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起源全知道/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中国姓氏起源全知道/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国章 译
图书标签:
  • 姓氏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民俗
  • 家族
  • 传承
  • 科普
  • 知识读本
  • 传统文化
  • 文化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529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5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姓氏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两个字或多个字,但就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能包含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史。
  《中国姓氏起源全知道/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主要讲述了姓氏的来源和起源、郡望与堂号、婚氏与人口迁徙、姓氏的演变与发展和中华姓氏的当代形态以及中华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读者通过此书详尽理解姓氏文化。

目录

第一章 姓氏的起源与发展
1.姓氏的起源
2.姓氏来源的类别
3.郡望与堂号
4.姓氏与人口迁徙
5.姓氏的演变与发展
6.中华姓氏的当代形态
7.中华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中华姓氏
1.赵
2.钱
3.孙
4.李
5.周
6.吴
7.郑
8.王
9.冯
10.陈
11.褚
12.卫
13.蒋
14.沈
15.韩
16.杨
17.朱
18.秦
19.尤
20.许
21.何
22.吕
23.施
24.张
25.孔
26.曹
27.严
28.华
29.金
30.魏
31.陶
32.姜
33.戚
34.谢
35.邹
36.喻
37.柏
38.水
39.窦
40.童
41.云
42.苏
43.潘
44.葛
45.奚
46.范
47.彭
48.郎
49.鲁
50.韦
51.昌
52.马
53.苗
54.凤
55.花
56.方
57.俞
58.任
59.袁
60.柳
61.酆
62.鲍
63.史
64.唐
65.费
66.廉
67.岑
68.薛
69.雷
70.贺
71.倪
72.汤
73.腾
74.殷
75.罗
76.毕
77.郝
78.邬
79.安
80.常
81.乐
82.于
83.时
84.傅
85.皮
86.卞
87.齐
88.康
89.伍
90.余
91.元
92.卜
93.顾
94.孟
95.平
96.黄
97.和
98.穆
99.萧
100.尹
101.姚
102.邵
103.湛
104.汪
105.祁
106.毛
107.禹
108.狄
109.米
110.贝
111.明
112.臧
113.计
114.伏
115.成
116.戴
117.谈
118.宋
119.茅
120.庞
121.熊
122.纪
123.舒
124.屈
125.项
126.祝
127.董
128.梁
129.杜
130.阮
131.蓝
132.闵
133.席
134.季
135.麻

