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上瘾的小吃甜点

一吃上瘾的小吃甜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飞雪无霜 著
图书标签:
  • 小吃
  • 甜点
  • 烘焙
  • 美食
  • 零食
  • 下午茶
  • 食谱
  • 家常菜
  • 甜品
  • 烘焙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10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58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点击量超过21,000,000次的新浪美食博客超人气美女博主、美食达人、高级西点师飞雪无霜的制作秘籍,让你零失败制作出人人都爱吃的零食。

从做小吃甜点的工具到每款小吃的详细步骤,让零基础的人在家也能做出干净、健康的美食。

线装设计,可以轻松平放到制作台上边看边做。


内容简介

美食大V飞雪无霜的全新零食秘籍《一吃上瘾的小吃甜点》,家用的工具、常见的食材,学做各地的名小吃和特色甜点,在家安心享受美味、健康的零食。本书从做小吃甜点的工具到每款小吃的详细步骤都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让零基础的人在家也能零失败的做出人人爱吃的美食。


作者简介

飞雪无霜:知名美食达人、美食名博、高级西点师,新浪微博大V,出版过多部美食畅销书。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94961412

微信公众账号:fxwsms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PART 1做小吃甜点的工具和材料 1

主要工具 2

小工具 4

材料 5

PART 2特色小吃 9

班戟 10

草莓茶巾包 12

韩式炒年糕 14

果干烤年糕 16

蜜豆双皮奶 18

抹茶铜锣烧 20

糯米枣 22

巧克力华芙饼 24

素肉松 26

糖不甩 28

豌豆黄 30

乡巴佬鸡蛋 32

香酥蛋卷 34

芝麻酥糕 36

香甜烤玉米 38

PART 3传统小吃 39

桂花糯米藕 40

炒疙瘩 42

锅巴 44

江米条 46

焦糖爆米花 48

驴打滚 50

麻团 52

南瓜开口笑 54

排叉 56

肉脯 58

酒酿 60

小豆凉糕 62

玉米窝头 64

菠菜凉皮 66

PART 4冷冻甜品 69

芒果酸奶冰砂 70

红豆冰棒 71

蛋卷筒 72

芒果雪糕 74

牛油果冰激凌 76

PART 5水果甜品 79

拔丝苹果 80

草莓果冻 82

草莓奶昔 84

番茄冰砂 85

黑布林果酱 86

芒果糯米糍 88

水果西米露 90

糖渍橙皮 92

雪媚娘 94

糖水黄桃 96

PART 6滋补酱膏 97

阿胶膏 98

固元膏 100

红茶牛奶抹酱 102

抹茶牛奶抹酱 104

秋梨膏 106

生姜膏 108

花生酱 110

PART 7汤水养人 113

白玉红豆汤 114

黑芝麻糊 116

姜枣汤 117

银耳圆子汤 118

蜜豆红枣汤 120

PART 8香浓糖果 121

果仁巧克力 122

黑芝麻糖 124

香酥腰果 126

芝麻果仁 128

腰果蔓越莓牛轧糖 130

PART 9奶制甜品 133

奶酪土豆泥 134

南瓜浓汤 136

牛奶布丁 138

芝士球 140

奶茶 142

PART 10油炸美味 143

蛋糕甜甜圈 144

劲爆鸡米花 146

麻辣花生 148

香酥炸鸡腿 150

油炸糕 152

炸薯条 154

炸香蕉 156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深入探索世界各地特色小吃与精致甜点的书籍简介,完全不涉及“一吃上瘾的小吃甜点”这一主题,专注于介绍其他美食领域: 寻味世界:跨越大陆的经典正餐与地方风味探索 简介 本书并非对日常零食或即时满足的甜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严肃而深入的全球美食地理考察,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深入探究那些构筑了各国饮食文化基石的经典正餐、传统烹饪技艺,以及那些极具地域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食与餐后甜点。 《寻味世界》旨在提供一种对食物的宏观理解,将每一道菜肴置于其诞生的社会、气候和历史背景之中。我们聚焦于那些需要时间沉淀、需要精湛技艺才能完成的主菜、汤品、面包以及餐后收尾的传统糕点,这些才是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饮食灵魂的真正核心。 第一部分:欧陆的匠心——慢炖、烘焙与酱汁的艺术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欧洲大陆,探究其对“正餐”概念的严谨定义。我们将拆解法餐中对“基础酱汁”(Mother Sauces)的精妙运用,比如如何通过长时间熬煮和精确的乳化过程,创造出如荷兰酱(Hollandaise)或贝夏梅尔酱(Béchamel)的丰富层次感。这不是关于快速烹饪,而是关于耐心与精确的化学反应。 我们将详细介绍意大利北部的“慢炖”传统,例如慢炖数小时的博洛尼亚肉酱(Ragù alla Bolognese),其风味复杂性来自于食材的逐步融合与风干。在德语区,我们将探究黑森林地区的传统面包制作工艺,那些需要经过两次或三次发酵、在特定湿度下烘烤的黑麦酸面包(Rye Sourdough),它们是当地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支撑。 