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理查二世是黑太子爱德华之子。他少年时继承祖父王位,但是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把持,另一个叔父格洛斯特公爵托马斯也野心勃勃,企图摄政。理查成年后对他们进行报复。1397年,托马斯被捕后未及受审就暴死在狱中,公爵头衔被废除;还驱逐了冈特的约翰的长子、自己的堂弟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并在1399年约翰去世后没收了兰开斯特家族的领地。1399年,亨利在国王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国王,并让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最后杀了他。
作者简介
雅各布·阿伯特(Jacob Abbott, 1803 —1879),美国畅销书作家,教育家,一生写作近两百本书,以简短的历史、传记和科普作品为主,著有《凯撒传》《成吉思汗传》《埃及艳后传》等世界名人传记和《罗拉欧洲旅行记》等青少年科普小说,深受读者欢迎。
目录
第一章 理查的祖先 …………………………………………… 001
三位理查—十字军战士理查—约翰国王—当时的王室与贵族—权力起源—人类对大地物产的自然权利—王室统治的好处—受到限制的王室与贵族的权力—继承人的分歧—小亚瑟的例子—与法兰西国王结盟—诺曼底的形势—亚瑟战败被囚—约翰引诱亚瑟退位—谋杀亚瑟—亚瑟之死的多个版本—贵族们的反抗—约翰国王像—大宪章—残暴地压迫犹太人—古代史书中的引文—荒唐的罪名—被钉上、十字架的孩子—约翰 ? 莱星顿—贵族与国王间的轶事
第二章 斗争 …………………………………………………… 021
国王和民众的争斗—教皇—他宣称对英格兰拥有管辖权—教廷使节和牛津的学生—学生制造大骚乱—事情的结局—暗杀国王计划—侍女玛格丽特—处死马利希—对国王的迷信—与威尔士王子卢埃林间的战争—卢埃林的新娘被劫—不幸的卢埃林—大卫王子的命运—偶然的慷慨—勒温与装信的盒子—当代威尔士亲王头衔的来历—英格兰第一个威尔士亲王—皮尔斯 ? 贾维斯顿—爱德华二世和他的宠臣—国王的婚礼—爱德华对婚姻的冷漠—国王对贾维斯顿的痴迷—加冕礼—贾维斯顿放肆无礼的行为—贾维斯顿被驱逐—亚丁的黑狗—贾维斯顿的回归—贾维斯顿被囚—斯宾塞兄弟—王后和莫蒂默—爱德华三世称帝—爱德华二世被囚—爱德华二世在克林沃斯堡被正式废黜—代表团要求国王退位—修士们的选择—贵族们的警觉—伯克利堡—暗杀国王的阴谋—可怕的死亡—对莫蒂默的痛恨—诺丁汉堡山洞—密谋者进入城堡—伊莎贝尔的不幸命运
第三章 黑太子 ………………………………………………… 047
黑太子的出身—理查之父—名字的来源—克雷西形势—爱德华宣布继承法兰西王位—萨利克法典—爱德华举兵入侵法兰西—军队抵达鲁昂—抵达亚棉—两军沿索姆河而下—爱德华担心渡河—潮汐的危险—爱德华列阵克雷西—战斗计划—指挥官黑太子—热那亚弓箭手—腓力耐心耗尽—弓箭手遇到了更大的困难—替威尔士亲王求援—法兰西国王从战场逃跑—老波西米亚王的故事—威尔士亲王的座右铭—加莱的命运—六位市民—加莱的玛格丽特—冈特的约翰
第四章 普瓦捷会战 …………………………………………… 065
黑太子出征法兰西—普利茅斯—黑太子的进程—一片废墟—法兰西国王迎战黑太子—罗莫朗坦伏击—侦察部队—法兰西人撤退回城堡—城堡被围—英军占领城堡—约翰国王和他的四个儿子—教皇派红衣主教调停—主教的谈判—英军营地—主教赢得休战—王帐—约翰国王的要求—爱德华王子不会妥协—两个骑士的故事—军装—两个骑士的争吵—备战—英军的位置—战马和有倒刺的箭—英军的胜利—国王之子的命运—向王子宣告胜利—召回士兵—在王帐前集合—两位贵族被派去寻找国王—法兰西国王和他的儿子被俘—两位贵族接管了他们—他之前的经历—国王向丹尼斯投降—爱德华王子为他的俘虏准备晚宴—王子慷慨的行为—对战俘的处置—英格兰战俘—道格拉斯离奇的经历—爱德华王子把法兰西国王带到了伦敦—战争结束—国王被赎—爱德华王子的声望—爱德华肯定会继承王位
第五章 理查的童年 …………………………………………… 089
