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2册 书法课:临帖九讲+字美在何处
总金额186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书法课全新教学方法首度公开。北京大学美术教师研修班、北京大学校友书法公益班等各种书法课指定教材,像北大人一样学书法。
★更为的书法临帖指南,从读帖到临帖,从动作到结构,从章法到境界,讲解书法临帖的要诀。
★更为丰富的书法临帖范本,全书收入近三百件书法精品全彩高清图版,逐件解析临习要点,其中有不少是作者独*收藏的图版,弥足珍贵。
★更为正统的书法传承系统,作者方建勋继承近代大家林散之、高二适一派书学正统,将历代书法大家的临帖理论,融会贯通。跟随大师学习临帖,事半功倍。
★更为系统的书法教学体系,积作者三十年学书与教学经验,以北京大学为试验场,建立系统的书法教学体系。 从书法名作的欣赏,到书法临帖和书法创作,全程系统学习。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北京大学美学朱良志,书法家、南京艺术学院季伏昆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书法爱好者者的一部书法临帖指导普及图书。从为什么要临帖、临帖的“形”与“神”、临帖的“动作”、如何临金石碑版、临帖的结构、临帖的章法、“集古字”、如何读帖、临帖的境界等九个方面讲解书法临帖的要诀,将书法学习带回临帖这一基础又为重要的步骤中来。
作者方建勋是北京大友书画协会的书法导师,是一位拥有深厚美学素养的成熟书法家,又拥有书法教学的丰富经验,本书即为其为北大师生讲授书法临帖课程的蓝本。
作者简介
方建勋,浙江淳安人。北京大学美学博士,师从美学家朱良志;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硕士,师从书法家黄惇。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主任秘书,北京大友书画协会秘书长兼学术导师。著有《印境》《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45 例》。在电视台书画频道主讲书法篆刻,书法、篆刻作品被作为校礼赠送 给访问北大的挪威首相索尔贝格、微软 创始人比尔?盖茨等各界人士。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书体风格转换时的细腻观察。比如,当他从楷书过渡到行书时,那种对笔锋的提按、连带的处理,绝不是简单的速度加快或者笔画简化,而是内在精神气质的微妙转变。书中对于“韵味”的剖析,堪称一绝。它不是用一两个形容词敷衍过去,而是通过对古代大家作品中那些难以言喻的“动态”和“生命力”的精准捕捉和语言描述,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想象到笔尖在宣纸上运行的轨迹和力量感。这种描述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文学艺术。我感觉自己好像被作者带着,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感受着不同时代文人墨客的心境。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引导,远比生硬的技巧灌输要有效得多。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书法,去感受线条背后的力量和温度,这才是真正的入门之道。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排版,这本书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纸张的选择和墨色的呈现,都力求还原出书法作品的质感,这对于一个视觉敏感的艺术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加分项。但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它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的那个平衡点。它并没有盲目地鼓吹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强调如何在深刻理解了前人精髓的基础上,寻找自我表达的可能性。书中的某些章节,甚至探讨了现代材料和现代审美思潮对书法的影响,这使得全书的内容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展望。它鼓励学习者保持开放的心态,用今天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经典的范本。这种兼容并包的胸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学参考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当代书法审美哲学的思考录。它激发了我去探索自己的“书体语言”的渴望,而不是仅仅成为某个古人的影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注重递进式的学习体验。它不像某些教程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是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开篇通常是提出一个学习者经常遇到的困惑,比如“为什么我写的字总觉得‘板’?”或者“如何避免‘匠气’?”然后,作者顺理成章地引出相应的理论和练习方法。这种对话式的结构,让读者在阅读时总能找到共鸣,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最了解你瓶颈的人。特别是关于“临帖的层次”的讨论,作者将其细分为模仿、理解、内化三个阶段,并给出了针对每个阶段的练习侧重点。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一锅烩”式练习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启发。它强调了“慢”的价值,告诉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要在一个阶段真正扎根后再向更高处迈进。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体现了作者对书法学习规律深刻的洞察,也让整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书法或者想找到新灵感的老手来说。我一直觉得书法学习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与古人对话,去理解那些横平竖直背后蕴含的精气神。市面上很多教材往往只停留在“照着写”的层面,教你笔画的起收、结体的匀称,但很少有人能深入到“意境”的层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打破这种纯粹的技法堆砌,而是从更宏观的美学视角去切入。比如,它对“气韵生动”的阐释,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具体范例,告诉你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线条的粗细对比来营造画面的张力。这对于我这种容易陷入细节纠结的练习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某个字形结构时,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或者文化典故,这样一来,你写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在重现一段历史的审美趣味。读起来非常流畅,作者的叙述口吻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引导者的亲和力,让人感觉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细细点拨,而不是对着一本枯燥的说明书。这种将审美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新颖,完全跳出了传统书法教材那种板着面孔的教条主义。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书法“漫游”,引领读者去探索“美”的本质。很多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临摹了很多碑帖,但自己的作品总是“形似而神不似”。这本书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痛点,它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和理解融入到书写中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空间处理”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教你字与字之间的间架结构,而是上升到“留白”和“气口”的哲学层面去解读。这种高屋建瓴的讲解,让我对“计白当黑”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留白是写完后自然剩下的部分,现在才明白,优秀的留白是需要主动规划和经营的,它是构成整体美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比墨迹本身更重要。这种对传统技法进行现代性解读的做法,非常符合当代审美对创新和个性表达的需求。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配图,作者用非常清晰的图解和对比,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