的、所留下的,種種鮮活而具體的生命軌跡。每一個細節,都力求真實,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對生命與土地的深刻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極其老練,它巧妙地運用瞭多綫敘事和時間跳躍,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畫麵。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筆力,能夠在如此廣闊的題材下,依然能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微小細節,比如一滴清晨的露珠如何映照齣天光,或是農民手中粗糙的繭子如何記錄下歲月的痕跡。它的結構布局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章節的推進都顯得恰到好處,如同樂章的起承轉閤,張弛有度。初讀時,或許會被其信息的密度略微壓倒,但隨著深入,那些看似散落的片段便開始相互連接,最終形成一幅完整而震撼的史詩畫捲。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和“如何存在”,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令人嘆為觀止。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的陳年佳釀,每一次品味,都能發掘齣新的層次和風味。它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邊界,迫使我們去思考那些被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所忽略的底層邏輯。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所呈現齣的那種近乎悲憫的視角。作者似乎站在一個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製高點上,冷峻地審視著人類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沒有對任何一方進行簡單的褒貶,而是客觀地展示瞭生存的殘酷性與必然性。這種“去中心化”的敘事角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珍視的“進步”和“發展”,在更宏大的尺度下,可能隻是一瞬間的漣漪。書中的某些章節,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哀傷,那不是針對個人的不幸,而是對萬物終將歸於沉寂的宿命感的體悟。這種深沉的基調,使得全書充滿瞭哲學的重量。它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或安慰,而是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看清自身的渺小與偉大並存的真實麵貌。這種坦誠的、不加粉飾的敘述,纔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學。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和一種近乎寓言式的力量。作者的用詞考究,遣辭造句之間,透露齣深厚的文學修養,但絕非故作高深,而是為瞭更精準地傳達那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哲學思辨。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快速閱讀體驗的作品,它要求讀者慢下來,去體會每一個詞語背後的重量和意象。我特彆喜歡它描述自然現象時那種擬人化的處理,仿佛大地有瞭呼吸,山川擁有瞭記憶。這種文學性的錶達,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論述變得鮮活而富有感染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獲取信息,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與古老智慧的對話。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瞭節奏感,即便隻是默讀,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強大氣場。對於那些追求純粹閱讀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巨大的饋贈。

評分

這部著作的文字猶如一股清泉,潺潺流過乾涸的心田,帶給人一種久違的寜靜與深思。作者對於自然秩序的洞察,那種對生命循環的敬畏,讓我仿佛置身於一片廣袤的原野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陽光的溫度。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知識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黃昏時分,伴著裊裊炊煙,娓娓道來那些關於生存的本真。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人與環境之間那種微妙張力的描繪,那種既相互依存又時常産生衝突的復雜關係,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罷掩捲長思,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具體的理論模型,而是鄉間小路上的風聲、老樹下的陰影,以及那種腳踏實地的實在感。它觸及瞭現代人內心深處對於“根”的渴望,那種渴望迴歸樸素、迴歸本源的衝動,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極大的慰藉。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滌蕩去浮躁與虛妄,讓人重新審視生活的重心究竟在何處。這種對生命本質的探討,超越瞭地域和時代的限製,具有永恒的價值。

評分

從學術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現瞭驚人的跨學科整閤能力。作者似乎對曆史學、生態學、人類社會學乃至神話學都有著深刻的理解,並將這些知識點如同精美的馬賽剋一樣,嚴密地鑲嵌在一起。它提齣的觀點往往是基於多重證據鏈的交叉驗證,邏輯嚴密,論證充分,讓人難以找到明顯的破綻。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模糊地帶和未解之謎時,作者的處理方式尤為高明,沒有草率地下結論,而是提齣瞭更具啓發性的框架供讀者思考。對於我這樣習慣於追根究底的人來說,這種紮實的研究基礎是極其重要的。這本書不隻是談情懷,它更是構建瞭一套有說服力的思想體係,足以作為未來相關領域研究的參照係。它無疑是一部值得被長期收藏和深入研究的重量級作品。

評分

真的很不錯,很好,非常喜歡!推薦!

評分

喜歡人文紀實攝影,書不錯啊!

評分

自然法國攝影動物六年級人與自然二年級三年級一年級五年級自然法國攝影動物六年級人與自然二年級三年級一年級五年級自然法國攝影動物六年級人與自然二年級三年級一年級五年級自然法國攝影動物六年級人與自然二年級三年級一年級五年級

評分

好好好,很好,支持京東,喜歡

評分

書非常不錯,送貨速度也很快

評分

很有溫度的文字。

評分

好。。。。。。

評分

物流速度很快,品相很好

評分

送貨推遲瞭,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