爱德华王子成为阿基坦亲王 —唐 ? 佩德罗 —爱德华的计划与安排—德布瑞特勋爵—德布瑞特勋爵提供 1000 名士兵—爱德华国王提供援助—冈特的约翰—王妃希望爱德华推迟出发的原因—爱德华王子给德布瑞特勋爵的信—德布瑞特勋爵非常愤怒—他的决定—德布瑞特勋爵给王子的回信—爱德华急需资金—唐 ? 佩德罗用自己的三个女儿做人质—小王子理查的受洗礼—理查的叔父约翰来拜访他—理查在波尔多—唐 ? 佩德罗的麻烦—查理国王决定传召爱德华王子—特使抵达并受到王子的接见—律师读信—王子非常不悦—他放走了特使—王子的愤怒—他想逮捕特使—特使被抓并被囚禁—理查的哥哥去世—王子决定回英格兰—爱德华王子的告别演说—启程去英格兰—小理查在海上—惬意舒适的航行—爱德华三世像—理查第一次进入英格兰
第六章 继位 …………………………………………………… 109
冈特的约翰—爱德华王子病危—王子之死—在坎特伯雷的盛大葬礼—理查得到继承权—圣诞盛宴—国王的坏性格—爱丽丝 ? 佩勒斯—国王逝世—内阁指定委员会—骑士精神—对法兰西的恐惧—禁运—改革者威克里夫的故事—教皇的诏书—“诏书”的意思—金诏书—伦敦威克里夫审判—人群—激烈的冲突—兰开斯特公爵的粗鲁行为—人民的愤怒—被杀害的牧师—市长和市政官的惊恐—派人去见年幼的国王—伦敦人被传唤—理查组织法庭—友好解决问题
第七章 加冕 …………………………………………………… 125
为理查的加冕礼做准备—酒管—金雪花—少女—游行—街头的人群—加冕仪式—眼花缭乱的景象—人们的誓言—受膏礼—理查穿上王袍—王冠—宝球—权杖—理查做献礼—理查筋疲力尽—伯爵加冕—狂欢—法兰西入侵—理查的叔父们—他光明的前景
第八章 骑士精神 ……………………………………………… 137
剑桥伯爵埃蒙德—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理查的堂弟亨利 ? 柏林布鲁克—法兰西少主—理查和亨利 ? 柏林布鲁克—法兰西入侵怀特岛—关于苏格兰边境居民的有趣故事—下议院—贵族的奢侈生活—战争的形式—兰开斯特公爵的发射机—威尔士骑士伊凡的故事—围困莫泰坦—城堡的情况—伊凡对英格兰的敌意—英格兰人对伊凡的仇恨—约翰 ? 兰姆—约翰 ? 兰姆到达木泰坦—约翰 ? 兰姆达成目的—伊凡之死—约翰 ? 兰姆和守城长官的对话—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骑士对荣耀的热爱—德 ? 兰布朗的故事—德·兰布朗独向守卫城堡的长官挑战—德 ? 兰布朗和伯纳德之战—德 ? 兰布朗拒绝投降—贵族的暴行—税吏的压迫—理查的无助
第九章 瓦特·泰勒起义 ……………………………………… 155
瓦特 ? 泰勒的真名—国家的状况—沃尔特的同盟者的名字—底层民众—保尔的提议—演说家—人与人间必要的不平等—平等的真谛—瓦特 ? 泰勒起义的源头—沃尔特家的税吏—无法忍受的愤怒—税吏被杀—起义军计划去伦敦—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 ? 牛顿爵士事件—派约翰 ? 牛顿爵士去给国王传话—约翰爵士和国王在伦敦塔里的见面—约翰爵士回到起义军—国王接见起义军—与起义军谈判—国王
第十章 起义结束 ……………………………………………… 171
国王的焦虑与窘境—伦敦塔里的磋商—不同的建议—一英里完—国王在一英里完接见起义军—准备法令—伦敦及其周边夜晚的景象—国王在史密斯菲尔德碰见起义军—另一场谈判—沃尔特上前—他对属下的命令—沃尔特和国王的对话—沃尔特被杀—国王的勇气与冷静—向伦敦求救—起义军投降—国王与母亲见面—叛乱的最终结局
第十一章 好王后安妮 ………………………………………… 185
策划理查的第一次婚姻—送亲队伍前往英格兰的旅程—他们被大海拦住了去路—新娘进入加莱—盛大的仪式—新娘到达英格兰—兴奋的伦敦城—新娘到达伦敦—游行与庆典—“好王后安妮” —理查时期的服装—克拉考鞋—名字的来源—角帽—安妮王后的生活—大庆典—比赛—骑士—国王奢华的生活—安妮王后去世—悲痛欲绝的国王—葬礼—安妮王后墓碑上的铭文退却—起义军进攻伦敦—起义军占领伦敦的街道—破坏兰开斯特公爵的宫殿—杀害理查 ? 莱昂—暴民的过激行为—在伦敦塔附近露营
第十二章 理查统治期间二三事 ……………………………… 199
理查和他的母亲对叔父们的猜忌—阴谋—格洛斯特公爵托马斯—议会的职责—国王的特权—下议院威胁国王—国王被迫妥协—指派委员会—理查的不满—诺丁汉法庭—为战争做准备—理查和他的人被制服—伯里被杀—安妮没有成功的求情—国王决定夺回权力—印玺—理查任命新掌玺大臣—理查任命新政府官员—理查卷入的战争—波西米亚骑士迈尔斯爵士—弓箭手与侍从—一位侍从被杀—拉尔夫 ? 斯塔福德勋爵的惊惧—霍兰德爵士发怒—斯塔福德被杀—霍兰
第十三章 小王后 ……………………………………………… 217