精彩书摘

  《中国姓氏起源全知道/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2.姓氏来源的类别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且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的比比皆是。
  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即使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千头万绪、五花八门,但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来看,即可归纳为四大特色。
  第一、地域性,这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作为姓氏的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这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作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这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这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3.郡望与堂号一、郡望的缘由与含义郡,古代行政区建置名称,即我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划名,然而其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秦朝时,县辖于郡,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郡辖于州而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时,设州府;明代则废郡;清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
  郡号则为各姓氏早期祖宗发祥之地,即系族根源的标记。北魏孝文帝以鲜卑族人主中原,施行汉化,令胡人改汉姓,奖励汉胡通婚,中原士族,撰谱录,记所承以自贵,标郡号,明所出以别异族。冠郡号于姓氏之上,谓之郡姓,实乃永志世系,以示不忘本源之至意,如:江夏黄、汝南廖、太原王、颍川陈等。
  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虽然摧毁传统封建制度,但并不意味着秦以后就不存在等级制度,反而,新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符号应运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区分贵贱的手段。
  秦汉之后,虽已无世袭贵族,姓氏合一且普及化、平民化,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功勋而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成为一方的豪门大族,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瞩望,故称为“郡望”。顾名思义,郡望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
  二、堂号的缘由与含义堂号和郡望同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堂号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和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
  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会设置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和功绩。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并非随便乱取的。各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义。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以地名做堂号:地望也称之为郡望。魏晋之后,门阀世族的威风不再,但是历史上豪门大族的后裔,仍然喜欢以某位杰出的同姓祖先的地望来命名堂号。
  例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杨氏“弘农堂”等。
  以宗族典故做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与本姓祖先有关,而不是讲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祖先名号、事迹命名做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很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东汉名将冯异,辅佐光武帝平定天下,被世人称为“大树将军”,冯氏便有了“大树堂”;东汉东莱太守杨震,夜拒贿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羞退来人,杨氏后代则为先祖美德自豪,所以便有了“四知堂”;晋代著名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在其居所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陶姓后代一支,就以“五柳堂”为堂号。
  以道德伦理做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较为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
  ……
《丝绸之路的传奇:古代商旅与文化交融》 导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贸易的往来往往是文化交流最强劲的驱动力。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聚焦于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绵延数千年的伟大通道——丝绸之路。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地理或经济史著作,而是一部关于人、关于贸易、关于信仰与思想碰撞的史诗。我们将深入探讨在漫长岁月中,这条道路如何塑造了沿线各个文明的面貌,以及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丝绸与香料,更是人类智慧与梦想的流动。 第一章:漠北风沙中的曙光——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与起源 丝绸之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固定商道,而是自然演化与人为需求的长期耦合。本章将追溯其前身,从早期部落间的物物交换,到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性转折。我们将详细分析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战略需求如何催生了官方主导的商贸网络。 早期通道的地理基础: 探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系统在初期贸易中的关键作用。分析自然环境对商队路线选择的决定性影响。 张骞的意义: 不仅仅是外交的成功,更是地理知识的拓宽。分析他带回的“大宛汗血马”等信息,如何直接刺激了中原对西域物资的需求。 “丝绸”的符号意义: 探讨精美的丝织品如何成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硬通货”,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价值。 第二章:绿洲上的明珠——古代城邦的兴衰与繁荣 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城邦,如楼兰、高昌、敦煌、撒马尔罕等,是商贸枢纽,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熔炉。这些城市如何依靠水利工程得以生存,又如何因政治变动或水源枯竭而消亡,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水源的生命线: 深入解析古代绿洲农业灌溉技术,以及水资源管理对城邦存亡的重要性。 粟特人的崛起: 重点描绘粟特商人阶层——他们作为中介者的卓越才能,以及他们构建的跨区域商业网络如何超越了政治边界。分析粟特语在贸易中的通用地位。 军事与贸易的共生: 探讨汉唐帝国在西域设立的都护府,如何保障了商路的相对安全,以及驻军的存在对当地经济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信仰的远行——宗教思想的传播与融合 丝绸之路最深刻的影响之一,在于不同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传播。佛教东渐,摩尼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的传入,以及伊斯兰教的早期影响,都沿此路发生。 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细致考察玄奘等高僧西行求法的意义,并分析佛教艺术(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如何融合了犍陀罗、笈多王朝的艺术风格,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异域宗教的生存空间: 探讨景教寺院、祆教(拜火教)祭坛如何在唐代中土繁荣,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本土的文化环境。 文本的翻译与传播: 分析翻译家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文献的流传如何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知识结构。 第四章:香料、瓷器与工艺的交流——物质文明的相互渗透 除了丝绸,各种奇珍异宝和技术秘闻也沿着商道流动,极大地丰富了沿线人民的生活。本章侧重于物质层面的互动。 胡旋舞与乐器: 分析中亚、波斯的音乐、舞蹈、服饰如何风靡长安,成为唐代贵族阶层追逐的时尚元素。 瓷器的西行与玻璃的东来: 考察中国瓷器如何影响了中东的陶器制作工艺,同时,来自西亚和埃及的玻璃制造技术如何反哺了东方的玻璃艺术。 