此外,我们将深入研究地中海沿岸的渔获处理技术,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橄榄油、香草和柑橘汁,突出海鲜本身的纯粹风味,而非掩盖。这里的甜点部分,聚焦于如法式焦糖布丁(Crème brûlée)的完美焦糖层脆度,以及西班牙杏仁蛋糕(Tarta de Santiago)中对杏仁粉研磨细度的极致追求。 第二部分:亚洲的基石——米、面与发酵的哲学 亚洲部分,我们完全避开街边小吃,转而关注那些需要数代人传承的餐桌主食与复杂的发酵技术。 在中国,我们将考察淮扬菜系中对刀工和火候的哲学理解,例如精致的“文思豆腐”和需要数天准备的清汤底料。我们不会讨论油炸面食,而是聚焦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面食的制作流程,如手工拉制和干拌的“油泼面”,其灵魂在于碱水的配比和拉伸的力度,而非浇头本身。 在日本,我们将探究“出汁”(Dashi)的制作艺术。这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哲学体现,通过昆布和鲣鱼干的精确浸泡与小火慢煮,萃取出食物的“鲜味”(Umami)。我们将分析怀石料理中对季节性蔬菜的烹调手法,如何用最少的干预来展现食材的自然之美。 在东南亚,我们将深入了解泰国和越南的传统米食文化,关注如糯米饭(Khao Niao)的蒸煮技术,以及使用香茅、南姜等复杂草本香料来慢煮的咖喱主菜,这些咖喱的复杂性远超我们对快速酱汁的认知。这里的甜点关注点在于如越南的“斑斓糕”(Bánh Da Lợn)中层层分明的质地和使用天然色素的艺术。 第三部分:美洲的融合——土地与传承的味道 美洲部分,我们将探究历史移民如何与新大陆的本土食材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正餐体系。 我们将详述美国“南方烹饪”(Southern Cuisine)中的灵魂——慢烤(Low-and-Slow Smoking)技术。这涉及对不同木材(如山核桃木或苹果木)燃烧特性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长时间的低温烟熏,将一块粗糙的肉类转化为入口即化的美味。我们会分析德州烧烤(BBQ)中对“干腌”(Rub)的精确配比,这与简单的调味粉截然不同。 在拉丁美洲,我们将聚焦于安第斯山脉和墨西哥高原的传统农耕食物。例如秘鲁的“安第斯玉米”的种植历史,以及如何利用其淀粉特性制作浓郁的炖菜。在墨西哥,我们将分析传统的“摩尔”(Mole)酱的制作,这种酱汁常常包含数十种原料(包括巧克力、坚果和多种辣椒),需要数日准备,是宴会上的重头戏。 结语:食物中的历史坐标 《寻味世界》是一本为那些对食物背后的“为什么”和“如何做”抱有深厚好奇心的读者准备的指南。它强调的是时间和技艺的投资,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将基础食材提升至文化遗产层面的深度解读。通过对这些经典正餐和传统糕点的细致剖析,读者将获得一个更为全面、更具历史厚度的全球美食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像那种堆砌食谱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由几位美食家共同完成的口述史。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烹饪场景,那种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仿佛能穿透纸页扑面而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某道菜品的历史渊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学养,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趣味。有那么几章,讲到一些快要失传的老式点心制作技艺,读来令人唏嘘,作者用近乎考古研究的态度去记录和保留这些文化瑰宝,这份情怀让人肃然起敬。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相当有品味,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炫技,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食物本身的质朴与美感。每次翻开它,我都会忍不住放下手机,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品味那些文字构建出来的味觉盛宴,感觉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和滋养。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无非是把网络上的菜谱东拼西凑一下。然而,这本让我彻底改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挖了“为什么”——为什么这个地区的居民偏爱某种口味?为什么某种配料在特定的季节使用效果最佳?作者的思考维度非常广阔,将地理环境、季节更替乃至家庭传承的无形力量,都巧妙地融入了对食物的解析之中。例如,书中对一种地方性腌制品的描述,竟然牵扯到了当地的气候变化对传统保存方式的影响,这种跨界的洞察力实在是太精彩了!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上了一堂高阶的饮食文化课,它让我学会了“用更复杂的眼光去看待简单的食物”。我感觉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吃货”,而是一个开始理解食物背后故事的观察者。对我个人而言,它重塑了我对“吃”这件事的认知,从单纯的生理需求上升到了文化体验的高度。