法兰西公主伊莎贝拉被称为小王后的原因—理查开始与法兰西国王协商—一支庞大的使团被派到法兰西—使者和小伊莎贝拉见面—代表理查举行婚礼仪式—理查安排出发迎接他的新娘—为远行做准备—在法兰西边境会面—盛大的庆典—理查接到了新娘—激动的伦敦市民—欢迎小王后—小王后在英格兰的生活
第十四章 理查被废与死亡 …………………………………… 229
理查的困境—阴谋泄露—理查逮捕他的叔父格洛斯特—理查对亨利 ? 柏林布鲁克的恐惧—考文垂—准备决斗—决斗被阻止—亨利被驱逐出英格兰—德 ? 库西夫人—理查向小王后道别—叛乱—国王的不幸—康韦堡—国王被囚—在威尔士的城堡与亨利见面—国王被押解到伦敦—召开议会—对国王的指控—理查和亨利在伦敦塔见面—理查的怒火—国王被迫退位—刺杀理查—对尸体的处理—小王后—回到法兰西—小王后的结局
附 录 专有名词英汉对照 ……………………………………… 247
精彩书摘
第一章理查的祖先
曾有三位理查登上过英格兰国王的宝座。
第一位是理查一世,他被称为“十字军战士理查”,他也因此被人们所熟知与称道。他不仅是英格兰至高无上的王,还统治着法兰西的整个诺曼底地区。为了出征圣地,理查一世在自己的领地里招募了强大的军队;为了从异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和其他圣地,他与撒拉逊人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征战途中,理查一世有许多非凡的际遇,这些故事都收录在《理查一世》中。
理查一世的继任者并非理查二世。他们中间还有几位君主统治过英格兰。继承理查一世王位的是国王约翰。约翰是理查的兄弟,在理查出征圣地期间被任命为摄政王,留在了英格兰。
约翰之后是亨利三世和三位爱德华;当第三位爱德华去世后,他的孙子理查二世继承了王位。他当时只有10岁,还不具备统治一个国家的能力。
当时的国王都是些野蛮而又强横的人,他们之间争斗不断,与贵族之间的战争频发。与此同时,劳苦大众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贵族们住在遍布全国的牢固的城堡里,他们拥有或声称拥有巨大的资产,并强迫劳动人民为他们耕种。这些城堡中有一部分现仍适合居住,但大部分已成一片废墟,经常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前去参观。
国王牢牢掌握着自己的国家,正如那些贵族紧握自己的财产一样—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普通民众也是这么想的。在他们看来,国王有“权力”享受奢侈华丽的生活,有“权力”作威作福,有“权力”强迫人们为了租金和税收而付出他们近乎全部的收入;国王也可以像他的父亲那样拥有强大的军队,无论何时,只要他一声令下,这些士兵就要赶赴沙场,为了他与邻国间的不和而战。但是国王的父亲又有什么权力这么做呢?为什么?因为他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呀。好吧,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时候。第一个人是如何获得这些权力的呢?这是一个无人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没人知道到底是谁建立了这些贵族家庭,或者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权力。在君主统治的初期,当时的人们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没能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也没有任何有关如何处理公共事务的记载。等到文明之光开始照亮中世纪的欧洲时,这些王室与贵族们早已落地生根,遍布四处了。
整个欧洲分成许多王国、侯国、公国以及其他一些割据政权。这些政权中都会有一个古老的家族,他们建立了至高无上、近乎专制的权力。同样,没有人知道他们最初是如何获得这些权力的。
大部分民众通常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贵族或王室的统治。首先,他们对这些古老的、根深蒂固的家族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其次,他们从小就总是被教导说国王拥有统治的权力,而贵族则对自己的财产有所有权;他们自己终身都要辛勤地工作,并允许国王和贵族以租金、税收或其他名义拿走他们的劳动所得,只留下能够勉强维持生活的必需品。民众认为这是造物主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必须遵从这样的安排,否则就是一种罪过。但是,土地显然是造物主送给全人类的礼物,所以整个社会应当进行公平合理的安排,按劳分配劳动果实,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己该得的报酬。