农作物的交换: 讨论葡萄、苜蓿、石榴等农作物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对中国农业结构的优化作用。 第五章:从辉煌到沉寂——路线的变迁与海洋的崛起 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如安史之乱对河西走廊的破坏、中亚政权的更迭)以及技术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发生转移。 陆路衰落的内在驱动: 分析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控制力的削弱,以及游牧民族的兴衰对商道安全的影响。 海洋之路的勃兴: 探讨宋元时期,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的兴起如何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陆路贸易的主导地位。 遗产的延续: 即使陆路商贸活动减弱,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基因如何通过文学、民间传说,以及后世的贸易网络得以延续。 结语:永恒的连接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球化雏形。它证明了不同文明之间可以进行深度的、创造性的交流。本书旨在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挖掘,让读者重新认识这条伟大通道的真正价值——它教会我们理解差异,拥抱融合,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世界。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其文化底色,依然烙印着那些古老驼铃声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姓氏起源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像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姓氏演变历史娓娓道来。从那些古老的传说故事,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再到迁徙、融合等社会因素,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读这本书,就像在穿越时空的旅程,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代的先民们,如何从最初的氏族部落,一步步演变成今天我们熟知的各种姓氏。书中对于一些大家族姓氏的起源更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例如我对某个非常常见的姓氏一直很好奇,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它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甚至还追溯到了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这种层层剥茧、抽丝剥茧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姓氏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我是谁”,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我为什么是”。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和相关的文化习俗,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体验一种文化。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姓氏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照笔画、部首或者读音来编排姓氏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更加故事化的叙述,带我们走进中国姓氏的源头。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课堂,老师正在娓娓道来。作者似乎是一位资深的民俗学家,他对于每一个姓氏的考证都非常严谨,并且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呈现出来的文字却一点也不生硬。他善于捕捉姓氏背后那些鲜活的细节,例如某个姓氏的得姓起源是因为某个地名,而这个地名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又例如,某个姓氏是因为某个著名的人物而流传下来,而这个人物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书中对一些同音不同字的姓氏,以及同字不同音的姓氏,也做了详细的辨析,这对于我们理解汉字和语言的演变非常有帮助。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姓氏的社会功能”的探讨,这让我明白了姓氏不仅仅是一个标识,在古代社会中,它还扮演着维系宗族、区分社会等级的重要角色。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份关于姓氏的百科全书,但它又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份充满智慧和历史沉淀的文化遗产。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中国姓氏起源”听起来总有些学术的枯燥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带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姓氏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迁徙、融合与发展的史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政治变迁等多个角度,来解读姓氏的形成和流变。我惊叹于作者的学识渊博,他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姓氏故事融为一体,让我们在了解姓氏的同时,也能对中国古代社会有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与姓氏迁移之间的联系分析得尤为到位,例如,某个朝代的战乱是如何导致大量人口迁徙,进而催生了新的姓氏或改变了原有姓氏的分布格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怪姓”或“冷门姓氏”的考证,这让我看到了姓氏文化背后隐藏的无数可能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姓氏,关注家族的历史,甚至关注整个民族的文化脉络。这本书绝对是一本能够让你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深刻启发的读物。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中的这本关于姓氏起源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家族历史的新视角。我一直觉得姓氏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号,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每个姓氏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故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但内容却极其丰富。他没有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传说、神话、甚至是传说中的人物,与姓氏的形成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少数民族姓氏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书中不仅讲述了姓氏的来源,还探讨了姓氏的演变,例如因为避讳、赐姓、改姓等等原因,一些姓氏是如何发生的变化的。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整个姓氏的演变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同姓不同源”以及“异姓同源”的讲解,这让我对一些熟悉的姓氏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拥有相同姓氏却并非亲属的人。这本书让我感觉,每一个姓氏都是一扇门,推开它,就能看到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对于喜欢历史、喜欢探究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佳作。

评分

我以一种略带挑剔的眼光开始阅读这本书,主要是想看看它是否能像宣传的那样,将中国姓氏的起源讲得透彻。结果,我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深深打动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和历史考据,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精彩故事。书中对于姓氏的起源,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朝代或者某个地域,而是进行了跨越几千年的溯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姓氏与古代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以及宗教信仰之间关系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姓氏背后复杂的文化肌理。例如,书中关于“女子无姓”这一现象的解释,就让我对古代社会性别观念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与姓氏相关的民俗活动,例如祭祖、族谱的修订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引导你思考“为什么”。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并从中获得解答。如果你想真正地了解中国的姓氏文化,这本书绝对是你不可或缺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