评分

哇,最近读了本关于美食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作者对食材的理解和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读着读着,我仿佛都能闻到那些菜肴散发出的诱人香气。特别是书中对一些传统烹饪手法的详细描述,让我这个厨房新手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蕴含着这么多讲究。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分享了作者在不同城市的美食探索经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像带着我一起“云旅游”了一样,深刻体会到了美食与文化的交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食材来源的考究,从田间到餐桌,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匠心的坚持,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散文集,让人在品味食物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读完后,我立刻动手尝试了书里介绍的一个家常菜,虽然手艺还比较生疏,但那种从心底涌出的满足感,真是难以言喻,这本书激发了我对下厨的热情,让我开始期待每一次与锅碗瓢盆的亲密接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的“真诚”二字。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商业推广的痕迹,作者似乎只是在真诚地与读者分享他毕生的美食心血和感悟。书中对于失败的记录毫不避讳,几次尝试制作某种复杂糕点都以失败告终的窘境,以及最终突破的那种喜悦,描述得极其真实,让人感同身受。这种坦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鼓励了每一个在厨房里挣扎的新手,让我们知道,完美从来都不是起点,而是无数次尝试后的偶然馈赠。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童年记忆中的味道”的章节,文字里流淌着浓浓的怀旧情愫,那些味道是任何高档餐厅都无法复制的,是时间沉淀下来的情感烙印。读完这些篇章,我竟然忍不住想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小时候最爱吃的那口是什么味道,这本书成功地唤醒了我对那些朴素而珍贵情感的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像一个巨大的风味地图,从清晨的街边早餐到深夜的解馋小食,再到节日庆典上那些精雕细琢的甜品,一应俱全。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里面介绍了很多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是“灵魂”级别的调味品和搭配秘诀。比如,仅仅是改变一下烘烤的时间,或者用一种不常见的香草来腌制,就能带来翻天覆地的风味变化。这些“小窍门”往往是那些大厨们藏着掖着的宝贝,但作者却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出来。这种慷慨让我非常感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绝妙的点子点亮了思维,需要花点时间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味道的蓝图。它就像一位耐心而又充满智慧的导师,站在你身旁,引导你走向味觉的无限可能。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食谱本身,它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美食哲学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