……
帝国黄昏:拜占庭最后的荣光与陷落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狄奥多罗斯·帕拉伊奥洛戈斯]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奥德赛之翼文库] --- 导言:君士坦丁堡的挽歌 本书深入剖析了拜占庭帝国——这个横跨千年、承载着古罗马荣耀与基督教信仰的“新罗马”——在最后两个世纪中所经历的,一场不可逆转的衰落与挣扎。我们不再聚焦于查士丁尼大帝的黄金时代,或马其顿王朝的军事辉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13世纪中期尼西亚帝国复兴(1261年)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的这段漫长而悲壮的“帝国黄昏”。 这段历史充满了内耗、信仰冲突、经济崩溃以及不断缩小的领土。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战史,而是一部关于文明如何面对宿命、关于帝国最后的君主如何试图以脆弱的双手,去抵抗历史洪流的深刻编年史。 第一部分:尼西亚的幽灵与帝国的“复兴”(1261-1328) 第一章:拉丁帝国的阴影与米海尔八世的复位 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劫掠,在拜占庭人心头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米海尔八世·帕拉伊奥洛戈斯(Michael VIII Palaiologos)在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标志着帝国名义上的“复兴”。然而,这次复兴是建立在废墟之上。新生的帝国国库空虚,国土破碎,且面临着西欧强权(特别是安茹王朝的查理一世)和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双重威胁。 本章详细考察了米海尔八世如何运用外交手腕,通过离间西欧诸国,并不断向教皇示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然而,为了西方的承认,他不得不接受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1274年)上宣布的教会联合,这在拜占庭的牧师和民众中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和宗教分裂,为后来的内战埋下了祸根。 第二章:安德洛尼库斯二世的“和平幻想” 米海尔八世的继承者,安德洛尼库斯二世(Andronikos II),继承了一个需要军事强权来巩固的帝国,但他却倾向于通过财政手段和外交退让来维持现状。在位初期,他试图组建一支由热那亚和威尼斯人组成的强大海军,但这笔巨额开支几乎耗尽了国库。当海军背叛或效率低下时,帝国的海岸线完全暴露。 本章重点分析了安德洛尼库斯二世统治下,帝国如何一步步将爱琴海和黑海的商业控制权拱手让给意大利城邦。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的崛起,以及帝国如何无力干预,最终失去了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大片领土。 第三章:加泰罗尼亚人的恐怖与帝国边陲的崩溃 在安德洛尼库斯二世后期,帝国面对了最怪异也最致命的雇佣兵团——加泰罗尼亚大军团(The Catalan Company)。他们受雇于拜占庭人来对付土耳其人,却在佩拉戈尼亚战役(1305年)后转而劫掠色雷斯和马其顿。他们的残暴行径,标志着帝国对边疆地区军事控制力的彻底瓦解。本书详细描绘了这次雇佣兵叛乱对帝国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君士坦丁堡对内陆省份的实际影响力几乎降至零点。 第二部分:巴列奥洛戈斯王朝的血脉战争(1321-1354) 第四章:祖父与孙子的冲突:安德洛尼库斯二世与安德洛尼库斯三世的内战 这是拜占庭历史中,一个家族的衰败被放大为帝国的灾难的典型案例。安德洛尼库斯三世(Andronikos III Palaiologos)是位有为的军事统帅,但他的崛起是以与祖父的长期冲突为代价的。本书深入分析了两次内战(1321-1328年)的政治驱动力:是传统贵族的势力斗争,还是对帝国救亡图存的战略分歧? 安德洛尼库斯三世的胜利带来了短暂的“回光返照”。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重建海军,并短暂收复了部分爱琴海岛屿。然而,他的早逝(1341年)使帝国再次陷入权力真空。 第五章:卡列塔斯与帕拉伊奥洛戈斯的终极对决 安德洛尼库斯三世死后,遗留了一个年幼的继承人约翰五世。摄政权之争演变成了约翰六世·坎塔库泽诺斯(John VI Kantakouzenos)与皇后安娜·萨伏依之间的残酷内战(1341-1354年)。 本书将这一内战视为帝国彻底丧失“神圣性”的标志。坎塔库泽诺斯为了军事支持,不惜出卖领土给塞尔维亚的斯特凡·杜尚,并为了巩固权力,将女儿嫁给奥斯曼的苏丹奥尔汗,这使得奥斯曼人首次获得了在欧洲大陆建立永久立足点的机会——加里波利。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拜占庭在军事上被彻底掏空,并在政治上成为了邻国和新兴强权的附庸。 第三部分:奥斯曼阴影下的君士坦丁堡(1354-1453) 第六章:约翰五世的屈辱与“西方的诱惑” 在坎塔库泽诺斯下台后,约翰五世·帕拉伊奥洛戈斯(John V Palaiologos)重新掌权,但他面对的已是一个被奥斯曼包围的城市国家。他为了获取西方援助,采取了极端措施:前往罗马,正式接受天主教信仰(1369年)。本书详述了这次历史性的皈依之旅,其背后的政治算计、民众的愤怒,以及最终教皇和西欧君主们提供的微不足道的援助。君士坦丁堡的宗教独立性,几乎在约翰五世的脚下被出卖。 第七章:帖撒罗妮迦的陷落与马努埃尔二世的艰难统治 随着奥斯曼人占领了帖撒罗妮迦(1387年),拜占庭剩下的核心领土仅限于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马努埃尔二世(Manuel II Palaiologos)的统治时期(1391-1425年)是一段在铁砧与铁锤之间的生存艺术。他学会了如何通过向苏丹进贡、提供军事协助,以及在他儿子被当作人质期间,利用苏丹之间的内斗来延续帝国的生命。 本书细致分析了马努埃尔二世对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的复杂关系,以及在帖木儿入侵安纳托利亚后,拜占庭获得的短暂喘息时间。 第八章:最后的抵抗:君士坦丁十一世与城墙的命运 最后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拉伊奥洛戈斯(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继承了一个比其先祖小得多的帝国——实际上仅是城墙和几座岛屿。他放弃了与西方教会联合的努力,转而致力于组织最后的防御。 本书的最后一章聚焦于1453年的围城战。我们不仅描绘了攻守双方的军事部署、巨炮的威力,更深入挖掘了君士坦丁十一世在绝望中寻求团结的努力,以及那些拒绝宗教联合的东正教徒宁愿选择“苏丹的头巾也不愿选择教皇的帽子”的坚决立场。本书以城墙的最终坍塌和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最后的冲锋中壮烈殉国为终点,为这个千年帝国的史诗画上句号。 结语:遗产与回响 拜占庭的陷落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失败,它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加速(希腊学者携带着古典知识逃往西欧)。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拜占庭文明的持久影响,尤其是在东正教世界、俄罗斯的兴起(莫斯科——“第三罗马”的观念)以及西方艺术和军事思想上的深远回响。帝国虽亡,其精神与遗产仍在历史的深处跳动。 --- 关键词: 拜占庭帝国, 帕拉伊奥洛戈斯王朝, 君士坦丁堡陷落, 奥斯曼帝国崛起, 拜占庭内战, 坎塔库泽诺斯, 约翰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